文章吧手机版
《超预测》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14 16:0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超预测》经典读后感有感

  《超预测》是一本由菲利普•泰洛克( Philip E. Tetlock) / 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预测》读后感(一):然而并没有学到直接实操的

  预期太高,以为会学习到直接有教预测的实操方法论,但看到的都是在说作者的超级预测的项目多么牛。没有吸收到太多。有启发的有:1. 印象深反而是费米分解大问题的方法论。不断将不能回答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能回答的小问题。2. 内观视角与外观视角的切换看问题。3. 对黑天鹅事件是否能预测的探讨,更多的是灰天鹅事件。4. 论时间跨度对预测的重要性

  《超预测》读后感(二):尝试,失败,分析,调整,再次尝试

  不得不承认,这2年,我一直被“如何准确预测未来5年的市场趋势”这个问题所困扰,找这本书来看,多少有点寻找指引的意味。人基本上都是这样,在现实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跌跌撞撞地摸索方法,应用于实践;不断在现实中改进,直到基本可以行得通;然后想办法把他们升华到方法论。懂得分享的,指导下属如何解决一个看似模糊无法回答的问题;不懂得分享的,用这套独门秘籍备战沙场。中国人的方法论,理论多于公式,可复制性差,理解全靠悟性;西方人这点比较好,喜欢把方法论数据化公式化,这样,谁都可以拿来用。

  读这本书之前,许多方法,其实都在用了,用得有些不明就里,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解决纷争。现在渐渐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用了。对于我,读这本书受益颇多,有些内容可能并不能吃透,实践一段时间后可以拿出来再读。

  《超预测》读后感(三):首刷失败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始终无法摆脱急躁感,就像吃人参果的猪八戒——一目十行地追逐着右下角的页数,因此也毫不留情地被作者从他思想的列车上踢下来好几次。

  闭上眼睛,回味这未加咀嚼的第一次品尝,记住了这些名词:

  蜻蜓的复眼以及外部视角——这是印象最深的关键词。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地看待事情,也许会有新发现。

  费米方法——据说这是概率学中的基本原理,也许我可以再深入研究一下。

  问题拆解——当你无法回答一个大问题的时候,试着把它拆分成若干个小的问题集,当每一个小问题的答案明确的时候,大问题也就可以解答了。(这有一个很棒的专门名词,很适合装逼,可惜我粗浅的第一印象中没有摘记到,可以回头查看一下)

  当然,还有自信和谦卑之间的平衡。

  好吧,我的第一次阅读没有受到很大的心灵震撼,比不上《黑天鹅》,比不上《思考,快与慢》。

  《超预测》读后感(四):预测的算法、技法和心法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青羊周(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23720961/ 预测的算法、技法和心法 我还在读高中时,就对数学课本里的一个章节很感兴趣:排列组合。当时觉得它相当不“数学”,主要靠“想..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23720961/

  《超预测》读后感(五):superforecasting,super mind

  貌似是美亚排行榜榜上有名的书,中信出版社预订时就购入了。读前五十页觉得废话连篇,读完发现通篇都是如此风格。不过也符合美国畅销书的特点,旁征博引很多,军事、心理学、国际关系、新闻、历史等学科全部触类旁通,读来虽条理略欠缺,但不失趣味性。

  本书首先确立了预测必须量化且可评估其准确性,在量化这一点上还多次点名批评了托马斯弗里德曼;评估用了布莱尔得分,布莱尔得分低则准确性高,最高分为2,意味着准确性最低。预测在50%左右范围的,即使准确性高,也不如具有同样准确性的极端预测好,因为后者难度更大,前者属于安全范围。其次论证了超级预测是可以实现的。本书一大方法论要点是外部视角、内部视角、其他视角。其实我觉得面过consulting,练过case的基本都很容易理解。其他视角就是考试和其他人对对卷子的意思,强调group的作用;或者和内心的群体聊聊对错;或者对问题进行微调,注意不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偷换为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换一个视角考虑exactly相同的问题。再者就是要经常及时地更新自己的预测,既不能夸张新信息对预测的影响,也不能固执己见(受自身“信仰”力量影响太深,抱有成见)。出色的团队领导者应该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管下级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里用了德国军队vs美国军队的对比。黑天鹅事件也是可以预测的:黑天鹅本身不可预测,但黑天鹅之所以能成黑天鹅,在于其后的一系列事件,超预测者可以逐一预测之后的事件,从而预测出黑天鹅事件的影响--这个逻辑还是比较强大的。最后,附录的总结值得一看。

  再提一点和超预测看似不紧密相关的,书中提到了团队中给予者的作用:乐于share的人存在于一个团队中,其亲社会性可以促使他人改进行为,从而利于所有人。深以为然。

  总体来说,速读一下本书,还是有一些收获的,但应用到实际很难。思维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考虑到结构不是很清晰,三星吧。这其实应该是典型的美国畅销书的写作手法。阅读时总能让我想起机场里手持kindle的人们。

  上述内容完全基于速读后的回忆,诸多不甚准确之处并未做check。

  《超预测》读后感(六):永远的贝塔

  

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的评价只有七分!这是一本涉及思考的极佳著作,翻译也比较好。作者有另外一本《刺猬与狐狸》也极佳,只是翻译太差。强烈推荐《超预测》,未来是可预测的吗?可以也不可以,看似超级预测者们在预测,但是他们在不断调整自己预测的观点,你可以说他在预测,也可以说他在做推演。我更喜欢后者,就是推演:贝叶斯定力在告知我们依据情况变化调整自己的判断概率。所以超级预测者永远是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的人…他们看似不会有明确的观点,但是他们是诚实的。作者和《思考快与慢》作者类似,数十年深耕于一个研究领域,但是评论区有读者认为只要阅读附录的结论就可以了,我不得不说这是功利的。

从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里面我们读到的往往是自己的影子。作品中提及了所谓的“黑暗中的罚篮”的说法,我们知道错误-反馈的学习方式,但是反馈往往是事后的偏见,所以你以为的反馈并不是事前的客观反馈,作者将这个比喻为你在黑暗中练习罚篮,无论你投进与否都无法从结果中进步。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对自己事先看法的客观记录,或者借助其他视角。

关于视角,作者提及了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对于一个研究,首先想的是历史的客观统计和可能性的分析,而未必是细处着眼面面俱到,在外部视角之后可以叠加自己的细致研究和分析思路,后者被称为内部视角,即使如此作者还是建议能够将已经提炼的判断和其他视角“针锋相对”讨论,才可能得到合理的判断。作者将不同角度的视角比做蜻蜓的眼睛,把依据概率谨慎的判断方式比做狐狸,也就是要做一只有蜻蜓眼睛的刺猬。

但是我最爱的还是他的永远的贝塔的概念:有一种计算机程序,编程人员不打算将其作为最终版本发布,而是不断使用、分析和改进,他有一个绝妙的名字:“永远的贝塔”。

我理解的是,追求更好是因为没有最好,在事件真正公布之前,要永远谨慎,谦虚的关注其可能的变化,而这个过程就是永远的贝塔。

  《超预测》读后感(七):超预测-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

  1、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最佳的预测,指导自己做出决策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2、精确的预测是可以做到的,智商和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达到某个临界值的时候就不在起作用了

  3、我们天生倾向于抓住第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用自己的经验和常识),然后愉快的搜集支持这个解释的证据,却不会去验证这个解释的可靠性 确认偏见

  4、刺猬和狐狸:刺猬型专家尝试看清未来的时候会把大理念作为指导,狐狸型专家类似于采用群体的智慧

  5、一个预测不应该有模糊性,应该用清晰准确的表述,用数据来表述

  6、准确预测的基础:切换视角

  7、费米方法:将问题分解为更多的问题。什么信息能够让我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分解问题,可以更好的区分已知和未知信息。将所有尚未确定答案的部分一概视为未知。认真考虑所有假设对于未知信息,可以采用黑盒子方法,进行合理猜测

  8、真正的问题难以回答,于是别容易回答的假问题代替(以色列是否毒杀了阿拉法特?这是个假问题)

  9、猜测问题先从外部视角开始,淡化其特殊性不被细节束缚。同时将其作为广泛同类现象中的特例进行处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找到合理的外部视角,避免锚定效应的影响;然后进入内部视角采用费米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周到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并了解他们的真实程度;除了内外部视角,还需要不断寻找其他视角,整合到自己的视角中

  10、对数字敏感。理解概率问题,即使概率很反直觉,拥抱不确定性

  当某个不太可能但是很重要的事件发生时,问一句为什么是人的典型反应。

  如果我们接受天定命运思想,就会削弱自己的概率思维能力

  有概率思维的人更少受“为什么”问题的干扰。他们关注的是“怎么样”

  11、预测是建立在现有信息基础上判断,如果信息发生改变,预测也要相应变动;这里有两种危险,对新信息没有足够重视,或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过度解读,要平衡对证据的反应不足很过度反应

  12、超级预测家是如何练成的?学会预测,就必须尝试预测,在失败中学习

  避免后视偏差,面临不确定事件的新信息时,对先前获得的信息进行过高估计

  13、对预测不断进行调整,向失败学习。这要求在失败时及时知道;使用模糊语言或者依靠错误回忆回想旧预测的预测者不会获得明确反馈

  在问题的选择上,集中精力处理难度适中的问题

  《超预测》读后感(八):如何提高和判断预测能力

  未来是否可以预测,公知专家的预测可否量化的评论,预测的结果和效果如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偶尔看到准确预测2008年经济危机的报道,背后包含预测的准确性,限制条件,运气的成分,难以分析和评论,对未来的宏观命题大多只能将信将疑,事情结果发生时,恍然大悟仿佛早该如此,这就是后知偏差。预测是可以训练的吗?预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和行为习惯?预测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即布莱尔得分作为量化评估的依据,布莱尔得分持续优异的预测者是最好的观测样本。

  在情报高级计划研究局的资助下菲利普泰罗克开展了相关研究。这是科学的态度,首先定义问题,对问题的限制条件进行区分,并制定客观的量化评价标准,然后根据有效样本的统计学分析,得出实证研究的结论。这本书不是一份学术论文,因此并没有繁琐的公式和统计学的术语和结论,给出的是通俗易懂的作为畅销书籍存在的案例与结论。

  作者首先谈到被广为流传的专家的预测能力与黑猩猩掷飞镖成绩对比的笑话起源字自己的eaj研究,然后给出了对专家预测的解读,专家们的预测一般是模棱两可的,对预测的主题,涉及到的时间,制约因素、变化条件含糊其词,很难根据事实与预测结果做量化分析,解读左右逢源,专家不愿意去做结果的统计学分析以便影响权威的身份,也没有民众持续的跟踪专家的预测结果的分析。

  在医疗行业对医疗行为的有效性分析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统计学数据分析才对医学的发展逐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菲利普的计划结果来看,成为统计学上的超级预测者,先决条件是智商和数学能力要有一定的基础,虽然不必达到天才的地步,但领先一些是绝对胜出的几率更高,其次是对不同视觉的应用,外部视角,内部视角,第三视角,类似果蝇的复眼效应,多维度的观察与思考问题是思维方式关键的部分,要有开放的心态和质疑精神,不要过早根据已知信息得出坚信的结论,要在新的信息出现时及时更新修正结论,这是对动态世界的正确回应,团队合作,面对反对意见的融合思考也是提高预测准确性的方法,要有理有据的接受对结果的挑战,修正认知偏差带来的偏见。关键是对结果的概率量化表达,类似于天气预报的降水概率与赌场的赔率般精准。最后,必不可少的是运气。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持未来不可预测的观点,小概率的突发事件颠覆人类的进程,与本书作者的观点有争锋和交集,两者也有论文合作,作者的观点人类的进程会有突发小概率事件影响的因素,大部分还是日积月累渐进式积累的变革,而这部分是可以预测的。作者与提出思维快与慢的丹尼尔是同事,也在预测中提出了避免第一系统本能化模式识别判断的鼻尖效应的影响。

  前一段刚看了关于好的ceo决策的正确率在60%,本书也提到了60%正确率的累积效应,会是超越平凡的基础,可见,做正确60%实属高手。

  《超预测》读后感(九):《超预测》干货分享

  《超预测》作为科普读物来说没有想象中辣么差,7分确实有点低,7.5分差不多。本书的问题在于阐述方式啰嗦拖沓,时而感觉自己在看小说。优点在于作者确实在书中分享了一些关于预测的干货,挺全面但是太浅显(可以理解,作为畅销书嘛)。于是干货就夹杂在冗长的“小说”中,宛如皮蛋瘦肉粥中珍贵的肉丝。

一、预测是有用,但随时间推移,准确性下降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存在着规律(宇宙之钟)与混沌(蝴蝶效应),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进行预测,不能因为结果与预测发生相悖就全盘否定预测。毕竟很多时候结果只是2选1,而预测是以概率说事。测不准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混乱因子的干扰,而随着时间越长受到该类因子的影响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时间越近测准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如何做预测?1.树立明确目标2.建立严格评估3.使用科学的预测方法4.规避预测常见错误

  1.树立明确目标。面对一道预测题,首先需要仔细地审题。比如限定条件是否存在,定义是否清晰。这样可以规避两个常见错误,一是没有时间框架限定下自己产生后视偏差。二是自己的预测方向与原题不一致。如:超级预测家打算预测“安倍是否会参拜靖国神社”,最后预测成“日本首相是否会参加靖国神社”。

  2.建立严格的评估。评估反馈一定是及时的,反馈时间越短越好(时间太长干扰太多就失去了意义),可测量的(用布莱尔评分评估)。

  3.使用科学预测法。

  方法:①回归分析法②费米预测法

  步骤:①准确地审题②用外部视角(问题非相关专业知识)获得锚定概率发生区间③内部视角持续分解问题④内外部视角统一看问题⑤多视角看问题校对预测准确率(通过其他参与者的视角修正自己的预测)⑥随时间推移,证据产生,修正预测

  栗子:题目:“两支外国团队会在政要的遗体上发现钋吗?”分析方法与步骤:

  费米视角:一阶分析:(是否会?)“答案肯定或否定个需要什么条件?钋元素衰变迅速,研究机构是否能在过世多年的遗体上找到?”肯定,继续分析;若否定则结束。二阶分析:(怎样会?会的途径有哪些?)遗体怎样才会被钋污染,使监测结果为阳性?

  外部视角:确定锚定概率:比例一定>0,不然不会引起怀疑而调查;概率一定<100%,不然下葬时就会被发现。假设20%≤肯定结果≤80%,锚定概率可取50%为起点。

  内部视角:①设立假设②寻找支持这一假设的正反两方证据,推测假设可能性为真的可能性

  ①设立假设。一、敌国用钋毒杀了政要。如果这是事实,需要什么条件?1.敌国获得了或者可以获得钋;2.敌国及其希望政要死亡,以至于铤而走险;3.敌国能够用钋毒杀政要。二、政敌用钋毒杀了政要。如果这是事实,需要什么条件?...三、...

  4.规避预测中的错误。典型的错误有后视偏差、福勒效应、对证据的反应不足或过分等

三、其他

  ·要想成为高水准的预测者基础是智力(可惜作者并没告诉我们IQ多少是底线)和数学思维。加入高水准预测团体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预测水平,这个团体需要有和谐的氛围,鼓励有理有据地质疑。

  《超预测》读后感(十):如何提高自己预知未来的能力

  查理芒格一直强调数学的重要性,甚至比喻假如不会数学,你就如一个踢屁股大赛中的独腿人般,绝对没有机会成为赢家。预知未来也是一样,几乎所有的超级预测家们都是数学爱好者,或者至少对数字极其敏感。而所谓预测,是建立在对概率有基本认知的前提下的。

  假如天气预报预测明天有70%的下雨概率,而明天最后竟然没有下雨,你认为预测是准确还是不准确?只有在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所涉的概念后,才能开始学习预测。

  如何训练自己的预测能力呢?

  1.鉴别分类。不要在两类问题上浪费时间:一是”如时钟般有规律“的容易问题,简单的经验法则就可以让你接近正确答案;二是”像云一样“难以捉摸的问题。集中精力处理难度适中的问题。比如,2028年谁会当选美国总统,就属于第二类问题,没有人知道20年后的美国总统现在在哪个角落不名一文。

  2.将看以棘手的问题分解为容易处理的子问题。这个过程的重点,是尽可能区分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举例来说,“在伦敦遇到真爱的可能有多少”这个问题,可以拆分成“全伦敦有多少潜在伴侣”+“真爱的标准”,而关于“全伦敦有多少潜在伴侣”实际上是个花点时间就能估算出来的已知信息,以伦敦人口(约600万)为基数,依托按照女性人口比例(约50%)、单身比例(约为50%)、适龄人群比例(约20%),计算出潜在对象数。再附加上个人认为的真爱条件,假设大学毕业生(约为26%)、个人认为对自己有吸引力的异性(仅为5%)、能和睦相处的异性(约为10%)计算,最后得出,符合条件的大约26人。看,这不是一个虚无到无法预测的问题。顺便说一句题外话,对”真爱“的条件设定得越多,越没有希望找到伴侣,而假如你有点概率知识,就知道脱单一定要确定自己的底线条件,放宽其他理想条件。

  3.正确平衡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借鉴外部视角,把问题置于比较视野之下,淡化其特殊性,同时将其作为广泛的同类现象中的特例进行处理。通过内部视角分析问题。

  4.正确平衡对证据的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认真考虑所有假设,观念更新对于好的预测极有意义,熟练的嘈杂的信息流中梳理出细微信号,并且始终拒绝主观意愿的诱惑。聪明能干的预测者懂得如何在其他人之前发现隐藏的线索,探寻不明的先兆,例如X事件发生之前一定会发生什么,并注意区分抢在其他人前面掌握细微线索与被误导性线索欺骗之间的差别。

  5.寻找每个问题发生作用和相互冲突的因果之力。研究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有哪些异同,综合所有视角,形成自己的判断。

  6.按照问题自身特性划分尽可能多的不确定性等级,但要适可而止。尽可能精确地表述,运用细分概率作为结论。

  7.正确平衡信心不足与过分自信、慎重与果断。好的预测所需的谦虚,就不是怀疑自己天资平平,头脑愚笨,毫无价值,它的真正含义是明智的谦虚,保持明智的情绪的人认为世界极其复杂,认清事物真相始终是一项永恒的挑战,所以人类的判断一定错误百出,要做到既不过分自信,同时又保持明智的谦虚,是很有可能的,事实上,这样的组合可以产生非常棒的效果。一个人要保持明智的谦虚,就必须认识到好的预测,需要认真思考,而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也会激励他行事果断。

  8.探寻错误背后的问题,但要谨防后视偏差。

  9.激发他人的最大潜能,同时也让他人激发你的最大潜能。好的团队管理,特别需要换位思考(深刻理解对方的观点,达到可以重复的程度,让对方感到满意)、准确提问(帮助其他人阐明他们的观点,这样他们就不会被误解)、建设性对抗(学会发表不同意见,同时不要让人反感)。

  10.掌握骑自行车的技术。学习需要实践。

  11.活学活用。艾森豪威尔说,计划是无用之物,但制定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超预测》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