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力量》是一本由[美] 布鲁克·诺埃尔·穆尔 / 肯尼思·布鲁德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6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一):哲学,要求意见得到好的理由的支撑
《思想的力量(第9版)》,是一本关于哲学的普及读物,结构上主要是以“哲学的主要门类”作为框架,然后分别讲述每个门类的演变历史,其中包括主要哲学家的观点和生平,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原著选读。总体来说,本书对于认知和了解哲学的分类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在接触哲学的分类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两个问题“什么是哲学”以及“为什么要了解哲学”。
《思想的力量》书中指出,哲学,来源于两个希腊词语,philein,意思是“爱”;sophia,意思是“知识”或“智慧”。创立哲学的希腊人认为无论何种领域,无论何人,只要是追求知识的人都可以称为哲学家。哲学一度几乎涵盖了人类知识中的一切事物。
“爱”、“知识”、“智慧”,这些词语直接体现了哲学的价值。
哲学重视思考性和开放性,这意味着“哲学可以为我们带来最有用的实际技艺,这些技艺包括:分析思维、批判性思维、审慎的推理、解决问题,以及人际交流。”所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理性地面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外部环境,以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哲学可以激发思考,让我们在思考中品味人生。
本书将哲学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是或者存在的问题(形而上学)
基本问题:
1、什么是存在?
2、什么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二、关于知识的问题(认识论)
认识论的核心在于了解人类如何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的途径。基本问题包括:
1、知识的本质是什么?
2、知识的标准、来源和范围是什么?
三、关于价值的问题
1、道德哲学
即伦理学,对道德判断加以哲学上的研究。基本问题包括:
2、政治哲学
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国家上,并试图确定其合法性以及合适的伦理组织。基本问题包括:
四、关于信仰的问题(宗教哲学)
1、西方宗教哲学
西方哲学起源于对宗教和神学教条的质疑,哲学也会检视宗教领域。基本问题包括:
“上帝真的存在吗?”、“不朽的灵魂是否存在?”
2、东方宗教哲学
东方哲学和宗教的界限比较含混,东方的哲学理念与宗教信仰错综交织。如我们的道教、佛教。
五、其他
在本书的第四部分其他声音中,又介绍了“女权主义哲学”、“后殖民思想”等。
大多数人一提到哲学,总感觉很虚无,其实不是这样的。《思想的力量》告诉我们,从古至今,无论如何演变,哲学的根本宗旨就是:“要求意见得到好的理由的支撑”。
总体来说,《思想的力量》是一本哲学百科,内容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本书对于认知和了解哲学的分类、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仔细研读。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二):无思考 不力量
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一颗可以进行思考的大脑,但显然并非每个人都能真正的深入思考。
在笛卡尔喊出:“Cogito,ergo sum”这个著名命题的数百年后,我们还是鲜少有人愿意自己进入到思考的大门。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很多人难以去做出判断。更糟糕的是,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问题数量,往往又使人选择通过廉价的鸡汤和通俗读物去寻求快速的答案。
相反的是,古往今来却有这样一群以思考作为自己工作的人——哲学家,他们乐此不疲地对一些终极价值进行思考。比如,知识的真正含义、生命的意义和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哲学问题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爱因斯坦便说:“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而今天的诸如文学、历史和经济等博士学位被称为phd,也是哲学学位的意思。
毫无疑问,当你面对许多思考的时候,哲学家们这些经过审慎思考的智慧比起廉价的替代品是更值得我们去追寻的。正所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如果你愿意并想要开始真正思考的话,《思想的力量》就是这样一部带领我们走上思考旅途的哲学导论作品。它的作者是布鲁克•诺埃尔•穆尔教授和肯尼思•布鲁德教授,两位均在美国大学任教,且在哲学著作撰写方面享有声誉。
《思想的力量》是一本覆盖面非常全的哲学书。它包含了从前苏格拉底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从希腊化时期到基督教时代,从大陆哲学到分析传统的各个时期。读者从而能够初步对哲学发展的过程各个时期的人物观点建立起一个概念。哲学史中很重要的就是作者对于哲学思想的解读,而本书写作立足概念的启蒙和结构框架的建立,不会去深入挖掘思想的内涵外延,这样也不至于让才入门的读者看得云里雾里。
除了按时间排列外,作者把不同的命题放入认识论,道德和政治,宗教等不同部分,这样除了时间上的发展外,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主要专门问题的发展情况。此外每一位重要思想家的生平在书中也会进行补充,而且作者深入考察哲学在人类历史进程和生活中的互动,让每一个哲学问题的提出和发展显得“合情合理”,应时而生。
同时作者还把视野延伸到了东方的中日印的思想,现当代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后殖民思想,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欧美哲学的范围。而每章末尾的关键词和思考的问题可以供读者复习,更好的理解记忆。如果有人希望更深入研读的话,书中每章节后也都准备了原著的选读,来让读者品味先贤原滋原味的智慧。
面对《思想的力量》这五百多页的满满干货,初次想要接触哲学的人也许不易消化。但其实无论多么复杂的哲学思想,都是从证明、苏格拉底问答、归谬和思想实验等方法而来。你完全可以沉浸在哲学家们面对一个问题的精密的论证过程之中,暂且将其他放在一旁,尝试着学会用这样的方法思考下自由、幸福的概念,也可以是超人的能力和责任、AlphaGo人工智能和人的关系这样的时髦东西。
总之,时代一直在变,但思考的逻辑和力量不会变。今天的世界也许更加的多元,更加的复杂,过去的概念并不足以完全展开我们对于现状的思考,但也正是这种不足之处恰恰是触发我们不断持续去思考,寻找解决无法规避问题的力量所在。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三):只要一本书就让你读懂哲学
说到哲学,想起以前听过的关于哲学的段子,说哲学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来做什么?我们到哪里去?关于这三个哲学问题,自古到今只有唐僧清楚的回答出来了:“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当然这只是一个段子,哲学到底是什么?
哲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词语:philein 意思是“爱”;sophia意思是“知识”或“智慧”,因为知识几乎无处不在,所以为了了解这些知识我们需要通过逻辑和审慎的思考来回答问题。
如何才能快速清晰的了解哲学体系,推荐美国教授布鲁克.诺埃尔.穆尔所著《思想的力量》这是本简明扼要的哲学导论。包含对西方哲学各个主要门类的历史概览,除了西方的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还包括东方哲学、后殖民哲学以及女权主义哲学。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四):我妈骂我蠢得像头猪,可是猪蠢吗?
经常地,我的同学第一次见到我妈,都会觉得我妈长相清秀,热情又礼数周到,肯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每当听到这些话,我只能在内心闪过“呵呵“两个字。
其实,我妈就是一个农村妇女,最具代表性标志就是骂人的口头弹。
我做事不利索,又过于耿直经常不能领悟我妈的意图。于是,我妈骂我的口头弹”蠢得跟头猪一样“。好吧,可能猪都没有我蠢吧。
好不容易熬到了七岁,第一次被老师允许进入学校的图书馆,看着一排排木书柜里堆着密密麻麻的书,穿梭在书柜与书柜之间,拿起一本书翻一翻又放下,不知道要借哪本书。最后下定决定选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之哲学卷》,原因是封面上写着:开启你智慧的小丛书。借这本书的愿望很简单:希望这本书真的如封面上所写,开启我的智慧之门,不要让我妈再骂我“蠢得像头猪“就行了。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五):思想者
思想者
——读布鲁克.诺埃尔.穆尔《思想的力量》(第9版)有感
古希腊文明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而古希腊的哲学,是整个生命运作的缩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众多哲学先驱在希腊文明孕育而生。在《思想的力量》这本书中,每个哲学家从不同角的阐述了世界的客观真理,欲望、人性、道德。
苏格拉底是一个喜欢四处闲逛,四处找人辩论的人。他是一个出色的辩论者,而他并非喜欢辩论,他希望通过辩论发现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知识、正义、美、善,尤其是勇气这样美好的品质。
苏格拉底提倡用问答的形式让人明白知识不等同于正确的信念,你必须做出完善的分析,最终为知识下一个定义,并无从反驳。
这种方法并不意味着提问的人必然知道知识的本质,它只是向人们展示了提问的人十分善于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来发现、揭示错误的想法。
苏格拉底的这种思辨,其实就是思考的重要性。所有的知识来源本心,我们需要去实践,探索它们之间的秩序和联系,无论得到何种结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公开承认自己的想法。同时乐于反复思考,通过与自己目前的信仰保持一致而坚定自己的行动。
柏拉图:爱与生成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提出:“爱这一概念是人类从不完美的、无知的状态走到完美的、真正的知识世界的途径。”
他将爱定义为一种渴望,以及获得渴望对象的努力。爱试图去拥有美,并且重新创造美。人类喜欢去爱:人类在寻求爱的过程中真正感到了生命,不管爱的对象是一个人、想法、健康或者金钱。
爱就是将所有事物连接在一起、变得美好的力量。这是一切存在,特别是人类向自我实现的更高阶段和完美的提升的途径。
只有思想和精神的爱才能让爱升华,最终永恒地拥有绝对的美和善。
亚力士多德:灵魂是身体的原则
地球上的事物经历着生老病死。一切事物处于持续的、不稳定的生成状态。因此,尘世的事物渴望完美所带来的稳定和安宁。尽管它们不断努力,尽可能变得和上帝一样完美,它们却永远不能穷尽自己的潜能。
在《思想的力量》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重要观点:“灵魂是身体的原则,它避免身体四分五裂。”
他把人类定义为理性的动物。人类的灵魂为人类提供了追寻目的和终极目标。尽可能实现自己的潜能是人的一部分自燃倾向。
萨特:人是被抛的
《思想的力量》有一个篇幅提出了萨特的“无上帝”论,人是自己所创作的自己。亚里士多德原先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而萨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人类共有的普遍人性,不存在什么可以界定人类的具体本质。人类必须创造出自己的本质。
人不像没有生命的物体或者植物那样,他是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能够创造自己的未来。“我们独自一人,没有任何借口”,我们不能把我们为环境所迫、受欲望驱使或者其他原因来当做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没有上帝,没有任何先验的善。我们必须亲手建立或创造自己的价值。人是完全自由的、不受任何决定论的约束,任何个体都承担着责任。
在创造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善与恶、对与错,又是一个自我选择。而存在世界,某些元素会让一个人一生背负运命的苦痛,责任的承担是难以忍受的。因为经验中的世界有时是荒谬的。
厌倦、反感、无聊……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摸爬滚打,而我们唯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才能在本真状态下生活。负起责任,本真地生活意味着我们要有意地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未来做出选择,生命因此才能获得意义。
哲学的思辨能够到达生命最终的自我实现。辩论同时是产生哲学的基础专业能力。《理与人》的作者帕菲特,也与学生不断辩论、思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哲学理论。可见,思辨是人类通过智慧的途径。
而人们在追求智慧的路上,有效阅读是前提,这也是思辨的前提。现在中国开始反思古中国文明的传统,追溯文化上的自信与自觉。
今天是一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让我们相信,技术会结构我们的文化、制度。公共资源随时可见、触手可及。思想上的分享已突破地域的界限,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没有理由悲观。发生一定是通过人的变化而产生,而人的变化如何发生?是通过思辨。
思辨,才得以给事物做出恰当的定义。中国人以后会有两极化的倾向,思考的深入会好的方向发展,智慧的人群多了,以后社会的发展方向会更多。而当下,愿我们成为一个能够思考的人。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六):哲思:祁同伟为什么走向了不幸?他的悲剧是梁璐造成的吗?
周末的晚上,朋友L来我家小聚,饭后聊到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L说:“祁同伟最终饮弹自尽让我有些感伤。曾经的穷小子以为拥有权势和金钱就会幸福,结果全都灰飞烟灭。到底怎样才是幸福的呢?” 到底怎样才是幸福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极难回答。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起了最近看的书:《思想的力量》。作者在书中写道:“对于各种事情,只要想得深了,都能进入哲学之门。”并特别提到,哲学对实际生活是有意义的,而且有用。的确,譬如我们都关注的幸福,哲人们也关注,甚至于“幸福”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主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是对世人影响最深的三位哲学家,他们的幸福观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