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程票》是一本由[法] 迪迪尔·范·考韦拉尔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程票》读后感(一):别让爱,变成单程票
皮埃尔回不去的家,就是一张单程票;我们爱着家人,可往往因为世俗的标签,不懂得如何表达;我们想回家,可希望是衣锦还乡的那一天。爱,就流露出来;不要变成单程票!皮埃尔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起码他还有父母,有可以回忆的亲情,最终父亲还是原谅了他。不幸的是阿孜,他是被遗弃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是谁,从小到大都被歧视;所幸的是,面对所有的不幸,他都以一种冷幽默,坦然以对。
《单程票》读后感(二):个人评分:76.固然有很多事情不受自己控制,然而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才是决定你人生如何的最重要因素
整本书很短,读起来也很顺畅,但读完之后,没有立马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看了下豆瓣的书评,似乎把这本书的核心理解为:何为故乡,如何看待。实际上去往故乡或者离开故乡的都不会是张单程票,影响它的原因只在乎个人信中的决定。
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倒是,没有什么是无法改变的,是你的心不想变。所有的路也都是自己的抉择,悔不当初不能解决问题,改变自己才可能对今后产生影响。
人生轨迹如何,对你的人生并没有决定性影响,你的人生如何,最终还是自己的主观看待。
《单程票》读后感(三):翻到最后一页才恍然明白的一部作品
通篇的逗比搞笑,都掩盖不住一个伤感的事实:故乡只是故去的家乡
《单程票》读后感(四):从南走到北
主人公的人生就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放逐,从出生到小说的末端都在异乡漂泊,我觉得他从小呆到大的地方有点像中国古代的丐帮,他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小孩,阿孜对这种状况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就连将他放逐异国他也没有抱怨,但是挺在乎他生命中出现的两个女孩。反观我们,踌躇不前,我们害怕变化,习惯于一成不变的生活,似乎这样的生活才能给我们安全感。认真的去梦想一下,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什么是看起来重要却是鸡肋。
《单程票》读后感(五):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我可能和幸福无缘
出版公司应该给这本书的封面文案发奖金,因为我基本是因为看到封底那段引文才决定下单的,误以为写的是写在巴黎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与身在乡村说父母产生的隔閡,就像我们这些漂在北上广深的人,再也回不想回老家发展了一样。可读完小说,才发觉并非如此。这位文案拿了奖金之后,就该向作者和读者道歉了。因为作者处理的主题,远比离家这件事更宏大也更深刻。如果要有一句话来概括,这本小说想要讲的是: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我可能和幸福无缘。
《单程票》中译本封底文案
《单程票》读后感(六):并不是看到的最好的书,但或许会是影响力最大的书
一本小书,几乎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刷刷刷的看完了。而在看这本书的前两个小时,其实还是在跟家中二老置气(也是因为这个情况才更看得下书想暂时逃避下现实吧),其实置气的理由很鸡毛蒜皮,无非就是在计划十一的家庭旅行行程,然后发现两人根本接受不了在自己看来已经是很合理的价位,最崩溃的莫过于饮食,我的意思是吃当地特色餐,其实也就人均80左右,而他们的意思是多带泡面省钱,计划讨论不下去,作罢。
然后便看起了这本书、看到了书中火车站那段皮埃尔与父母相遇的尴尬场面。这一刻其实我很能理解皮埃尔这个心态,甚至可以想象当时他父母的穿着、言行、举止有多么地尴尬,连同那个从包里掉到地上的蛋糕。有一瞬间,那蛋糕仿佛就是被我不齿的泡面。但是,父母这样的失落场面真的是我想看见的结果吗?为什么不能好好吸取一下皮埃尔最后的悲剧教训呢?向父母妥协让步,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吗?
至此,陷入反思,于是顿时觉得,泡面似乎也就不是那么不容易接受了。我想可能就是明天,我们的旅行计划又可以顺畅地继续下去了……
《单程票》读后感(七):人生从来都是一趟单程旅途
一部小说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小说本身,考韦拉尔特写的这本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阿孜“出处不详,身份卑微,骨瘦如柴的身影总是一言不发地蜷缩在被遗忘的角落”,这是一个没有身份的阿孜,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不折不扣的孤儿”,一个在雪铁龙Ami6型车上捡来的孩子。阿孜以摩洛哥人的身份在马赛讨生活,他讲到他的成长,和他青梅竹马的丽拉,对于丽拉的追求可以说他是戏谑的,自嘲的,充满戏剧性,在给心爱的女人买了戒指后没有发票被指控盗窃这使他面临“遣返”,由此,他在人道主义专员的护送下踏上了去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地方——伊尔吉士的旅程。
法国在二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鼓励过移民政策,法国有大部分移民来自非洲地区,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国家的政教关系……所有的这些问题导致的不稳定和冲突隐含在文章中。作者以近乎黑色幽默的手法描绘了他经历的旅途,看起来在叙述现实,在读者看来并非如此,并没有那么简单。
文章故事的结尾也耐人寻味,人道主义专员竟走上了死亡的不归途,这是谁都没想到的,阿孜把他送回故乡,尸体放在一个车里,放在家边上的车库里,结局居然这辆车消失了,与阿孜的出生联系在一起(阿孜就是在车里被发现的),似乎有一种“圆满”,故事整个被串起来的感觉。总之这本书是有趣的,也许你能读出的不仅如此。
《单程票》读后感(八):无法开口的乡愁
有的人一辈子拼搏,只为逃离那落后而愚昧的故乡。
有的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却想方设法希望回到故乡,落叶归根。
书中还描写了另一种故乡。父母到大城市里买房定居生子,每年或者隔几年才回一次他们的故乡,对于出生在大城市的子女来说,故乡是出生地还是父母的故乡呢?
故事里面的主角“阿孜”,也是是这样的一个人。只不过阿孜是被收养的,但是不管是生活还是偷盗,他的所有生活都在马赛,按理来说阿孜的故乡就是马赛。
当法国的移民开始实施,阿孜被迫遣散回故乡,一个不存在的故乡。加上突然出现的一个陪同协调阿孜回乡的公务员皮埃尔。事情突然就微妙起来。
皮埃尔是开头说的第一类人,铁匠小村庄出生,最后成了公务员,生活方式的不同,故乡再也回不去了。皮埃尔说道他结婚那段,父母坐火车来参加婚礼,皮埃尔在站台看见父母“很土”,没有接站,父母又搭乘当天的火车回去了。
路途上,一个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瞎编乱造,寻找故乡。一个想调和和家乡人关系的人,却衷心希望另一人能寻到故乡。看似荒谬的旅程,不正是那无法开口的乡愁么?
最后皮埃尔在另一种形式下,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全文前三分之二,荒谬离奇。然后皮埃尔的日记把这整个事情整合在了一起,推向高潮。
乡愁是一张单程票,缭绕耳边却又无法开口。
如果你也和家乡隔着一张单程票,会和我一样想买这本书的。
《单程票》读后感(九):触及心灵的法式浪漫
其实我是这本书的译者,来分享一下我翻译这本书的心路历程。
从情节的逻辑来看,这本书确实没有摆脱“法式无厘头”的套路,我在翻页的时候,常常有“what the hell...”, "太乌龙了"的感慨。不过我还是一鼓作气把这本书翻译完了,因为我还是渴望知道结果的,单程票的终点到底是哪里?主人公们到底有没有找到这个归宿?
翻译完之后和编辑讨论一下,我的感受是,这不是一本以情节为卖点的书,这本书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心境。大家应该看过电影《漫长的婚约》,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情节:等待,每一帧画面却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种期待,焦虑,渴求,和爱。同等的联想还有我们国产的电影《归来》,也打造了一样的感觉。《单程票》就是这种作品,不用跌宕起伏来打动读者,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心情渲染,把读者带进一种想要回家的挣扎之中,卷入一场拷问自我家在何方的自我认知中。
我自信自己没有糟蹋龚古尔文学给大家呈现一篇“渣翻译”,希望大家可以跟着作者的想象和我的文字体会到这种情怀。在冬日,有一丝惆怅,有些许共鸣,想到自己的家有一小股暖流经过心田,对我来说,这本书的引入和翻译就是极大的成功了。
本人新开了微信公众号,任何咬文嚼字的推敲和读后感,欢迎加入:LIKE点滴生活,进行分享。
《单程票》读后感(十):他在幻境中死去
一脸懵逼是什么感觉?就是你明明清楚了对方所有的套路,最后却还是被套路了一把,并意识到你早就被吃得死死的,可是整个过程,难以置信。以我这二货智商,凡是说得深、说得绕就直接蒙圈的秉性,本书,以平顺的故事发展,流畅的语言叙述深得我心。然而,看起来只需要再简单不过的理解能力便足以解释的故事,我还是承受了“欺骗”。
看过本书的人,想必都会对封面上的字表现出深沉的静默,因为它一定让人误以为,这只是一部平平淡淡的有关乡愁的作品。它开始于法国马赛北部棚户区的外族村庄角阿孜是个不正宗的外族人,身世坎坷,情路不顺,被人陷害,指控非法移民,遣送回国,然后循序渐进,延伸到几个人从法国巴黎至摩洛哥的一系列行程所发生的公路故事。结局当然会在飞机降落不久后,甚嚣尘上,揭开谜底,再来就是对回不去的故土一阵感怀。一气呵成读下去,深知整个故事构筑在谎言基础上,就等引爆真相了。如何引爆,本是关键的吸引人的点,而看完故事十分寻常的前半部分感觉就那回事吧。不过,别忘了迪迪尔•范•考韦拉尔特八岁写的是完整的侦探小说,智商爆棚的作者,又以本部作品拿到法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龚古尔奖的作者,怎么可能走寻常路?那么,谎言如何打破?作者简单粗暴,就把人物放在谎言中,并死于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