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盛宴》是一本由陈恳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014-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失的盛宴》精选点评:
●了解一下中国保险行业发展。
●三星半。了解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不足在于结构上,整体略乱。
●我认为一个在媒体写过几年稿又有廉耻之心的人是不会容忍自己的名字作为作者出现在这样一本书的封面的。我在初中时曾买过一个自动写作文的软件,这本书就像是用那个软件写出来的。
●果然是野史 虽然乱 但是看着挺有意思的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再伟大的个人,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只是浪花。 一部近代保险野史,窥见资本市场的恩怨江湖……。 那些优秀的保险人,在那些激荡的岁月,用他们的青春和智慧,创造历史,创造奇迹……期待作者出新版本,续写2015至今的保险江湖
●确实写得很有江湖气 时间太久了没读完就只好还回去了 偶然看到同专业的学长也在读 决定有机会还是要再读读看才好
●保险与资本共舞,还蛮精彩,跌宕起伏的。
●报刊文摘级别
●散乱,浮浅。
●优点缺点都不少。优点是专业性不强,很多内容都是经济新闻式的写法,易于初学者理解,可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缺点是章节脉络结构极其混乱,逻辑性不强,章内小节跳动很大,有些内容没有铺垫,非常突兀,不明白为什么出现这些内容;有些内容感觉写了一半戛然而止,欲说还休。但整体来看,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看的。读的时候最好是带着问题读,看到专业性名词、历史事件及时百度,效率会更高一些。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一):保险江湖野蛮成长史
这本基于新闻报道辑合的专题编年保险业要闻成书显得不够连贯,统一和深刻。但对于了解中国保险业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演进的脉络,关键人物的联系、沉浮,显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手册。
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也和共和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政治从管制走向开放,思维从禁锢走向开明密切相关,今天读来,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免令人扼腕叹息,放在历史的背景下一切又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历史有历史车轮滚滚的不可逆,也有英雄人物逆转乾坤,草莽英雄,体制精英,海外才俊在这个历史的大舞台上浓妆淡抹粉墨登场,诸多沉浮让人不胜唏嘘。夹缝中求生存,刀尖上跳舞,游走在刀锋边缘,险象丛生中寻找功成名就的契机。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总体上却又是野蛮成长的,重投资,轻保障,重牌照,轻监管,利益驱动的发展诸多怪象见怪不怪。可惜截止到2014年,2016年的前海人寿风起云涌,四处出击,姚老板阻击万科,虎视格力,项俊波身陷囫囵,明天系折戟沉沙均未能一一展现。
保险江湖深似海,且慢慢品鉴。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二):金融永不眠
花了三小时把这本书过了一遍,对保险的发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当然很多“豪杰”现在都被关着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保险是个好东西,只是被销售的模式给毁掉了。最初代理人模式是一副春药,现在完全就是一副泻药。
不少金融圈的朋友跟我说,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就是保险公司,因为保费收上去都不退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保险公司亏损,一方面重负债轻投资,一方面过重的中间费用。 还有朋友跟我说,到了40岁的白领,如果还没有坐上管理岗位,只有“保安、保姆、保洁和保险”等着他了,的确我朋友圈越来越多的好友加入了保险大军,据说保险代理人已经达到了500万。
我的朋友圈已经有很多保险人了,经常都是热火朝天接受培训,四处旅游,四处领奖的照片,我经常笑着说:谁有钱了,天天深更半夜还在接受培训?有钱人回家都是葛优躺。天天证明自己多努力,只能说明过的不如意。
一将功成万骨枯,保险蓬勃发展的背后,有多少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哪怕是我,一直在金融圈,对保险人士至今无一点好感,这个行业的确需要重塑,营销模式也需要重塑。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三):迷失的盛宴摘记
• 商业保险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之一。如果将保险公司的客户分为两类:一类是确实有保险需要并愿意主动找保险公司买保险的人;另一类是并不需要保险的人,那么,对保险公司的盈利目标来说,后一类客户是更优良的客户,保险公司当然更愿意将保险卖给并不需要保险的这类客户。 • 保险业是“最需要耐心的行业,却最缺乏有耐心和耐力的资本”。安邦、宝能等民企纷纷设立保险公司,卖万能险之类的。 • 00年投连险巧遇牛市,威力大增。受A股市场的刺激,平安投连险的账户收益率仿佛被打了一剂兴奋剂,连创新高。到了2001年下半年,在清理银行违规资金、国有股高价减持、问题股地雷集中引爆等一连串打击下,股市大幅下跌,上证指数半年间狂挫25.79%。市场转头向下,投连账户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且投联险费用超过开放式基金。 • 华泰财险将市场车险客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车险费率一律调低至55%;第二类是事业单位、银行系统(均系国企)等单位自用车辆,下调至35%;第三类是个人用车等非营运车辆,下浮25%,出租车等营运车辆费率不变。(盖可保险向政府雇员做生意,逆向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大幅降价并没有吸引保户蜂拥而至,业务量反而下降了10%,保费收入下降了50%。其中的原因在于车险的客户其实是掌握在中介渠道手上的,华泰财险的折扣表面上让客户得利,其实是让中介受损,显然中介不会把业务“卖”给华泰财险。 • 中国平安08年200亿投资损失,6000万薪酬,千亿募资。 • 马明哲为平安设计了一个“倒三角”布局,底层是平安自有产品,中间层是开放平台售卖第三方产品,而最上层则是合作连接的外部应用,如婚恋网站、社交网站等,最上的大漏斗状布局用来获取用户、增强黏性,伺机转化。(战略不靠谱,没啥协同效应。)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四):谨遵师嘱写书评
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下中国偿二代、欧盟Solvency II以及美国的保险监管有何具体差异,对此给出结论和观点或者给这本书写个书评。
二选一嘛,可读可不读。看看题目难度和长度,所以还是非读不可。
书像流水账,觉得我说错了那一定是你对了。口吻和现在的流行历史读物惯用的幽默、风趣、散乱的笔法相似,略略一读挺有意思,试图从文字间捕捉几分深意就全靠个人脑洞,作者只管肆意书写保险江湖的精彩过往。
作为历史书欠缺深度和连贯性;作为现代武侠小说人物刻画浅薄,故事性稍显不足;作为枕边书、下饭菜,嫌它太长话太多。但是作为了解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引子,还是可以的。
下面就是交上去的作业。本来想水一水,毕竟要考研,但是书中根本没什么观点和逻辑线,全靠自己编。
心得体会如下:
(一)强监管性
金融是资金的跨时空运用,资金的往来融通使其在机制必然日益复杂,足以让普通人迷惑的同时汇集庞大资源,而它涉及的利益又是如此之重大与广泛,上至国家财政下至田间新生的一穗稻子,所以从诞生之初就注定拥有强监管的属性,保险业亦如是。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把人民的利益视为中心,监管层的倾向与实操目标自然使我国保险业的管控呈现严格、谨慎的特点,但保险业的发展与其监管又因时代的特殊打上了时代烙印。
(二)筚路蓝缕
从计划经济阶段摸索着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实业尚有苏联人援助打下的重工业基础,金融业却是百废待兴,现代保险更无。李鸿章老先生的保险招商局和零星几家民族保险公司就是建国前的全部,建国后保险业亦历经四起三落;改革开始前中国保险业只有“十几条枪”,保费厘定最重要的人才资源精算师—国内三人而已。放眼望去,台湾保险深度与广度全球前列,美国顶尖人寿保险公司AIG已将业务布局到130多个国家及地区,退休金服务、非人寿保险类的产物保险、资产管理及相关投资也在承保范围内。
所以1979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重新启动国内保险进程,国内保险人与监管层一同面对的情景是如何,可想而知。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再看此书,监管的滞后或者说保险发展的“超前”、与外资谋技术和管理的磕磕绊绊、保险公司铺展业务的疯狂……都变得极易理解。
(三)仰仗政策
国内保险业发展过程中许多的特点与草创时代、改革开放、国家政策有着深深的联系。几乎所有的行业仰仗政策起步,和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摸着石头过河既是国家层面的艰难探索也适用于那个时代里的行业与人。
筚路蓝缕、政策扶持、兜底、限制、缺位与模糊。要支持,给政策;没经验,看看别人怎么做,找师傅学习;走弯路或者掉水里去了,上头捞一把;走得太快太急,为防跌倒,政策循声而来;更多时候,政策是谨慎的,步子不能迈得太快。
(四)正心诚意
保险业的发展有保险独有的特点—收取保费,分散投保人风险,弄不好就是自己亏损,比如80年代的长尾保单给平安带来上百亿的亏损、投连险风波、车险跑马圈地等一系列事件。核心逻辑在保险行业自身定位偏移,企业逐利无可厚非,保险姓保是沧桑正道。从逐利往来的商家到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并非苛求保险企业转型捐助法人,做慈善,而是希望其认识到高准入门槛寡头竞争的红利后每一份保单的重量,钱来的总不能太容易。
马明国、陈东升、王梓木……如雷贯耳;中国平安、泰康人寿、华泰保险……举国闻名。
个人和企业的成功当然很励志,但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思维要变。
历经风雨,暗礁林立,前景绚烂。未来保险业的发展更应贴合人民的需要。
国家需要保险,人民需要保险,新旧国十条和主席给出的展望其实充分体现出这一点。保险需心正。
心正则风清,则平安、人寿、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