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17 01:22: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100字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沃德著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一):文具的历史

  来自网络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二):书里,有片印着合格的纸

  简单读了,说了些许文具发展简史,故事尚可,却是跳跃的有些没道理。满是西方人与公司的名号让人有些读不下来。 原书是有插图的吧?勾勒出的影绰模样在脑子里寥寥打了草稿,搜索,可多不存在于网络,缺失不少。除开逸事,能记下的只有最后对技术消逝的话语引用,而今人类使用的一切,都是科级与想法的妥协产物,材料、工艺的进步也可能带回老旧重归主流。技术通过文化根治于人,实物的消散也仍存在我们还不曾注意过的细节,或许通过高科技的幌子,借尸还魂。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三):文具的历史

  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写书评,不知道要多长才合格。

  先说几个前提:

  1 这是一本介绍世界范围内部分文具的历史的书

  2 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具,包含的品种已经非常丰富

  3 很详细的考证哪一个文具的发明、初创人或者公司非常困难,尤其再中国

  不过,这本书还是选择了圆珠笔、铅笔、橡皮、纸,这样一些普通消费者高频使用,有一定心智认知的文具品种,来进行了考证,而且参考资料非常全面,遗憾的是没有配图。不过,能在相对其他行业不怎么受关注的文具行业,有这样一本书,真的很不容易,赞赞赞!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四):看似无聊的东西

  对于建筑师来说,文具的使用频率可以说非常高,而且涉及范围也非常广。光是各种建筑表现画就用到了不同的绘笔,包括铅笔,钢笔,水彩笔,马克笔,,,再加上工程制图所需要用到的圆规,尺子,自动铅笔,胶带,纸张,,,所以在书中会看到自己经常用到的那些品牌,也对这些品牌的发展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整本书可谓是一部文具的演化史,通过文具的演化也投射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

  作为当代的人们,我们还是应该感觉幸福的,相比于一两百年前,人们写字还得用羽毛,并且经常得蘸墨水或者用铅笔写字还得用旧面包屑来擦掉错误,现在的生活可谓是太便捷了。所以还是应该感谢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五):文具不死

  这本书分别介绍了文具盒、铅笔、纸、本册、订书机、橡皮、文件盒等常见的文具,背后的历史介绍的也非常详细,本来可以给到五星,但遗憾的是没有插图,所以勉强4星。

  整本书里面最吸引我的是最后面的一句话:文具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史……几年后,文具是否会消亡?似乎不可能。……即使是看似灭绝的技术,在其他地方仍保持生机——不是与其他形式结合、改造成玩具或玩物,就是被业余爱好者和狂热人士保留下来。

  本人是文具行业的产品经理,从业时间7年。上面这几句话,和我对文具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不谋而合。

  总结起来三句话——

  1.文具的历史非常悠久

  2.文具的外延非常广泛

  3.文具不死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六):掰开揉碎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怀旧的时代,一个憧憬慢节奏的时代。一开始,我们乘着科技的快车一路飙驰,享受速度、自由、轻便与快意。渐渐地,我们又开始想念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不是我们善变,只是人都矛盾。

  这是一个拥有太多成功者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斥着复兴、梦想、伟业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人人都会熬点鸡汤的时代,于是我们开始想念脚踏实地的朴实与低调,我们犹犹豫豫,又坚定不移地从一线的繁华喧嚣中退下来,去往天高云阔的辽阔草原,去找琴棋书画诗酒花。

  我们总是在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的时候被告知其实我们一无所知。我们总是向往着远方,却在某个巧妙的契机下发现自己对身边最常见的东西毫不了解。我们总是嚷嚷着我们爱这个,爱那个,可是这份爱没有根。

  翻译这本书费了很大的劲,因为拿到手的只是pdf版英文原书,没有配图。译者首先是读者,没有图的情况下,只能自己去搜图,去查询,然而终究能力有限。能力有限,担心会招来骂声。尽力而为,但求问心无愧而已。还是有很多可以改的地方,可惜交了稿才想出来。

  因为翻译了一遍,所以把整本书掰开揉碎看了好几遍,所以才有上面那么些絮絮叨叨的话。书中不少句子还是能引人深思的,但愿这件我觉得有意义的事不会让真正爱书爱文具的人有吃了苍蝇的感觉。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七):文具未亡,文具永生

  尽管选择众多,我还是偏爱简简单单的白纸黑字,它能让我们的文字有种威信,我一向欠缺这种威信。最好的羊皮纸使用小牛犊的皮制成。moleskine 的笔记本总是让人有点紧张,总要用一段时间才能让人平静下来。仅是囤积这样一大堆文具,只会让人忘了他真正的功能3m的15%原则:允许每位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有15%的自由时间,从事个人更感兴趣的研究。你会跳槽,但你的订书机不会。

  这本书是偶然看到的,一开始以为是介绍常用文具之类的工具书,翻了一下发现并不是,与其说是介绍文具,不如说是文具的史诗。文中描述的有些是古老的已经被淘汰的文具,有些是刚刚出现的,但并不着急推销只是告诉你,他的存在。

  喜欢文具的人,大多喜欢手写的温度。喜欢细节,喜欢小小的开心。

  真是容易满足的一群人啊。

  悠闲地下雨天,看到这本书已经足够美好了。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八):书包里的秘密

  林亦霖

  这本讲述文具的书,薄薄的,封皮摸上去颇为有感触,一时间,那些熟悉的场景回荡在脑海里。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第一支铅笔,那个时候的铅笔是黄色木杆的,笔的一端是有点硬的橡皮,擦起错别字来颇为费劲儿;也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第一个本子,那个时候的本子很薄纸张很黄,纸页之间是用胶粘合的,稍微用力便会散架;然而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那个时候的钢笔,放在文具盒里,经常会“悲剧”——墨水漏了一书包……它们是书包里的秘密,是那段回不去的曾经;就像书中写到的那样,字字含着他的深情。

  文章以笔者的眼光去观察着文具的世界,从他身边的点滴变化入手。那些他用过的文具不断地发生改变,或是变得越来越好用,或是样式变得越来越新颖。因他提到的文具大多是国外的,只能去想象他买到一支好用笔时的开心;只能感受他发现一款新钢笔降价时的兴奋。

  文中他谈到铅笔的几段发展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铅笔看似很普通,却颇为讲究,因为墨质的不同,所以颜色也会有所差压;同时,因为铅笔的笔杆不同,需要的笔芯要经过不同的打磨,但就这一点就颇为不易,再加上考虑色泽,小小的铅笔竟蕴含着这么多人的努力。每每用着铅笔,总会想到,我们的先人就是拿着那些碳灰涂涂画画,或是开心时的图腾,或是难过时的勾勒;千百年后,那些粗粗短短的木炭棒子成为了我们手中的铅笔,成为了很多作家写作的不竭源泉。他在书中提到的一种铅笔,因为铅质好,用的感觉好,现在比以往的价格要翻了几番;人们买来不是为了做纪念,而是用它来书写、来绘画,那个品牌的铅笔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九):文具盒里的前世今生

  本书写的是文具的发展史,涉及到纸、笔、墨水、三角板、圆规等。它们于我们而言,是极为常见的日常陪伴品。人们很少去关心它们的更新替代,所以这些常见的文具的发展过程反而像是被什么给遮盖了一样。跟随这本书的内容恍然大悟,原来文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下面我挑一些印象深刻的内容写一写: 圆珠笔:圆珠笔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文具,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但又因及其平常,很少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本书披露这平凡的文具背后鲜为人知的诞生发展历程。圆珠笔从诞生到上市,遭遇了滑铁卢后,三起三落后才站稳市场,不禁感叹其精彩与传奇。它诞生之初还没有被命名,那个时候叫两年不用充墨水的钢笔。初上市的时候售价12.5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60美元,意想不到圆珠笔也曾如此昂贵。 纸:对它的来历,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会太陌生。据说是中国人发明了纸,现在我们到一些原始的作坊,制作手工纸的地方还能看到这种传统的工艺。本书的作者说了一件饶有趣味的事,人们喜欢用“鼹鼠皮”笔记本,但后来本上印有“中国装订印刷”的字样后,消费者不再认可它的质量。事实却是,这款笔记本一直由中国制造,只是没有写制造地而已。结果过去的鼹鼠皮笔记本被抬高价格兜售。作者由此说到造纸术原本就由中国发明。 荧光笔:这种笔由日本人研制发明。开始的时候无人问津,日后进入美国市场才风靡崛起。而且还闯进了白宫,美国总统约翰逊用起了这种笔,1963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最佳产品”。这不禁要我想到一篇有意思文章,假设生产了一种产品,为了要它打开销路,那就把它寄给总统,如果总统使用了,就宣传说总统首肯的产品,如果总统拒绝使用,就说总统不愿意使用的产品,如果总统不去表态,就说总统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虽然是个笑话,却道出了一种名人效应。 圆规与三角板:我们的生命初始阶段会接触到纸和笔,上了学才会接触到圆规与三角板。但是校园生活一旦结束,除了一些特别职业需要,它们就会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不见。这样一想还有一点诉说离愁的韵味,此书作者就是如此开篇的。其实很多物件陪伴我们的时间久了,再回想的时候都会怀有情感去对待,因为这物件里蕴藏了我们往昔的生活内容。此书作者说纸的时候,他就是以《我谈了场恋爱,不过对象是张纸》命名的题目。 便利贴:最近我很喜欢用便利贴,主要是写东西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比起传统的书签,便利贴更为方便。但要我好奇的是,便利贴上的胶是如何做到既能很好地粘合在书页上,又能在不需要的时候撕掉它对书页毫发无损呢?这本书就说到了这种神奇的胶的发明过程。 我与文具:上小学的时候我是一个文具控,尤其喜欢购买各种笔。以至于一个年级下来成绩并不出众,但是积累的笔有上百支,我的母亲为此大发雷霆,但我还是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买各种各样的笔。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亲密的小伙伴都不在了,可都到哪里去了呢?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十):比偶像同款更有魅力

  开学季正是文具销售的旺季。我们小时候,中华铅笔、英雄钢笔、双头砂橡皮是标配,长辈云,太花哨的文具易分心,还是简单朴素的好。现在流行的文具则更注重功能性:电动卷笔刀、无痕修正液、色彩斑斓的荧光笔,每一样都教人爱不释手。

  伴随手写的式微,文具控反倒增多了,光是近年兴起的手帐,就给了文具控多少败家理由。倘若文具控资深到一定程度,会有令人惊叹的杰作,詹姆斯·沃德就是一例。他将文具的历史写进《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一书,几乎囊括了书桌上所有文具,不啻一本动人情书。

  每一种文具的诞生都蕴含实用主义的目的,今天视为理所应当,殊不知曾令多少人抓破头皮。灵感常常蹲在意想不到的角落,比如圆珠笔的灵感来源自滚过尿液的小球留下的痕迹,固体胶棒缘于设计者在飞机上偶遇涂抹口红的女郎,造纸纤维师法黄蜂筑巢……人类不断发明、改良文具,终有一天,“不会再有潦草难辨的字迹,笔墨用尽、铅笔折断或者墨水污迹。只有一个流畅、无缝、高效的未来。”

  文具的历史戛然而止,从此尖端文具和电子设备席卷一切?当然不可能!君不见,抛弃了卷笔刀的自动铅笔敌不过木头铅笔千变万化的笔触,方便耐用的圆珠笔阻挡不了钢笔拥趸者的热情,电子记事本强大的云端同步功能也不能替代纸质记事本的扎实安全。显然,方便与否并非我们判断实用性的唯一标准,文具不仅辅助我们写字,也帮助我们创作。而创作是感性的,灵感可能来自于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可能是墨水中某种原料的香气,可能是那抹不浓不淡不褪色的墨迹。

  于是,聪明的品牌将自己与大文豪、艺术家的形象关联起来:约翰·斯坦贝克情有独钟的黑翼铅笔、海明威、梵高、毕加索最爱的鼹鼠皮笔记本、纳博科夫赫赫有名的小卡片。帕慕克曾在《巴黎评论》的访谈中提到,他早年喜欢模仿文豪的创作癖好:一杯咖啡、方格纸手写等等。当我们用着偶像同款文具,谁人心底不曾漾起几分幻想?

  不过,沃德还是提醒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所谓的品牌文化,历史可能仅止于传说,更不乏张冠李戴和投机取巧。尽管纸张的触感、钢笔的手感之类不可言传的妙处未免感性,全然抛弃理性也太傻了。譬如有这么一段历史:手帐爱好者熟悉的moleskine(鼹鼠皮)笔记本某日突然一本难求,原因只是包装上多了一句“中国装订印刷”。使用者们抱怨笔记本不比从前意大利工匠手工打造,转而囤积起旧款本子。但事实上,从第一批鼹鼠皮开始,都是中国制造,为加注明罢了。沃德忍不住吐槽,作为造纸术发源地,中国工艺一度遥遥领先,若追捧文化却摒弃历史,真是双重标准了。

  说到底,今天我们对文具的诉求究竟是什么呢?沃德说:“手写的时候越少,我们反而越珍惜。”与其面对昂贵的笔记本拘谨得不敢落笔,不如选择普通记事本尽情发挥来得自在。设计也好、文化也罢,适合自己的要比偶像同款更有魅力呢。

  ——丙申年读詹姆斯·沃德《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