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7 01:15: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读后感摘抄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是一本由克里斯多福•孟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读后感(一):重塑自我的培训课

  上大学的时候,迷茫是一个回应各种烦恼的托词,年轻而又幼稚,如今身在职场,没想到还是迷茫困惑,只是这时候的迷茫更多的是一种焦虑。每个成年人,在独立生活开始的时候都开始面对生活的压力。很多人很幸运,足够了解自己,知道如何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如何积攒正能量,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向着理想中的自己靠近,有些人却做不到。

  而大部分人都属于后者。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他的教学遍及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以及加拿大。近三十年来他的研究注重于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的动力。

  他思维创新,教学内容综合了先进的心理与灵性成长的根本原则与体验,他的工作启发了各行各业以及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他运用广泛的经验,帮助个体以直觉来引导行动,发现他们自己要找的答案,并体验到活在顺流之中的轻盈,进而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创造出的独特的体验性方法,使理论与生活无缝结合。

  当然,最初了解到这本书,还是因为心灵作家张德芬作序推荐。随着现在社会里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增多,很多人忙碌而不快乐,活着像是一个工作的机器,行走的机器人。他们不快乐。也不再想去寻找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这不重要,比起自己的内心快乐与否他们更在意有没有赚到钱和社会地位。爱与被爱,皆被抛弃。

  书中的百睿客一直是咨询师、生涯教练和个人成长工作坊的教练。他响应了自己的精神召唤,去协助人们发现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使命。对他而言,接受召唤的这天似乎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甚至可能是前一世的事情。那时,他相信一个人越多地体验到自己真正是谁,这个人的生命就会越加平和、满足及富足。但是到目前,严重的怀疑已经折磨了他好一阵子,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否有效……当一个人来到生命的岔路时,他到达的不是一个做决定的点,而是一个臣服或接纳的点。

  每个片刻,在真相中,都是完美的。唯一阻碍我们看到这点的,就是我们把自己的不完整投射到了这个片刻。

  希望迷茫中的人可以看看此书,跟随作者做一次心理禅修,学习灵性课程,寻找自我。当我数到三,你就醒来了,从此你的人生将不一样。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读后感(二):关于心灵成长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是由加拿大作家克里斯多福·孟所著。他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询师。他的教学遍及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以及加拿大。近三十年来他的研究注重于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的动力。

  这本书可以说是克老师个人的自传,因为男主人公的经历恰恰都是我所知的克老师曾经走过的心路历程。一个灵性老师真挚诚实而动情的告白,读来令人动容。一直以来,我都很想涉猎一些有关心灵成长的书籍,然后去重新发现自我。然而,可能是由于受年龄、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的限制,一遍阅读下来,似乎仍旧感觉有点迷惘和混沌,书中所涉及到的思想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我只能谈谈自己就目前而言的关于此书的浅显感受。

  有时候人们会说:‘要是当时我怎么怎么就好了!’其实这话谁没有说过,可也只能说说罢了,因为事情早以过去,说后悔时已晚了。所以,我一直相信自己,我也相信我的抉择,因为我知道事情一旦过去就不会再有,机会只有一次。相信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只有自己是真心对自己好,会为自己着想!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认识自我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对于书中的内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受害者囚牢》这一章。大家可能没有觉察到,但我们其实都是在囚牢中出生的。它是由‘我’的意识、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所组成。现在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位于中间的是‘我’的意识。这个三角形足够大,允许‘我’的意识走动一下,同时又足够小,能让每个角落的任一方面伸手去把‘我’拉过来。每当你在生活中面临一个问题时,这三方面就被激活了,每一方都在试图吸引你的注意力。我们有些人可能马上就跑到拯救者那里,试图分析情况,认为如果搞明白了情况为什么存在,你就可以改变或修正它。有些人可能变得沮丧而愤怒,要不责备或批评自己,要不把矛头转向他人——让别人来为你的问题负责,要求别人做些什么好让问题消失。而有些人在受害者的角色中陷落、瘫痪,感到无助、孤独、被误解、内疚。一般而言,如果问题持续或恶化,我们的觉知就会在各个角落之间来回弹跳。

  生活中的我有多少次是选择拯救者的,不带情绪来分析问题,能提出解决方案,并建议自己如何实施。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或许就是我通过这本书最重要的一次心灵成长。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读后感(三):关于个人全责论的思考

  克里斯多福·孟老师在《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中批判了“个人全责论”,主要观点是,每个人会产生什么想法,都不是自我能决定的,而是大我预先放好在脑子里的。

  《零极限》《终极自由之路》等书中却反复强调:“要对你的世界负起全责”。

  书籍同书籍之间看似的相互矛盾,产生令人困惑的说辞,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每本书不加思考就去吸收、偏信,那么不如无书。

  首先是《重新发现自我》批判“个人全责论”,是站在二元性的立场上的,是否认自我承认大我的;其次《零极限》等书同样否认自我,讲求放手、让大我接手,而你就是你的大我,因此,也的确是你(而非人格面具的部分)在接手并负起全责。

  他们在说同一件事,同一个语境,同一个意思。

  就像钟南山先生希冀“年轻人学会不知足”,我的第一反应是“充满欲望的年轻人从来没有真正满足过”,但是随即一想,我们在很多方面是止步不前的,譬如求知。那么,不满足是这个阶段必需的。

  《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提到的【收回力量】,也需要牵涉到个人全责论的思考。这并非是自我的把戏。

  拿我个人经历过的暴食症、拖延症来说,由于一些非常愚蠢的原因,我放任自己去体验失控的感觉,让自己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被锁在自己的小牢房里。

  如果你说,压根就没有什么暴食症,我们只是贪吃了一点,屁大点事放大,只要不再想吃就可以了。你是对的。

  如果你说,拖延症压根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只不过是想做的意愿不强烈,去做就是了。你也是对的。

  大学的时候我唯一一次向我妈倾诉自己想吃到想疯了,我妈妈却对我说,想吃的时候就喝水,这让我感到悲伤至极——自己的难题被别人傲慢地否认。后来我再也没有跟她提过。但现在我却知道,她是对的。

  为什么我要放自己在暴食症呢?这是有好处的:

  ①把自己的主动权(力量)隐藏起来,扮演受害者。

  ②逃避“好吃懒做”的自责——“病症是我们无法主动选择的。”

  ③获得对难题的主动认识。完整体验并从中解脱,我便能教会他人解脱。

  基于以上的几点或更多原因,我把自己的力量隐藏起来,专心地扮演受害者,这确然是有表演成分的,但是却不是为了对任何人卖惨,而是用于自欺欺人、体验无助。

  因此,无论我用或不用《你值得》里教导的流程法门,当我决定不再继续体验,暴食症、拖延症、游戏瘾、病痛……在一瞬间荡然无存。

  而这恰恰是我自己主动选择、创造、体验的证明。

  个人全责论是否是真的,不能光看书。丢掉书自己试一次,你自己自然就有答案了。

  #Namaste:我内在神圣的光向你的光致敬#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读后感(四):在接纳中感受上帝的力量

  《重新发现自我》书评 作者~在从业20多年事业成功时, 人生挣扎了40多年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个人, 他醒来,发现关于自身,生活和这个世界的所有信念都不是真相,发现被自己的信念蒙蔽了。 被什么蒙蔽了? 作者阐述,人生下来就在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催眠状态中~ 每个人都感到孤单和无价值! 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依赖阶段~ 想象一下~ 你是一岁半的小孩子, 几乎不会走路,还不能讲话, 如果你要根据身体的感官信息~ 感觉来形成一个关于'我'的信念~ 会有什么样的信念呢? 我是弱小的! ? 我是虚弱的! ? 我是无能的! ? 我是不够好的! ? 我是不惹人喜爱的! ? 小小的我,需求无法在我内在的某处, 找到, 需求在提供生活必需品外在的巨人身上得满足~ 是否~无论父母怎样的方式表达爱, 表达你在他们的生命中的重要性~ 也许对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 仍然停留在小小的我不安全~或渴求中…… 依赖的本性~ 是永远饥渴,常会不满足! 经历了小我的身体认同,所有脆弱性认同, 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生存…… 不自觉中要学会…… 操控/控制/逃避/防卫/表现/讨好/想赚取爱 第三个阶段/ 自我实现…… 追逐权利/ 获得地位/ 做出贡献/ 赚得金钱/证实自我价值能力!/想赚取爱! 追求~重要性,归属感,爱和力量。 第四个阶段/开悟阶段(从催眠中醒来) 认识上帝/寻求真理/灵性苏醒! 体验完整/认识自己真正的价值/ 从睡眠中醒来的过程~ 是从追求自我~到明白上帝的路程。 感受真正的~ 重要性, 归属感, 爱与力量!…… 自己醒来后带领工作坊的方式变为: 不掌控不操纵纯粹的接纳 1,感受这个感觉。 2,接纳它。 3,提醒自己,这不是真的,它是和平与喜悦乔装而成的。 4,将它体验为能量~不好也不坏。 5,将它体验为‘纯’ 能量。 6,妙不可言者,上帝无条件的爱临在。 操练接纳身边的人事物, 任何人类的情境中, 有都有两种面对状态,要么接纳,要么拒绝, 拒绝状态中的人 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快乐是有条件的设置这些条件是为了满足: 对重要性,归属感,安全和力量的需要 而接纳一切,爱和快乐都是无条件的! 从中感受上帝的美意。 我们每一个人,实际是妙不可言的存在, 具有无限的力量,创造力和才智, 是上帝的创造,每个人经历做人,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进入这个世界的虚拟现实中,已经落了催眠之中,体验灵性的失忆, 认识了上帝才从灵性失忆的状态中醒过来 自己真正的身份!知道自己是谁! 我是不需要靠行为外在的一切证明自己是谁的那一位, 我是无条件被爱着的那一位!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约翰福音 6:35 和合本)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读后感(五):回归本真,认识自我

  [加]克里斯多福·孟是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询师,近三十年来专注于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研究。由他撰写的《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借助主人公百睿客的心路成长旅程,以不同的工作坊案例给读者带来一席“思想破茧成碟”的盛宴。以“毛毛虫”的视角,形象生动阐述了如何从思想到行为的蜕变,重现发现自己,深层次地认识自己,感悟自己。如果,你还在迷茫,还在彷徨,不知所措,那么让油墨之香的《重现发现自我》送去一阵儿清爽、一方安宁。

  没有任何信念是真实的,我们时常用信念来填充未知领域。对世界的认知及获得及情绪的体验其实都是“信念的幻想”。每个人都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存在”,在生活中的不同阶段,我们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只是我们不时地在创造强大的配角阵容来强化自己的存在。所做的事情其实是在不断加强自己的信念和局限,而现实中的我们关注外在的需求忽略了自己本身的局限这一事实。故此,当下所体验到的及未来发生的事情大多数是信念无限而现实局限引起的。

  问题通常与负面信念有关。如何处理负面情绪,首先要坦诚地去承认这种不适感,要完全去接纳它,这样就可以看见它本身的面目。实现负面思绪能量的转化,而不是一味去改变、修正、疗愈或摧毁不适感。遇到灰色思绪,不适感的问题时,可以尝试采用“F.A.C.T(面对、接纳、选择、采取步骤)法则”来处理,合理规避负能量场,再次认识自己的局限,不完美。从而辩证地思辨“局限是另外的一种完美”。

  今日复明日,时光就这么从指缝间悄然流逝。细细整理已逝的时光及未来的期盼,生活无外乎是在这四个阶段中进行切换,只不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留滞的期限不一样,对自我的觉知不同,因而有了形态各异的自己。依赖(创造出一个身份),生存(学会操控、防卫和控制),自我实现(获得地位、做出贡献及追逐权力),寻求真理(渴求“开悟”)。每一个人都是妙不可言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力量、创造力和才智。生活只是在体验有局限的幻象,并开启冒险之旅。随着探险地递进,我们不断地从外界关注中获得身份认同,依赖外界,从而形成核心信念。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重要性及归属感。这些强烈的精神渴求要么存在体内,要不需要从外界别人的评价那里获得。所以说,依赖的本质是永远渴望及从不满足。在生存阶段我们不断地去调整用正面思维去避免或应对潜在的事情,但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只有认识到需求是幻象,直视每一个人是有局限的,是不完整的,也许就会没有那么地逃避自己。自我实现得到了满足,需要进行心灵的皈依,追寻内心,获得一方平和。

  本书还对“受害者囚牢”、“量子门道”用形象的图像来阐述,通俗易懂。另外还对“自由”、“快乐”、“欺骗”等大众都有的情绪体验进行了灵魂的深层次解析,使人收益匪浅。读书使人受益,探寻自己,焕发活力,捧一杯清茗、静坐开悟,重现认识自己,接纳每一天。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读后感(六):那些时间没有告诉你的“真相”

  起初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太多的顺其自然。人与人之间顺其自然的相逢,遇见,分散,离开;每一天顺其自然看似重复的生活轨迹;顺其自然在合适的时间去做合适的事情……26岁之前,过着简单的日子,生活中不太有困扰。昨天的烦恼顺其自然交给时间,睁开眼的今天又是闪闪发光的新起点。

  26岁,生活却如同过山车,一下子让我俯冲进谷底。深爱的对象没有理由的离开,和家人的关系降至冰点,甚至拒绝被家人承认,工作也陷入瓶颈,健康状况也频频出来抗议。每一天睁开眼都是意识里充斥的都是自我否定与折磨。情绪的角落里,时间嘲笑着自己哪有那么多的顺其自然。

  然后某一天看到了《重新发现自我》,类似于一场自我救赎。书中主人公百睿客身上有着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先生的影子,同样咨询师,演说家和生涯教练的身份,更像是作者一个有着三十年专业领域经验的个人自传。

  故事从自我怀疑开始,“当我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时,我怎么能帮助别人体验他们真正是谁呢”,五十二岁的百睿客蹦出了这样的想法,令他陷入了十五个月的焦虑和抑郁。听他数着一二三,仿佛完成了一场涅槃。

  数一:我再也不能忍受无明;

  数二:我厌倦了总是害怕;

  数三:就是这个!就这个!但我老早就知道了。

  数完三,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一直住在一个信念的囚牢中——这些信念与他自己以及他所生活的世界相关。而没有任何信念是真实的。颠覆性的观点“当一个人来到生命之路的岔路口时,他到达的不是一个做决定的点,而是一个臣服或接纳的点”起初也很难以让人理解。

  于是在百睿客接下来的演讲以及生活经历中,得到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的日子里,百睿客颠覆性的理念成功引起了他许多学员的不适应甚至对抗情绪。而就是在这些过程中,百睿客提出了真相的原则:

  1、 你并不是你所认为的那个人

  2、 你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存在”

  3、 你正在经历一种“人生体验”

  4、 你创造了一个虚拟现实——这个世界

  5、 你把自己催眠了

  6、 然后你成为“你”

  7、 你将人类体验划分为不同阶段

  8、 第一阶段:在生活中,你是自己故事的主角

  9、 你创造了一个配角阵容

  10、你所经历的问题、危机、成功和意外都是预先设计好的

  11、第二阶段:你醒过来并意识到你是你

  12、你看清了幻像

  明白了“真相”,其实更容易选择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佛家的“放下我执”一样,放

  下了对自我的绑架,去更好享受当下的“真相”片段,更好相信每个人,每件事来到你生命中都自有存在的意义。

  他说,每个片刻,在真相中都是完美的。唯一阻碍我们看到这点的,就是我们把自己的不完整投射到了这个片刻。

  当然,书中不仅介绍了百睿客作为导师身份对学员的引导,还介绍了他自己的生活真实。没有那么美好,面对朋友皮特的快要离开,他难过,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有任何痛苦的事发生。却又慢慢接受事实,最后感激皮特在自己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完美的扮演了自己的同伴、老师和镜子。决定不对自己正感受到的痛走任何过程,而是如实珍惜这份痛,拥抱自己的悲伤,欣赏,失落及喜悦。

  这是书中最打动自己的一段,多真实而又多庆幸,排除了所有外在的人和事,回归到“真相”本身,你就是那个你一直寻找的,这就是“真相”的意义。

  学会平和的接受,学会信任的追逐,学会与对自身重要性和归属感认可的相处,这才是那妙不可言的存在的境界。

  谢谢这本书的出现,如同另一道曙光,让我不再逃避,不再畏惧。那些时间没有告诉我的“真相”都在“重新发现自我”里。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读后感(七):你就是那个你一直在寻找的

  如果一个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询师,突然有一天向世人宣告,他醒来了。他向你揭示,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就是一场由你创造自编自导的梦幻。“你以为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你。这个世界是一个幻象,由真正的你,那个妙不可言的力量创造出来的,这样你-----那个无与伦比、你真正所是的存在---可以享受过山车一般的人类体验。“而你之所以不知道这一切,是因为“你患上了灵性的失忆症,一直在遗忘的催眠中。”你会怎么想?你是否会认为作者疯了,或者自我探索到一种走火入魔的程度?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用自己走过的心路历程,撰写了这本接近个人自传的书。如他自言:“我认为没有人会想要读它,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将会挑战人们的种种信念。”

  确实,如果你曾经接受过玄学、灵性训练,使用过吸引力法则,接受过心理疗愈,并谙熟正向思维、冥想、体察观己、个人成长这些工具模型,这本书给予你的冲击并不亚于是一场内心的革命与颠覆。因为,他告诉你的,可能让你难以一时接受,却又让你认为他是对的。比如,作者通过主人翁百睿客之口讲,所有信念均非真相,信念是图像+想法+感觉的组合。吸引力法则和正面思维不是真相,“而且实际上,它们在支撑着你认为自己欠缺或不完整的想法。”

  试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一直使用正面思维、吸引力法则,因为我们认同了自身的不完美与缺陷,自出生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努力地去学习完善自己,认为终有一天我们会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完满。但完满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有的信念,都是自我选择的最终结果。

  如果把世界看做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库,里面拥有许多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东西,我们选取的必是一个我们知道的,有过评判的,利于一个好的结果的东西,他们组成了我们的内心信念的根基,进而成为一个“我”。我们以为这个“我”,就是自己。但是,作者告诉你,这不是你,你是一个更高的所在。“事实上你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存在—-无法仅用语言来定义,虽然我们也可以用些字眼,比如无尽的力量、无限的智慧和才智、无条件的爱、纯粹的喜悦等。”“你就是那个你一直在寻找的。”“你就是快乐。”总之,“你是。”

  你的存在就是你寻找的。这颠覆了大多数人思维中的,凡是要得到快乐、幸福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一观点。他就在那里,不需要你做什么。类同中国的“无为”思想。

  同时,他也颠覆了人们的自我中心意识,虽然剧本早已写好,是你自编自导了这一切:在生活中,你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有名字、历史、特定的个性,还有某些富有创造性的天赋和才能;你创造出了一个配角的阵容,使自己周边围满了家人、朋友、老师、社会等,他们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你,以强化你的自我概念;而且你经历的问题、危机、成功和意外都是预先设计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世界会围绕着你转,不论你是否意识到,你所造的梦和这个世界的存在,他们并非等同一体。一些存在就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接纳它或许是最好的方式。

  门的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你就是那个你一直在寻找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重新发现自我:一位心灵导师的课堂笔记》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