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16 04:1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精选

  《宋末大变局.中册》是一本由张生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一):中册宋末变局的高潮

  中册堪称全书的高潮部分,余玠在经历了被换风波后在大家的拥护下重新出山带着四川抗蒙走向正轨。百姓不愿屈服于蒙古人,士兵将领更是抱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决心与蒙古人进行着斗争。重铸信心,军民齐心,誓与蒙古人展开较量。

  宋朝重文抑武,这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本身便是武将出身,赵匡胤身为后周禁军大将,手中握着兵权,后周禁军是郭威挑选精锐组成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它在军事上保持着对地方藩镇的绝对控制力,换言之谁控制了禁军,谁就能掌握的整个政权!所以只用了四天时间赵匡胤便推翻了政权,自己建立新的政权当上了皇帝。他深知武将掌权的可怕,于是宋朝一开始便是武将无实权的,皇帝为了政权的牢固要把兵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到了宋末,皇帝更加昏庸无能,奸臣当道,抗蒙大局要接近破灭。如果不是一干忠臣为了百姓坚定付出,可能宋朝破灭会更早发生。

  正如现在中国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新时代社会主义道路。在宋末也唯有坚定余玠大帅山城抗蒙的战略,才有获胜的希望。为了抗蒙,余玠被陷害,被罢免,种种危急内忧外患之下,余玠始终不懈努力,为求百姓安全,坚守四川这一宋朝最后的防线,因为一旦被蒙古人攻下四川那么接下来将是一马平川。

  嘉定俞兴,智勇双全,意志坚定,为实现抗蒙大计也始终坚定向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曾放弃。还有大阳先生不惜放弃自己的一世英名,忍辱负重,甘愿身败名裂也要挽救四川百姓。

  是他们,让这种本来必输的战争有了继续下去的必要。抗蒙到了高潮,我的爱国心也是到了高潮呀!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二):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黄水成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三):宋末变局下的川人精神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常常成为兵家用兵之地。特别是在抵御外族入侵之时,四川都成了汉民族的大后方,是抵抗外族入侵最顽强的和堡垒。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历史氛围赋予了四川人鲜明的历史个性。有资料显示,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川军不但扛起了近代中国抗日战争的大旗,还成为了宋朝末年抵御外族入侵的坚强堡垒。面对不可一世、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金国、西夏甚至欧洲各国纷纷败倒在铁蹄之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然而,朝廷的腐败、异族的强悍、人心的涣散,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异族入侵,川人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血性胆气,担负起了拱卫南宋的重任,写下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著名作家张生全撰写的《宋末大变局》,正是以这段历史史事为大背景,以余玠、俞兴、阳枋等人抗蒙经历为主线,生动描绘了内忧外患之下,南宋王朝政治斗争、民众的同仇敌忾以及异族入侵、军民抗战的惨烈,讴歌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族入侵时所展现的铮铮铁骨,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族入侵时的勇、国人互相支持的信和家国天下的义。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还原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张生全先生的笔触细腻,描写细腻,故事架构宏大多变,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既有历史写实,又有艺术刻画,娓娓读来,生动有趣。时穷节乃见,特别是对历史条件下各阶层人物的描写,从朝廷官员到土匪山贼,从理学大师到乡绅百姓,都在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展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异族入侵的众志成城之心和慷慨赴义之志。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四):铁骨,亦有柔肠

  有些读者在天涯等论坛提出质疑:《宋末大变局》写了那么多的人物对话、表情,言之凿凿,这些都是作者在旁亲自见证?这《宋末大变局》,还是在写历史么?其实,这就是把历史小说和史书搞混淆了。《宋末大变局》是作家张生全的一部历史小说,不是编年史,也不是断代史,不能将它作为一部史书来对待、来苛求。如果要读宋代的史书,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史书,我认为是《大宋帝国三百年》,是按照宋朝各个皇帝来断代的,史实考证很严谨,那些苛求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

  从一本书中能得到怎样的收获,能有怎样的感悟,这固然要看这本书,更重要的是看读者。能否用心去看书,理解书中的含义,感受书中人物的情感,决定了读者能从书中得到多少的启迪和感悟。《宋末大变局》是一部历史小说,该书通过描写南宋末年名将余玠入主四川,和四川义士一同打造山城抗蒙体系,抗击蒙古侵略的故事,描写了蒙宋两朝在历史转折处惊心动魄的历史变局和不可逆转的历史走向,表现了余玠、俞兴、阳枋等一众义士在拯救危难中承受的大委屈,表现的大智慧,做出的大贡献,付出的大牺牲。读《宋末大变局.中册》,给读者最大的震撼,我觉得是书中主人公之一---余玠这个历史人物,从他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在遇到任何事情都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精神。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余玠的刻画和塑造,避免了某些书籍中凡英雄人物必不近人情、没有七情六欲的俗套,对余玠的人物塑造丰富、立体、深刻、复杂,其实,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既有铁骨,亦有柔肠,戎马倥偬中来一段儿女家事,谱写了金戈铁马中的一款琴曲。

  《宋末大变局.》的历史观是先进的,是大度的,高屋建瓴,站得高,看得远。在描写宋蒙两国的时候,书中并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判他们的残杀和侵略,而是既能表现国仇家恨,又能从民族融合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出发,给予公正的历史关照。对待蒙古人,即批判了其虐杀和残暴,同时也对包括忽必烈、蒙哥在内的有远大眼光的蒙古王室的统一行动,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本书实现了历史的丰富、准确与真实。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五):一部展现中国历史长河中四川宏大气象的好小说

  我在读张生全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蒙古人在发动第三次西征的时候,已经横扫西亚和欧洲,甚至打到非洲了,为什么却突然停止推进了呢?原来在南宋的四川发生了重大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大汗蒙哥被打死了。二是当蒙古打下南宋都城临安,甚至打到崖山后,四川仍然没有被拿下来,最后还是和平谈判才归于一统。这又是为什么?我读了张生全的这部百万字大著作以后,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中国历史上的四川,宋末的四川,有一种浩大的坚韧的气象。

  这种气象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首先这里有强烈的家国意识。书上写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包括余玠、俞兴、阳枋、赵葵、杨文、王坚、元用、小青等等。这些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放弃了小我,放弃了名誉、利益、前途、地位(比如阳枋为救国而当“汉奸”;比如余玠为打造山城体系不怕被陷害而火烧渠江;比如江同庐为救全嘉定百姓而牺牲自己),他们也可以承受大委屈、大苦难(比如余玠等义士一面致力于四川抗蒙,一面承受来自朝廷奸邪自利之徒的污蔑和攻击),但是在他们心中,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始终是最重要的。其次,四川人有一种“袍哥”精神。在和平年代里,这些袍哥们就是一群混混,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却又是极明白的人。就像曾经有部电视剧《傻儿师长》里的范哈儿。《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里也写了许多这样的人,比如山寨义军头目元用、白炼、程刚、小青等。他们占山为王、打家劫舍,但是当外族入侵的时候,他们可以放弃与官军的仇恨,放弃赖以生存的山寨,放弃所有的既得利益和名誉,救国救难。再次,四川人有一种小智慧大情怀。四川人被称为“川耗子”,非常“精明”,精于算计。但是当他们把这种精明用于救国救难上的时候,体现的就是一种大情怀。这一点,在这部书里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部书里写了很多智谋,有许多大勇大智,大方略大腾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智谋总汇。但也有许多小智,甚至是“狡智”。比如杨文为了扳倒庸才指挥官余晦在四川的荒唐方略,故意输掉在紫金城的战争;白炼为了励军而做活道场等等。这种小智大情的事例,在这本书里面比比皆是,充分展示了张生全对四川本土人物的把握能力,也使得他所要表达的四川气象,既具有明确的核心价值,又有丰富多姿的内涵。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六):宋末的混乱

  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所以蒙古人入侵的时候总是来无影去无踪,在四川烧杀抢掠总让宋军头疼不已。四川就是南宋的大门,一旦被蒙古人攻破,整个南宋就必将灭亡,所以四川占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

  宋末在历史上出现许多忠臣义士,也出现了很多奸臣,在那个乱世时代,忠臣们总是成为政治和军事的牺牲品。不是被陷害发落遥远的边疆,就是被杀头抄家。在书里准确描绘了宋朝赵昀的昏庸无能和奸臣史嵩之,谢方叔,余晦,丁大全等等。

  赵昀,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原名赵与莒, 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执政后期,又沉缅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实乃南宋奇耻大辱的大事件。

  谢方叔等人对外主张消极防御蒙古,此遂与南宋名将余玠的意见不合。文中南宋朝廷日渐衰微之际,亡国的征兆已日渐显现出来。谢方叔等等奸臣就是在这样的大背影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中册说的是自从余玠被罢免之后,抗蒙大业落入了余晦姚因谋等人手里,抗蒙大计一落千里,四川在处在危难时刻。在朝中众贤臣与奸臣斗智斗勇,请求宋理宗下旨请出余玠出山重振抗蒙大计。在众臣的帮助下余玠终于出山,在山上的英雄好汉和众将领的帮助下,蒙古人的内部分化等等原因终于暂时被打退。

  宋末英雄们的事迹总让人热血沸腾,奸臣和昏庸无道的君王总让人咬牙切齿,百姓们总是保家卫国,正义永远站在胜方的一边,虽然书中这只是暂时的结果,但这些事迹也能让后人津津有味的评为佳话了,期待最后的结局。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七):一场用文字演绎的电视剧

  张生全的笔名是三叠弓,《今日头条》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出版过许多散文集和长篇小说。这个作家我确实是头一次听说,一开始我只是通过朋友说精彩程度堪比《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历史谜的我来说,就像亲身体验一下。果不其然,这个作品打消了我全部的怀疑,名副其实的一部神作。

  首先张老师的写作手法不同于之前的历史题材小说,包括与《明朝那些事儿》也大不相同。这本书在看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浮现种种画面,真的就和看电视剧一样,那些宏伟的场面仿佛向千军万马踏遍沙场般回响在脑海中,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不是很了解宋史的我来说,刚开始看还以为是纯属瞎编的历史小说,因为这里面的人物性格实在是太丰富,剧情太富有戏剧化了,这些故事一环紧扣一环,一事未了新的麻烦随之而来,增加了故事的密度。书中每个人物都立得住,很符合史实,没有一个人是形同虚设,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就仿佛是一个人除了毛病,整个历史都会随之改变一样惊心动魄。

  就拿书中描写姚因谋这个人为例,这个人物的性格很丰富,他一个人就联系了好几个重要的角色,关系错综复杂,与山上的义军,和王夔、余玠,余晦等人都保持着联系,顺着书中的剧情来看,我们实在是琢磨不透这个人,这也使剧情变得神秘,不光是书中的当事人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就连读者都会被他的身份所迷惑。

  要知道,历史是严肃的,就算再怎么夸大,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物本身,每个人的故事线都是固定的,小说只能随着历史的记录走下去。然而张老师却把这种限制发挥到了极致,不失真实的情况下又能精彩的演绎这段历史,说是神作并不夸张。之前看过很多小说,文字夸张轻浮,为了展现文采而过多修饰,其实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朴实的东西,看故事的好坏,不是看文采有多好,关键是看故事,看读者有没有想要一直看下去的冲动,再看《宋末大变局》的时候,我就是被拉着走的,真的是没有一处可以让我吐槽,我只能感概终于看到了今年我看过最精彩的书。

  一本书其实有了精彩的故事就足够了,但是这套书,它不仅仅是让我们看一个热闹,而是在感动中学会历史。一本书最牛的点就在于此,人们为什么不爱学习理论知识,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太古板,太费脑。而把那些古板的东西放在游戏里,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宋末大变局》就是这样一本小说形式的教科书,我更希望我们中学历史的课本上多出现些这类文章,主动性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场大场面,政治与心理的斗争,构成了这部历史神作,可谓名著级作品!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八):重看宋末和四川

  关于四川的最深印象还是停留在所谓的火锅和享誉海内外的川菜系列,不读此书,就会以为四川只是个吃喝玩乐的好去处,然而他在历史潮流中让我们熟识的四川气象、历史风骨却不容小觑。

  首先来说一下作者吧。

  作者张生全,笔名三叠弓。《今日头条》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在场主义骨干作家。在《人民文学》《钟山》《天涯》《青年文学》等期刊发表小说、散文300余万字。有作品收入各种年选及大学教材。获华文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等奖项。这么受肯定以及揽获众多奖项的这么一位作家,所书写的历史故事怎会差呢?

  接下来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先来了解一下“四川”这个名称,它始见于宋代。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新的调整,将巴蜀之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治所分别为今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之始。在宋徽宗大观三年 (公元1109年)的诏书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词,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略称的开始。这以后,宋代设有“四川宣抚使”、“四川制置使”等官职,就是中央派驻川峡四路的官员,都将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而《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中》在上册的基础上,用仅仅十三章继续书写政治与军事,全景式揭开宋元百年更替的家国沧桑:在众爱国义士及各位朝中的贤臣的积极努力之下,余玠终于重新出山,再次手掌四川帅印。为了有个新局面,重新开启山城抵抗蒙军的方略,余玠、俞兴等将领在小小的挫伤蒙军后,决定深入敌后,以九顶山、钓鱼、大获三山为根据点,构筑山城防御的形式,等站稳了脚跟,再伺机反击敌军。蒙古军围城时日较长,城中的守军们和百姓的纷争,九顶山义军与官军又积怨太深,四寨主小青与嘉定知府俞兴因情生恨。为了让各方力量齐聚一堂,同心协力抵抗敌人蒙军,我们最为智勇双全的俞兴孤胆杀敌,用他的智谋巧妙地解除了城围;暗度陈仓,智取粮草;义结金兰,委曲求全……在一方弹丸之地,演绎出一曲情义忠勇、浩壮婉曲的历史长歌,催人泪下……

  每一个历史中,都免不了奸臣当道,忠臣被害的戏码。而中册,将姚因谋、余晦、史嵩之等奸臣的嘴脸刻画得让人咬牙切齿,恨不得撕了书也就是撕了他们的嘴脸。除了奸佞让人气愤,也有忠臣的慷慨赴义,为国效忠,听君令,哪怕知道结果是万丈深渊。无论如何,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宋末是一个复杂、悲壮而有趣的时期,作者通过中册,将这种复杂和悲壮写出来了,作为一个爱读历史的人来说我只能说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气呵成,但是读完又有种厚重感,总而言之,期待下一册的结局,不管结局是让我心情无法平静亦或是意犹未尽。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九):宋末大变局不一样的宋朝

  这部小说,通过南宋末年名将于玠带领部队入住四川,四川在军事上的异军突起,差点让这一这一变局实现了反转,但最后却功亏一篑。

  南宋末年,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在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军事上却节节败退。进入了一个边缘区。四川山城抗击蒙古人体系的成立以及废除,以小说的形式对一段历史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将一幕幕现货的人物情景和历史瞬间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段历史可以说是南宋末年战争中仅有的一些亮色,但是市场上描写这段历史的书籍几乎没有,所以这一系列南宋大变局三本读物对酷爱研究历史的读者来说是一次不可丢失的机会。南宋宋蒙交战中,于玠、王坚、俞兴、杨文等名将经略四川,打造山城抗蒙体系。多次给了蒙古铁

  骑沉重的打击。并且直接为后来王坚张玉修筑钓鱼城,打死不可一世的蒙哥大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及朝廷君臣,下及黎民百姓。恶霸及土匪悉数登场,人物性格丰满生动。是一部百科全书似的文本。写了数十场大大小小的战争,包括了古代谋略的精华, 对一些空城计,离间计,苦肉计等古典战争进行空前翻新。

  宋末大变局中册。剧本式的描写了宋末的这一反转。使情结更加丰富,矛盾集中尖锐,节奏非常明快。给人以极大的阅读快感,层层增高。却又急转直下,具有很大的艺术张力。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愉快感。于玠重新出山,再次拿帅印。在小败蒙军以后。决定深入敌后,再次反击。

  蒙古军围城旷日持久,城中守军及百姓动摇纷争,九顶山义军与官军积怨太深,为整合各方力量,同心聚力抗蒙。暗度陈仓,智取粮草。在山城四川勾画出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历史之画。

  这本书语言精练,情节很精彩,翻空出奇,出乎意外。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写什么,可是读完后却又在情理之中。还有结构,宋末中部是希望之后的挣扎,充满励志辛酸,还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作者在把握历史时既饱含深情,又客观冷静,对待蒙古人,既批判了他们的残杀和侵略,同时也对包括忽必烈,蒙哥在内的有远大眼光的蒙古王室的统一行动,给与了肯定和尊重。不仅如此,作者对作为双刃剑的谋略有着清醒的正视和批判。这使得本书实现了历史的丰富,准确与真实。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十):十丧七八存傲骨,留我华夏五十年

  说起宋朝,因为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说起南宋的杰出人物,许多人都知道宋末三杰。但南宋,还有这样一群军民,以一隅之力,抵挡外敌50余年,显我华夏风骨。

  四川是个很奇怪的地区,现在的四川人大部分是湖北和江西移民过来的。到了四川之后,就变得与老家人不一样的,典型性格特点:战争年代,打仗不怕死,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上了战场就做好了马革裹尸的准备;想想抗日战争吧,日本鬼子从来没有到过四川,但是四川人出兵最多,最不怕死,当然在战争中,军队里面死的25%都是四川兵,无川不成军。但四川军民第一次崭露头角,并不是抗战,而是在宋末抗元的时候。

  南宋王朝偏安临安,坐拥长江天险,蒙古军队叱咤风云,却对隔江相望的南宋王朝无计可施,因此,自公元1234年开始,蒙古军先攻四川,谋图自蜀顺江而下,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攻宋;蜀地多深溪大川,蒙古骑兵在这里依旧占不到便宜,在遭遇52年的顽强抵抗与牺牲一个大汗的代价之后,才打通由蜀南下的通道;历经半个世纪的浴血奋战,宋朝无数爱国将士在蜀地喋血,蒙古军队四次占领成都,杀戮百姓,焚烧城邑,经此浩劫,宋末元初的蜀地已是满目疮痍、人口锐减。

  公元13世纪的历史无疑以蒙古族为中心,这支强大的游牧民族从欧亚大平原兴起,剽悍的蒙古骑兵所向披靡,不可一世。此时,宋王朝与金国的拉锯战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彼此都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争。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马鞭直指大宋王朝,同年,蒙古军队进入四川,四川遂成为宋王朝抗蒙前线。然而,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用了52年的鏖战与牺牲一个大汗的代价,才换回了四川。

  蒙古军入蜀,一路烧杀戮掠,四川诸州遭此浩劫,已是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昔日都邑成为瓦砾,过去良田颗粒无收。成都人口最为集中,损失尤为惨重。南宋将领贺靖后来在蒙古军退兵后入成都,清理出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则无法计算。幸免于难的蜀人四处逃亡,四川各州的人口“十丧七八”。

  纵使国破家亡,也留傲骨长存。四川军民,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敌人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张全生老师在《宋末大变局》这套书中,将四川抗元的故事,全景式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后人对南宋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南宋看似弱小,由于大众生活得到了保障,才有了富庶而又繁华的市井生活出现。

  余玠出场时在漫天大雪中,离去时也是一片茫茫大雪。还有一尊田黄玉佛六尊其它玉佛,串插钩连,浑然一体。三本书,第一本是希望,第二本是挣扎,第三本是毁灭,一个大悲剧!最后在九顶山和尚念佛抗蒙,太精彩太悲壮了。宋朝末年,宋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度过,在敌军压境的阴霾下出生,在国破家亡的悲剧中死去,但纵使毁灭,也决不屈服,与对手至死不休。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

  十万军民,殉国同心,宁为夏鬼,不为胡人。

  天地有时,海水会竭,惟我华夏,无可断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