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大变局.下册》是一本由张生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一):历史的血肉与岩壁上的凹凸像 ——评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二):忠贞终抵不过暗伤
历史的改写可能只是一瞬之间的事,宋注定抵不过蒙古人的进攻,会在历史变迁的浩瀚长河中化作一股巨浪,虽然猛烈深刻但过后便是化为虚无。
阳枋余玠等人的努力原本是初现功效,收复四川,让蒙古人陷入争夺汗位继承人的血雨腥风之中,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宋朝仿佛迎来了反击的最佳机会。怎奈将领功大于君这是皇帝最忌讳的,一面是昏庸无能的皇帝的猜忌,一面是奸臣的蒙蔽。余玠解职被害,蒙古继承人风波的平息,大宋一下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宋朝的局势早就到了不容乐观的地步,奸臣不除皇帝不换,到头来政权还是会更替。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股政权共存一时不可能共存一世。忽必烈的上任让宋的分崩离析加快了点,也正是他带领蒙军给了宋末最后一击。
回头看宋的终结,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百姓终究需要的是安宁过日子,而不是整天担心会被战争的硝烟所波及。况且余玠俞兴等将领就给我们的民族精神早就是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最宝贵的东西了。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不可磨灭。
人民需要的是一位可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的英名皇帝,而不是只会自己享乐不顾百姓利益的伪君子。成吉思汗的英名在当时早就是人尽皆知的了,他善待了宋朝的百姓。还有,可曾记否,蒙古铁骑可是踏平了世界,无人能敌,这就当时来说不值得骄傲吗?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就这样吧,新的时代的到来也是新希望的开始。
记住余玠俞兴的忠贞,埋没奸臣的虚伪,这是宋末带给我们的。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为最后的生机做拼搏。伟大的民族精神,无论如何,都该铭记于心。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意义。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三):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黄水成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四):宋末大变局不一样的历史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是我近期拜读的书中内容最为充实的,在恢宏的时代大背景下把故事铺陈开来,对宋末人物风骨、历史时代脉络,朝堂权术争斗、古典军事谋略等把握的准确而深刻。不愧被阿来称赞为“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
历史小说的核心在于写人,写人性,写人性的多样和多面。每当一个朝代颠沛流离的时候,总不乏余玠、俞兴、阳枋等一众义士的涌出,在民族大义面前什么都可以抛下。同样涌出的还有像姚因谋这样的毫无是非底线的人,一己私利为上,家仇国恨内忧外患与我何干,但这样的人偏偏青云直上做到了四川制置使。这些历史小说的“标配人物”我们都不再陌生,但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睿娘、竹小青两位女性。她们不似梁红玉,穆桂英那样一展武将风范驰骋疆场,没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万丈豪情,但是作者把她们描写得更像邻家姑娘一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为恢宏的历史水墨画增添了几份亮丽的色彩。同样姓黄,不禁让人忆起金庸《射雕》中的黄蓉,我对她印象深刻的并不局限在她的美艳与武功,更多的是她集于一身的天地灵气和冰雪聪明的傲人才气。黄睿娘简直是黄蓉的翻版,古灵精怪俏皮可爱却又有胆有识,在上册中重施空城计保重庆,兵不血刃智退扎合数万大军,在下册中巧计离间监国太后脱列哥那和汪直臣、奥都剌合蛮,着实让我对她刮目相看。相比黄睿娘,草莽出身的竹小青虽然没那么聪明,但习武之人的豪爽造就的这个单纯的四川辣妹也让我看好,看此书已接近尾声,但上册中九顶山上小青鞭笞俞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与人物相伴的故事中,阳枋六尊玉佛的路线全线贯穿,让我不得不服。这六尊玉佛仿佛是大学士出山的号角,之后为民族大义抛却个人得失,走上了奔走呼号的澎湃之路。他先后用这六尊玉佛扳倒了史嵩之、离间了蒙古人、解了阆州之围、传了嘉定军情……若以《六尊玉佛》为题翻拍成电影,势必留给观影者无限遐想。同样,此宏幅巨制,在历史的岩壁上刻下了人物的立体群像,鲜活动人的感觉一嗔一怒一癫一痴,或挺或曲或悲或喜,无时无刻不让我脱离那种画面感,也期待能拍成电视剧供读者品评。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五):宋末变局下的川人精神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常常成为兵家用兵之地。特别是在抵御外族入侵之时,四川都成了汉民族的大后方,是抵抗外族入侵最顽强的和堡垒。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历史氛围赋予了四川人鲜明的历史个性。有资料显示,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川军不但扛起了近代中国抗日战争的大旗,还成为了宋朝末年抵御外族入侵的坚强堡垒。面对不可一世、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金国、西夏甚至欧洲各国纷纷败倒在铁蹄之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然而,朝廷的腐败、异族的强悍、人心的涣散,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异族入侵,川人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血性胆气,担负起了拱卫南宋的重任,写下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著名作家张生全撰写的《宋末大变局》,正是以这段历史史事为大背景,以余玠、俞兴、阳枋等人抗蒙经历为主线,生动描绘了内忧外患之下,南宋王朝政治斗争、民众的同仇敌忾以及异族入侵、军民抗战的惨烈,讴歌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族入侵时所展现的铮铮铁骨,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族入侵时的勇、国人互相支持的信和家国天下的义。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还原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张生全先生的笔触细腻,描写细腻,故事架构宏大多变,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既有历史写实,又有艺术刻画,娓娓读来,生动有趣。时穷节乃见,特别是对历史条件下各阶层人物的描写,从朝廷官员到土匪山贼,从理学大师到乡绅百姓,都在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展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异族入侵的众志成城之心和慷慨赴义之志。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六):一部展现中国历史长河中四川宏大气象的好小说
我在读张生全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蒙古人在发动第三次西征的时候,已经横扫西亚和欧洲,甚至打到非洲了,为什么却突然停止推进了呢?原来在南宋的四川发生了重大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大汗蒙哥被打死了。二是当蒙古打下南宋都城临安,甚至打到崖山后,四川仍然没有被拿下来,最后还是和平谈判才归于一统。这又是为什么?我读了张生全的这部百万字大著作以后,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中国历史上的四川,宋末的四川,有一种浩大的坚韧的气象。
这种气象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首先这里有强烈的家国意识。书上写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包括余玠、俞兴、阳枋、赵葵、杨文、王坚、元用、小青等等。这些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放弃了小我,放弃了名誉、利益、前途、地位(比如阳枋为救国而当“汉奸”;比如余玠为打造山城体系不怕被陷害而火烧渠江;比如江同庐为救全嘉定百姓而牺牲自己),他们也可以承受大委屈、大苦难(比如余玠等义士一面致力于四川抗蒙,一面承受来自朝廷奸邪自利之徒的污蔑和攻击),但是在他们心中,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始终是最重要的。其次,四川人有一种“袍哥”精神。在和平年代里,这些袍哥们就是一群混混,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却又是极明白的人。就像曾经有部电视剧《傻儿师长》里的范哈儿。《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里也写了许多这样的人,比如山寨义军头目元用、白炼、程刚、小青等。他们占山为王、打家劫舍,但是当外族入侵的时候,他们可以放弃与官军的仇恨,放弃赖以生存的山寨,放弃所有的既得利益和名誉,救国救难。再次,四川人有一种小智慧大情怀。四川人被称为“川耗子”,非常“精明”,精于算计。但是当他们把这种精明用于救国救难上的时候,体现的就是一种大情怀。这一点,在这部书里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部书里写了很多智谋,有许多大勇大智,大方略大腾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智谋总汇。但也有许多小智,甚至是“狡智”。比如杨文为了扳倒庸才指挥官余晦在四川的荒唐方略,故意输掉在紫金城的战争;白炼为了励军而做活道场等等。这种小智大情的事例,在这本书里面比比皆是,充分展示了张生全对四川本土人物的把握能力,也使得他所要表达的四川气象,既具有明确的核心价值,又有丰富多姿的内涵。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七):语言的魅力与情节的张力
语言上的魅力与情节上的张力是这套书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的两大引力源。
纵观《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全书语言精炼典雅,生动传神,非常富有表现力。书中很多段落,有伏笔,有悬疑,有照应,有包袱,读来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山穷水复,柳暗花明,有武侠小说的感觉。对《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很多读者最感兴趣的还是它的情节与结构。毫不夸张地说,此书情节设计上很精彩,推陈出新,翻空出奇,常常出乎意料之外,细细琢磨,却又在情理之中。有时,一个桥段告一段落之后,掩卷遐思,你根本不知道作者接下来要写什么,猜也猜不到;等到继续读下去之后,情节发展流畅自然,又觉得全书故事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作者张生全的叙事功力于此可见一斑。还有结构,余玠这个人物刚刚出场时,是在漫天大雪中,最后离去时也是一片茫茫大雪,这是一种隐隐的回环,一种前后的照应,也是主人公命运悲剧、乃至整个大宋气数的一种隐喻。还有一尊田黄玉佛、六尊其它玉佛,串插钩连,穿针引线,浑然一体。
此书是一部展示智慧谋略的书。它更多地借鉴了《三国演义》等一些古典小说的传统,对军事谋略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借鉴古典军事谋略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写作充满智趣。同时,本书还超越了古典小说对谋略的描写,增加了很多政治谋略和人生智慧。不仅如此,作者对作为双刃剑的谋略有着清醒的正视和批判,并且把人物的气度和风骨置于谋略之上,这使得作者的写作又有较强的现代性眼光。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对命运及其背后意蕴的挖掘很深。三本书,三部曲,第一部是希望,第二部是挣扎,第三部是毁灭,一个大悲剧!最后在九顶山和尚念佛抗蒙,太精彩太悲壮了,慷慨悲歌,悲剧美学渲染到了极致!确实,面对蒙古大军压境,面对实力悬殊寡不敌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必败而去争取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余玠是一个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式的人物,一个大无畏的悲剧英雄,一个奋不顾身地与命运不屈抗争的真汉子!余玠和他的战友们,是此书的主人公,真英雄!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八):一场用文字演绎的电视剧
张生全的笔名是三叠弓,《今日头条》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出版过许多散文集和长篇小说。这个作家我确实是头一次听说,一开始我只是通过朋友说精彩程度堪比《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历史谜的我来说,就像亲身体验一下。果不其然,这个作品打消了我全部的怀疑,名副其实的一部神作。
首先张老师的写作手法不同于之前的历史题材小说,包括与《明朝那些事儿》也大不相同。这本书在看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浮现种种画面,真的就和看电视剧一样,那些宏伟的场面仿佛向千军万马踏遍沙场般回响在脑海中,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不是很了解宋史的我来说,刚开始看还以为是纯属瞎编的历史小说,因为这里面的人物性格实在是太丰富,剧情太富有戏剧化了,这些故事一环紧扣一环,一事未了新的麻烦随之而来,增加了故事的密度。书中每个人物都立得住,很符合史实,没有一个人是形同虚设,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就仿佛是一个人除了毛病,整个历史都会随之改变一样惊心动魄。
就拿书中描写姚因谋这个人为例,这个人物的性格很丰富,他一个人就联系了好几个重要的角色,关系错综复杂,与山上的义军,和王夔、余玠,余晦等人都保持着联系,顺着书中的剧情来看,我们实在是琢磨不透这个人,这也使剧情变得神秘,不光是书中的当事人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就连读者都会被他的身份所迷惑。
要知道,历史是严肃的,就算再怎么夸大,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物本身,每个人的故事线都是固定的,小说只能随着历史的记录走下去。然而张老师却把这种限制发挥到了极致,不失真实的情况下又能精彩的演绎这段历史,说是神作并不夸张。之前看过很多小说,文字夸张轻浮,为了展现文采而过多修饰,其实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朴实的东西,看故事的好坏,不是看文采有多好,关键是看故事,看读者有没有想要一直看下去的冲动,再看《宋末大变局》的时候,我就是被拉着走的,真的是没有一处可以让我吐槽,我只能感概终于看到了今年我看过最精彩的书。
一本书其实有了精彩的故事就足够了,但是这套书,它不仅仅是让我们看一个热闹,而是在感动中学会历史。一本书最牛的点就在于此,人们为什么不爱学习理论知识,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太古板,太费脑。而把那些古板的东西放在游戏里,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宋末大变局》就是这样一本小说形式的教科书,我更希望我们中学历史的课本上多出现些这类文章,主动性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场大场面,政治与心理的斗争,构成了这部历史神作,可谓名著级作品!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九):寻找历史的意义
作者张生全,他出版的散文集《屋檐口下望天》《变形词》《半拍澄澈》以及长篇畅销小说《蒙哥大帝》《不倒翁冯道》《超级版图》等作品我还未拜读,但是这历史系列的《宋末大变局》却让我不得不是他为我偶像。作者,笔名三叠弓。顶着众多荣誉称号的他并不负所望,一气呵成完成三册,书写了宋末大变局下的川人精神,再现了奸佞与忠义之士之间的政治军事较量。
今天主要来说下下册,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不得不说作者绝对是个智慧型的人物,每个章节的标题都取得形象生动而富有才气,在这不长不短的的十三个章节里,写出了蒙古合罕窝阔台去世后,太后脱列哥那监国违背窝阔台遗嘱,为让自己儿子贵由积累战功,窃取汗位,一己私利,调动大军在四川发起猛攻。致使四川危在旦夕。理学家阳枋为帮助四川脱困,不计声名,远赴漠北,用几尊绝美玉佛撬动蒙廷,当上蒙古中书令,在蒙古贵族中掀起一场争夺汗位继承人的腥风血雨。通过里外配合,余玠最终把蒙军赶出四川,并展开了收复兴元的北伐行动。但正当北伐即将大获成功的时候,余玠等将领因受宋皇猜忌,权臣谗陷,解职被害,南宋末年一场少有的政治复兴与军事反转,便这样功亏一篑。更为严重的是,蒙古的权柄,悄然转移到雄才大略的蒙哥、忽必烈兄弟手中,蒙古对整个南宋的最后一击,也即将打响,宋也即将走向灭亡的道路。
这是怎样的文字呢?
此册语言很精炼典雅,情节精彩富有吸引力,翻空出奇,出乎你的意料。你猜不透下一章的内容,但你读完下一章却又觉得合情合理合乎常理和情节架构。还有意境呼应,余玠出场时在漫天大雪中,离去时也是一片茫茫大雪。还有一尊田黄玉佛六尊其它玉佛,串插钩连,浑然一体。三本书,第一本是希望,第二本是挣扎,第三本是毁灭,一个大悲剧!最后在九顶山和尚念佛抗蒙,太精彩但也太悲壮了。
读完《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下》后,浩然之气充满全身,而川人的不屈精神也将傲立于世。小说所反映的风骨,是义士们铁血煎熬出来的,至今仍然铮铮作响,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这种风骨既是宋末四川抗蒙这一特殊时期的独特内容,又是作家小说的精华最为具体生动的呈现,同时还是对某些历史小说功利性和世俗化的超越,审美以及精神的超越,显示了作家高超的掌控能力,的确很有独创性,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不仅折射出中国近古的历史变迁,书中描述的宋末人物气象,更能直击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称“这种清晰有助于我们逼近历史的真相,寻找今天的意义。”所以说,这绝对称得上是一部令你欲罢不能的历史小说。
《宋末大变局.下册》读后感(十):十丧七八存傲骨,留我华夏五十年
说起宋朝,因为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说起南宋的杰出人物,许多人都知道宋末三杰。但南宋,还有这样一群军民,以一隅之力,抵挡外敌50余年,显我华夏风骨。
四川是个很奇怪的地区,现在的四川人大部分是湖北和江西移民过来的。到了四川之后,就变得与老家人不一样的,典型性格特点:战争年代,打仗不怕死,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上了战场就做好了马革裹尸的准备;想想抗日战争吧,日本鬼子从来没有到过四川,但是四川人出兵最多,最不怕死,当然在战争中,军队里面死的25%都是四川兵,无川不成军。但四川军民第一次崭露头角,并不是抗战,而是在宋末抗元的时候。
南宋王朝偏安临安,坐拥长江天险,蒙古军队叱咤风云,却对隔江相望的南宋王朝无计可施,因此,自公元1234年开始,蒙古军先攻四川,谋图自蜀顺江而下,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攻宋;蜀地多深溪大川,蒙古骑兵在这里依旧占不到便宜,在遭遇52年的顽强抵抗与牺牲一个大汗的代价之后,才打通由蜀南下的通道;历经半个世纪的浴血奋战,宋朝无数爱国将士在蜀地喋血,蒙古军队四次占领成都,杀戮百姓,焚烧城邑,经此浩劫,宋末元初的蜀地已是满目疮痍、人口锐减。
公元13世纪的历史无疑以蒙古族为中心,这支强大的游牧民族从欧亚大平原兴起,剽悍的蒙古骑兵所向披靡,不可一世。此时,宋王朝与金国的拉锯战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彼此都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争。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马鞭直指大宋王朝,同年,蒙古军队进入四川,四川遂成为宋王朝抗蒙前线。然而,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用了52年的鏖战与牺牲一个大汗的代价,才换回了四川。
蒙古军入蜀,一路烧杀戮掠,四川诸州遭此浩劫,已是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昔日都邑成为瓦砾,过去良田颗粒无收。成都人口最为集中,损失尤为惨重。南宋将领贺靖后来在蒙古军退兵后入成都,清理出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则无法计算。幸免于难的蜀人四处逃亡,四川各州的人口“十丧七八”。
纵使国破家亡,也留傲骨长存。四川军民,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敌人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张全生老师在《宋末大变局》这套书中,将四川抗元的故事,全景式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后人对南宋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南宋看似弱小,由于大众生活得到了保障,才有了富庶而又繁华的市井生活出现。
余玠出场时在漫天大雪中,离去时也是一片茫茫大雪。还有一尊田黄玉佛六尊其它玉佛,串插钩连,浑然一体。三本书,第一本是希望,第二本是挣扎,第三本是毁灭,一个大悲剧!最后在九顶山和尚念佛抗蒙,太精彩太悲壮了。宋朝末年,宋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度过,在敌军压境的阴霾下出生,在国破家亡的悲剧中死去,但纵使毁灭,也决不屈服,与对手至死不休。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
十万军民,殉国同心,宁为夏鬼,不为胡人。
天地有时,海水会竭,惟我华夏,无可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