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参观美术馆》是一本由[荷] 约翰·艾迪玛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参观美术馆》读后感(一):各花入各眼
这是一本很可爱的导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脑洞,呈现了不同的解读方式,对于展览来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作品的解读都不经相同,取决于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层面以及社会经历,寻求各自的精神解释也许才是美术馆赋予人的一种寻找途径吧,如果国内有更多的展览和更完善的设施就更好了
《如何参观美术馆》读后感(二):如何入门欣赏艺术?
我上周六和一些艺术家朋友一起去参观了这次上海的蓬皮杜展,其中有一幅画是法国女画家奥莱丽亚•内莫尔的《白色骑士》。大家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幅画,而作品简洁的表现方式也引发了大家的猜测:这幅画到底什么意思?
《如何参观美术馆》读后感(三):开始就已经收获一半
到陌生地方,必去博物馆美术馆转上一圈。
捧出珍宝给你看,当然得笑纳。
看这本书,就像和另一个经常逛博物馆的人交流。都是大实话,没有太多炫耀性的东西。当然内容也不多,毕竟参观是动词,得要自己去看才能有所得。
作者的几点经验值得参考:
1:纪念品商店多是本院经典。
2:不要贪多,有计划性参观,可参考展览的简章和展品位置图,提前规划。实地参观时,可以先走马观花,再细看自己感兴趣的藏品,并仔细阅读说明文字。
3:现代艺术品的欣赏方式,欣赏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形状和构图,可以了解现代艺术的奥秘。
4:现场观看与网络图片的区别:画中油彩的质感,晾干还有经过岁月沉淀出来的古意,与平面的印刷品有天壤之别。
5:闭馆前一小时去,人少。
6: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很期待。
《如何参观美术馆》读后感(四):太过初级读物,且不适合国情
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很少,而且我相信如果把这本书交给我的奶奶读,启迪会更少。
1.美术馆作为一个白色立方体,它太过干净了,干净的脱离现实,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艺术品展示方式。
2.关注于感受本身,特别是感到不适时。(在我而言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感受的激发,无所谓美丑)
3.花时间欣赏艺术,也需要花时间消化。
4.不要急于看解说标签。
我们没有诗人的笔墨,连自己最深刻的感受都表达不出,何况一件艺术作品。对于我个人来说,取得感受就可以了。
《如何参观美术馆》读后感(五):缺美术馆啊,缺作品呀,怎么这么贵。
在一个小型展览的现场,看到这本书。买来翻了两遍,印象最深的 就是类似那句:作者没有定义一幅画该看多久。我想,谁也没有答案。
我觉得作为一个切入点,这本书会带点启发,字数不多,观点明确。又不带晦涩高深的术语。只是我看完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参观美术馆,当然最大的问题在我自己,因为,我缺美术馆……
哈哈,开个玩笑,我一直觉得,如何参观美术馆,觉得多来自生活的积累,别指望,这本书能给你多大的收获。原来不喜欢哪些带给你愤怒、丑陋感的作品。但现在觉得,这就是作者的把戏,就是在激怒、挖苦你,看,你上当了。
照说,我们过着这么激荡的时代,应该有各类伟大的作品。一直觉得,阅兵,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像极了理想的中的生活。但除此之外呢,应该有各种角度来诠释这个时代,留下印记,而不是楞由别人评说,自己百口莫辩。
AWW的瓜子,一人分不到一颗。
当下的艺术好贵,因为虽说的就是你,买主可不是你。
《如何参观美术馆》读后感(六):在美术馆遇上老司机
一本字少图多、排版疏朗,教读者如何在美术馆撩保安大叔、搭讪观众的书,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无良作者和出版商的粗制滥造之作。《如何参观美术馆》的确冒了一个被读者误判的风险。荷兰艺术顾问约翰·艾迪玛(Johan Idema)将可以富有成效参观美术馆的32条建议写进了这本书。艾迪玛清晰地认识到,专业人士应该不大可能读这本书。但对想到美术馆探索、寻觅或是别有所图的人来说,那些不好意思问的、被忽略的、不敢直接说出口的问题都涵盖在内了。
如何在美术馆撩保安大叔
《如何参观美术馆》读后感(七):下次去美术馆就这样做
1.慢慢走,但别停。 2.注意没有人的画(风景画)。''任何风景画,都是某种精神状态的反照。'' 3.美术馆是个适合观察人的地方。看别人欣赏艺术,和自己欣赏艺术一样令人兴奋。 4.第一眼很讨厌的作品,再看一会儿。 5.注意画框的作用。''没有画框的画,好比没有躯壳的灵魂。'' 6.跟其他观众交流想法。 7.一件作品是否名作,最终要看它是否吸引你。 8.千万不要错过任何让孩子解说作品的机会。 记得有一次去四川博物馆,进去会有个一个小导览员跟着解说,虽然看得出解说词都是背下来的,但还是很好的体验。 9.美术馆跟书店的一个不同,没人给你推荐,随性观赏。 10.触摸作品(好像一般都禁止,虽然我也很想这么做) 11.杰出的肖像画是在描绘被画对象的内心世界(橙色那幅没有吧) 12.听一场交响乐要四十分钟,看一部电影要两小时,但看一件艺术品应该看多久,美术馆让你自己决定。 13.自带马扎(有点难) 14.听听音乐,看看画。
《如何参观美术馆》读后感(八):虽然艺术不言自明,我却有话要说!
我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他们去博物馆不是为了欣赏勃鲁盖尔的精彩画作,而是为了照相,活活把艺术变成了证据。并不是「瞧瞧勃鲁盖尔做了什么,真是一幅杰作」,而是「瞧瞧我做了什么,去了鹿特丹,亲身站在一幅勃鲁盖尔的画作前面」。——戴维·塞达里斯《与猫头鹰一起检查糖尿病》
每次踏进美术馆,我们所期待的都是一场不虚此行的经历。但常常会发现,从作品晃悠到作品,每件艺术品停留个十秒二十秒之后,别人兴趣盎然,我却疲惫不堪。为什么有那么多教我如何吸收艺术的好书,却没有一本告诉我如何以对自己最有益的方式,合理利用美术馆呢?而我又需要如何去欣赏和理解作品,才能体会到美、欣喜、感动,甚至与艺术之间产生更私密的联系呢?
《如何参观美术馆》读后感(九):你为什么要参观美术馆?
一、
我们的教育当中对美术的教育是缺失的,美学无论是在古代的西方哲学当中,还是中国的古代哲学体系中,美学都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
如果你看不懂哲学的话,也许美术馆会给你带来看哲学书的理由,现代艺术更多的是要参与哲学和和社会话题,许多当代艺术家更像是哲学家。
三、
如果你不只是想买买买的生活,也可以考虑试试去美术馆看看。
四、
如果你想去一个非常高级但是却花费不多地方打发无聊时光的话,你可以考虑来美术馆试试。
五、
美术馆是一个谈恋爱最好的圣地,可以有很多交流和互动,同时显得你会很有品位,但是前提是你要多做做美术知识的功课。
六、
如果你对艺术品投资感兴趣的话,美术馆你应该经常去一下。
七、
如果你是美术爱好者,看印刷品和看原画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八、
如果你从小没有收到过美术教育的熏陶的话,你可以考虑带上你的爱人和孩子来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时光。
还没有写完......
《如何参观美术馆》读后感(十):要结合着个人经验读这本书
有很多内容很无用
有很多内容很有趣
一、关于美术馆的知识: · 白立方理论: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出现,指的是宽敞,干净,没有色彩的无干扰空间。 二、对艺术和美术馆的看法: ·体会艺术要靠你自己的力量。 ·无论一件艺术品是否名作,最终还是要看是否能吸引你。 ·一个作品需要看多久,还是需要你自己决定。 ·任何风景画都是某种精神状态的反照。 ·初看感觉平淡无奇,却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长远来看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收获。 ·那些声称艺术无法定义的人,反而把事情弄得含糊不清,完全没有必要。 ·近距离观看和旁观者的存在,让欣赏裸体的艺术成为一个议题。 ·在美术馆中,感到不舒服常常是一件好事。 三、欣赏艺术的可借鉴方式: · 向警卫和引导员提问。 ·要注意画作的边框:艺术从哪里结束,现实世界从哪里开始。 ·去餐厅吃一顿吧:希望参观能收获满满,那就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艺术馆餐厅的意义。 · 不要拍艺术品本身,而是拍你对艺术品的感受。(可以加一些手势、道具或人) · 不需要太在意艺术品旁边的便签,你需要的只是一点点背景知识和正确的心态。 ·孩子可以帮助你理解艺术。 · 一定要讨论:只有我们参与其中,去讨论,艺术才会对我们敞开怀抱。 · 不如买张明信片做纪念。 · 听听音乐:音乐带来的感觉可以激发隐藏的感受力。 · 因为艺术的启发作用,美术馆变成了一个适合会友,聊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