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去别处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14 04:0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去别处读后感锦集

  《去别处》是一本由顾前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元,页数:2016-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别处》读后感(一):从来没有这样不喜欢过一本书~

  对于一本书,我只能用我喜欢与不喜欢来评价,因为好或者坏,都是一种主观印象。我只能说,我是强忍着看完的,看完之后,只想让这本书消失在我的眼前,再也不要出现在我的书架上,所以,我赶紧送人了,免书费,免邮费的~不管是语言或者结构,没有任何期待和惊喜的感觉......所以很纳闷,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

  《去别处》读后感(二):怂的有那么些魅力

  许亮真的很怂。他去别处的理由很怂-撞大运,回到南京的理由很怂-没撞上。但是怂人那么多,为什么要写许亮?因为有太多许亮这样的怂人,但却又没有许亮的魅力-骨子里并不颓,他坦然面对自己的怂。怂人也可以有魅力的。结尾戛然而止,“我决定,决定离开海口回家了,明天就走”。小戴会怎么样?周梅会怎么样?回到南京后会怎么样?许许多多问题没有答案,只能自己想象。读到小戴,我脑中突然蹦出“目标坚定的人才是最可怕的”,也许是共鸣。读了白鹿原再读顾前,总感觉有些单薄,不管是语句还是人物。但是自序里顾前的直白真的很刷好感,这份直白和笔下的许亮同样让人喜欢。许许多多的人想要诗和远方,真正跨出去的是少部分,到达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需要许亮的勇气-不管主动还是被迫,同样也要敢于直视自我。大多数人都只是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但是螺丝钉也可以活成“人”。[/cp]

  《去别处》读后感(三):顾老师,皮肤真好,白

  几年前,有次朱白问我有没有看过顾前的小说。我说,没有。朱白说,这样的共和国经典怎么能不看呢。然后我从网上找到《萎靡不振》的PDF版本,保存在电脑里,也一直存在手机里。闲来无事会看那么一看。当然我看顾老师的小说,更多是在他的豆瓣小站上,通读多次后,已变成每次只是粗略读那么几句。必须要承认,这时我一般都在酝酿新短篇,以读顾老师的小说来寻找语感。在我这里顾老师的小说没什么好讲的,一如我不知道怎么讲自己的小说。读起来舒服,时常会为里面的几个句子咧嘴笑出声,文字中所散发的味道,是熟悉的同类。我能想象,再过十几年,我会变成顾老师小说中的主人公。15年秋天,去南京见了顾老师一面,16年秋天又去南京见了第二次面。没有太多的交流,我坐在对面看着顾老师,心里想到冯小刚《非诚勿扰》里冯远征那个角色对葛优说的话,哥,你皮肤真好,白。这也是我想对顾老师说的。我总是笑盈盈地看着顾老师,他爱喝酒,我不喝。顾老师说,小魏,你像个小姑娘,害羞。十几年顾老师只出过一本《萎靡不振》,期盼多年了,他今年的两本新书终于面世。不买两本,不合适吧。

  《去别处》读后感(四):没有成名的人都是应该的。

  说是市井文学,也有些不同。传统的市井文学一般都会有些作者理想世界的表达,顾前的小说跟他的朋友朱文曹寇们有点相似,都不去表达。这样就有些先锋小说的意思了。

  语言上有很多小意思,大多来源于作者的小聪明。这种小聪明在结构上也随处可见,总体读起来还不错,不令人讨厌,只是有一点点油滑感——应该是这样的小技巧用得太熟练之故。这样的小聪明在结构上大多用来解构,就像小说的结尾,许亮说他要回家了,一句话就把整本书给解构了。读完感觉像充满气的气球。像扇许亮几个耳光,也想扇作者几个耳光。呵,真是难以评价,不喜欢,甚至对这种风格有一点点鄙视,但我也没有魄力这样写,观感真复杂。

  这个结尾和所有的小细节加起来,跟我一个大学同学简直就是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身边都有这么一种幼稚的人。

  说起来,我个人认为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典型的市井文学式的轻松人物,很类型化,比刘震云方方他们的人物好写多了,所以完成度也就高一点,整本书的立意啊什么的也都浅一点,档次就下来了。想起少林修女(顾异)的一本书,《生于一九九叉》,精神气质有些像,但没有很成熟,方方面面都差一些,但也更生猛。

  我觉得最好的是,叙事的口吻,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这是我看到的国内当代小说里最好的讲述的语气。这大概需要很多的天才和很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吧,太难得了。

  除此之外,其实这本书就没啥了。

  另外,读完这本书,深感顾前这个人这么长时间没成名是有原因的,还是自己的水平问题,算不上什么遗珠,顶多是有点儿意思的珠子,只能在某个文学圈里自己混一混吧,不过还是期待以后的。

  最后说全书12万字,36块钱好贵,在地铁上读完后有种浓浓的被圈钱感。鲜黄鲜黄的封面很刺眼,现在已经很少很少见到封面比书皮还难看的装帧。看来,现在图书出版界真的不能混了,当代生活的希望没有了。

  《去别处》读后感(五):石头怎能雕成玉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改革开放后,很多内地人往沿海城市奔去,那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广东、上海、海南等省市在人们眼里遍地黄金,处处有机会,似乎人人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富翁,然后还能衣锦还乡、扶贫救困。只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像后来出现的“逃离北上广”这个值得玩味的现象一样,不是每一个去异乡的人都能成为赢家。

  在顾前的小说《去别处》中,主人公许亮30岁,离了婚,在南京的生活状态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理想”,因朋友老杨在海口混得风生水起,许亮义无反顾地离开南京,去海口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整部小说以许亮的生活状态为单一线索进行叙述,描写了在海口不同的异乡人各自的生活:飞黄腾达的老杨忍受怀孕妻子的压制、同屋租户已婚人士刘苏东与朋友的妹妹偷情、朋友小戴的女朋友骗钱逃离、周边居住的租户叮咚(妓女)被打……而许亮自己也经历了找工作、拉广告、摆地摊等各种故事。表面看来小说似乎是在写许亮个人的生活,让读者为许亮的命运揪着心,实际却是在塑造人物群像,这些人都是背井离乡怀揣着梦想来到海口,但是却过着不尽人意的生活,亦或经济不济,亦或情感不顺,秉持着自己一点点尊严,不肯狼狈回乡,宁愿住海口的群居房,也不愿回到南京的黄金窝。

  顾前讲述故事的水平一流,整部小说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许亮的故事仿佛从作者顾前的口中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到许亮就是自己身边的一个朋友亦或自己的影子一般,而小说结尾的戛然收束更让人意犹未尽。许亮性格犹疑、敏感,有点知识分子的自尊,但也不得不向金钱看齐;有帮朋友的义气,但骨子里也渗透着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私心……许亮在海口的碰壁,纵然有大环境的使然,但最重要的还是自身性格和能力的欠缺,一个小人物却自以为精英,其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很多人,都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殊不知要分人啊,都说“玉不琢不成器”,但是前提是你得是一块玉,如果是本身就是一块石头的话,怎么雕琢也成不了玉!

  《去别处》读后感(六):【拾光书屋(书评)】平凡的生活

  每每看到这么细腻的文字时,都会有种是女作者的错觉,尤其顾前这个名字也有些女文艺家的感觉。顾前的人生算不上多么成功,但是他的人生可以真正称得上是生活,有经历,有喜,有悲,有故事。我平时只看两种作家的文章,一个是真正的大师级作家,还有一个就是写生活的,写字的人。他们称不上真正的作家,却懂得许多道理。

  对于写作的人而言,其实最大的打击就是出名的,因为外表多了一层光环之后,对于生活仿佛蒙了一层纱,总也看不清那些本质了。我们之所以喜欢那些小说,就是因为能够从中联想到自己,这也是作者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过着相似的生活的原因。其实我感觉,这些故事就是作者对于自己生活的写照,确实每段都有打动我的地方。

  虽说都是生活的琐碎,但是能看出作者不是那中随遇而作的潇洒派,有些故事难免会狗血,会牵强。这是比较中立的评价,文笔虽然不老套,但也不稚嫩。差就差在故事的把握上,有的时候感情可能没完全出发出来,有的时候可能抒发得太多了。不过总体还是可以的,这个人物的性格也能立得住。

  许亮这个人物的性格转变是很强烈的,虽然就是一些感情上的事,但是对于一个重感情的人来说,很小的打击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一个小人物,在求职的时候的无助感,在主角的身上得到了不错的呈现。当他的宣传材料递给一个经理的时候,被扔到了地上,许亮在这个时候是多么的尴尬。其实这段要表达的情感我很同意,但是太过了。自从这件事之后,他就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玩社会那一套。一个人没有天生的好条件,就一定要靠歪门邪道才能迅速上位,没有几个人愿意脚踏实地的去浪费时间,也不能保证最后能不能成功。当然,也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立得住。这就是人生,要懂得权衡,没有对错,只有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方向。

  每个人都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懂的,都是要经历风雨,而真正懂得的时候,也不代表结局一定是好的,因为过去不能更改,只能勇敢面对新的生活。与其在失败的事上一直纠结,不如抛开烦恼重新开始。面对残酷的人生,我们都是小人物。

  《去别处》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别处终究是别处

  之前从没看过顾前的书,本来看到书的封面感觉很女生化,以为又会是励志类的。翻开看了后,才一个是一本短篇小说,而且是会一口气看完的那种。这本书故事很平淡,就是都市小说。但是给你的感觉不会觉得无聊,没兴趣。顾前,看完书我急忙去了解一下,被作家圈称为“都市隐客”。所以作者是擅长写都市小说的,文笔诙谐幽默,所以你看不完是不会合上书的。

  这本书的主人公就许亮一个人,书里边的出现的人物也很少,所以对于像我这种人物复杂搞不清的是没问题的。通过书名你可以看出来,主人公是去了另一个地方,至于原因和结果只有看了书你才会知道。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本以为离开这个从来不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地方,换一个地方就会有好事情发生。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至于你行动了没有那是看你个人了。小说的人物描写细腻,故事发展都合乎情理,平平淡淡,感觉就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也像是我们身边人大多发生过的事情,让你不会觉得是虚构的。

  故事很真实,许亮,一个离婚男人,因为感情之路不顺,所以选择了从南京去到了海口。选择海口的原因,或许跟他的朋友老杨有关系,因为老杨在那里发展的特别好。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杨对许亮去海口并不是很赞同,有些事情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光彩照人。随后许亮满怀欣喜与充满希望踏上了去别处之路,也就是他去海口发展。因为有老杨,所以许亮去老杨一个房子住下,随即认识了刘苏东跟胸大的黄玫。做为一个单身了的许亮,对身材凹凸有致的女人难免会有想法,不过他也就只能想想了,因为黄玫是刘苏东的女人。不过许亮在整个小说里感情之路都是坎坷的,正如小说一开始被戴绿帽子,仿佛追随了他整个故事。文中还记录了一部分不被这个社会接受的人群,那就是叮咚。正如笔下所写的,好好的女人,为何会去做那种事,或许这也是这个社会反应出来的问题。许亮打拼之路也是大多人经历的,拉广告,卖衣服。。。因为工作他认识了小戴,从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虽然小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但是跟许亮哥们儿是确定了。小说最后一个人物周梅,许亮也曾惦记过的,但最终还是变成了泡沫。周梅的故事或许让许亮看清楚了自己,所以最后他放弃了漂泊。

  一本看似平淡的小说,但其实表达出了作者很多真实情感。现实生活中正在拼搏的我们,有闲暇时可以拿起这本书看一看,

  《去别处》读后感(八):人们的生活有所隐瞒

  不知道为何,在没看之前就对顾前的小说有这样一种印象:中年失败者生活指南。基于此印象,我便着急忙慌地找来阅读,不为别的,只是想看看自己未来十年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我们激素充沛,见谁想睡谁,看谁想干谁。即便没有这个能力但也会在心里反复意淫并暗爽。那时候我们自以为充满可能性,不知天高地厚,恐怕连胡同口的二傻子也会认为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后来,进入社会,步入中年。总不能所有人都成了塔尖上的佼佼者,再刨去那些半途而废和投错了胎的倒霉蛋,中间这波不起眼儿的普通人在干什么?又是怎样心安理得地度过这一生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光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偷窥欲,也是给那些曾经看过、并受小说蛊惑的忠实读者一个交代:年轻如此,中年如何、老年又该何去何从?

  刚好,顾前笔下的人物恰巧补上了这个空缺。

  许亮,一个刚满三十岁的男人。在家庭和事业上都没有立起开的情况下,逃离,或者说逃避,仿佛是他遇见陷入泥潭时最合理、甚至更为积极的选择。或许应了那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

  被带绿帽、离婚、无子、工作没名堂,这些事情堆在一起,足以让读者为许亮连叹三口气。才三十岁呀,以后可怎么办?许亮本身也怕,害怕将会度过极其平庸暗淡的一生。

  于是逃离南京去了海南。

  刚去的新鲜劲没过,自己也有些积蓄,东晃西逛,不着急工作。待到老底吃光,着急起来,就做起了略带蒙骗性质的广告销售。开始摸不到门道,后来入了门,日子好了起来。但无奈许亮没事找事,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又犯了——想拯救一个带着孩子的未婚妈妈。无奈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最后,又选择了逃避,离开海南。

  全书读完,我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或许我这个问题就问错了人了。难道需要像《美国美人》来段婚外情或者像《龙虾》那样,发夫妻一个孩子来排解虚无带来的焦虑和胡思乱想吗?

  我不得而知。

  顾前的语言本身就透着吊儿郎当的劲儿,戏谑这戏谑那,并且毫不吝啬地自嘲。他笔下塑造出的人物也是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有点正义感,但又缺少些勇气。放在小说里,反而亲切,似乎就像自己身边一个可爱的朋友或同事。

  有人评价顾前的小说真诚,他的意思是其小说大部分故事汲取自身的真实生活。从许亮可以看出,顾前有一种当下网络流行的“丧文化”的感觉,“饿不死、撑不着,就这么活着也挺好”。要不然,谁能想到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末,还能读到一篇发生在1990年的故事呢?

  《去别处》读后感(九):去别处

  去别处

  当生活捉襟见肘,梦想宛如鸡肋,去别处,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去别处》封面上的一席话,令人感慨万千。作者顾前,被人称为行走在街头巷尾的“都市隐客”,他笔下的主人公是在都市生活中的平凡者,或苦涩艰辛,或无奈窘迫,或诙谐幽默,或善良执着,总有一些事能够触动城市生活着的人心,总有一些人物就像是我们的自己一样。

  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许亮,和在当代生活中的我们一样,读过书上过学,有点怀才不遇又有一点愤世嫉俗,被平庸和暗淡的人生笼罩着,在捉襟见肘的生活窘迫中追求理想和快乐,依然决然的怀着一腔热血去别处打拼,寻找成功的机遇。

  纵然去往别处,孤独、寂寞、无奈的生活现状仍然摆脱不了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窘境。许亮下定决心经历车马劳顿去到海口是借宿朋友家,后又被委婉的赶出来。打过各种工,忽悠过招商广告的,也摆过地摊,骑的是从农民工手里买的破自行车,住的是合租的狭小潮湿的房子等。

  小说 中最有魅力的是主人公在别处的打拼和窘迫中保持自尊,以及独有的性格和情感,再卑微的人物也有要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心理描写细腻,情感充沛。在别处遇到的人或事都将是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一部分,刘苏东和黄枚的婚外情,老杨和燕子的婚姻危机,给杂志拉广告碰到的奇葩经历,受过的屈辱和艰辛,小戴珑珑和周梅等,这些都市生活的各级层的人们,都在社会的大染缸里自谋生路。

  在别处的都市生活中有金钱的诱惑和伤害,有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有对生活的希望和执着。生活中有无数像许亮一样孤独寂寞的男男女女,有被生活的真相伤害的小人物却又对生活包含希望,在自嘲和幽默当中努力前行。

  作者致力于描写在城市生活中的平凡者,描写生活中的灰色底带,在琐碎和沉闷的生活中,以犀利的笔触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将生活苦酿成一杯香醇的咖啡,让我们感叹生活的五味杂陈时,还不忘坚守本心,用那一点点的温暖和光亮照亮我们的今后的生活。

  《去别处》读后感(十):生活或许并不在别处

  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恐怕每个人都产生过“逃开”的念头。所以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甫一问世,便迅速被大众接受,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使其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现实生活总是虚妄空洞不尽如人意,真正的生活在别的地方。

  这当然只是一种美好愿望,著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甚至写一本小说《生活在别处》,来批判这种思想。

  顾前的小说《去别处》,讲述了类似的“生活在别处”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许亮,年逾而立,一事无成,于是,“去别处”,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许亮说,“我到了确实需要一点运气的年龄,否则恐怕只能度过极其平庸暗淡的一生。凭什么好运气不该让我也沾点边?”于是,他去了刚刚被确定为特区的海岛,到海口去“谋生”。

  海口的确是一个崭新的“别处”,四季鲜花,公路沿着平坦的海岸蜿蜒向前伸展,潮湿的海风透过车窗迎面吹来,落日下的大海,岸边的椰树,远方的渔船。许亮也马上投入了崭新的火热的生活,找到了新的工作,遇到了新的朋友,有了新的艳遇。

  然而这一切在本质上来说,与他生于厮长于厮的故乡南京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依然无法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只能蜗居在出租屋里,给杂志拉广告,甚至摆地摊卖服装。每天奔波,简单的一日三餐,配上点冰啤酒就似人间天堂。

  从南京到海口,许亮想摆脱可能的“平庸暗淡的一生”,但生活本身可能就是平庸暗淡的。当两个海南姑娘知道许亮来自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不由问他为什么放着南京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过,跑到海口来吃苦?

  许亮只能说,她们还没有真正尝过生活的味道,不可能知道丰富多彩的生活其实是不存在的——至少不存在她们想象中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

  所以在摆服装地摊的时候,闹着跟管理单位提前解约,竟然让许亮感觉到了快乐,并期待多闹几天。因为这是唯一跟一日三餐的生活不一样的一点存在。

  海口这个“别处”,没有什么真正的生活,至少不是许亮期待的那种“别处的生活”。

  所以,既然没有别处的生活,也丧失了“生活在别处”的期待,人生是不是就黯淡无光了呢?并不是,作者在结尾处给了许亮一个新的解决生活平庸暗淡的方式——离开,去另一个别处。

  戛然而止的结尾,是作者对“生活在别处”这种思想的哲学式解读:生活或许不在别处,但希望永远在别处。

  这也是顾前在整本小说中一直隐在文字之后的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主人公许亮,还有他认识的那些朋友,想与之发生点什么的那些姑娘,看起来都很“丧”,生活得都很不如意,但他们始终对生活有一种积极的乐观心态。许亮想到“别处”,拥有不再平庸暗淡的人生。小戴对自己的生活有着长远的规划,老杨从屌丝成为了有钱人还想更有钱,近乎于走投无路的周梅还在期待更好的生活。

  在顾前笔下,“生活在别处”不是兰波的口号,不是米兰昆德拉批判的对象,而是生活的另一种新的希望。不管怎么说,体验不同的生活,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生充满希望的一部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去别处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