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别处》是一本由顾前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元,页数:2016-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别处》读后感(一):去别处
去别处
当生活捉襟见肘,梦想宛如鸡肋,去别处,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去别处》封面上的一席话,令人感慨万千。作者顾前,被人称为行走在街头巷尾的“都市隐客”,他笔下的主人公是在都市生活中的平凡者,或苦涩艰辛,或无奈窘迫,或诙谐幽默,或善良执着,总有一些事能够触动城市生活着的人心,总有一些人物就像是我们的自己一样。
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许亮,和在当代生活中的我们一样,读过书上过学,有点怀才不遇又有一点愤世嫉俗,被平庸和暗淡的人生笼罩着,在捉襟见肘的生活窘迫中追求理想和快乐,依然决然的怀着一腔热血去别处打拼,寻找成功的机遇。
纵然去往别处,孤独、寂寞、无奈的生活现状仍然摆脱不了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窘境。许亮下定决心经历车马劳顿去到海口是借宿朋友家,后又被委婉的赶出来。打过各种工,忽悠过招商广告的,也摆过地摊,骑的是从农民工手里买的破自行车,住的是合租的狭小潮湿的房子等。
小说 中最有魅力的是主人公在别处的打拼和窘迫中保持自尊,以及独有的性格和情感,再卑微的人物也有要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心理描写细腻,情感充沛。在别处遇到的人或事都将是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一部分,刘苏东和黄枚的婚外情,老杨和燕子的婚姻危机,给杂志拉广告碰到的奇葩经历,受过的屈辱和艰辛,小戴珑珑和周梅等,这些都市生活的各级层的人们,都在社会的大染缸里自谋生路。
在别处的都市生活中有金钱的诱惑和伤害,有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有对生活的希望和执着。生活中有无数像许亮一样孤独寂寞的男男女女,有被生活的真相伤害的小人物却又对生活包含希望,在自嘲和幽默当中努力前行。
作者致力于描写在城市生活中的平凡者,描写生活中的灰色底带,在琐碎和沉闷的生活中,以犀利的笔触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将生活苦酿成一杯香醇的咖啡,让我们感叹生活的五味杂陈时,还不忘坚守本心,用那一点点的温暖和光亮照亮我们的今后的生活。
《去别处》读后感(二):石头怎能雕成玉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改革开放后,很多内地人往沿海城市奔去,那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广东、上海、海南等省市在人们眼里遍地黄金,处处有机会,似乎人人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富翁,然后还能衣锦还乡、扶贫救困。只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像后来出现的“逃离北上广”这个值得玩味的现象一样,不是每一个去异乡的人都能成为赢家。
在顾前的小说《去别处》中,主人公许亮30岁,离了婚,在南京的生活状态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理想”,因朋友老杨在海口混得风生水起,许亮义无反顾地离开南京,去海口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整部小说以许亮的生活状态为单一线索进行叙述,描写了在海口不同的异乡人各自的生活:飞黄腾达的老杨忍受怀孕妻子的压制、同屋租户已婚人士刘苏东与朋友的妹妹偷情、朋友小戴的女朋友骗钱逃离、周边居住的租户叮咚(妓女)被打……而许亮自己也经历了找工作、拉广告、摆地摊等各种故事。表面看来小说似乎是在写许亮个人的生活,让读者为许亮的命运揪着心,实际却是在塑造人物群像,这些人都是背井离乡怀揣着梦想来到海口,但是却过着不尽人意的生活,亦或经济不济,亦或情感不顺,秉持着自己一点点尊严,不肯狼狈回乡,宁愿住海口的群居房,也不愿回到南京的黄金窝。
顾前讲述故事的水平一流,整部小说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许亮的故事仿佛从作者顾前的口中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到许亮就是自己身边的一个朋友亦或自己的影子一般,而小说结尾的戛然收束更让人意犹未尽。许亮性格犹疑、敏感,有点知识分子的自尊,但也不得不向金钱看齐;有帮朋友的义气,但骨子里也渗透着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私心……许亮在海口的碰壁,纵然有大环境的使然,但最重要的还是自身性格和能力的欠缺,一个小人物却自以为精英,其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很多人,都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殊不知要分人啊,都说“玉不琢不成器”,但是前提是你得是一块玉,如果是本身就是一块石头的话,怎么雕琢也成不了玉!
《去别处》读后感(三):去别处,或者,在别处
“去别处”或者“在别处”
◎ 东渔
卡夫卡有一篇很短的小说,叫《出门》,大概一首散文诗的篇幅,也蕴含着丰富的诗意:“我”对仆人说,离开这里。其实,这篇作品我先是听到了歌手尹吾的演唱,他将小说谱上曲子,唱得抑扬顿挫,不胜唏嘘,当然它不仅仅是流行歌曲那样的表达,虽属于音乐层面的表达,却在歌词文字里让你体会到一种别样的感触——我要离开这里,随便去哪里。
是的,我们要离开这里,即便无所寻求。这种主题表达充斥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比如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等等,也包括一些诗歌作品,都在探讨这样的人性姿态,一种人物精神深处的逃离本质。现在,我们来看顾前的小说《去别处》,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安分的本意,“去别处”也就是“离开这里”。关于主人公许亮的“海口”情结也只是一个出口,去别处就是去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离开这里。
《去别处》的主人公许亮是一个懦弱懒散的小人物,精神世界充满了幻想,常常做一些白日梦,对女人、对生存有着梦幻般的构建,然而在交际中,他有隐逸热情的一面,也有猥琐、冷漠的一面。这样的一个人物太平常了,顾前的刻画也没有着重突出,在力求“逼真”的一面,让你直接看到人物生存的本质。
小说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事件,主要以人物为中心,将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串联起来,其他人物并不相交,达到一种立体呈现效果。叙事看起来漫无目的,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将人物刻画地越来越饱满。自认为老杨是一个可交的朋友,于是许亮想去海口投奔他,却越来越看透了人与人之间那层隔阂。小说前半部分多叙述在海口的生存状态,许亮去到一个杂志公司拉广告,做得并不顺利,还见识了各种人情丑态。第八章出现了“小戴”这个人物,故事渐渐有了起色,当他们合作摆地摊遇到麻烦之后,跟随众地摊主去找物业公司讨要说法,人群激愤,许亮也加入了发泄愤恨的队伍里,这里的状态算是人物情感的一个突破口,与其说是针对事件的发泄行为,不如说是精神的一种释放,仿佛压抑许久终于有了一次爆发。然而,周梅的出现让许亮的生活彻底来了一次转变,他将自己热情的一面奉献了出来,却又触及了精神危机感,最后面临困境的时刻,他决定离开海口,小说也在这里戛然而止,并没有交待人物最后的命运结局,未知的空间感扑面袭来,留给读者更多回味和思考。
描述小人物的悲喜落魄,没有大的矛盾冲突,经过一系列平常的事情,使其陷入一种精神困境,这种手法看似淡漠,没有吸引力,却在真实的境况下面对了人性的弱点。对生存的揶揄体现在自我的白日梦里,也透着黑色幽默的味道。其实,在小人物许亮的故事之中还有另一条副线,那就是是社会世相,人生百态,也许不能称为副线,应该是更大的空间脉络,因为小人物的悲喜就包裹在世间万物之中。
索尔贝娄善于塑造“反英雄”角色,他对美国知识分子了解透彻,深入骨子里的精神体现,而顾前的主人公似乎也有“反英雄”倾向,毕竟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庸俗之人,虽与贝娄深刻的哲学表达差别巨大,但是生活有时候才是最有力的哲学阵地,生存之道所映照的思想本质也许正是现实主义最好的解释。
我们再回到卡夫卡那篇短小说里回味一下,是否会感觉到那里有自己的影子?卡夫卡的主人公,高更,兔子先生,许亮,我或者你,是不是都曾想过要去到另一地方,不管是哪里,只要不是此地。许亮去了海口,又要离开,再去另一个地方,情感的轮回设计让小说首尾相映,意犹未尽。所以,他不会长久逗留在某个地方,精神的游离会让他像个陀螺一样,一直这么旋转个不停。
《去别处》读后感(四):怂的有那么些魅力
许亮真的很怂。他去别处的理由很怂-撞大运,回到南京的理由很怂-没撞上。但是怂人那么多,为什么要写许亮?因为有太多许亮这样的怂人,但却又没有许亮的魅力-骨子里并不颓,他坦然面对自己的怂。怂人也可以有魅力的。结尾戛然而止,“我决定,决定离开海口回家了,明天就走”。小戴会怎么样?周梅会怎么样?回到南京后会怎么样?许许多多问题没有答案,只能自己想象。读到小戴,我脑中突然蹦出“目标坚定的人才是最可怕的”,也许是共鸣。读了白鹿原再读顾前,总感觉有些单薄,不管是语句还是人物。但是自序里顾前的直白真的很刷好感,这份直白和笔下的许亮同样让人喜欢。许许多多的人想要诗和远方,真正跨出去的是少部分,到达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需要许亮的勇气-不管主动还是被迫,同样也要敢于直视自我。大多数人都只是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但是螺丝钉也可以活成“人”。[/cp]
《去别处》读后感(五):没有成名的人都是应该的。
说是市井文学,也有些不同。传统的市井文学一般都会有些作者理想世界的表达,顾前的小说跟他的朋友朱文曹寇们有点相似,都不去表达。这样就有些先锋小说的意思了。
语言上有很多小意思,大多来源于作者的小聪明。这种小聪明在结构上也随处可见,总体读起来还不错,不令人讨厌,只是有一点点油滑感——应该是这样的小技巧用得太熟练之故。这样的小聪明在结构上大多用来解构,就像小说的结尾,许亮说他要回家了,一句话就把整本书给解构了。读完感觉像充满气的气球。像扇许亮几个耳光,也想扇作者几个耳光。呵,真是难以评价,不喜欢,甚至对这种风格有一点点鄙视,但我也没有魄力这样写,观感真复杂。
这个结尾和所有的小细节加起来,跟我一个大学同学简直就是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身边都有这么一种幼稚的人。
说起来,我个人认为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典型的市井文学式的轻松人物,很类型化,比刘震云方方他们的人物好写多了,所以完成度也就高一点,整本书的立意啊什么的也都浅一点,档次就下来了。想起少林修女(顾异)的一本书,《生于一九九叉》,精神气质有些像,但没有很成熟,方方面面都差一些,但也更生猛。
我觉得最好的是,叙事的口吻,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这是我看到的国内当代小说里最好的讲述的语气。这大概需要很多的天才和很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吧,太难得了。
除此之外,其实这本书就没啥了。
另外,读完这本书,深感顾前这个人这么长时间没成名是有原因的,还是自己的水平问题,算不上什么遗珠,顶多是有点儿意思的珠子,只能在某个文学圈里自己混一混吧,不过还是期待以后的。
最后说全书12万字,36块钱好贵,在地铁上读完后有种浓浓的被圈钱感。鲜黄鲜黄的封面很刺眼,现在已经很少很少见到封面比书皮还难看的装帧。看来,现在图书出版界真的不能混了,当代生活的希望没有了。
《去别处》读后感(六):生活或许并不在别处
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恐怕每个人都产生过“逃开”的念头。所以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甫一问世,便迅速被大众接受,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使其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现实生活总是虚妄空洞不尽如人意,真正的生活在别的地方。
这当然只是一种美好愿望,著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甚至写一本小说《生活在别处》,来批判这种思想。
顾前的小说《去别处》,讲述了类似的“生活在别处”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许亮,年逾而立,一事无成,于是,“去别处”,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许亮说,“我到了确实需要一点运气的年龄,否则恐怕只能度过极其平庸暗淡的一生。凭什么好运气不该让我也沾点边?”于是,他去了刚刚被确定为特区的海岛,到海口去“谋生”。
海口的确是一个崭新的“别处”,四季鲜花,公路沿着平坦的海岸蜿蜒向前伸展,潮湿的海风透过车窗迎面吹来,落日下的大海,岸边的椰树,远方的渔船。许亮也马上投入了崭新的火热的生活,找到了新的工作,遇到了新的朋友,有了新的艳遇。
然而这一切在本质上来说,与他生于厮长于厮的故乡南京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依然无法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只能蜗居在出租屋里,给杂志拉广告,甚至摆地摊卖服装。每天奔波,简单的一日三餐,配上点冰啤酒就似人间天堂。
从南京到海口,许亮想摆脱可能的“平庸暗淡的一生”,但生活本身可能就是平庸暗淡的。当两个海南姑娘知道许亮来自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不由问他为什么放着南京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过,跑到海口来吃苦?
许亮只能说,她们还没有真正尝过生活的味道,不可能知道丰富多彩的生活其实是不存在的——至少不存在她们想象中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
所以在摆服装地摊的时候,闹着跟管理单位提前解约,竟然让许亮感觉到了快乐,并期待多闹几天。因为这是唯一跟一日三餐的生活不一样的一点存在。
海口这个“别处”,没有什么真正的生活,至少不是许亮期待的那种“别处的生活”。
所以,既然没有别处的生活,也丧失了“生活在别处”的期待,人生是不是就黯淡无光了呢?并不是,作者在结尾处给了许亮一个新的解决生活平庸暗淡的方式——离开,去另一个别处。
戛然而止的结尾,是作者对“生活在别处”这种思想的哲学式解读:生活或许不在别处,但希望永远在别处。
这也是顾前在整本小说中一直隐在文字之后的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主人公许亮,还有他认识的那些朋友,想与之发生点什么的那些姑娘,看起来都很“丧”,生活得都很不如意,但他们始终对生活有一种积极的乐观心态。许亮想到“别处”,拥有不再平庸暗淡的人生。小戴对自己的生活有着长远的规划,老杨从屌丝成为了有钱人还想更有钱,近乎于走投无路的周梅还在期待更好的生活。
在顾前笔下,“生活在别处”不是兰波的口号,不是米兰昆德拉批判的对象,而是生活的另一种新的希望。不管怎么说,体验不同的生活,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生充满希望的一部分。
《去别处》读后感(七):《去别处》的日常生活叙事
十七年文学的主流革命话语极力否认日常生活,新时期文学致力于宏大历史话语的建构,日常生活叙事在八十年代从政治话语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并进入文学审美范畴,九十年代日常生活叙事已经成为潮流。如今物欲书写已成为日常生活叙事的代表。顾前脱离了普遍欲望书写,专注于小人物的生存经验,展现了他对个人化写作的独特思考。
《在别处》是顾前在“当下”对“过去”的写作。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意与现实拉开距离。小说采用单一的线性叙事方式,讲述了而立之年的许亮,在工作和感情遭遇了双重危机。工作和个人理想相差甚远,还染上了酗酒的陋习,老婆也跟别人乱搞,他将生活的不如意归因于糟糕的运气。为改变生活境遇,他离开家乡南京,通过朋友老杨的帮助在海口暂时有了落脚之处,叙事由此开展。顾前避免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化和庸常性,不断用一个个小高潮推动情节发展。小说截取了许亮从南京到海口最终又回到南京的个人经历,叙述紧贴许亮在海口的活动展开,许亮的过去和未来被以插叙的方式一笔带过。只有大专文凭的许亮找了一份给杂志社拉广告的工作,又偶然认识了同在海口奋斗的小戴,两人成为相互依靠的朋友。在一系列不大不小的事件发生后,许亮恍然发觉自己周围已是一个逼仄生活环境,令人感觉压抑又无力。在小说结尾许亮对小戴说:“我决定、决定离开海口回家了,明天就走”,故事在此戛然而止,许亮踏上了归途。
《去别处》主要使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主人公许亮的深层心理在我们面前暴露无疑。借由许亮的心理独白,顾前坦率地吐露了现实的真相。许亮来海口后,老杨不咸不淡的态度让他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某天晚上老杨向许亮倾吐自己对妻子小燕的不满时,许亮发现“人只有在遭难或者至少是在不顺心的时候,才会稍稍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爱”。另一方面,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下的许亮,又充满着天真的令人发笑的幻想。他对住在楼下单身女人想入非非,希望找到和她搭讪的机会。拉广告遭到了侮辱时,他想象自己成功后对他们报复的快感,仿佛得到了“精神胜利”。许亮与小戴在服装夜市摆摊,买卖赔本后与一帮摊主到省物业公司交涉退还押金,许亮兴奋不已,陶醉在自我的想象空间中,甚至对如此顺利的拿到了钱有些遗憾,还想借此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实质是他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的表现。
故事发生的地点既有私人空间又有公共空间,二者是平衡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人物关系由公共空间中向私人空间转移。许亮和小戴在杂志社的办公室攀谈,但许亮没把这次萍水相逢放在心上。当小戴带着女友珑珑找到许亮,请求许亮同意他们在他家中躲避一晚。许亮没有拒绝,后来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一起合租了房子。许亮需要的是“孤独寂寞的良家妇女”而不是“叮咚”。他搭讪酒吧服务员周梅后,一心想邀请周梅到家里做客,渴望与周梅的关系有实质性进展。以私人空间为归宿的人物关系折射了人对友情、爱情的亲密关系的渴望,以及害怕孤独的精神困境。
许亮的故乡是南京,但他认为“只有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是他可爱的故乡”。小说中“南京”的意象的缺席呼应了他的对故乡南京的逃离。但“海口”的欲望景观仅仅在许亮初到此地时一闪而过,此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同样暗示了海口对于许亮来说并非是“可爱”的,许亮其后的遭遇也印证了这一点。许亮到海口“寻梦”的经历与70后作家徐则臣对“异乡人”在北京奋斗的生存经验有相似之处,两位作家都有意对故乡进行淡化处理,不同的是徐则臣笔下的小人物对融入北京有迫切地渴望,北京引发了他们的生存焦虑,其身份困境十分突出。“许亮们”改善生存境遇的心理状态是隐秘的、微妙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
《去别处》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故事背景,这一时期中国由理想主义向消费主义转型,人们关注自我的生存体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代的变革裹挟着一个个生命个体转变生存理念,迫使他们把目光投向物质生活。物质生活的提升使人物的心理产生变化。小燕在和老杨结婚后渐渐地把崇拜老杨的目光变成蛮不讲理随意指责丈夫的挑剔妇人。许亮拉广告后小赚一笔,不再是“看不惯有钱人”而是“觉得他们顺眼多了”。“变”中又有“不变”,与生俱来的善念一直存在。顾前拒绝了时代与历史在个人身上的投影,将叙事的精神层面聚焦到“情义”上。许亮、小戴、老杨等人有着他们这一代人对一些信念的坚持。友情和善念并没有被金钱完全腐蚀殆尽,成为人格中最令人珍视的闪光点。作品几次写到对女人的关怀,许亮和小戴与几个“叮咚”为邻。一个“叮咚”遭到野蛮男人的痛打,许亮没有因为她的妓女身份和可能惹祸上身的后果对其袖手旁观,他巧妙地砸碎啤酒瓶制止暴力行为。许亮对周梅的起了怜悯之心,小戴在听说许亮决定帮助周梅后也决定和他一起照顾周梅。许亮被迫以强硬的手段向对方讨要拖延许久的广告费,他向对方诚恳的解释原因,并放宽还款期限,没有过多为难。困境中人的善良天性依然不曾改变。
个体生命的存在为日常生活中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支撑,日常生活中既有琐碎的烦恼又有精神救赎的可能。在顾前的小说中,许亮与小戴对周梅伸出援手,然而试图通过人伦温情完成精神救赎,结果以失败告终。周梅利用许亮对她的同情和怜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周梅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但她的自私自利和理所当然的无理要求却是促使许亮离开海口的重要原因。许亮选择去海口发展是为了摆脱糟糕的生存境遇,也有和过去划清界限的意味,但是最终他还是“陷入一个糟糕透顶的泥潭”。人的精神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是一切发生的根源。但顾前无意于为我们展现一个西西弗斯式寓言,即个体将永远困在循环中,努力是徒劳无功的。人物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坚守使得文本有了超越日常生活的意义。作品抛开惯性的欲望叙事,身体叙事,突破了日常生活叙事的有限性。顾前为我们展现了日常生活的多种可能性,达到了灵魂叙事的高度。不仅如此,许亮,老杨,小戴,周梅等等是都市欲望景观中普通人挣扎生存的缩影,他们身上隐隐约约地窥见我们在现实的遭遇。烛照当下,并无不可。
顾前塑造的一系列边缘人物内心固有的善良和温暖,他的文学世界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信念:现实生活中的波折无法击碎温暖而美好的事物。顾前笔下的日常生活渗透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顾前的书写一向是节制的。他用平实的口吻叙述了人物的生存体验,克服了刻意营造压抑氛围的夸张和矫饰,以真实感取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小说中呈现为一种平稳过渡的状态。事件的开端和结尾是和缓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是短暂的。通过后现代理论进行分析顾前的小说是不合时宜的。唯有与他站在一起,以灵魂与灵魂对话的方式,倾听内心深处的呢喃细语,方能体味到一种淡淡的孤独和人文关怀。
《去别处》读后感(八):【拾光书屋(书评)】别处终究是别处
之前从没看过顾前的书,本来看到书的封面感觉很女生化,以为又会是励志类的。翻开看了后,才一个是一本短篇小说,而且是会一口气看完的那种。这本书故事很平淡,就是都市小说。但是给你的感觉不会觉得无聊,没兴趣。顾前,看完书我急忙去了解一下,被作家圈称为“都市隐客”。所以作者是擅长写都市小说的,文笔诙谐幽默,所以你看不完是不会合上书的。
这本书的主人公就许亮一个人,书里边的出现的人物也很少,所以对于像我这种人物复杂搞不清的是没问题的。通过书名你可以看出来,主人公是去了另一个地方,至于原因和结果只有看了书你才会知道。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本以为离开这个从来不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地方,换一个地方就会有好事情发生。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至于你行动了没有那是看你个人了。小说的人物描写细腻,故事发展都合乎情理,平平淡淡,感觉就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也像是我们身边人大多发生过的事情,让你不会觉得是虚构的。
故事很真实,许亮,一个离婚男人,因为感情之路不顺,所以选择了从南京去到了海口。选择海口的原因,或许跟他的朋友老杨有关系,因为老杨在那里发展的特别好。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杨对许亮去海口并不是很赞同,有些事情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光彩照人。随后许亮满怀欣喜与充满希望踏上了去别处之路,也就是他去海口发展。因为有老杨,所以许亮去老杨一个房子住下,随即认识了刘苏东跟胸大的黄玫。做为一个单身了的许亮,对身材凹凸有致的女人难免会有想法,不过他也就只能想想了,因为黄玫是刘苏东的女人。不过许亮在整个小说里感情之路都是坎坷的,正如小说一开始被戴绿帽子,仿佛追随了他整个故事。文中还记录了一部分不被这个社会接受的人群,那就是叮咚。正如笔下所写的,好好的女人,为何会去做那种事,或许这也是这个社会反应出来的问题。许亮打拼之路也是大多人经历的,拉广告,卖衣服。。。因为工作他认识了小戴,从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虽然小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但是跟许亮哥们儿是确定了。小说最后一个人物周梅,许亮也曾惦记过的,但最终还是变成了泡沫。周梅的故事或许让许亮看清楚了自己,所以最后他放弃了漂泊。
一本看似平淡的小说,但其实表达出了作者很多真实情感。现实生活中正在拼搏的我们,有闲暇时可以拿起这本书看一看,
《去别处》读后感(九):人们的生活有所隐瞒
不知道为何,在没看之前就对顾前的小说有这样一种印象:中年失败者生活指南。基于此印象,我便着急忙慌地找来阅读,不为别的,只是想看看自己未来十年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我们激素充沛,见谁想睡谁,看谁想干谁。即便没有这个能力但也会在心里反复意淫并暗爽。那时候我们自以为充满可能性,不知天高地厚,恐怕连胡同口的二傻子也会认为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后来,进入社会,步入中年。总不能所有人都成了塔尖上的佼佼者,再刨去那些半途而废和投错了胎的倒霉蛋,中间这波不起眼儿的普通人在干什么?又是怎样心安理得地度过这一生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光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偷窥欲,也是给那些曾经看过、并受小说蛊惑的忠实读者一个交代:年轻如此,中年如何、老年又该何去何从?
刚好,顾前笔下的人物恰巧补上了这个空缺。
许亮,一个刚满三十岁的男人。在家庭和事业上都没有立起开的情况下,逃离,或者说逃避,仿佛是他遇见陷入泥潭时最合理、甚至更为积极的选择。或许应了那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
被带绿帽、离婚、无子、工作没名堂,这些事情堆在一起,足以让读者为许亮连叹三口气。才三十岁呀,以后可怎么办?许亮本身也怕,害怕将会度过极其平庸暗淡的一生。
于是逃离南京去了海南。
刚去的新鲜劲没过,自己也有些积蓄,东晃西逛,不着急工作。待到老底吃光,着急起来,就做起了略带蒙骗性质的广告销售。开始摸不到门道,后来入了门,日子好了起来。但无奈许亮没事找事,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又犯了——想拯救一个带着孩子的未婚妈妈。无奈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最后,又选择了逃避,离开海南。
全书读完,我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或许我这个问题就问错了人了。难道需要像《美国美人》来段婚外情或者像《龙虾》那样,发夫妻一个孩子来排解虚无带来的焦虑和胡思乱想吗?
我不得而知。
顾前的语言本身就透着吊儿郎当的劲儿,戏谑这戏谑那,并且毫不吝啬地自嘲。他笔下塑造出的人物也是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有点正义感,但又缺少些勇气。放在小说里,反而亲切,似乎就像自己身边一个可爱的朋友或同事。
有人评价顾前的小说真诚,他的意思是其小说大部分故事汲取自身的真实生活。从许亮可以看出,顾前有一种当下网络流行的“丧文化”的感觉,“饿不死、撑不着,就这么活着也挺好”。要不然,谁能想到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末,还能读到一篇发生在1990年的故事呢?
《去别处》读后感(十):【拾光书屋(书评)】平凡的生活
每每看到这么细腻的文字时,都会有种是女作者的错觉,尤其顾前这个名字也有些女文艺家的感觉。顾前的人生算不上多么成功,但是他的人生可以真正称得上是生活,有经历,有喜,有悲,有故事。我平时只看两种作家的文章,一个是真正的大师级作家,还有一个就是写生活的,写字的人。他们称不上真正的作家,却懂得许多道理。
对于写作的人而言,其实最大的打击就是出名的,因为外表多了一层光环之后,对于生活仿佛蒙了一层纱,总也看不清那些本质了。我们之所以喜欢那些小说,就是因为能够从中联想到自己,这也是作者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过着相似的生活的原因。其实我感觉,这些故事就是作者对于自己生活的写照,确实每段都有打动我的地方。
虽说都是生活的琐碎,但是能看出作者不是那中随遇而作的潇洒派,有些故事难免会狗血,会牵强。这是比较中立的评价,文笔虽然不老套,但也不稚嫩。差就差在故事的把握上,有的时候感情可能没完全出发出来,有的时候可能抒发得太多了。不过总体还是可以的,这个人物的性格也能立得住。
许亮这个人物的性格转变是很强烈的,虽然就是一些感情上的事,但是对于一个重感情的人来说,很小的打击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一个小人物,在求职的时候的无助感,在主角的身上得到了不错的呈现。当他的宣传材料递给一个经理的时候,被扔到了地上,许亮在这个时候是多么的尴尬。其实这段要表达的情感我很同意,但是太过了。自从这件事之后,他就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玩社会那一套。一个人没有天生的好条件,就一定要靠歪门邪道才能迅速上位,没有几个人愿意脚踏实地的去浪费时间,也不能保证最后能不能成功。当然,也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立得住。这就是人生,要懂得权衡,没有对错,只有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方向。
每个人都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懂的,都是要经历风雨,而真正懂得的时候,也不代表结局一定是好的,因为过去不能更改,只能勇敢面对新的生活。与其在失败的事上一直纠结,不如抛开烦恼重新开始。面对残酷的人生,我们都是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