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的狂喜》是一本由[爱尔兰] 威廉·巴特勒·叶芝 / 科尔姆·托宾 理查德·戈尔曼著作,乐府文化/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然的狂喜》读后感(一):书已经到手了
内容正在看,对于翻译比较满意。外观设计的不错,你要知道花了小100块买一本A5尺寸的书肯定要有原因的,烫金版做了三个颜色。差不多做了六套烫金版,封面纸张也比较贵,装帧的方式也不是普通装帧。内页只也是比较贵的印刷纸张而且是油印。只是这书要好好保护,容易压坏哈哈。如果只是看内容,那就买简装吧。
《寂然的狂喜》读后感(二):这本书让一向小众的我走向大众
看了大家评论惊觉原来难过不止我一人 翻译实在很一般 炒到98实在是过了 一星给创意 里面有些图就草草用手铸字了而且版幅非常小 而且英文只节选每诗的前一小段 既然如此那么你的翻译就要具备一定的水平不仅是原意还有作者想表达的意境 这毕竟是叶芝啊叶芝!这是我在豆瓣上买的第一本书 被宣传洗脑期望过高弄得自己很失望 装逼失败的典例 性价比和质量还不如某些16-40块钱的大众化杂志 真的好心痛啊哭 那样大肆搞推送搞宣传之前麻烦看看水平好吗
《寂然的狂喜》读后感(三):骑士,向前!
我第一次被叶芝的诗打动,是在读台湾作家蔡智恒的小说《爱尔兰咖啡》时,书里引用了叶芝的诗句,译文如下:
"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骑士,向前!"
廖廖数字,直击我心,再难忘怀。
这次这本《寂然的狂喜》中的译文为:
"冷眼一瞥,看生,看死。骑者,驰过!"
两者对比,高下立现。我确实要冷眼一瞥,看译者,看编辑。
《寂然的狂喜》读后感(四):撩动情绪的诗歌
诗歌是人类基本情绪的表达,打动人的诗歌创照出一个虚拟的空间,成为“人可以进入其中漫游而借以摆脱人生之纷扰的境地”。网上有一个有趣的事件是把汪峰的歌打乱,用高频词可以组装出带着汪峰色彩的诗。这也是因为人的思维是关键词的思维,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 可以拼接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
诗人用浪漫、唯美、神秘、象征等不同的要素来写诗,用喜怒哀乐来写诗,每一个读诗的人,看到打动自己的诗句,总会忍不住反复诵读,就像我们见到喜欢的歌词。一部诗集,有一两首打动我们自己的诗歌就足够了。
《寂然的狂喜》读后感(五):1个月前读完的
在十八世纪,当一种名副其实、囊括全球所有区域的世界史书写在欧洲出现时,尽管中国仍然处于清帝国三位伟大皇帝统治的盛世之下,但它却对外部世界所知甚少,更遑论对其历史的了解。当时在欧洲诞生了地理学,它为无数科学考察和军事远征所获得的知识赋予了学术上的价值。与此同时,欧洲人开始着手用其他文化所独有的语言去研究这些文化,在这方面,其他任何地区与欧洲相比都望尘莫及。正是这些因素,为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世界史研究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但是,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西方人对欧洲、北美以外世界的历史重新失去了兴趣。当时流传甚广的观念认为,亚洲人和非洲人是“没有历史的民族”,它们的过去可以忽略不计。只有马克思主义仍然坚守着普世性历史观察的理念,但它在理解非欧洲社会的独特发展之路上同样存在困难。为此,它提出了诸如“亚细亚生产方式”之类的构想。戏子软件
《寂然的狂喜》读后感(六):开卷有益。
对于翻译的水平感到愕然。先拿第一手布尔本山下来说吧:Cast a cold eye
on life,on death.
Horsemen pass by!(我看了一些其他的版本,中间是有一个逗号的。)
我觉得如果把鼻子狠狠的捏住,把眼睛眯成一条缝,这些翻译还是能看一点点的。因为翻译讲究字法,句法,格律,韵味以及感觉。叶芝浓厚的爱尔兰味,介于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疏离感。到底在哪里?
那肯定是把众生当成骑马的过客,对我的坟墓匆匆一瞥。而翻译者的的结果几近无厘头:
冷眼一瞥
看生,看死。
骑者,驰过!
——如此天才的构思,到底是怎么想到的?
不过我真的发现我的过去对这本书还是太苛刻了,很多艺术家对他进行了插图,再坏也不止于一星啊。所以我决定给他两颗星。
《寂然的狂喜》读后感(七):A Lonely Impulse of Delight
这本书的包装我爆吹一百遍,我从图书馆借回来快一个月了对这本书依然爱不释手。小汪看书有个不是很好的习惯,就是,看过的书一般是不会看第二遍的,所以一般不是不得已是不会买书的,因为这样买书就不怎么划算,之前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买个Kindle(说实话这个事情我已经考虑好几年了),但是一直没做好决定,所以后来发现可以借书来看这个主意甚合我意。但是!当我昨天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产生了“我想买这本书”的想法!但是天不遂人愿的地方就是,这本书实在是太贵了。我去淘宝上搜发现要200-300块,流下了贫穷的眼泪。那我就只有暂时割舍下这本书了。这本书做得非常好的就是把叶芝的诗用艺术的形式阐释,每首诗有艺术家根据诗作的画,然后排版和纸张设计都很有艺术感,当看到这本书,翻开扉页的时候,它就在告诉你,你无法拒绝这本书。还有就是诗集的名字,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A Lonely Impluse of Delight,有那种拨动心弦的美,专属于诗的美感,这句诗选自《一位爱尔兰飞行员预见自己之死》,然后这句话的翻译过来是“寂然的狂喜”,我觉得中英翻译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像这里,英文里面lonely修饰的是impulse,而后面跟的of,of 后面接的东西一般表示前面所修饰的成分的性质或者表所属关系,所以照理说,这里delight应该是从属于前面的impulse,那这句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一个孤单的,喜悦(这里作名词)的冲动”,而“寂然的狂喜”侧重强调的是lonely delight,调换了顺序,同时翻译的时候省略了前面的冠词,但是正好这种处理反而表达出了原来诗里面的感觉。
老实说,小汪对诗歌的鉴赏力十分有限,所以就分享这里面个人比较喜欢的几首诗吧。(本来打算直接摘抄的,但是感觉不太好
《寂然的狂喜》读后感(八):我只是徒然地伸出手去
手边这本叶芝的诗画集《寂然的狂喜》,可以说是迄今最美的叶芝诗集。33位艺术家根据叶芝诗歌创作的不同画作与叶芝诗作本身交映生辉。初读的时候,就有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手指摩挲过封面的纸纹,感觉触摸到一扇久远的门窗。
每次读诗歌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写诗为何?
一个人为什么不好好说话,要把一句话分成几行来说?《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说,心中有情感需要抒发才写诗。无情则不足以言诗。
而叶芝曾说他所有的诗都是献给茅德•冈的。茅德•冈是叶芝年轻时遇见的女演员,并为她倾心一生,可是她却多次拒绝了叶芝的求婚,且不肯出席叶芝的葬礼。
诗歌并不能帮他俘获美人心,只不过一次次徒劳地伸出手去。生活就是如此,不是所有的企盼都有结果。但这种姿态往往很美,以至于诞生了诗歌。茅德•冈说,世人会感谢我没有嫁给他。
看,诗人的人生与他人并无不同,无非也是在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中挣扎。没有什么真的在生活之外,诗歌也不例外。
所谓道不远人,诗亦不远人。
我自己也写诗,这也是我内心的感受。
本书傅浩先生的译笔亦属上乘。诗歌很难翻译,严格说,诗不可译。傅先生力主译文要不过不失,既要尽可能贴近原文的形式,又不可太过。比如《在你年老时》这首诗,原诗是采用十四行的押韵规则——ABBA。傅先生严格遵循了这一韵律,并认为像这样的诗要是不押韵就是不足,要是译成七律就是太过。
叶芝的诗不仅仅在文学界,在绘画界和音乐界都造成很大的回响。《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这首小诗就被谱成曲谱传唱多年,格莱美获奖歌手恩雅唱过,爱尔兰风笛版还成为电影《勇敢的心》的音乐。音乐的旋律融合诗歌的韵律更容易感受到诗的美感。
这本书采用了中英对照的版式,对于原文控,可以对照着原文去读,而且如果力所能及,诗歌读原文是最好的选择。并且试着去比较下不同译者的翻译,也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2015年是叶芝诞辰150周年,其留下的诗篇仍然熠熠生辉。
那么问题来了,壮士,如果你没事儿,别光顾着吃溜某梅,来干了这碗150年的诗。这次不一样。
《寂然的狂喜》读后感(九):从“在青年时代说谎的日子”说起
1/“叶子虽繁多,根茎只有一条
在青年时代说谎的日子
我把花叶在阳光里招摇
如今 我可以萎缩成真理”
很久没有联系的涂涂给我寄了一本书,叫做《寂然的狂喜——叶芝的诗与回声》。装桢非常用心,这节诗印在当作书签的小布带上。
涂涂之于我,就是一个“青年时代”的朋友。青年时代是什么概念呢?第一,大概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之交。第二,大家都还单着或恋爱着。第三,胃口很好地读书和看电影,和朋友们交流读的书和看的电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第四,也很勤快地写各种文字,不惮于把各种感受观点都一窝蜂地表达出来。第五,那还是一个BBS的时代。
大概因为那时候房价还未飞涨,所以我们很奇妙地在一个物质上更为平等而又相对纯粹的文学语境里度过了青年时代,那是些“说谎的日子”吗?也可能是——因为所有的表达都有点过度。过度热烈,过度真诚,过度伤感……总是需要过度一点,才能把余额留给自己作为存根。但大部分人都没有萎缩成真理吧(好可怕~),我们把青年时代的一些爱好保留了下来,其中一点是对书的爱好,爱书和爱读书是有微妙区别的,爱读书是纯内容纯精神的,爱书则是对形式有点迷恋,版本,开本,封面,纸,插图,字体……这些东西也能带来愉悦感。
对书的恋物癖,我是一个症状很轻的患者,但涂涂肯定要严重地多。真正的爱书人,总是慢慢被内心的魔症引到藏书的路子上去,更严重的,就是进入出版业,“做书”去了。这个说得好听就是“初心不改”,其实就好像是一个吃货,什么米其林三星都见识过了以后,忍不住就自己下厨了:))。
2/凡爱书的人,也通常对“插图本”有种迷之偏执,当我收到这本《寂然的狂喜》,看到是一本诗+画时,一点都不吃惊,还有一种“啊!果然他做了本这样的书!”的感觉:)。
这就是“喜爱”和“研究”的区别。比方说吧,作为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是不大会去读一本叶芝研究的专著,或者去读叶芝全集的。但是他的某种小诗又确实可以隔着时空与语言的障碍,让人得到一点烛照。我觉得这本书因为某首诗而创作了某幅作品的艺术家来说,可能也是在某个选本上遇到某一首:好了,就是它了。
因为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从全部的叶芝里去理解叶芝,我们用我们的经验去读一首诗,如此而已。这首诗像是一个虫洞,通过它抵达了另一个时空,但我们是也有过那个时空的记忆的,如果没有自我的指引,这是虫洞也并不存在。
比如我会特别喜欢《荫翳的水域》。喜欢“我们的树木、/风和池塘是否覆盖着更多宁静的树木、/更多闪耀的风、更多星光闪烁的池塘”;喜欢“照在水面上、落在树叶间的暗淡微光,/从花丛吹来的风,鸟翼的扑翅声”。画家的那幅画,就像是我去过的一个地方,我就在那样的水畔林边坐过。
然后我和沫沫一起读时,他最喜欢的就是《得到安慰的库胡林》——一首讲一个古凯尔特英雄进入阴间的诗——一个11岁的小男孩发现的虫洞果然和我完全不同啊。
叶芝的诗不特别难懂,也并不特别好懂。对于那些读一遍不怎么懂的诗,我采取的是笨办法,就是多读几遍,好像量变确实会带来质变,多读几遍好像就能理解了。
英文原文的摘录也是特别必要的。因为英文和中文的感受相去极远。这倒也不是翻译得不好。而是,它们就是不同的。
比如:
Cast a cold eye
On life,on death
Horseman, pass by!
冷眼一瞥
看生,看死
骑者,驰过!
意思差不多,但读起来的声音和感觉完全不一样的。
3/好几天我都随身带着这本书,在几天里把它读完了。在一个手机可以把所有的空余时间消磨掉的时代里,纸质书以及读纸质书有什么特别意义,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似乎像《寂然的狂喜》这样的一本纸质书,能够给某段时间带来不同的质感。
它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数字化的,比如甚至它可以变成二十条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但是在一个实然的世界里,它的实然的存在,这种空间上的质量与质感,似乎可以转移到时间上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70后的幻觉:))。
涂涂把这本书的封面做成白色,让我想到叶芝的诗里用的“pale”,《鱼》里的“the pale tide when the moon has set”,《尘世的玫瑰》里的“the pale waters in their wintry race”。
逝者如斯,而总有人愿意,面朝着水流来的方向。
《寂然的狂喜》读后感(十):傅译中的隐含诗人更接近叶芝本人
傅译中的隐含诗人更接近叶芝本人
比较一下在中国流播最广的 When You Are Old 的两种翻译,袁可嘉译与傅浩译。
先逐节比较,再作结论。(袁译、傅译和原文都附在文后。)
袁译的题目“当你老了”更口语、自然。细读正文,则各有千秋。
第一节:
袁译:“当”句型比“在……时”优;“老了”,“白了”,更上口;“回想”联用,更上口,但英文中无此句型结构,眼神的“浓重的阴影”情绪(太低沉)和达意方面都不够准确。
傅译:“且”字英文中虽有,但汉译中显得多余;考虑英文的韵脚,联系下文的“深深”,“沉沉”比“昏沉”好;“书”比“诗歌”准确,也更丰厚;“梦忆”比“回想”更准确,“倒影深深”比“浓重的阴影”在情绪(没有那么低沉,但也不失丰富性)和达意方面都更准确。
第二节:
袁译:前两行,简洁有力,情绪饱满,“多少人”比“许多人”更有感染力。后两行,“朝圣者的灵魂”更准确,“皱纹”是创造出来的,英文中没有(更像是杜拉斯的《情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傅译:前两行,“出自”显得多余。后两行,“灵魂的至诚”在汉语语境中更易理解和被接受,“渐衰”比“衰老”更准确,“忧伤”比“皱纹”更准确。
第三节:
袁译:“爱情”比“爱神”更准确。后两行,视点转换到了拟人化的爱情这里,超脱了个人的情思,而引向浩渺的宇宙,对不在局中的中国读者来说,或许更喜欢这种超然悠远。
傅译:“弓下身子”比“垂下头来”更准确。后两行,忠实地译出了叶芝诗歌中的语调和情思,并没有超然的视点转换,而是始终囚于自身在喃喃低语,身在绝望的爱中的诗人凄然低诉,没有也并不需要“超脱”,所以“还”字绝不可丢。
结论:事实上各有千秋,袁译更上口,更超然,有二度创作;傅译更忠实于叶芝的诗,有时有多余的连词,有时则译出了该有的语调与情思。如果你要看的是叶芝的诗或者诗中的叶芝,英文之外,傅译是更好的选择。
给出个人所以为的这首诗的最佳译文:
当你老了
叶芝
译者:袁可嘉+傅浩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沉沉,
挨着火炉打盹,就取下这本书,
慢慢地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曾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光,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情,
而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那缕缕忧伤;
弓下身子,在熊熊炉火边,
凄然地喃喃诉说爱情怎样溜走,
跑到头顶上群山的高处漫游,
还把他的脸隐藏在繁星之间。
另外: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湖岛因尼斯弗里》)袁译和傅译也是各有千秋,傅译中“黄昏织满了红雀的翅膀”一句是神来之笔。The Rose of the World (《尘世的玫瑰》)一诗傅译的起句不凡——“谁曾梦见美像梦一般飘逝?”仅就此句而言,我还没见过比它更好的译法。
附:
袁译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傅译
在你年老时
在你年老,头花白,且睡意沉沉,
挨着火炉打盹时,就取下这书,
慢慢地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曾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许多人爱你欢快迷人的时光,
爱你的美貌出自假意或真情,
而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那缕缕忧伤;
然后弓下身子在熊熊炉火边,
喃喃,有些凄然,说爱神怎溜走,
跑到头顶上群山的高处漫游,
还把他的脸隐藏在繁星中间。
英文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