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潮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12 01:56: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潮读后感锦集

  《西潮》是一本由蒋梦麟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016-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潮》读后感(一):民国岁月

  民国历史总是十分的吸引人,在那样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能人倍出,蒋先生亲历那段历史所写下的语言十分真挚,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孙中山先生的远见,蔡元培先生的睿智,学生运动带来的弊端,如果中山先生没有英年早逝,或许国民党也会将中国建设起来,在抗日战争并没有全面爆发之时,全国各地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颇有中国在改革开放时的感觉。但时代就是这样,历史的长河推动着每一个人奋不顾身的向前走去,无法改变,若不愿做一个细小的浪花,便投身其中推波助澜。

  《西潮》读后感(二):评《西潮》

  赶在国庆节前夕读完了整本书。

  书中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战时期的许多历史时刻,跟随蒋先生的视角下出发去了解,不少历史事件开始变得更加立体。

  由于蒋先生的特殊身份,书中有不少以第一视角出发的事件描述和观点,会和我们从小在教科书或是其他媒介中获得的信息有所不同,这或许与蒋先生个人的某些立场有关,但读来并不觉得他的这些解读是为什么事或什么人辩解,从事件本身和与之相关的人物立场上出发去看待其做法,确实会有很多可以理解的地方。蒋先生的言语间并没有出现太多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确实如文中所流露出的那般,是“理性”的忠实支持者。

  对很多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描述和观点虽然和我们过去听闻的有所不同,但读完反而让人有“兼听则明”的感慨。

  《西潮》读后感(三):评《西潮》

  恰巧国庆节前夕读完了整本书。

  书中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战时期的许多历史时刻,跟随蒋先生的视角下出发去了解,不少历史事件开始变得更加立体。

  由于蒋先生的特殊身份,书中有不少以第一视角出发的事件描述和观点,会和我们从小在教科书或是其他媒介中获得的信息有所不同,这或许与蒋先生个人的某些立场有关,但读来并不觉得他的这些解读是为什么事或什么人辩解,从事件本身和与之相关的人物立场上出发去看待其做法,确实会有很多可以理解的地方。蒋先生的言语间并没有出现太多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确实如文中所流露出的那般,是“理性”的忠实支持者。

  对很多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描述和观点虽然和我们过去听闻的有所不同,但读完反而让人有“兼听则明”的感慨。

  《西潮》读后感(四):他是北大历史上掌校最久的校长 一部《西潮》写尽百年历史苍凉

  提到“民国北大校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蔡元培。实际上蔡元培执掌北大校印的时间只有七年,真正发扬、建设北大的是蔡元培之后的蒋梦麟,他担任校长达十七年之久,也是西南联大的缔造者之一,是蒋梦麟把北大造就为了今日的北大。

  蒋梦麟像

  《西潮》读后感(五):一个人的近代史

  对于蒋梦麟先生,我是有偏见的,这大概是受岳南的影响。他的《南渡北归》中,对于后期的蒋梦麟先生其实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蒋梦麟后来太热衷于官场,没有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风骨。至于事实是否如此,那我就不知道了。 岳南写《南渡北归》必定是参考了很多史料的,也包括蒋梦麟先生这本《西潮》。《西潮》按蒋先生的说法,讲的是1842年到1941年,香港被割占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百年时间的事。这百年,中国人对西方的文化、技术、制度等方面,从仇视、无视到重视。这百年,是西方文化冲击中国社会的百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百年。 事实上,《西潮》对于这百年的历史讲的并不太多,而主要是蒋梦麟先生自己的成长经历,所以虽说他自序中写的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事实上更像个人的回忆录,多了些个人感受的文字而已。读当然是值得一读的,但想通过这本书看近代中国还是勉强了点。

  《西潮》读后感(六):观西潮—每日随笔

  书是老王的,高三时老王在看,我问了几句,老王说她很喜欢这本书,是她喜欢的西南联大的故事,说读完可以借我,于是我磨磨蹭蹭一直到现在才开始看... 好书都是需要耐着性子开始的,而读过几页,入了它的世界,便无需耐着性子,可以敞开了在书里奔跑。

  1.30)耐着性子读了21页,兴头来了。蒋梦麟先生的童年故事刚刚开始... 也感受了自分封至民国大体的蒋氏故里...

  1.31)在壁花少年日里继续魂穿民国之旅,今日是蒋梦麟先生幼时在家塾上课的日子,之后择了官途继续求学,搬去上海又搬走... 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先生的沉稳谦虚,仿佛可以看见那个娓娓道来的智者

  2.1)今日读毕第六章继续求学 第七章参加郡试 虽仍未理清先生去过的学堂,但先生每每参加入学考试都能通过着实厉害。深感佩服。原来当时的科举是这副模样,清晨四时就要到场,题目竟写在灯笼罩子上。

  2.2)今日读毕第八章西化运动和第二部分第九章负笈西行。先生在南洋公学读书时,读了很多革命相关的读物,学了很多西学。后去往美国加大留学,刻苦训练英语,也为《大同日报》担任主笔。选的学院也是为了努力为国效力,先是农学院,后是社会科学学院主修教育。成为优秀的人,背后都是无穷无尽的汗水,一个个埋头苦干的深夜... 不要说累不要说困 少年要努力!

  《西潮》读后感(七):观西潮——读书随笔

  1.30)耐着性子读了21页,兴头来了。蒋梦麟先生的童年故事刚刚开始... 也感受了自分封至民国大体的蒋氏故里...

  1.31)今日继续读《西潮》在壁花少年日里继续魂穿民国之旅,今日是蒋梦麟先生幼时在家塾上课的日子,之后择了官途继续求学,搬去上海又搬走... 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先生的沉稳谦虚,仿佛可以看见那个娓娓道来的智者

  2.1)今日读毕第六章继续求学 第七章参加郡试 虽仍未理清先生去过的学堂,但先生每每参加入学考试都能通过着实厉害。深感佩服。原来当时的科举是这副模样,清晨四时就要到场,题目竟写在灯笼罩子上。

  2.2)今日读毕第八章西化运动和第二部分第九章负笈西行。先生在南洋公学读书时,读了很多革命相关的读物,学了很多西学。后去往美国加大留学,刻苦训练英语,也为《大同日报》担任主笔。选的学院也是为了努力为国效力,先是农学院,后是社会科学学院主修教育。成为优秀的人,背后都是无穷无尽的汗水,一个个埋头苦干的深夜... 不要说累不要说困 少年要努力!

  2.3)今日读毕第十章美国华埠和十一章纽约生活。再美的华人大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赚取辛苦钱寄回中国,发展家乡富足亲人。先生完成加大学业后去往纽约的哥大读研究生,纽约包罗万象,它允许各种各样的存在。而在纽约之时,中日关系突发变化,甲午战争二十一天,拿着“刺刀”恋爱可不美好。少年强则国强!中国还是很明白的。

  2.4)今日开启第三部分民国初年。读毕第十二章急剧变化和第十三章军阀割据。先生学成回国,回到家乡余姚,看望了亲人朋友,也去杭州呆了一些时日。辛亥革命之后,变化很大,男人剪去辫子,去工厂上班;女人不再纺织,年轻女孩去往学堂,年轻女人穿旗袍踩高跟鞋。军人从被鄙视到被尊重又到被鄙视。人们都在坚强地与时俱进。

  《西潮》读后感(八):渐入佳境的一本书

  前段时间看纪录片《西南联大》时片中开头以此书篇章引入,且在片中多次提到《西潮》,好奇之下,找来一读。 此书是在敌机轰炸之下写就,作者蒋梦麟本身横跨满清和民国两个朝代,见识过最腐败和最动荡的岁月,参加过科技考试,也留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读过书,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见证者,少时住在余姚乡下,见识过底层的风俗,后任北大校长,与各类高层人士打交道,也见识过上层社会的移风易俗的盛况,先时住在沿海,后随着北大内迁,也一道随往内地。所以书中描述的西风东渐有不少是自己的亲历。 蒋梦麟主要描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自上而下,由沿海至内陆的移风易俗的状况,书中写道“在急遽递嬗的历史中,我自觉只是时代巨轮上一颗小轮齿而已。”身处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是时代巨轮上小轮齿。 作者写道中国的民众注重实用主义,面对洋货既好奇,又忐忑恐惧,在实用主义的引领下,慢慢接受了这些舶来品,而一些实用的科技就这样慢慢渗入普通民众的血液。 作者在第七部的三章内容谈到了中日文化,谈到了中国文化,也谈到了现代文化,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中国依然适用,他研究二战后的英法美日等国,得出在二战后的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必须加倍努力,从事建设和复兴,这二三十年将是中国兴衰的关键,努力能否成功要看我们有无远大的目光,有无领导才能,以及盟国与我们合作的程度而定,可惜我们错过了这二三十年的黄金时代。 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在今天也尤为适用。他谈到教育“理想、希望和一直可以说是决定一生枯荣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淡淡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谈到工作“工作如果成为苦差,并且必须在匆忙之间完成,这种工作绝无好成绩,这样养成的坏习惯后来很难纠正。” 作者对中国人的心里把握的尤为精准,中国的忠恕思想,胸肌广大但是缺乏组织纪律和尚武精神,习惯乐天知命。 PS:此书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西安事变,不同的政治站位,所看到事情不同。

  《西潮》读后感(九):西学东渐,往事回眸

  很想给这本书好好写个书评,但反复思量几天似乎有点无从下手...

  作为研究近代史的计划书目之一,带着了解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想法读完了此书。读到文末才发现原来此书是作者用英文写给外国读者看的,很是难得。朴实、平近又不失优美的文字写遍近代近百年的主要历史事件及作者作为普通亲历者的感悟。

  书中前半部分对乡村风土人情和儿时故事的描写让人倍感亲切。他笔下的乡村风情和往事和我们小学时候学过的鲁迅文章中的描述那么相似,而私塾、背古文、科举、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恐怕任何一个有基本常识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一切唤起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和思想共识;

  文中记述的在浓厚传统文化中西方科技、文化及思维的渗入普通乡村的过程则让人耳目一新。从火柴、煤油到枪炮、轮船,从一开始的本能而顽固的排斥到慢慢接受在奋力主动学习。整个国家、民族对新事物的接受和习惯几乎和个人的表现一模一样。而一些当时对新事物的看法和观念几乎影响到了现在,在我江西老家的方言里火柴依然和文中提到的一样叫洋火......

  而在整个国家改革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向列强学习的方面也是类似的由浅入深,从最初的学开工厂制造枪炮轮船,到开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再到深刻的国家和社会政治制度改革。近代史的100年几乎就是我们由浅入深的像西方不断学习摸索以图强的历史,期间的曲折苦难值得品味和细细思考。

  书中对普通民众在抗日期间的表现,西南联大师生在战时的百折辗转让我真正明白了国人在大灾大难前的处变不惊和在灾难面前不屈的抗争精神。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让我们能在大灾大难面前仍能笃定的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一部分是全书的高潮,最精彩之处。即便是写于70多年前,文中对中国社会、文化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分析和解剖对今日之中国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比如今天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就可以用原文的话来解释:道德宇宙的停滞不前和逻辑宇宙的飞速发展。

  这就是人文社科的魅力所在!科技经济可以在几年、十几年内急速改观,但思想文化的改进革新绝非一两代人可以彻底解决的。

  写于抗战期间,作为民族精英的高级知识分子始终对时局保持一种乐观心态,此点也让我心存敬佩。

  以上所述,是为读后所思所感。

  《西潮》读后感(十):致敬~

  一个大人物的自传体成长史. 一个民族波澜壮阔,主动又被动的进化史. 那段岁月动荡不安,哀民之生多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难兴邦,所有的成就来自平时以汗,战时以血的代价. 社会的进步靠民智的开启,孔子说:“文化永远高于一切政权.”

  真实的历史就应该是这样不偏不倚,以中正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叙述.有能力者从宏大的叙事角度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引以国人思考.

  蒋梦麟先生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学贯中西,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底蕴,师从杜威,融汇西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是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心怀坦荡,虚怀若谷.蒋先生深深地爱着千疮百孔的中国,对她有无限的包容和接受,尽管她积贫积弱,但是她忍辱负重,她勇于面对西方扑面而来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她厚积薄发总是以忠恕来对待曾经伤害她的人; 战火中,蒋先生依然坚信中国将在火光血海中获得新生,他不嫌弃祖国母亲的被动落后挨打,没有青年人键盘侠戾气,不盲目,冷静地分析造成自旧中国以来到今天局面的真正原因,并且以实际行动,一己之力去点滴改变着中国的未来.

  蒋先生的语言真挚朴实得高级,逻辑性强,有理有据极能说服人,既不乏文采,也不缺思想高度,叙事丝毫不枯燥,你会被他的真实而深深吸引.

  我们能有这样的文人战士,国之瑰宝,上马杀敌,下马讲学,对教育的理解远远超出时代的局限,那些观点振聋发聩!

  “理想,希望和意志力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观点即便是在今天不见得有多少人明白.

  民国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晓的历史,它悲壮动荡不堪,令人感慨万千!

  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前人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它不同于正史,不同于教科书,相信从中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潮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