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新潮》是一本由蒋梦麟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0元,页数:3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潮·新潮》精选点评:
●很棒的“历史”书。
●西潮带雨晚来急,野渡何人棹孤舟? 一个人眼中的历史 蒋梦麟亲身感受的中国巨变
●前半部分好
●平实有趣有获
●不错的
●这书是上半年看了的,充其量也就还成吧,从那个年代来说观念上还是有一定的新意,但是那骨子文化人的劲我有点吃不消
●可惜西潮写得太早(没看够),可惜新潮写得太短(没写完)。
●不温不火,写自己都没有感情和激情,哪怕偏颇又怎样
●前半部甚好,读到联大一节,几欲泫然
●一个不紧张,做了很多事的人。
《西潮·新潮》读后感(一):从不同的人的身上了解民族的历史
你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什么了解,是从什么方面得到了解的?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可能为了什么样的原因而掩盖某些事实,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生存的环境也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我们从不同人的经历中就会更加接近事件的真实,而不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西潮·新潮》读后感(二):并未逝去的问题
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国人开始了现代化(近代化),目标,该怎样做,从哪个领域,怎样配套,许多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而这本书,却或多或少的给予当代迷惑者一些考虑现今困境的新角度。看这本书后,本人一股强烈地写论文的冲动。
《西潮·新潮》读后感(三):西潮
蒋梦麟先生的这部回忆像一面镜子,很好的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境况。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对当时学生运动的描述。比如,“五四”学生运动后,蔡元培引《白虎通议》里的一句话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杀君子者道旁儿,民亦涝止,讫可小休。”蔡元培的这个反应在很多情况下都被有意忽略了。另外,在蒋先生看来,
学生运动中包含各种各样的分子,愿意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结果总证明是好公民;
学生运动经常针对的问题:国际问题、政府腐败、校方制度(讲义费、伙食)
学生背后总有各种势力,总有教员支持以及政治势力煽动,且易获得舆论同情支持。
读过之后,有助于让我们看清那些学生运动激情澎湃的背后隐藏的一些东西。
《西潮·新潮》读后感(四):那一代的人生路
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此书让我们对那一代人的成长背景有大致的理解。
那个时代,新旧文化交替,科举都有分八股秀才和策论秀才之别。在社会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多少念四书五经的人无用武之地。那是一个选择与努力更重要的时代,有时向左走、向右走都会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不得不说,蒋梦麟的家学渊源颇深。父亲对其教育可谓非常上心,尤其是英文,着实重视。其所读学校也皆是新式学堂而非旧式私塾。这对于其接受新知识至关重要。在恰当的时期,做最恰当的事情。蒋先生的运气实在不错。首先,曾在绍兴中西学堂就读,与蔡元培先生是同乡。这对于其之后的人生道路可谓助益颇深。此外,其师从杜威,又搭上一班顺风车。运气实在不要太好。
2.发现民国学人写自传的特色,都喜欢强调自己的“反骨”。 都喜欢强调自己对于“自然”的热爱。无论是傅斯年,还是沈从文,抑或是本书的作者蒋梦麟均如此。
3.相较个人,本书更为关注社会的变化。
《西潮·新潮》读后感(五):东海与西海
作者蒋梦麟。
去北京买了一个月前没有买的这本,因为一位台湾作家在文章中提到,他们当年是如何喜欢这书的。看后感觉尚可,颇有点《金翼》的味道,同为用英语写作,自觉不自觉负了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生活及文化情形的责任,怪不得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部门列入重要参考书。味道也是淡然温煦的,透出披书展卷、知人阅世所得的智慧。但同样也正因此,对我来说,阐释部分较多,智力轰炸点稍显密度不足。它可以给人一种澹定的态度。
最入心的一段是这样的——“每当发现对某些问题的中西见解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我总有难以形容的喜悦。如果中西贤哲都持同一见解,那么照着做自然就不会错了。当发现歧见时,就加以研究,设法找出其中的原因。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做了一项东西道德行为标准的比较研究。这种研究工作最重要的结果是学到了如何在道德观念中区别重要的与不重要的,以及基本的与浮面的东西。
从此以后,对于如何立身处世开始有了比较肯定、比较确切、也比较自信的见解,因为道德观念是指导行为的准绳。
我开始了解东西方的整体性,同时也更深切地体会到宋儒陆象山所说的‘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的名言。同时开始体会到紊乱中的统一,因为我发现基本道理原极有限,了解这些基本道理之间的异同矛盾正可以互相发明,互相印证。使我感到头晕眼花的只是细微末节的纷扰而已。”作者对传统文化容纳西学后自新为一伟大文化,是颇有自信的。
其他值得一记之处大略有:作者继任蔡元培北大校长之职,认同傅斯年所言,其学问不及蔡元培,而办事能力过之,抗战时期能维持西南联大之盛,当知此言不虚。其对五四后的学校情形亦有中肯分析,学生胜利后之跋扈与自私令学校颇难管理。其大体上是一完全站在国民党立场上的自由主义者,对国共合作破裂一笔带过,对国民党败走大陆之原因不着一字。
一可做史实看待之处是,作者对国民党土改工作的记录,先后数处,由一二细节大致可反映出实际情况的脉络,与其他学者专述土改之文可做验证。
对比中日文化,作者认为日本学到了中国文化的忠,但没有学到恕。
作为北大校长,日军进入北平后,作者被招至日军军营,面对威胁,“如果我真的怕,我也不会单独到这里来了。如果你们要强迫我去,那就请便吧——我已经在你们的掌握之中了。不过我劝你们不要强迫我。如果全世界人士,包括东京在内,知道日本军队绑架了北京大学的校长,那你们可就要成为笑柄了。……我们中国圣人说过,要我们临难毋苟免……”
读之敬佩之情油然而起,同时亦不免自惭,真不知吾辈处此境况,能否如此临危不惧、正气磊落。养吾浩然之气,梦麟先生可为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