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03 02:00: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精选

  《昨日当我年少时》是一本由朱天心 / 简媜 等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一):童年,曾经的记忆

  《昨日当我年少时》这本散文集,是朱天心、简媜、张晓风等十四位台湾著名作家合写童年放学后的难忘时光。

  童年,如同是一首朦胧的诗,也像是一幅淡雅的画,一首经典的歌曲。童年时期都是天真幼稚、机灵活泼,想象丰富、乐观开朗。在那逝去的年华里,简单而幸福,值得我们去追忆的。不必说望着星空发呆的悠闲,不必说躲在被窝里睡懒觉的惬意,也不必说模仿球星投篮时的兴奋,单是吮吸着冰糕看着漫画在大街上闲逛的那份无与伦比的简单快乐,就能让人回味无穷。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二):致我们年少时的岁月

  童年的记忆是什么?是炎热的夏天,在院子里,抱着一把蒲扇,啃着甜甜的西瓜。是在泥土中,和小伙伴们一起挥洒汗水。是在荷塘里,抓泥鳅。也曾是洋洋洒洒的雪花飘满地时,一起打雪仗堆雪人。那些年少的记忆,那些曾经难忘的时光,在现在回想起来,是那样充满乐趣。我们不曾忘却的成长经历,时常怀念的成长历程,昔日的情真意切,昔日的旧日时光,都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三):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不凋零的花

  过了而立之年,我时常从梦里惊醒。褪去了年少轻狂,尚未获得中年的坦然,凄惶中回首往事,仿佛失去了什么。那是再也找不回来的青春岁月。诚然,怀里还揣着热乎乎的理想,但在一次次失败与挫折面前,在工作、家务以及许许多多琐事面前,它已像受惊的小鹿,蹬踹着想要逃走了。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我叹了口气,再也睡不着了,于是起身慢慢踱进书房。

  窗外,夜半更深,银盘似的月儿静静地挂在树梢上,枝叶间星光点点。突然,风透过薄薄的窗纱吹进来,窸窸窣窣地翻动书桌上的散文合集《昨日当我年少时》。夜色迷离,恍若梦境。我愣愣地注视着,如苇絮一般翩翩起舞的洁白书页,眼睛慢慢失了焦……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四):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要用最真的心怀念

  时光,单纯得叫人以为是一个不可触摸的旧梦,永远在光影的流年里温存着。当我们在轰然老去的岁月里趟过又一个又一个单薄的年华,而那些飞扬的记忆,有的掉落在人生的河床成为无法拾起的碎片,有的依旧孤单的隐密在一个特殊的角落里,在这样一个字正腔圆的年代里,我们也开始不可抵挡的相信时光的力量。

  公园的石凳边,常常看见散心的老人在追忆年少时光。他们双鬓爬满银丝,闲聊时一手端着小茶壶,一手握着把蒲扇,满脸写着当年的豪情,舞动扇羽,捋着白须,缓缓说道,“想当年,我年轻的时候……”举手投足,一言一和,道尽往昔。老人们的回忆,多为重拾当年的温馨。朝花夕拾的往昔,如儿时的小人书,写满着童真的乐趣,给鹤发童颜的他们抚平沧桑的痕迹。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文学作品中,不乏抒写童年美好的优美篇章。散文集《昨日当我少年时》,便是由朱天心、简媜、张晓风等14位台湾作家合写的童年放学后的难忘时光。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五):剪一束旧时光

  读这本书的时候,恍然间好似看到时光碾过微渺琐碎的事物,我们就这样隔着时空的距离,看到从前的自己。

  台湾的少年故事,给读者的感觉是与台式青春电影一样,没有国破家亡的迫不得已或许天灾人祸的惨绝人寰,可以简单到在只有两三个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不是面目模糊,而是构建起立体的世界。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平凡的我们可以去坚守生活中的小确幸。

  朱天心、简媜、张晓风等台湾作家笔下的年少时光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好似和我们的童年经历重叠了一般,放学后与同伴戏耍,读书时的多动和怦然心动。文章中随处可见的都是的童年时的真切的乐趣,在许多年后再回首时,必定是悲喜交加吧。

  本书的作者其实我都不大认识,只识得张晓风一人,是因为初中时好像曾学过一篇名为《行道树》的散文,对作者恬淡的文风有些许记忆。此外,除了台风小言之外,初中时很喜欢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也是讲了少年时的故事。从身边的生活入手,更容易在平实处展现生活的精彩。

  阅读这样的文字,了解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小感怀,而是浓郁的样乐悠远的民风民俗。在海峡的另一边发生的种种故事,我们或许是永远再也无可能去体会了。但是一代代人成长的经历又是相似的。纵使当时风景不同,我们从懵懂到理智的心路历程,总是大同小异吧。我们曾经那么执着的认为我们是宇宙中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却其实只是人群中的一员。那种我们记不起我们长大那一天的情境了,却依然会记得那刻骨铭心的感觉,就像对一个亲密的人挥手做了诀别。自此之后,只能在午夜梦回时去缅怀一段儿时的流年,梦醒时便又是这个真正却也虚无的世界了。

  谁的成长轨迹都不是那么清晰的,我们恍然好像就是在一天天的浑浑噩噩中不知所措,被世界裹挟着前进。不断地突破着自己的局限,去进步一点,看到更广阔一点的世界。这种变化,我们把其命名为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长大,都有长大的那么一天,可是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变成一个无聊的大人。问题从来都不在于长大,而在于我们是否遗忘。我们是否遗忘了儿时的无尽幻想,我们是否遗忘了自己最宝贵最心爱的东西,我们是否在渐行渐远的路上,一不留神,把自己弄丢了。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六):同一个年代,童年差异

  昨日,当我还年少时,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小时候玩的游戏,画片 各种组合翻拍,记得有一种就是龙虎斗那个,不知道还有人记得不,特别有意思的画片玩法,很益智,我能一直玩很久,人越多越有乐趣。 或许,跟我家里是一个孩子,独生的有关系,我就喜欢凑热闹,喜欢一起嘻嘻哈哈的跑跳,做游戏,玩捉迷藏。很有意思的时期,珍贵的回忆。这一次十四位台湾著名作家,分分写出了自己童年的回忆,如果你也有,欢乐的趣事不如也写一写,毕竟每个人的童年有点不一样,但是那个时代长大的你,我,他,他们所有的孩童的游戏,趣事,故事都是大致相同的,我们是一代人。这一回就借这本大师之作,昨日当我年少时,带你一起回到学生时代,重温那么纯真 单一的我们。。。 小时候,嗯,,各种小时候的事情从脑海中纷纷冒出来,怎么说呢?好像解锁童年的枷锁,我年少的欢乐,放学后的留堂,这个提起来,我就可生气,郁闷了,不知道是否有人会和我有相同的经历。留堂就留堂吧!还要写神马名字,百八十遍,我就想爆粗。还好我比较克制,老师叫做啥就做啥。留堂的经历不在乎是默写英文单词,古文段,还有我痛恨的名字百十遍。。。现在估计学校老师也不会奇葩的留这中作业了吧!这就是我们这代孩子的回忆趣事。。。当然现在的孩子要比我们幸福多了,家里谁没有ipad ,笔记本,iPhone 各种各种,电子产品多了,想比孩子自己也不会想到,少了童年最珍贵的经历,与小夥伴开心的玩乐,多好。。。 也是在前不久,曾看到过一个小片段,不禁感慨这才是童年最N的事情。垃圾侠?多么怪异的一个名字,想必这个侠也不怎么厉害!!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名泰国小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这个另类的机器侠,因为他是环卫工的儿子,他这么画也只是想帮母亲,能早点回家休息,一个懂事的孩子。垃圾侠的各种技能都是,铲除垃圾为目的,保护环境为己任,出彩的创意,老师的评语也很暖人。你值得这么高的分数,你应得的,期盼将来你也能成为垃圾侠,保护母亲,为母分担。。。一个很感人的泰国公益广告,我觉得他的童年值得将来给任何人吹。在日益依赖的电子科技时代,不要让冰冷的手机成为人与人联系情感的通道, 说的多了,昨日当我年少时,老一辈,我们一辈,少一辈,不要把童年过成未有点滴乐趣的时期。。。。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七):追忆似水流年年少时

  谁人不曾年少时!那时候的年少轻狂,那时候的敢作敢当,那时候的各中滋味总会让我们在随后漫漫人生之路中感叹万千。

  追忆曾经的年少时,感叹那时的似水流年,我手头的《昨日当我年少时》用着无声语言浅吟低唱着众多当年少年郎的成长记忆。灰白素雅的封面开启着一个个台湾作家们的少年寻梦故事。一如本书编者推荐的,“时光碾过微渺及琐碎,留下一代又一代成长的记忆,隔时隔空,温暖流年。”道不尽的感悟便是通过文字的表达倾吐于你我读者的面前。

  翻看着这本文学随笔类的读本,我觉得自己很是由内而外地心生着共鸣的。于这本书中,它集结了朱天心,简媜,张晓风等诸多台湾知名作家们年少时光的文字分享。尽管这里没有那雍容华丽的辞藻,但是这里那发自肺腑的懵懂童年之情“润物细无声”般流淌在读者的心房。书中以各个作家不同的童年故事开启着童年的追忆。我的小战友;小大人的滋味;母女抢书大战;放学路上的半杯冰红茶;宛如花在迷雾中;考最后一名------诸多的小故事恰似放映着那个朴实年代下的青葱少年时光。有别于我以往读到的同类散文作品,我个人觉得本书的一大特色便是深入地融汇入了那些源自于台湾的特色风情。身为一名大陆的读者,我翻书的过程中同样领路着台湾的异乡之味。犹如放映着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的旧影片,我情不自禁地徜徉在那种种的台湾风土人情中。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似曾相似的成长片段,焕然天成的年少追忆,由此及彼的情感共鸣-----此时无声胜有声般丝丝相扣地引领着我踏上着时光的隧道直抵旧时的青葱往事。既然是随笔形式的记录,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其实真的都并不长。我觉得正是这些方方面面不同角度下关于童年回味的文章让全书让人读得意犹未尽。书中还时刻穿插着一些简笔画的配图。这样的设计让整个故事更加地绘声绘色,童趣盈盈。

  类似于《我的小战友》这个故事栩栩如生地写活了那些刚踏入校园的孩子们心声。那种初时的孩子们会心存着的恐慌和排斥,那种绞尽脑汁和大人们斗智斗勇拒绝上学的态度,那种结交上了志同道合死党的互动交流------ 翻看着这个故事时,我觉得已经无需用再多的语言进行点评。唯有那种油然而发,情不自禁的认同感觉感慨不尽自己心中的强烈共鸣。类似于《母女抢书大战》这个故事又是活灵活现地展现着小屁孩和家长如何斗智斗勇的场景,类似于《放学路上的半杯冰红茶》又道不尽着孩子心中那弥足珍贵的美味情缘-----

  追忆着似水流年的青葱年少时,《昨日当我年少时》让人情真意切地回味无穷!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八):那“没完没了”的童年,怎么突然就不见了呢?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地粉笔

  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我第一次听童年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我的童年还没结束,这首歌我完全get不到点,当时就在想:这么难听的歌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的不行?

  当我的童年飘然远去后许多年,有一次在收音机上听到罗大佑唱《童年》,细心驻足认真的,竟然把整首歌听完了,突然,童年的美好,竟然排上倒海般的袭来。这时候,我才听得懂这首简简单单的歌曲唱的是什么,也许,一切远走终将再不回来的,才是人心底最柔软不可触及的芬芳地带,。当你苦恼那“没完没了”的童年合适结束时,它就已经结束很多很多年了。

  也许是因为宝岛没有经历过文化断裂的浩劫,直到现在,宝岛作家写作扔似有“古风”在其中。笔触软,落笔却是坚挺的;文字细密,然而画面感却呼之欲出。读过了五零、六零、七零年代的海峡另一边作家的童年回忆,自己的童年回忆似乎也被翻出来了。那些日子,很难被想起,但是其实也从来没有忘记。原来,尽管地域、时间的不同,但所有人的童年总能找出一样的地方呵。

  提到台湾作家,大概少有人不想到朱家三姐妹。姐妹三人长得清新脱俗,文字亦如人。在朱天心的回忆中,“眷村”又被提及。看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当时奇怪宝岛居民为什么操着不同的大陆方言,“眷村”是那一代台湾人的记忆,也是童年的背景墙,怎么样的“童年”都绕不过去。尽管“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关于“眷村”历史的悲伤已经浸入他们的骨髓里。四零、五零年代的台湾人的童年,总有种无根的漂泊之感。哪怕是土著,也会被这氛围所浸染。

  许荣哲、王盛弘的文章里,基本已经感受不到“眷村”的悲伤了。尤其喜爱王盛弘的《抢救树梢黄气球》。70年代往后,社会竞争压力也大了起来。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升学的压力冲淡了童年的乐趣。在《抢救》中,我们看到了世俗标准挤进了孩童的世界。当我们生活的世界都开始用物质标准来判断人,划分人的阵营时,原来孩子的世界也是一样。王盛弘并没有直接去评判什么,但是他活跳的文字已经将一个孩子的无奈、寂寞、不解描摹出来了。

  张家骅《宛如花在迷雾中》写得略显沉重,然而,却充实了整部童年的回忆。难道我们年少时,未曾对“死亡”感到迷惑和不解?只是,这世界上的大人都觉得孩童的心灵承受不住“死亡教育”,于是每一次都避而不谈。完整的童年并不仅仅是漫山遍野的撒花,童年亦有许多苦恼,童年也会感觉悲伤和黑暗。“生命教育”到底还是必要的,不但要去学习怎么活,还要学习怎么死。

  年少时光,成长记忆。今天,当我们在提起这个议题的时候,其实不仅仅是怀旧,更多的也是思考和完善吧。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九):少年时光多珍重

  拿到书的时候正是2017年高考的第一天,虽工作多年,但一到高考的时候还是会关注,因为怀念求学时光,虽然那段时光有着更多的升学压力,但不能重来的少年时光却依然让我留恋。

  由朱天心、简媜、张晓风等14位台湾作家合写的《昨日当我年少时》这本书,讲的就是年少时的那一段难忘时光:有求学的压力,有放学后的戏耍。14篇文章,文笔朴实,充满真情,读来很是亲切,也容易让读者共鸣。而且还配有漫画,那个小女孩的形象让人心生怜爱。

  14位作家的童年读书时光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生活在农村。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人,他们写的很多东西,虽然远隔一条台湾海峡,但仍让我觉得亲切不已。特别是简媜在《小大人的滋味》里讲述的自己童年放学后的时光,其实有许多也是我所经历的。放学后我也是要先写作业,父母对于用电非常节省。作为乡下孩子,父母对我的学习还算是关心的,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读了几十年的书却不近视也和母亲息息相关。记得那个时候做作业的书写习惯不好,没有做到端正身体离书本一尺的距离,母亲见过多次,她从来不做语言上的提醒,而是直接一把把我的头往书本上按,嘴里还说着“到书里去么好了”。每次被母亲这样一按,额头都是红红的,很疼。多次之后就长记性了,不再弯腰驼背,总是能端正身体做到眼睛离书本一尺的距离。

  简媜写要给弟弟妹妹们洗澡。我小的时候,夏天也是要给妹妹洗澡的。妹妹比我小7岁。夏天的时候,我们早早的吃好晚饭,然后在平台上我用一个大脚桶(脸盆)给妹妹洗澡,夏天傍晚的微风虽依然带有一丝炎热,但戏水(洗澡)的快乐胜过于一切。有一次,妹妹不小心还把盆给踩破了。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我怕母亲会责骂,然后马上起来对在边上地里干活的母亲喊:“姆妈,奥慧把脚桶弄坍(破)了!”语气中有一丝焦急与害怕,而母亲的回答则是:“坍了就坍了,否搭界(没关系)。”多年之后和母亲提起此事,很是好奇为什么没有责骂我们姐妹俩,母亲的回答是“你们已经很害怕了,我做啥还要再凶你们?”

  我小时候还要去割草给羊吃。最害怕的就是草丛里突然跳出一只癞蛤蟆,还有草上的各种虫子也让我恶心。我妈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总是说着“我不要当乡下人!我不要当乡下人”,因为嫌弃各种脏。所以我拼命读书上大学,最后在城里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当然,这是我妈当做笑话一般讲给我女儿听的。

  和廖玉惠老师一样,读书的时候我也喜欢看课外书。但父母觉得这是“闲书”,不让看。所以我总是偷偷的看。然后小学的时候当学校图书管理员,可以无限借书,这可乐坏我了。作为农村孩子,这样阅读是很少的,所以,在小学、初中我的课外知识量明显比其他同学要丰富。但大量阅读课外书也确实影响了我学习,中考失利,没能考上我们市最好的高中,这也算是一个遗憾。

  一边看《昨日当我年少时》一边回忆自己的小辰光,那些时光彷佛还在眼前,而实际上呢,我已为人母。那些少年时光只能在记忆里回转,时不时的拿出来“擦拭”,不让自己忘却。如果还能再来一次,我想,我会更加珍惜那段时光。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十):儿时欢乐,斯乐不可捉

  对台湾的了解,我们这代人,大多是从《新白娘子传奇》、三毛、邓丽君等开始,只是很可惜,这本书里并未收录三毛的作品,她写童年的那几篇文章,我看了好多遍,仍然想一看再看。但收录的文章,大多都十分有趣,简帧过早分担家务的喜怒哀乐,廖玉惠和妈妈抢书看的斗智斗勇,张晓风的那杯永远最好喝的冰红茶,甚至还有和我们小时候一毛一样,与男生比赛讲故事的不亦乐乎,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份与书中契合的熟悉,不断在心中惊呼:你们也这样啊!

  台湾,那个小小的岛,因为那段无法言说的历史,成为大陆的另一颗心头痣。但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淘气、无聊、胆大妄为、又大多细腻、敏感,所以记忆才在人生的长河里,如此清晰。我们在这些记忆里,看到隔着时空的共鸣,一起笑,一起叹,一起歌:儿时欢乐,斯乐不可捉。

  和书中一样,小时候的我经常不走寻常路,明明有笔直的大路,我偏要独辟蹊径。山路、河道、菜园小径,无论刮风下雨,都有特别的风景。山路崎岖,却花开不败,树木在风中沙沙歌唱,鸟儿是最清脆的音符,摘许多艳丽的花朵,编织成花环戴着,假装是自己是落难的公主,终会遇上帅气的王子。

  河边长着许多绿油油的水草,可以看鱼儿在水中嬉戏,脱了鞋一下水,鱼儿立马惊慌失措乱窜。有段时间我书包里常带着两个大碗,两块中间抠了洞的白布,一点点掺了白酒的麦麸。找个鱼儿聚集的地方,将布盖在碗上,四只角在碗底系好,在碗里放一点麦麸,布面也涂一些,将碗放水底的沙里。隔20分钟左右去轻轻端起,便有贪吃的鱼儿在碗里忘了出来。这样的捉鱼,很随性,又好玩,天黑到家还能上交一碗鱼,父母便不会多说什么。

  菜园里的路像棋盘,要天晴才行,不然很容易踩一脚泥。那时我们经常趁黄昏时分,大人都回去做晚饭了,走着走着,看着最大最红的西红柿就摘来吃,那时也很少洒农药,西红柿甜的不行。还有黄瓜、桃、李子,哪里有好吃的,我们都摸得门清。有时边吃边唱: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笑的东倒西歪的。

  暴雨时,超级高兴,屁颠屁颠地去看水沟里汹涌的“大海”,全然不顾父母在身后的一阵阵哀叹。那时,我们所见最大的水域,莫过于屋后的那条小河,夏日发大水,河面辽阔,我们暗想:大海也就是这样的吧?现在想来,真是觉得可笑极了。

  书中的许多场景,我们都经历过,时光碾过微渺与琐碎,留下一代又一代的记忆,隔时隔空,温暖流年。

  而徐荣哲笔下的郭荣哲,则像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英雄,明明可以考第一,却偏偏考倒数第一,还说着莫名其妙的话,为了对抗父亲,在背上画上日本国旗。他说:妈妈才是真正的大人物,简单的一句话,满含着一个小小人儿,对母亲的爱护。谁说孩子不懂世事?他们的心,是世间最纯净的琉璃,不染纤尘。

  昨日,当我年少时,往日重现,像一部老电影,里面的主角,早已步入中年、老年。可那又有什么打紧的?斯乐不可捉,现在的小朋友哪里还能体会在野外自由自在,来去奔跑的快乐?我们将回忆,默默在心头酝酿成,最香浓的一坛酒,在书中的文字里,欢庆交汇。读着书里朴实舒缓的文字,放一首罗大佑的《童年》,带着嘴角的弧度,仿佛又回到那一场永无可逆的梦境。

  童年早已远去,不,童年从未离去,它沉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里,化成最肥沃的土壤,默默地为我们今后的时光,开一地的花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昨日当我年少时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