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任、止、灭”四病
“作、任、止、灭”四病的说法出自《圆觉经》 :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何谓无作?
法身本具,真心常住,即是无作。
无作戒体生佛齐,佛曾觉悟生曾迷。
若于当念忘能所,立地圆成佛菩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作病”《圆觉经》“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经文“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即是说“圆觉净性”,不是人们起心造作可以得到的。于此大德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
“法身本具,真心常住,即是无作。”《楞严经》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楞严经》佛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圆觉经》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如来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黄檗传心法要: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永嘉证道歌》: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无作,即无造作也。如言无为。无量寿经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无作妙体”、“无作本心”也就是“神通大光明藏”(如来藏)“是诸众生,清净觉地。”非作可得,本来具有。
《圆觉经》云:“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无作即是“法身本具,不从修得”之意。六祖惠能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无作”的法理,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都有“开示”,《楞严经》云:“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之中),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黄檗传心法要》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
师云:“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擬学取。即转远去。若无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
僧问:“如何是修道?”
马祖道一禅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僧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
马祖道一禅师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莫道无修便不修,
菩提痴坐若为求?
勤作棹,慧為舟,
这个男儿始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