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02 00:1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经典读后感有感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是一本由[塞尔维亚] 格拉迪米尔·斯穆贾 / 伊万娜·斯穆贾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读后感(一):露娜梦游艺术仙境

  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 从一个少女与一只小动物一起落入深不见底的坑洞而起。是了,读完我想——这不就是一本《露娜梦游艺术仙境》吗?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读后感(二):一位塞尔维亚大爷教你追画家爱豆的正确方法

  从莱昂纳多到伦勃朗,从莫奈到毕加索,每一个学过画画的孩子无不对他们又爱又恨。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读后感(三):看一个画家如何黑别的画家

  都说文人相轻,画家黑起画家来更是six six six。《疯狂艺术史》的作者格拉迪米尔·斯穆贾(Gradimir Smudja)在其作品中将这一点诠释得很透彻。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读后感(四):这种画风看着好累

  作者的画风适合创作独立的作品,作为漫画细节太多,没有镜头感,分镜可以说是大大的失败。整页画幅都是这种色泽混乱细节繁复的画风,很杂乱,看着眼睛很疲劳,,我个人不大喜欢。

  内容上每章节的故事缺乏逻辑,很唐突,衔接也很是。多数故事都存在抄袭。比如广受好评的“葛饰北斋”那篇,只是把把日本文学中的“地狱变”故事抄袭了进去,结尾也失去了原有的深意。至于欧洲许多画家,完全没有考究历史事实,瞎编胡造,或许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渲染,但读完毫无营养可言,甚至有侮辱之感,我实在是不能给予赞同。不知作者是在讽刺当时那些画家的画法,还是在嘲笑我们现如今将那些名画看得过重的情节。总之我看完挺反感的。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读后感(五):看一半笑晕了!却是很深刻的书!

  说老实话,艺术家对很多人来说一般就是“大师”“传奇”一类的固定词汇。

  但这本大脑洞的漫画其实讲到了很多艺术家当时活生生的面对的现实的问题

  比如说蒙克“尖叫”给我们带来永世的震撼以外,給作者本人带来了什么?艺术家们如何面对这些活灵活现的作品!

  表现手法虽然有些像恶搞电影,但的确是从一个完完全全现实的角度去探讨艺术家们的性格。

  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竞争对手、心魔、模特,当然还有他们自己,以及他们自己的作品!

  别看是漫画讲述的,却讲的很深刻!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读后感(六):原来你是这样疯狂的艺术家

  翻开《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格拉迪米尔·斯穆贾首先让鲁娜遇见的艺术家是洛可可风格绘画代表——让·安托万·华托(也译作:华铎)。富丽堂皇的法国宫廷画面与趣味非凡的故事让人情不自已地想起电影《绝代艳后》与《公爵夫人》。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读后感(七):疯狂到极致是需要智慧的

  格拉迪米尔•斯穆贾,也许在欧洲的漫画圈里不算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但绝对是一位不容错过的图像小说大师。他1956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毕业于贝尔格莱德美术学院。1982年,他离开祖国,迁居到瑞士,并正式成为画家,为当地的一家画廊仿制印象派大师的名画。正是这段仿制名画的经历让他练就了一手非凡的画技,他擅长运用变化多端的手法,重现广为人知的名画,提炼和夸张大师们的个人特征,把他们画得栩栩如生。

  接触到他的第一本漫画是《文森特与梵高》,华丽而炫目的色彩、充满智慧的幽默和脑洞大开的想象力令人印象深刻。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梵高的平庸画家,无意间救助了一只名叫文森特的具有绘画天赋的猫,为了报答梵高的救命之恩,文森特替他作画,梵高的所有传世之作其实都出自文森特之手。是不是脑洞很大?

  在推出两部大受欢迎的“歪传体”漫画《文森特与梵高》和《缪斯酒馆》(关于劳特莱克)后,他与女儿携手创作了《疯狂艺术史》系列。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鲁娜的女孩和她的(总被误认为是小狐狸的)猫文森特(是的,跟梵高那只同名)。他们追随一条神秘的红线,沿着艺术史的时间轴先后与最杰出的大师们相遇。

  这一套漫画延续了《文森特与梵高》中华丽炫目的画风,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格拉迪米尔的绘画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从文艺复兴的达芬奇到立体派的毕加索,没有哪种风格是他驾驭不了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委拉斯凯兹的《宫娥》、伦勃朗的《夜巡》、莫奈的《睡莲》、梵高的《向日葵》这些享誉世界的名画在他的笔下纷纷逼真呈现。

  在故事情节上,他擅长通过睿智的夸张手法来表现画家的绘画特点,令大师的鲜明个性跃然纸上。在书中,你会看到:

  肖像画大师鲁本斯画的女性和天使都很丰腴圆润,他给模特画画前,会让她先过秤,如果胖得不够标准,就建议对方回去一天吃八顿,吃胖了再来。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读后感(八):笔记摘录整理

  【安托万•华托(1684—1721)】

  背景:法国处于“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的“黄金时代”,上流社会渴望创造又乐于享受

  作品内容:描绘上流生活场景,是其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代表作:《舟发西苔岛》,描绘了恋人们乘船前往维纳斯诞生之地的神秘岛屿的一幕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1746—1828)

  背景:西班牙宫廷画师,早期因重病失聪,身体残疾,绘画风格阴暗,有强烈悲观主义印记

  代表作:

  【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

  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代表人物。 他研习了拉斐尔与米开朗基罗,并受卡拉瓦乔的影响,以清晰的线条、坚定的轮廓、庄重而平衡的构图和清冷透亮的色调来描绘不要屈服,不畏风暴,勇于抗争的崇高主题。他的爱国与英雄主题开启了浪漫主义之门

  代表作:《马拉之死》(1793)

  《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1800)

  【约瑟夫•威廉•透纳】(1775—1851)

  英国风景画无可质疑的大师,饱受争议的风格为印象派诞生打下了基础。他被称为“光的大师”,因为他能通过画笔描摹大气现象,“充满激情地表现大自然的情绪”。海上风暴、暴雨、龙卷风都是他偏爱的主题,以表现大自然的壮丽与伟大

  【葛饰北斋】(江户)

  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

  《富岳三十六景》

  【泰奥多尔•热里科】(1791—1824)

  新古典主义画派,具有浪漫主义倾向

  代表作:《美杜莎之筏》

  【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

  浪漫主义画家,与拜伦一样受到大自然"崇高力量"及其暴力表现形式的吸引,并以此发展出个人化的浪漫主义模式

  他的绘画具有两个倾向:形式上倾向于热烈地表现;诗学上偏好异国情调主题

  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

  【印象派】

  印象派杰出画家,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大师 以生之痛为主题的油画《麦田上的乌鸦》是其最后的作品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

  1897年,创立维也纳分离派,其目标是向现代国际思想潮流开放,以革新艺术。于是,在奥地利和德国,一种名为“新艺术”的新运动诞生了。他的画展示了精确的素描和引人注目的装饰图案。

  代表作品:《朱迪特1号》、《吻》

  1909受表现主义影响,风格发生转向,善运用强烈而鲜活的色彩

  【埃贡•席勒】(1890—1918)

  奥地利表现主义大师,视克里姆特为“精神之父”。他用扭曲的线条描绘情色内容,性首次以粗暴方式侵入画面,让情色有了悲剧感

  【勒内•马格里特】(1898—1967)

  超现实主义画家,绘画通过事物之间异常的位置关系和非现实的变形,制造一种感官错位的效应

  马格里特和达利的不同之处是马格里特独自探索世界的沉默

  代表作:《这不是一个烟斗》

  【爱德华•蒙克】(1863—1944)

  挪威油画家和版画爱德华•蒙克,被认为是德国和北欧表现主义先驱

  代表作:《生命的饰带》系列,此系列中,他反复探讨了“爱情的觉醒”“爱情的绽放与枯萎”和“生与死的恐惧”等主题,《呐喊》便是其中之一

  【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

  1901 蓝色时期

  随后 玫瑰时期

  1906 立体时期《亚维农少女》

  1937《格尔尼卡》将恐怖与非正义展示在世人面前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读后感(九):这套书中的知识不仅诱人,而且很有嚼劲儿

  人都是视觉动物。我们人生中读的第一本书,十之八九是图画书。不论是六七十年代的小人书,还是八九十年代的漫画,总归比密密麻麻的小字书籍更有吸引力。而如今,我们更是变本加厉地成为了“好色”的动物,毕竟现在已经进入了彩色的时代。然而,《疯狂艺术史》的作者格拉蒂米尔·斯穆贾及其女儿伊万娜·斯穆贾,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让图画和色彩沾染了魔力。

  《疯狂艺术史》是一套以独特视角解读世界艺术史上著名艺术大家的彩色漫画作品,主要讲述了小姑娘鲁娜和她的猫(文森特)追随着一条神秘的红线邂逅了塞尚、梵高、莫奈等一系列艺术大师的故事。该书以人物划分章节,鲁娜和文森特跨越时空与艺术史上的大师们一一进行了亲密接触。在本书中,你不仅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名画,还能在鲁娜与大师的对话以及大师的动作中,探寻到大师们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癖好。

  格拉迪米尔·斯穆贾刚成为画家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瑞士的一家画廊原样仿制印象派大师的名画,直到后来迁居意大利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作为一名对艺术抱有无限热情的画家,格拉迪米尔不仅能够令每位大师的原作跃然纸上,而且还把自己调皮的精神融入画作,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题材立意。他在此前创作的《文森特与凡高》(全二册)和《缪斯酒馆》(全四册),就已经为他的这种独特画风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疯狂艺术史》一书延续上述两套丛书风格,不仅是一份快速进入杰出画家专属世界的指南,还是一本“破案类”烧脑大作,更是一本征服不爱读书的熊孩子的神器。

2小时读懂艺术史

  对大部分人而言,读史都是一件极度枯燥无味的事情。大量的年代、人物、代表作让人绞尽脑汁,不出三页,周公就已经不请自来。而如果你想找一本艺术史的入门书籍,《疯狂艺术史》不仅能让你满意而且还能带给你一些惊喜。

  《疯狂艺术史》共两册,单册不足百页, 却串联起了从拉斯科洞穴到西斯廷教堂,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到巴洛克时期的阿姆斯特丹等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几十位艺术家,让读者得以按照时间顺序,对艺术史上的杰出艺术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该书以彩色图画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艺术家的代表作、艺术家生活的环境以及其本人的特色。比如在安托万·华托一章中,你可以看到华托的代表作《舟发西苔岛》,可以看到华托与时任国王路易十四的斗智斗勇,还能通过华托在路易十四睡梦中偷走画像这一事件感受到华托喜欢恶作剧的性格。

  不仅如此,该书每一篇章的基调都追随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或者充分展示艺术家所生活时代的特征。比如在葛饰北斋一章中,画风不仅紧追葛饰北斋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的风格,而且展现出了葛饰北斋所生活的日本江户时代的特征。

  如果你还想再偷点懒,了解艺术史甚至都用不了1个小时。在每章的开头部分,都有一段约500字的介绍,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艺术家的身份、成就、代表作及特征等最主要信息。比如文森特·梵高一章,这段介绍只有400字左右:

文森特·梵高是被诅咒的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他将自己的整个存在与艺术融为一体,他的个人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作为一名荷兰牧师的儿子,他未能追随父亲的榜样,后来,他放弃宗教使命,全身投入绘画。在1885年,凭借早期绘画作品中的《吃土豆的人》,梵高开始为人所知。经济上他因受到弟弟提奥的帮助而得以在巴黎生活,他在那里接触到印象派艺术,也因此而获得了线条与色彩排列上的强大感受力。然而,他的绘画并未在巴黎大获成功。因此他决定在阿尔勒发展,他的朋友高更也去那里与他会和。他们一开始合作十分密切,但不久这段关系便因高更的离去而宣告结束。从此,梵高开始饱受抑郁的折磨。他甚至割掉了自己的左耳耳垂,还数次住院治疗,最终,1890年7月27日,他扣动左轮手枪的扳机,将子弹射入自己胸部,终结了年仅37岁的生命。他的天赋在他死后才被承认,人们认为他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画家,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大师,被他全身心投入的艺术苦苦折磨。他最后的作品是以生之痛为主题的油画《麦田上的乌鸦》,他演奏了一首史无前例的伟大的颜色交响曲。

  当然,这么热爱艺术的格拉迪米尔绝不会让文字孤零零地出现在页面上。这些介绍文字的背后,通常配着一张图,用以直观展示出你所独到的这段文字。还是以梵高篇章为例,配图是梵高朝自己开枪的样子,整幅图片的背景都是深棕色,但梵高耳朵的部位则是喷薄的彩色。在梵高头顶上方,是无数张扭曲的梵高的脸,表现了其抑郁、纠结的内心。

来一场艺术探险

  如果你不那么贪多求快,《疯狂艺术史》其实是一本很值得静下心来慢慢研究的书,我甚至建议你将放大镜放在手边,并打开电脑浏览器做好查阅资料的准备。因为一方面,该书的每一幅图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线索,一旦抓住,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另一方面,书中所有的信息都是提示,给你指明了前进方向,激发你去搜集更多。

  格拉迪米尔身为一名画家兼美术老师,有着渊博的艺术史知识。他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也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更有米兰欧洲设计学院毕业的女儿为其收集史料和编写部分剧情。但格拉迪米尔的真正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这些庞大的史料融入了细节之中,比如大师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大师们的一些小癖好,甚至绘画风格等。

  以勒内·玛格丽特一章为例。玛格丽特的画风是超现实主义,他的绘画通过事物之间异常的位置关系和非现实的变形,制造出一种感官错位的效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时《这不是一个烟斗》。

  在本章的开篇,追着红线到达信息地点的鲁娜和文森特看到了一支正在画画的烟斗,而烟斗却说“可这不是一个烟斗。”3幅调皮的小图,在展示了玛格丽特代表作品及风格的同时,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吊足了胃口。

  接下来,这个跟鲁娜玩足了躲猫猫的艺术家终于露面了,但却只有身子和帽子,没有脸。玛格丽特自己告诉鲁娜说,他把自己的脑袋弄丢了,因为有一次跟夫人吵架,夫人朝他脸上丢了个苹果,所以脸被苹果砸出窗外,然后被一阵风给吹走了。这一场景取自玛格丽特的另一幅代表作——《戴圆顶硬礼帽的男人 》。而如果你愿意再深究一下,就会发现,玛格丽特之所以将圆顶礼帽和灰色套装视为“自我图像”,是为了表达对匿名的关注和关于融入的想法。

  在接下来的场景中,玛格丽特与鲁娜一行乘着烟斗开始了天空中的遨游,来为玛格丽特寻找他的头。这一场景的设计,源自于玛格丽特作品中对天空这一形象的偏爱。而与达利的邂逅与会谈,则展现了玛格丽特融入法国超现实主义团体并于达利等人结下友谊的细节。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在看一部非常烧脑的侦探小说?是不是觉得每一个细节都是线索,抓住了就能获取更多案情?

熊孩子的艺术史启蒙课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关切的大事儿。为了能够教出一个聪明、懂事、有知识、有文化的好宝宝,从爸爸妈妈到爷爷奶奶可谓煞费苦心。然而,每天追在屁股后面敦促其读书,远不如让熊孩子自愿“奋发图强”来的轻松。而要培养这种读书的内驱动力,一本让孩子舍不得放手的好书最为关键。这本书最好是彩色的、生动地、有趣味的。《疯狂艺术史》就完全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对孩子来说,既简单有又挑战性。

  该书的绘画水平和生动性已在前面进行了介绍。下面我们着重来看一下该书的趣味性。

  一个小姑娘和一只猫的跨时空历险记,对孩子来说是个足够有吸引力的故事,何况一人一猫在这场非凡的旅途中,邂逅了足够多新奇的故事。以爱德华·蒙克一章为例。

  蒙克在圣诞之夜受一盏灯的启发画出了《呐喊》神作。然而,画作中呐喊着的主角却开始如幽灵般缠上了他。连他睡觉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这个幽灵都在他旁边呐喊。他试图捂住这个呐喊者的嘴,试图用锁将他的嘴锁死、试图告诉呐喊者他的叫声吵到了邻居,然而一切都是徒劳。呐喊者始终追随着他,不断地叫喊。他甚至出现在蒙克的马桶里、门后面,还有大师的画作之中。

  这个故事足够刺激有趣,即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也很容易就能把蒙克与呐喊作为一个关联词组牢牢记住。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还能从画面中发现,其实真正在呐喊的并不是那个幽灵,而是蒙克自己。有两小幅图说明了这一点。一幅是蒙克站在窗口往下看,窗外的人群居然站成了幽灵的样子,他们对着楼上的蒙克大喊“喂,你,在上面那位!”,“快停止喊叫!!!”。而在紧接着的第二幅图中,蒙克手拿听筒,被这个幽灵挟持,话筒中的人说“梦柯先生,如果您继续扰民,我们将不得不逮捕您”。

  有一些好奇宝宝可能就要开始提问了,蒙克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他们便更有可能去探寻这个原因,以极大地兴趣去搜集艺术史相关的知识,而不再需要被迫学习。

  《疯狂艺术史》不仅是一本有趣的科普读物,而且开创出了一条新的知识传递路径。它彻底宣告了死记硬背这一学习方式的过时,引领了知识分层传递的新潮流。不论你是艺术史小白还是艺术史专家,都能从同一本书、同一张图画中获得不同层次的知识。

  不仅如此,该书以大师名画所讲述的故事为背景,展开新的故事,充分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而且加深了人们的记忆。毕竟,一个精彩的故事永远比单纯的事件罗列更容易被记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疯狂艺术史:从莫奈到毕加索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