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意义与价值于一生的终极体现
如果一本书可以让自己静下来重新审视下生活的多样性和幸福可能性,或许你会愿意搬一把椅子看一看这本有关生命意义的《刀锋》故事。
《刀锋》读后感(二):原本想给俩分,多一分给翻译
如题
故事确实挺一般,但我很喜欢这种对上流社会的描写,艾略特舅舅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不知为何挺喜欢他的。一个始终得体完美的绅士,也始终真心对待家人。
主角就真的…很没存在感,讨厌不起来但也不喜欢。印度那一段真的很无聊,对于他的境界我确实不感兴趣。
比起六便士真的要逊色不少,显得絮絮叨叨
《刀锋》读后感(三):刀锋
为什么叫刀锋?也许格格不入,但年轻,执着,热情让他锐利,锋芒毕露全并非自私。也能从刀锋中折射其他众生相。本书没有给我们答案,于无声处戛然而止。追求生命的意义(自然的无限)是永恒的主题。扉页写着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刀锋》读后感(四):选择
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每一个都充满了诱惑,而我只能选择其一,关键是还不一定能过成书中那个人的样子。 书中主要的几个人物,都有刀锋要过,至于有没有通过,在于他们自己以及读者的评判,我的看法可能随着认知的累积而变化。 最喜欢的人物是苏珊娜·鲁维埃,可能是在”盗”的衬托下显得“道”很高尚,同样,不喜欢伊莎贝尔,是因为在“道”的衬托下显得“盗”比较龌龊。拉力思考的问题,太过神秘,也是经常折磨我的问题,佩服的是他去放弃一切去寻找答案,而我不敢。
《刀锋》读后感(五):刀锋
好书,值得推荐,感谢译者,翻译的很好,看着很舒服,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娓娓道来,读的时候有一种回到一百多年前和毛姆面对面交流的感觉,书中每个人性格特征都会让你明显,他们分别代表着社会上的各类人,他们有着共同的交集,但各自又有着不同的世界观,最终他们都得偿所愿,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艾略特社会活动家,到死都还惦记着参加宴会,最终也拥有了显赫的社会地位;伊莎贝尔喜欢物质,中途虽经历了老公公司的破产,但自始至终她的生活都锦衣玉食,最后还继承了舅舅的一大笔遗产;拉里一个不断追求精神文明的修行者,去世界的各个角落不停的寻找“答案”,并在某一个时间点,某一个地点,他突然参透了人生的意义,大彻大悟,在自己精神文明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刀锋》读后感(六):个人对于刀锋这本书的见解
全书通过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我们去观察这本书,这个故事中所发生的人和事,有具有社交之道的艾略特,美丽动人的伊丽莎白,忠厚老实的格雷,最后也是这本书的主要角色 一个不顾世俗,一心寻求真理的拉里,各个角色的形象都有血有肉,毛姆的笔让这些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这些事情就是发生在眼前的事一般。除此之外,还保留了毛姆那幽默而又尖锐的言语,直指人心。
其实在我看这本书前,根据对这本书的序和简介的了解,我发现序和简介都是介绍一个人 拉里 ,以至于我先入为主,认为这书是一个只为一个人而描写的传记,结果越往下读,才发现不止是拉里那求知的精神令人感动和憧憬,还有艾略特那顽固的执着,堕落但依然可爱的苏菲,虽是风流女子却有着一颗炽热的心的苏维珊,这些都令人感动,和为他们可惜。
总的而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叙事书,每个人都是主角,生活也是如此。
另外我没太讲关注点放在哲学知识上,因为我学识浅薄,不太了解,就不做谈论了。共勉。
《刀锋》读后感(七):读后感
本周读了毛姆的《刀锋》竟然难得的每个人物都喜欢。很多小说好人和坏人分明,一眼看过过去就分得清谁是渣男。而这本书里的主要人物竟然每个人我都很喜欢,选择不同,归根结底是三观不同而已,而三观并没有对错之分,书里的每个人都坚持了自己认为对的行为方式。主角里拉不用说,抛弃物质和社会地位,为了寻找自己精神的富足和自我修行,在别人认为发沉无聊的生活中一直坚持。伊莎贝拉,爱里拉,也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给了里拉两年时间后,最终发现三观不合不能强求,想清楚了就果断的放弃,并没有哭哭啼啼的狗血剧情,在自己丈夫破产时不离不弃,照顾好家庭和孩子,是个有主见又果断的女人。伊莎贝拉的妈妈,虽然开始不赞成伊和里拉,但并不干涉,由着女儿选择自己的人生。舅舅可能算是坏人了吧,物质、刻薄,但有着非凡的艺术品味,爱家庭,慷慨,善良,最终也是求仁得仁。很多人追捧里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我本人也并不反对,也欣赏可以抵制物质诱惑的坚定,但我更想说的是,坚持做自己就好了,更难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并坚定的为了取悦自己而努力。
《刀锋》读后感(八):Don't judge people!
战争对外表温文尔雅,气质不凡的拉里造成的创伤,让他对生活和未来迷茫不知所措,让人解读为离经叛道,玩世不恭。权势地位是横亘在他跟伊莎贝尔之间最大的障碍,纵有坚贞的爱情也敌不过独角戏的悲凉,她选择物质和被爱的双保险,不能怪她爱慕虚荣,拜金享乐,她跟拉里这样一位理想主义者本来就在两个平行空间,他傲视一切,凌驾物欲,好像得到了神明的召唤,磨练意志以求真理。然而这么优雅从容,落落大方的女子,也会因为嫉妒和爱欲,变得歇斯底里,语言也尽显粗鄙之能,全是因为拉里爱的是众人眼中道德败坏粗俗不堪的人。艾略特,一个八面玲珑,熟谙社交之道,甚至为了跻身上层社会还有点恬不知耻的人,不免矫揉造作,为人势力,但掩盖不了他的高谈阔论,他的艺术鉴赏力,抹煞不了他乐善好施,重情义又为人正直的品格。
毛姆作为书中人物和作者对他们不带偏见,不加批判,那些为信仰理想,为自由执念而活的人,我们何不宽容以待,接纳并尊重人生百态呢。Don't judge people!
l
《刀锋》读后感(九):刀锋-笔记
我要走遍世上的每一条路,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搏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被上面这段推荐语所吸引,然后翻开了这本书。
里面的角色都很真实,让人又爱又恨。
书中的三位女性:伊莎贝尔、苏菲、苏珊娜,命运迥异。
年轻时的伊莎贝尔朝气蓬勃、善良,为了让拉里回头是岸,想了一个邪恶的办法,还好最后一刻她清醒了,放弃了,不然自我意识强大的拉里难说不会抛弃她,去追求自我,最终自食其果的还是她自己。周围的人都告诉她要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她也认同,最终也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自负的伊莎贝尔一直认为拉里对她念念不忘,她强大的嫉妒心间接的促成了苏菲的死亡,所以毛姆说缺少一样东西,使她成为不了迷人的尤物,那就是柔情,对生命缺少基本的怜悯之心,可惜她没听懂。
可怜的苏菲,遭遇了人生打击之后,处于悲痛状态中走不出来,靠着酒精毒品和性来麻醉自己,最终惨死,她本有机会脱离这泥潭,结果让人扼腕。
苏珊娜,这里面最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人,慢慢依靠自己的手段,得其所愿,这样的人,还真没有理由去讨厌她。
《刀锋》读后感(十):世界是物质的,人类是精神的,我们需要与世界达成和解
毛姆大师作品中的女性都是偏世俗自私的,可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曲折的,男性如此,女性亦是如此。我并不觉得伊莎贝拉选择和拉里分手是错误的,其实设身处地想下,我们都会做一样的选择。书看到2/3了,百度了一下结局,就不想看了。我大概能明白毛姆大师想要表达的想法,但是,角色塑造上我真心无法接受,那样一个一直爱着拉里的姑娘会变成那样。我不想求什么HE,在毛姆大师的作品里面是没有的,求HE不如去看网络言情。只是,套用李亚鹏离婚时候的话,我想要平凡的生活,可你注定是一个传奇。
看完了。最打动我的还是拉里的选择,纯粹洁净自由的灵魂,永远是那么吸引人,感慨索菲最后的结局,但是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伊莎贝拉的选择,她不是个坏姑娘,她有我们现在姑娘额虚荣心,但是我毫不怀疑她对拉里的爱情和对于丈夫孩子的喜欢,我们在面对和她一样的选择时候会怎样抉择,可能开头一样,不过对索菲和拉里的婚姻会祝福吧。
我们需要和自己和解,我们需要放过自己,追求心灵的满足和自由没有什么不对,世界是物质的,人类是精神的,欢愉实质也是精神的,不过掩盖在物质的表层下面。对于拉里我是钦佩的,向往的以及祝福的。不知不觉中,毛姆大师已经说完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