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是一本由刘勃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7-6-1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精选点评:
●讲故事高手,很精彩!
●就当是两晋南北朝历史的入门读物,正好我对这段历史的知识面是几乎完全的空白,算是增加了认知,将来自然是要依靠专业点的历史读物进阶的。章节就像一篇篇小散文、小故事,可读性不错。作者可能想要来个《万历十五年》式的写作模式,可是我觉着并没有成功。
●视角独特
●两晋真是黑暗森林啊
●算对这个陌生的朝代有了点感性的认识
●lhx
●看过后记,才明白为啥后来结构如此松散,但前三章真是好看的。两晋南北朝读来每每头皮发麻,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记不住谁是谁,读此书却没有麻爪,可惜不够全
●如作者所讲,本书不为记史,只为咏怀,因此前后文并不统一,而我更喜欢前面的讲述,有历史有人生有政治斗争,后面的文章涉及胡人的则有些太过于平淡了,稍减一星。
●通俗读物进行复习
●比那些只是翻译古代史书的要好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读后感(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第一次读刘勃的书,此前根本没听过这个名字,读完这本《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感觉是今年读过的少有的好书。
这本书与其说是对两晋那段历史的记录,不如说是读书笔记。行文上,各篇章的文风不是完全一致,有的问题交代得很详细,有些很简略,不过都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最重要的问题,读起来很舒服。
这本书前面三章高屋建瓴,我尤其喜欢贵族与士族那章,把贵族与士族的来龙去脉和区别讲得很清楚。八王之乱则是重点中的重点,以前看其他的书总是讲得很含糊,就是一个乱,这本书中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都讲得明明白白。
至于书的内容,很容易让人感兴趣。我以前所听过读过的嵇侍中血、陆海潘江、华亭鹤唳等等典故都再次熟悉,刘渊、石勒、冉闵、慕容家族等人物经历再次展现,娓娓道来,既不失典雅,又通俗易懂,非常值得推荐阅读。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读后感(二):读刘勃《两晋》
论科技,中国比不过西方,但论摆布社会关系,西方就望尘莫及。达里奥说的美国教育体系出了大问题,其实美国教育界玩的这点素质教育的把戏早被中国的士族们玩剩下了。最早春秋战国秦西汉时代,交一份束脩就可以跟着孔子做学文。到了东汉时候,读经书原文则已经不够举孝廉了,需要对经书的注释也要精通,才能称得上有学问,这就不是一般平民子弟能轻易掌握了。读经成了士族专利。袁绍家族就是专门研究易经和它的注释,四世五公,蔚为大观。到了两晋时代,儒家经书也已经被完全摒弃,玄学清谈成为了评价人物的标准:说你行,你就行;说不行就不行。士族不仅垄断内容,更是占领了标准。哪怕遇到寒族学霸,也能轻易将其排除到权力阶层之外。现在的教育改革是不是与之神似?但两晋南北朝之所以还没有被视为中国历史完全的黑暗时代,也因为门阀士族在皇权面前还保留了一点人伦道德底线。王敦造反失败,其部下多又被手下“大义灭亲”者,史书则无一例外对此表示了鄙夷与谴责。要之,此一时代,灭家为国并不被视为政治正确,个体也保留了起码的保持沉默与非暴力不合作的权力。到朱元璋以后,这一权力则也被彻底抹杀。皇帝要用你,你居然不出山,实在大逆不道,必须法办也。那个混乱的时代之所以还被一些人挂念,也许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吧。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读后感(三):魏晋南北朝
未读历史前,对魏晋南北朝的印象只有陶渊明和“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曹家父子,司马家父子渐渐和历史中的魏晋接轨。读了世说新语后,认识了一边弈棋一边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柳絮咏雪”的谢道韫;东床快婿王羲之;仙风道骨的竹林七贤。两晋这本书对世说中提及的风流人物只字未提或者只是寥寥数笔,倒是在历史书中一笔带过面目模糊的人物,在这里栩栩如生血肉丰满起来。
白痴惠帝的贾后,为了私利杀死了日后可能翻盘的太子;兄弟骨肉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举足轻重的王导王敦兄弟;五胡十六国中石勒石虎政权,如同八王之乱一样毁灭于父子兄弟相残,那段政权不断更迭的年代,历史在不停地重复;天龙八部中慕容复一心复国的燕国,像慕容翰这般骁勇善战,指挥若定的庶子,在自己的国家被猜忌篡权,在邻国流浪被看成奸细,进退两难。
印象最深刻的是陆机,他本是大败关羽的吴国名将陆逊之孙,无奈出生在亡国之年。饱读诗书又想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他像掷骰子般先后投靠了赵王伦和成都王颖,但却没法融入核心管理层,八王之乱高潮时终于连累了三族。他本有机会比东晋的贵族早一批撤退回到江南,上进的心让他断送了前程、性命和三族。乱世的官场如熊市的股市,不交易才是最好保存实力的方法。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读后感(四):算是两晋相关的娱乐读物
开始读这本书的缘起有二,一是读了《战国歧途》,对刘勃的写法特别喜欢,所以跟风入了春秋和两晋这两本书;二是读了《嵇康之死》,感觉内容太单薄,想看一些相关书籍补充一下。书到手之后花了一天半读完,感觉除了前几篇文章以外跟战国的差距非常大,多数内容都是针对某个或者某一群人物的随笔。虽然也可以从中窥探一点两晋时期的门阀、名士、司马家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事迹,但是基本与其他通俗历史读物差不多,没有了战国一书中深入讲历史背后逻辑的精彩。
当然,书本身还是可以读的,也有一点新知可以记下来。最大的感触是对魏晋风流、名士之风、清谈玄学是什么、为什么风行有了大概的认识。书中引用陈寅恪对这些入仕名士的说法“其人可兼尊显之达官与清高之名士于一身,而无所惭忌,既享朝端之富贵,仍存林下之风流,自古名利并收之实例,此其最著者也”。也就是说,时人借助高门大户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在高层中提倡《庄子》所讲自然高妙之风,追求“大隐隐于朝”,将不务俗世、无法履行职责作为名士风度,对个人而言可以满足随心所欲又不为规则和舆论束缚的快乐。书中还引用了田余庆的研究成果,指出这一风气还有助于巩固阶层特权,把竞争由比拼实力的经学变为比拼感觉的玄学。当然,玄学也并不是全面流行,仍停留在最上层的门阀之中,其他二三流的门阀或偏远一点地区的大族,仍是以研究经学为主。私心评论一下,之前还在思考追求事业与随心读书做事的取舍,看了魏晋名士才知道,真的可以“我都要”啊。果然我的猜测也有一部分正确,自己向往的理想状态果然超越了目前的阶级状态。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读后感(五):大分裂之间短暂而虚弱的统一政权
两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它证明了中国确实不适合长期分裂。
晋朝上接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先是接过魏的禅让,又相继灭了蜀和吴,实现了三分归一统。但是统一没有持续很久,晋朝很快陷入八王之乱。中央的混乱和衰弱使王朝的周边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汉朝中后期就开始进入中原地区的胡人,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晋朝政府反而被逼得龟缩一隅,史称五胡乱华。现在回头来看这段历史,教科书上说是民族的大融合,但在当时则是民族仇杀,甚至民族清洗。之后便是南北朝漫长的分裂,直到隋再次统一。
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强盛的门阀政治,足以左右国家。门阀家族又助长了名士之风的泛滥。所谓「名士」,就是志向高远,行为乖张,不把世俗事物放在眼里。当时的名士,以谈论黄老和玄学为荣,耻于学习儒学。在名士看来,安分守己,恪守职责是可悲的,甚至是可鄙的。政府官员纷纷学习名士之风,按时上班都成了一种奢侈。在这种风气之下,可以想见政府将是多么的低效和懒政。
晋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三国长时间的分裂之后,短暂而虚弱的统一政权。虚弱是因为门阀强盛,中央政府权力不彰,而且周围纷纷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也使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龟缩的对策。短暂则是虚弱的必然结果。
不过晋代的门阀世家和名士作风,倒是培养文化艺术的良好土壤。晋代的书画和文章都有辉煌的成果。王羲之及王献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陆机《文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他们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南方,世家大族的家学更是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最重要形式。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