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流言》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30 01:4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流言》读后感锦集

  《流言》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言》精选点评:

  ●月子里看的,白天被孩子缠着,深夜一个人吸奶的时候默默看。看着看着,就流下泪来,不知道是被张爱玲打动,还是自己激素作祟。最喜欢“私语”。

  ●因为对这些篇目太过熟悉,这次选择从后往前读,四五年回到四三年,可能也是她一辈子最好的时候,情劫未至,才运方升,一切都是盛放。再读《爱》,还是会感动,再读《私语》,要更加难过,那一篇以"家"(住过的房子)作线索,读者比二十四岁的张爱玲知道的更多,知道她以后所住过的所有房子,在香港的,在美国的,和赖雅的,临终的,想一想眼泪就难以抑制。

  ●除《烬余录》《私语》几篇,我印象最深还是《谈女人》引用的《大神勃朗》,地母的话粗鄙而热诚,我第一次读惊艳,之后遇到几次也都感动。《私语》里有张爱玲最好的几个比喻句之一,张母临出洋那天穿的绿裙上钉有发光的小薄片: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后来她再出国,张爱玲看着她动身,完全漠然,走远了才哭,其实是代表一般人?对于受刺激的世事不能适时产生适当反应——总是迟一步。

  ●【202115】爱玲的流言怎么听都听不够!

  ●以前最爱萧红,后来多了张爱玲

  ●最新版本的《流言》,跟小说比是另一种意思。很多人讲张写小说有死气冷气,就想给他们看流言,非常生动活泼,而且是一个市井里的人。讲上学读书,吃饭睡觉,和闺蜜裁衣服,写文,稿费,出书,看电影看跳舞看画。她不避讳这种日常生活,至少在1940年代不避讳,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散文,我是不懂文学的,又因为中小学课本选的那些装腔作势的散文,令我对这个文体非常有偏见,但这本不一样,是有具体内容的散文,不装逼的,像看一个很会讲话的人写自己的生活。

  ●【2019年第47本】辞职闲赋在家的我每一天都有大把的时光,然而时光又很短暂,因为我一天的开始大概是从11点开始的,起床做饭吃饭看一部电影,看书,去健身房,回家洗漱再接着看书。相比散文,我还是更爱小说,悠长的岁月讲述着漫长的人生故事,或悲或喜,或团圆或遗憾,或聚或散,人生的百态都在书里了。

  《流言》读后感(一):读《流言》——我有满肚子的话,但说了怕别人嫌烦

  

当看到“和人谈话,如果是人家说我听,我总是愉快的。如果是我说人家听,那我过后思量,感觉十分不安,怕人家嫌烦了。”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原来不单单是我有这种感觉,她也有。

热闹的聚会,同伴的聊天,友人的闲话家常……各种场景里都会出现的画面——自己插不上话,或者突然说了什么后气氛一下子变得安静,内向敏感的自己就会气弱,声音越说越小,内心开始反复思量,自己刚才说的话究竟对还是错。

看着旁人的自信笑语,往往觉得自己不合群;说完后又不断思考推翻,达到最优解。等真正轮到自己发言时,发现肚子里那套“惊世之言”一下子变得苍白无力,在众人的视线中灰溜溜地离开“舞台”。

嘴笨木讷,是不是就成了某种印象?还是只是自己的想象,别人的目光并没有太多逗留?

自言自语倒是没有,但感谢网络的发达,不用面对面的对视交流缓解了许多尴尬。

看完《流言》后一点点小小的感慨。

距离过年,还有十六天,写于读完《流言》的不知道第几天,祝好。

  《流言》读后感(二):何妨给我一轮粉月亮

  去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出了一套《张爱玲全集》,包括她的代表小说、散文集和译作,共14本。我单选了《流言》这本,一来这版的封面很“张爱玲”:高级灰的底色上,有一轮掺了点粉色的月亮,带着奶油的质感,明亮又浪漫;二来,之前张的小说看的多,散文却是头一次读。

  一、我看《流言》

  《流言》写于张20-25岁,我最爱《烬余录》和《私语》这两篇。

  第一篇讲港战期间,张在港大逃难、做看护的亲身经历。她说自己没有写历史的志愿,只希望说些不相干的事情,比如衣着、吃食、结婚潮等等。在惊心动魄的战争背景下,人性的自私、懦弱,和麻木不仁,在细微处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很惊叹她写的如此真实,是非常坦白的真实,透露着苍凉和空虚。

  第二篇讲家的变迁,讲她和父母、姑姑、弟弟、后母,以及佣人之间的点滴。当看到她的生父竟毒打并关押已成年的她,我暗想“原来是家庭不幸的孩子啊!”。令人遗憾的是,张虽心向着母亲,但始终因为当时复杂的环境和两人特立独行的性格,彼此之间没有建立起母女之间深厚的亲密感。如此我一下子理解了她的文字风格:缺乏健康完满的爱的她,孤傲又难过,故写下的文字华丽而尖刻,唯美而凉薄。

  这本带着自传性质的散文,也可看作是张作为主人公的小说吧,无疑也是悲剧式的。

  二、我看张爱玲

  私以为,好的作家分两种:一种写出了读者不曾注意到的事实,或带领读者到未曾涉及的领域,体会别样的感动;另一种说出了读者曾经经历过,但描绘不出的贴切感受,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我觉得张爱玲属于后者。

  初读张的小说正值大学期间,自带轻奢感的文字一下子就俘获了我的心。她非常擅长组合或错位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来描写一个景给人的印象:

  “夏天的日子一连串烧下去,雪亮,绝细的一根线,烧得要断了,又给细细的蝉声连了起来,“吱呀,吱呀,吱~~"

  这些话,换了别人,似乎是写不来的。她的文字有很强的感染力,看过之后难以忘记,以至于看其他作者的文,都嫌平淡了。因此即使她的小说多为悲剧,也不妨碍我对其文字的崇拜。

  然而人到中年,再看她的散文,调子基本也是冷的,这种冷感一部分来自顾影自怜的成分,一部分是因为她过于成熟了,样样都看的通透,反而叫人害怕。不似三毛的文字,平易近人,带着温暖、勇敢和对世人的体谅。

  好吧,人到中年需要一点温存和应付生活的力量。那些该看透的,早看破的,不必再说了。

  《流言》读后感(三):独一无二的张爱玲

  抛开体裁造成的阅读差异,好书的体验大约分两类:一类让读者欲罢不能,管它吃饭睡觉或外出是都不顾了,当下是非要读完不可;另一类是才看到中途便忍不住停下、细想、再看。《流言》即算这类。是不必非要一口气读,零散一点的篇幅就抵够当日食粮,没事了慢慢咀嚼去。

  学生时期读张爱玲的小说,总感觉在她华美的文字下面,隐隐地透出一股幽冷怪戾之气,令还未经历人生风浪的我颇感不适。觉得读多了人也会变得凄恻起来。然而后来总算长大了,知道了人类本性的伟大:再怎样营造出的真切的情境,如果与自身生活判然两样,总归还是要忘却的。小说,毕竟还是别人的生活,作者带着游览一圈,你还是会顺顺当当地回归自己。然而散文却不同,它是亲民的,能和自己触类旁通的文体。

  在自己的文字中和读者达成了彼此的谅解和宽慰。《流言》这本散文集中,张爱玲向我们展示了她喜爱的城市公寓生活,分享了自己关于电影,音乐,诗歌,舞蹈,绘画,戏剧的见解,也如老友般坦诚了自己童年和求学的经历,还有街边的见闻,自己文章的写作动机等等。看似是杂乱无主题地凑在一起,反倒更完善了一个传奇女作家的不同侧影。 尽管写这些文章时只有二十四五岁,但是张爱玲还是毫无意外地展示了她过人的天分。纯熟而肆意挥洒的文笔,与对于世事老辣到和年纪不相称的眼光交相辉映。在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一文中,她就对中国人的性格做了一番精准的评析,读来令人拍案: “拥挤是中国戏剧与中国生活里的要素之一。”中国人是在一大群人之间呱呱堕地的,也在一大群人之间死去,婚姻与死亡更是公众的事了。 书中最为光明而散发出喜剧色彩的篇章便是张爱玲对于公寓生活细节的描述。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之中自有一种永生般的柔情,一种对于生活真诚的喜悦,这对于一个擅于描写逼仄环境阴暗人性的作家来说似乎是不相称的,然而,这也更显出它的可贵之处来。 这些小文章之所以迷人,有时候更多的在于张爱玲的一支好文笔。把原本平常稀松的道理也出落成回味悠远的篇章。在自己的文章里,张爱玲也谈到了自己写作的动机,借此回应外界对她只谈风月的质疑。 张爱玲的主观性就像白骨,外头包了精致客观的血肉,你没法察觉一丁点突兀、不雅,和任何被迫接受的说教。看待世情应当特别熟络了那时,你看懂她对他人的了解与体察,即使不一样的阶层环境,她能感受并准确呼应人们的乐与苦与悲。而这些不大不小的乐与苦与悲们才是贯通人一生的情绪及宿命。张爱玲是很早就有能力觉察并于适当时候一声叹息,蜻蜓点水般掠过,是绝不非要造个浪花不可,以至情感泛滥开的。可见她是非常聪明认真在写她的字了。

  闪电打雷暴雨…… 原本好端端一个黄昏忽明忽暗,白折腾掉人的许多精力,忽高又忽低。不能多抄了,散文可好看,自己去读吧。

  《流言》读后感(四):《流言》小记

  

本来打算写短评的,奈何字数太多,索性扩展成长评。

实在喜欢看张爱玲写世俗生活里的事物,再微小的东西在她笔下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就拿童言无忌「穿」这节里对日本花布的描写:“棕榈树的叶子半掩着缅甸的小庙,雨纷纷的,在红棕色的热带;初夏的池塘,水上结了一层绿膜,飘着浮萍和断梗的紫的白的丁香,仿佛应当填入《哀江南》的小令里;还有一件,题材是'雨中花',白底子上,阴戚的紫色的大花,水滴滴的”。这类描写在张爱玲笔下再常见不过了,然而每细细读来,总能惊异于她对事物细微独特的感知力。还有公寓生活记趣里这段典型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篾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拥有相似生活经验的读者读到这里总免不了会心一笑吧。写下这些文字的张爱玲是亲近世俗的,充满烟火气的,就像每一个在菜场上玩笑着和老板讨价还价的人一样可爱。

张爱玲的细致敏锐不只体现在描绘事物上,对人她也有自己独特的刻画和议论方式。比如烬余录里的历史教授佛朗士,写他上课抽烟:“嘴唇上永远险伶伶地吊着一支香烟,跷板似的一上一下” “烟蒂子他顺手向窗外一甩,从女学生蓬松的鬈发上飞过,很有着火的危险”。又写他这人的态度:“他对于英国的殖民地政策没有多大同情,但也看得很随便,也许因为世界上的傻事不止那一件”。这类描写不单生动有趣,而且是有温度的。

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在这本散文集里张爱玲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自己的写作手法:“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她小说里大部分是“不彻底的人物”,“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这对理解张爱玲的小说是很有帮助的。比起给读者刺激性的东西,张爱玲更偏向人的真实处境。“我的本意很简单:既然有这样的事情,我就来描写它”。

除了对写作的看法,张爱玲那些具有私人性质的文章也很引起我的兴趣。之前读《张爱玲传》,书里多次引用《流言》中的文本再现张爱玲的经历;现今读《流言》,过去阅读的记忆一一得到了对照,有欣喜又熟悉之感。较为典型的几篇是《烬余录》、《童言无忌》、《私语》和《我看苏青》,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几篇。《我看苏青》看似是写苏青,实则写了很多张爱玲自己的经历,可作为了解其为人的资料。

张爱玲的魅力是需要慢慢挖掘的。她丰富的意象、苍凉的笔法和举重若轻的功力固然令人惊艳,但越了解她你就越会发觉,她这个人、她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才是最令人着迷的。“生活的艺术,有一部份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现代人实在应当承袭她这种态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流言》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