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29 00:12: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读后感1000字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是一本由[日]金子美铃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读后感(一):星星的光与影

  书还没拿到手就急吼吼来写评论,一方面是因为这不是一本可以“迅速读完”的书,虽然一本童谣集实际上也就没几个字吧(喂!),它是那种随时可以拿出来翻一翻,读几段,心情好的时候,想着从哪里哪里开始认认真真一首接着一首往下念,比如夏天午后拿着一杯冰镇饮料、冰块咣当咣当,一边翻书页一边还要小心不要让水渍碰到纸张的时候,比如初秋把席子收起来之后,歪在“怎么可以这么绵软”的棉被上不想起来的时候,还有冬天、春天,无数个日常中你想留住实际上却稍纵即逝的瞬间。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读后感(二):她活了27岁。敲下这一句,我觉得很动人。

  她活了27岁。敲下这一句,我觉得很动人。短短的、寂寞的生命,写了很多诗,丈夫禁止她写,她在书店里自杀。她写“我寂寞的时候,菩萨也寂寞”,她的笼子是光做的,张开翅膀技能撑破,可是还老老实实待着。

  写的都是孩子气的短句。配上窄小的薄册、镂空的插页。适合寂寞的大人在白天的阳光下看、晚上的台灯下读。真的,小孩子的真心话多是傻话,“妈妈,就算天气这样,再睡上七天,新年还是会来的吧”?

  孩子邀请妈妈看小船,妈妈说好啦,妈妈没有看过来。孩子寂寞的拿脸贴着冰凉的玻璃窗。孩子还讨厌妈妈帮忙洗澡,像刷锅一样。不被理解的话,还是孤单一点比较好。

  花呀、被子呀、泥土呀、鱼儿呀、蜜蜂呀、神灵呀、花店的老爷爷呀,万物有灵且美。真适合给刚识文字的孩子娓娓读来,他们的情绪,都被写得很具体。比如寂寞是大家热热闹闹追求的时候,在身后造影子的人。

  上边的雪/很冷吧/冷冷的月光照着它。/下边的雪/很沉吧/好几百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寂寞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不被刨的土地,/不被踩的土地,/是没有用的土地吗?/不不,那是/没有名字的/小草的家。 月亮捡起了天上的星星,/却又在十五月圆后,/把星星撒在天空上。/月底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向着明亮那边》P9,P39,P72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读后感(三):命运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诗集的翻译是最考验译者的功底的,通篇的直译很难表达出诗的韵味,若是通篇的意译则容易将作者所传达的意味消磨殆尽。直译夹杂意译才是翻译诗歌最好的方法。《金子美玲童谣集》早年在日本出版时就掀起了狂热的文学风潮,震撼了日本文学界,备受瞩目,金子美玲在日本的地位,就犹如林海音在中国的地位,她们都是儿童文学的先驱,或者说是“语文课本专栏作者。”

  金子美玲的诗歌可以说是为孩童量身打造,她似乎是一位长不大顽童,用天真烂漫的心理去窥探世间万物。她的奇思妙想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她能用最简短的语言勾勒出孩童世界里最美丽的图画。由诗观人的话,金子美玲的生活似乎美好无瑕,无忧无虑。但实质上,她的生活崎岖坎坷,三岁时父亲早逝,23岁那年嫁给了书店的店员,育有一女,生性放荡的丈夫,结婚不久便弃之不顾,离婚后,女儿判给了丈夫,她对生活充满了绝望,内心的猛兽一点点的吞噬掉了本就脆弱的灵魂,27岁那年,她自杀身亡,过了许多年后,她的作品出版,席卷全日本,奠定了她在日本诗坛的地位。

  由于早年的凄惨经历,金子美玲将对生活所有的憧憬都寄托在了诗歌的字里行间。那是与自己的生活截然相反的世界,没有痛苦,没有吵闹,没有贫穷,在这个自给自足的世界里,她就是国王,她在这片土地上自由驰聘,像一个从不会长大的不谙世事的孩子,那个孩子在她的诗歌里有了欣欣向荣的生命。

  《土地和小草》这篇诗歌中似乎暗示了她的家庭,“失去了妈妈的/小草的孩子们/成千上万的/小草的孩子们/都是土地一个人拉扯大的。可是当小草长得/青青的、密密的/土地就会藏起来了。”金子美玲是被母亲一个人拉扯大的,她的父亲在她三岁时便撒手人寰。母亲改嫁后,她随母亲搬入了陌生人的家,她在这个家庭里似乎是一个局外人,她无法重新回到母亲的子宫“回炉”,她无法在这个家庭拥有正确的名分,于是当她长大了,母亲便在她的生活里消失了,她的母亲属于另一个家庭,她成长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与非原生家庭隔离的过程。她将自己比喻成小草,将家庭比喻成土地,不过这首诗的意向是充满正能量的,尤其是“藏”这个字,她没有抱怨自己的母亲改嫁,她感激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的将她拉扯大,她知道她要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可她对母亲的感情丝毫没有变化。

  金子美玲的语言浪漫优美,单纯的像深井里舀出的清水,没有一丝杂质,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阅读体验的话,“如沐春风”再好不过了。坐下来和孩子读读童谣吧,就像孩子和父母袒露自己的小心事一样。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读后感(四):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伸向阳光透下的地方。

  灌木底下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地方。

  夜晚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有分寸的宽敞

  也要奔向阳光洒满的地方。

  都市里的孩子们啊。

  ——向着明亮那方

  这是《向着明亮那方》一册中的一首童谣。很美,给人无限的遐想,也可以让我们在其中尽情地解读,放任思想。而且,心变得那么柔软和宁静。

  向着明亮的那方,是一片叶子,一枝花朵,在汲取太阳的营养。向着明亮的那方,是飞蛾不顾生命安危的飞扑,也或者像爱情,那么不顾一切。向着明亮的那方,是大都市的梦想,分寸的居所,背后是人生的期许。

  向着明亮的那方,在我看来,应该是穿透物质名利深处,灵魂的居所。干净、简单,不作任何妄想。可以是闲云野鹤的田间秋阳,也可以是都市分寸宽敞的飘窗一角。不论哪里,都心身自在,平淡宁静。

  你呢,你的明亮的那方,是哪里?你的人生,又有何期许?

  我想,不管为何。总归,向着明亮的那方,是每个人的信念、梦想或者追求。但它,一定是明亮的。

  我本没有如此神想,但是这本童谣的宁静、美好、柔软,还有给我无限的空间和遐想,让人突然变得恬淡舒心。

  生活是真实的,现实的,往往让我们忘记灵魂的诉求。而拿起这本书,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如果梦是真的,真的是梦,

  该多好。

  因为梦里什么都不一定,

  多好啊。

  白天过后一定是夜晚,我一定不是公主,

  手一定摸不到月亮,

  人一定钻不进百合。

  时针一定向右转,

  人死了就一定不在了。

  因为梦里真的没有这些一定的事儿,

  多好啊。

  如果真事只是偶尔出现在梦里,

  该多好。——《梦与现实》

  这本书还很巧妙,巧妙的是手感和阅读体验都很好的长条形开本,这种开本的书多见于国外,翻起来非常舒服,也很适合排版童谣简单的形式。

  此外,插页的镂空别具风味,而且在夜间用手电筒照亮很别致。可谓用心良苦,别出心裁。这样的浪漫气质,和童谣的特质再搭配不过。

  而每一首童谣都是生活的点滴小事,亲切极了。文字中的单纯像一阵清风,像孩子的身影。

  烦恼嘈杂的生活,是该静静坐下来,读一读这童谣了。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读后感(五):孤独的纯真世界—读《金子美玲童谣集》

  隔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想起来可以读读诗集,想起了我有着这一套金子美玲的童谣集。我翻看着她的小传,才发现这个童谣诗人生活过得并不轻松,才发现她所生活的年代和自己童谣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完全不一样。她生于1903年,距离我们是遥远的日本明治时代,那时候中国还处在清朝年间,读着她的童谣,我的大脑满满的是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可爱孩子的模样。独立音乐人把金子美玲称之为“早生的铃虫”真的好恰当。她就像是一个不合时宜的闪闪发光铃虫出现在了那个躁动不安的年代。金子美玲那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的不幸的命运,那生不逢时的悲叹让她早早结束了自己本可以很美好的人生。我在想,如果她生活在现代,如果她生活在女性更加自主的年代,她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童谣,甚至她会不会去画绘本,会不会去写童话故事。她写下她的童谣世界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现在去看看金子美玲的童谣世界。我读金子美玲的童谣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这真的是孩子们语句,孩子们的视角。童谣的句子是质朴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瑰丽的画面,跳脱出成人思维的可爱想象就足以打动人。她所描绘的世界就像孩子们的简笔画,简单,纯洁,温和,美好。“这个小岛太可爱了/,放在这里太可惜啦,/我要带它走,拴上绳子拖走它“。”从大海里跑出来的星星,/把铁环戴在头顶上,/天台上的博士/吓了一跳,打了个嗝,着了个慌,/“大发现大发现!不得了了!/土星变成了两个啦!“

  她总是蹲下来观察那些花儿草儿风儿鸟儿,还要与他们说些悄悄话。“灰扑扑得小草/小雨姐姐/给它洗了澡。“”河岸边的千屈菜,/开着没人认识的花。/河水远远地/朝着远方的大海奔去。/大大的、大大的,大海里,有一滴小小的、小小的,小水珠,/总是想念着/它是寂寞的千屈菜/花朵上掉落的露珠“。在这样的小小世界里面是静谧的,美好的,温暖的,这里藏着金子美玲的对这个世界的爱吧。

  她也是孤独的。她的童谣世界里面多次出现“一个人“或”寂寞“这样的诗句。而这个美好的世界只有她一个人抬头望着天,低头看着这些可爱的生灵。她走着,慢悠悠地走着,孤单地走着,带着淡淡的忧愁走着。”我成了一个人,/孤单单的一个人,/我坐在草席上,真孤单啊“。“她站在小河沟旁,/对我不理不睬的。/一直望着河水”。

  她悲悯地看着这个世界。在《鱼儿满舱》里“虽然海边/像过节一样/可海里/却正为成千上万的/沙丁鱼/奔着丧”。在《鱼儿》里“可海里的鱼儿,/从来没人照顾,/也从不淘气,/却要这样被我吃掉。/鱼儿真是太可怜”。

  我听着《早生的铃虫》,看着童谣里的世界,似乎跟在一个天真又孤独的孩子后面去看了那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去听风儿说话,看云儿赶路,看蓝蓝纯洁的天空,去重新发现一个简单又美好的小小世界。谢谢那一道属于金子美玲的,那早早逝去的光。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读后感(六):她的诗有最干净的回声°

  ——评《金子美玲童谣集》

  文/蓦烟如雪

  一百年前,她来过这个世界;一百年后,她的诗留在这里。我们都未曾与她相逢,却因为她的诗而在此相遇。此刻我是多么感激命运的际会,让我遇见你——《金子美玲童谣集》,她诗的美好,会让你觉得,这就是时空穿梭的馈赠。

  金子美玲的一生很短暂,不到二十七岁就走了。她的诗人生涯只有六年半,可她却留下了512首诗歌给世人,她对诗歌的热情,超过了我的想象,而她的身世却又如此的坎坷。

  金子美玲原名金子照,幼年时她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而后她在继父的书店工作。23岁时,她接受继父建议嫁给了书店的一名员工,这一选择,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推向她走入死亡的深渊。

  记得数十年后,当金子美玲的全集第一次出版,女儿房枝第一次读到母亲的诗作时,她的念头是“有这样视野的人,跟父亲肯定合不来啊。”房枝在看到《积雪》后,就觉得父母的结合绝对是个错误。

  可,她是多么善良的人啊,善良到,一步步退让。这个被当时著名诗人西条八十称为“童谣诗的彗星”的美玲,一生太坎坷了,婚后丈夫寻花问柳,还禁止她写信作诗。本以为离婚了是一种解脱,没想到女儿被判给丈夫,在绝望之下,她选择离开……

  是回声吗/说一句“来玩吧”/也答一句“来玩吧”。/说一句“笨蛋”/也答一句“笨蛋”。/说一句“再也不跟你玩了”/也答一句“不跟你玩了”。/到了后来/又孤单起来,/说一句“对不起啊”/也答一句“对不起”。/是回声吗?/不不,谁都会这样回答。/

  这首诗荡漾着乐观与积极。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这首诗在公益广告中被反复播放,它一遍遍温暖了那些在废墟中重建的心灵,可在婚姻上,她却没有温暖到自己的丈夫,细腻的字句,无一不是渴望。

  “其实我是那么喜欢,/婆婆再也没有说过的/那个故事……婆婆的眼睛里,/映着草山上的野玫瑰。/我想念那个故事……”看到《外婆的话》里,我听见了怀念,我也想念九十岁的老外婆,或许这也是诗歌中的共鸣,

  “我已经听过啦”,/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她脸上露出了寂寞的神情。

  曾几何时,当外婆给我诉说老家过往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抗拒聆听,可如今,我也想念那个故事。可却没有那么多机会可以重来。美玲的诗朴实且真挚,在她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一股清流。

  美玲生长一个以捕鲸为业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鲸鱼法会,以祈祷逝去的灵魂能够安息。可在她的诗里却能听见鱼儿的眼泪。虽然海边/像过节一样/可大海里/却正为成千上万的/沙丁鱼/奔着丧——《鱼儿满舱》

  她的诗里有孩童的感知,她不是以成人的视角去看待万物,而是用儿童的思维去感应这个大千世界。这种换位的观察,不仅还原了事实的残暴,又把孩童的独白和无力感都充斥在这个想象力惊人的童谣中,让读者不仅看到了惋惜、同情,也看到了对生命的渴望。

  谁都不要告诉。/清晨庭院的角落里,/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儿。/要是事情传开,/传进蜜蜂的耳朵,/它会像是犯了错一样,/把蜜还回去的吧。——《露珠》

  这首诗是她在1926年4月被评为“童谣征稿特辑”第一名的作品,她的诗句看似童稚,却有着孩童和大人都难以跨越的深度。凄苦的人生对于她而言是残忍的,但是她用细腻的笔触,温暖着每一个途径的世人。“小孩子/逮住了/小麻雀。/孩子的妈妈/在笑着。/麻雀的妈妈/在看着。/在屋顶上/一声不响地/看着。”——《麻雀妈妈》

  她的视角并非只有自然,只有草木,还有类似坏心眼的老爷爷能和好心眼的老爷爷在一起的渴望。她怀抱的是一颗怜悯的心,她视野里,有与生俱来的温柔,她不避讳死亡,也不惧怕孤独,她的诗句里还是有那种对植物动物抑或是人的关爱和怜惜,甚至是鼓励。

  “夜晚的飞虫啊。/向着明亮的那方……哪怕只有分寸的宽敞/也要奔向阳光洒满的地方。”作为一个快要脱去童趣的人来说,阅读了金子美玲的诗最大的好是能感知到虔诚,像是被注入了鲜活的血液,焕发了一种洗涤之后的舒畅感。

  虽然市面上已经有好多种金子美玲的诗集,但我尤为喜欢这套新版,因为无论是精巧的装帧制作,还是里面选编,都是很符合作者的诗句,如果你用心打开,对照光,那剪纸的童趣插图,一定会美了你的梦境。

  金子美玲的童谣曾被媒体称为“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但我想,无论你是否需要文字的疗养,都去看看吧,她的想象力,一定会让你感到震慑,甚至是膜拜。

  因为,她的诗里,有最干净的回声。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读后感(七):【编辑手记】除了有点儿贵,我没什么遗憾

  关于这套书的编辑手记,我目前写了两篇。第一篇首发于做書公众号(zuoshu2013)。另一篇发在我自己的公号夏日星上(summerstar2009)。今天一并放在这里。说有点儿贵,是相比于国内其他版本而言的。就成本比例来说,其实这套书的定价并没有高出市场价格。但这两篇编辑手记发出以后,的确有读者同学问我,为什么不考虑穷学生的经济困难。

  我觉得一件物品的贵贱都是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得来的。我平时买一本原版绘本一百多不太眨眼,但是一杯咖啡三十多我还是有点心疼的。目前这套书在中信出版社天猫旗舰店做双十一活动,前两天到手价44,这段时间59,到了双十一当天大概五折64。

  而且我也给出了实在没有钱的阅读方法:

  ①可以买最早新星出版社的平装版本,大概十几块可以买到。

  ②可以打印一些网络上的版本,装订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③图书馆。

  总之,永远不要和编辑说书贵,读者可以有许多种选择,但是编辑总是要活下去的。

《做不出爆款就做自己喜欢的吧》

  01

  曾经也将那些写如何操作畅销书的文字奉作秘笈反复研读,但是看得多了就会发现,其实书都是这么做出来的:

  作者(版权)—(翻译)—(插画)—设计—编辑—营销—发行

  哪怕硬要将这条常规流程上的各个环节,用新媒体的高深术语来修饰一番,可最后要做,且能做的事情还是这些:甄选内容、认真编辑、联系宣发。

  至于一本书为什么畅销,很多则在最开始就已经决定:

  比如你买了乔布斯的版权;比如你签了本网红大咖的新书;比如你有媒体明星资源加持;又比如,你做了像袜子内裤一样的必需品,或者折扣低得让渠道乐开花儿。

  这种时候,无论哪个编辑去做,都不太容易变成非爆款。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如果谁谁家做,销量不止如此。但是那时候,改变也并非因编辑一人之力,而是靠着发行渠道的整体实力,还有出版公司的重(za)视(qian)程度。

  而更多情况下,爆款只是个意外,其实你并没想到这书就能成为爆款。你可能只是个新入行的编辑,恰好踩对了点儿,按部就班,或者根本是稀里糊涂地就出了本畅销书。

  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赌博。

  02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我们做了许多年编辑以后,再看类似“爆款书操作指南”时,总会觉得有误导新编辑之嫌:并不是只有爆款书才这么做,事实上,爆款有时做得也烂(爆了款反而掩盖了问题),又或者,即使这样做了也不一定成为爆款。

  有时,我们甚至说不清楚,爆款书到底是做出来的还是挑出来的。

  所以,比起处心积虑做爆款,我比较欣赏的是那种价值投资法,选择自己认为对的书,有自己的出版逻辑或理想,期待着畅销但不执着于畅销。

  对于编辑来说,在被爆与不爆折磨之前,更难搞明白的其实是,我们到底要做出什么样的书。

  我在做这套《金子美铃童谣集》时,便经历了这样的纠结与煎熬,每一步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逼迫自己做出选择。

  03

  这张梦幻般的“光影插页”,其实是某天上午,我拉上窗帘,在自家餐桌上用手机拍的。这一页对应的诗是《光的笼子》,我很满意这一页所呈现的整体效果。从后来大家看到照片的反应来看,效果确实不错。

  然而,这仅仅抠了几个洞所营造出来的效果,至少到现在为止,我都不好意思仅凭自己喜好,就说这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因为这个工艺,印刷工序变得远超预想得复杂,需要很多手工步骤。与我对接的出版社编辑曾经焦虑地表示:如果是这样的制作周期与手工费用,这套书将很难被加印。

  想做得不同,还是想更符合爆款的商业规律?没有比这更难掌握的平衡。在这套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我被问到的类似问题还有很多。

为什么一套童谣集会做得这么文艺,不够“童趣”?为什么书中的诗歌排版这么“单调”,留白这么多,如此“缺乏设计感”?为什么要做字这么多的金子美铃小传,真的有人会看?你确定不是徒增成本?为什么定价这么高?其他版本可都便宜很多呢!

  每一个问题我都可以给出我的解释,但我也特别理解这些问题为何产生。就像我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的一篇题为《图书出版中作者、编辑、读者的关系》的文中所言:

  “做得文艺小清新、素雅整洁,可能会在粉丝中大受好评,但是放在书店的展架上,没有人能注意到,上架半年后,被书店退货,变成图书公司的库存。”

  这些问题之所以能够被理直气壮地提出,是因为我们早已对大众选择做出了预判,渐渐地,这些都变成了爆款的经验之谈,并奉为真理。

  我承认,如果忽略“做书需要力争做得与众不同”这个前提条件后,这些通过所谓大众行为得出的结论没准儿都是对的。

  插页会造成工期延长,可以省掉;针对儿童的读物可以做得更加色彩斑斓,增加更多插画,甚至做成绘本版;人物小传什么的更可以不做,既省了写又省了印……这样一套书做下来,定价也自然可以降下来。

  当然,可以省略的事情还远远不止如此。

  04

  在我2015年决定做这套童谣集时,市面在售的仅有三个版本。且都因为出版时间久远,带有时代的痕迹。我决定做一套既便于携带又可满足收藏欲,同时也更能展现纸书之美的版本,因为我觉得,金子美铃的诗值得这样去做。

  我花了大概五个月找到适合的译者,翻译了一年;提前一年开始和设计师约时间,沟通图书定位理念;又用了几个月寻找最心仪的插画师;就连序言作者的选择都煞费苦心。

  因为这套书有三册,我希望找到三位既了解金子美铃,又真心喜欢金子美铃童谣的人来从不同角度写序言。为此,我甚至写信寄到日本,希望能请扮演过金子美铃的松隆子来写其中一篇(一个多月后信被退回)。

感谢youi帮忙寄信❤

  在考虑所有这些环节上的人选时,我也曾经在知名度与匹配度上挣扎。业内在翻译类图书上,如果是重点选题,习惯寻找网红明星,又或冠以最佳翻译版本来力推译者及版本,尤其是这类公版书。这就好像政治联姻一样,如果知名度和匹配度不可兼得,要爱情还是要前程?

  彼时,市面上有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热卖,紧接着一本本以“给孩子”和“诗”为书名关键字的图书相继出炉,那些个“继承者们”大都披上彩色的外衣,似乎弥补着最初那一本的不足:不够“童趣”。

  然而,表现童趣就只能靠色彩斑斓吗?就像童谣一定是天真无邪的吗?

  我反复读着美铃的诗,体会着诗歌中连接着的那成人与孩子的情感共鸣。为什么在日本大地震后,电台中一直播放金子美铃的童谣?到底是什么力量治愈着灾民的心?这其中一定有着更加本源的、跨越着年龄的珍贵之物。

  05

  诗集的文字部分在出版社终审时,编辑曾激动地告诉我,终审老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提到金子美铃,人们总要和她的童谣诗联想起来,其实‘诗心完于天性’,她的童谣诗在今天看来充满了大自然的清新,洋溢着生命成长的节奏,她的每一首童谣都像一缕缕清澈的泉水,流淌着大自然的光彩。特别是她善于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一种稚童的心境(如《莲花和小鸡》);寄情于景,流畅的诗句中充满了哲理和童趣(《积雪》《水和风,还有小孩儿》);有的歌谣读起来富有回味,意境隽永(《卖梦人》)。

  她的诗继承了日本俳体诗的结构,具有西方浪漫主义的风格。同时,童谣中跳动的意象又和童谣的节奏完美融合,一种灵动之美飘然而至,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看了终审老师这段话,我更加确信,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都有着或有过童年,所有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我要努力用能打动所有人的方式去表达金子美铃的童谣,这才是我做这套书时最想传递的内涵。

  光影插页的设计因此而诞生。

  这在普通光线下平淡无奇的页面,只要放在灯光下就会变得梦幻迷人。这种平凡与闪耀的强烈对比,就像金子美铃的童谣,温柔却坚强,也像每一个普通人,以及每一个未曾被雕琢过的孩子,或许在某一刻,便可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对于那些早已定义了何为“童趣”的人来说,其实很难想象孩子会怎么“玩”一本书。在孩子们眼里,有共鸣的诗歌与意外的惊喜才是最大的吸引力。

  06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惊奇地发现一个又一个版本的金子美铃童谣集出版成书。至今市面在售的共有八个版本的诗集,以及三本诗歌绘本。据说,还有一个版本的诗集不久之后也会上市。

  在我这套诗集上市以后,关心我的朋友一直在问我销量如何。

  “慢慢卖吧”,我总是这样回答。

  是的,这并不是爆款书,但是在面对这么多个版本的金子美铃童谣集时,我可以毫无遗憾地说,我做的版本,独一无二。

《 每一次的执着都是完美的人生体验》

  前两天在做書上刊发了一篇关于《金子美铃童谣集》的编辑手记(感兴趣可移步《做不出爆款就做自己喜欢的吧》)。想一想还有些细节对我自己很有意义,所以在这里记录下来,供以后回味。

  我自入行以来,除了最早一年多的理工科杂志、教材编辑身份,后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漫画和绘本。这是我第一次做诗集,而且还是公版内容的诗集。

  曾经我觉得版权书,尤其是公版书比原创内容好做,至少内容是现成的,不用在内容的从0到1上花费太多心血。但想象和现实总是不同的,尤其是当你开始纠结(在意)每一个环节的时候。

  01 什么是最适合的译者

  2015年时,有两位译者的关于金子美铃的作品在售。我自己尤其喜欢第一个版本,由吴菲翻译的那一版。因此,在最初寻找译者时我第一时间在豆瓣上找到了吴菲。

  很可惜,当时吴菲版译文的版权在新星出版社。我打电话给新星版权部,得知版权期是十年,大概还有两年版权到期。

  想着不太可能等着两年以后再说,所以放弃了这个方案。

  尽管如此,在这套书的漫长出版过程中,我仍旧与吴菲通信数次,得到了她的很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很有意思的是,在今年上半年,吴菲翻译的版本已经由果麦重新出版。如果喜欢插图版的诗集,我觉得这一版是不错的选择。

  当我看到这版出版时,我才想起原来已经过去很久,我这才意识到,其实一本书的制作并不一定非要等到所有版权期结束后才能开始。只要出版时没有版权问题就可以。这也算是小小的收获之一吧。

  我后来还认识了当时另一版,即阎先会老师翻译的全集版的策划编辑宏凯姐姐。不过那时我已经找到了适合的译者。阎先会老师翻译的版本是目前唯一的全集版本,今年上半年也重新再版。

  在我寻找译者的五个月里,我思考了很多我不曾仔细想过的问题,比如,到底怎样才是适合的译者?

  当时第一个想到的是竺家荣老师,因为我非常喜欢竺老师翻译的青山七惠的作品,尤其是那本《温柔的叹息》。

  竺老师是一位非常爽朗且认真严谨的老师。在表示愿意翻译诗集的同时也提出,一定要试译一下,因为诗歌和小说不同。这点我从未想过。

  在等待一段时间以后,竺老师遗憾地告诉我,感觉还是把握不好诗歌的翻译。的确,诗歌的文字很少,在短短几个字的翻译之中,不仅要准确译出原诗的意思,还要有诗意,的确很难。

  这之后通过各位老师的推荐,我还联系过四五位译者。有的老师很感兴趣,但是因为孩子尚小时间不够,有的老师正好身体欠佳,还有的是觉得自己并不适合。

  辗转很久,我找到了现在诗集的译者魏雯。

  魏雯的本职工作也是图书编辑,在我们之后对内容的探讨时,她身上编辑的特质就被展现出来。试想,两个编辑去纠结内文是什么感觉?我们常常对一个字一个词的使用反复讨论。

  我记得诗集中原本有一首诗,诗句中提到小孩儿吐出了宝石,是引用了经典童话故事。但是我们一直想搞清楚到底诗中所指是哪个童话故事。为此,我们查了很多中日资料,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所以最后去掉了那首诗。

  还有一处,原诗讲的是“阳炎”,这是日文的特有说法,我看了当时另两个版本的翻译,感觉都没有准确表达这个意思,或者干脆省略了这个意思。最后我们保留了这两个字,并在文后做了注释。我认为这样做更准确一些。

  此外,日文的个别表达方式和中文不一样,如果直译过来,在中文来看是缺少句子结构的。如果这样的句子出现在小说或者其他大段文字中,都不会太难解决,但是在诗歌中,字数本来就少,因此需要重新根据中文来考虑诗歌的节奏。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读者定位问题。金子美铃的童谣,虽然通过孩子的视角去表达,但是却有着成人式的开阔思考。在翻译时,既不能太幼稚,也不能太成人化。因此,我和魏雯也探讨和统一过几个回合:她先翻译几首给我看,我将其中字句可能在给孩子读时有困扰的地方告诉她,她再琢磨,然后再这样反复,找到我们彼此认可的翻译定位。

  诗集出版后,出版方希望可以提高这一版的译文权威性的表述,这也是比较合理的营销建议。但是对此,我是有些排斥的。

  并非我对我们版本翻译没有信心,而是因为我看过其他版本,我知道,每个认真翻译的版本都有自己的特点。“最佳译本”这种名号,只能是后世读者评价出来的。

  我曾在朋友圈看到岳远坤老师转发的一段诗人北岛的话,大意是,翻译其实是站在前者的肩膀上进行的。我理解这个肩膀,一是指原作者的作品,另一是指前人的翻译。旧版本的翻译无论好坏,都给予现在以借鉴。

  02 插画师,是机缘巧合还是心诚则灵

  最初我在公司微信公号做金子美铃推送时,用的是动画导演景绍宗为另一套老民谣的画的插图。当时和诗歌的内容竟然十分贴切。

  不过,当我决定做这套诗集时,“诗集中插画的比重究竟要占多大”,成为另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在与景绍宗长谈后,我发现,对于美铃的诗歌,我最想要的是更加清新简洁的方式。无论哪种风格太过鲜明的插画,其实都只是某一种审美下的选择,我觉得这对于诗集来说,是一种束缚。

  为了这种感觉,我找过专门做压花艺术的设计师,但是总找不到适合的结合点而放弃。

  这期间,还要感谢Joyce帮助我找了很多图片参考,我相信过程总比结果更有意义。

  最后是在米茶老师家的小型图书馆,我无意看到一本台湾的独立杂志上王春子的插画,质朴而富有童趣。其实比起我们诗集中的插画表达,我个人更喜欢春子在这本杂志上的漫画部分,非常非常有意思。

  与春子的这次合作,也为我打开另一扇大门。作为编辑,现有的作者资源并不会局限你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你找到适合人选的能力。只要合适,全世界的作者都能成为你的书的作者。

  经常有编辑朋友让我推荐插画师,我每次都很为难。我从来是为了作品重新去找适合的插画师,而不是让插画师去适应我的作品。

  03 编辑的本质意义在哪里

  对于已经翻译好的经典童谣,在内容上还能有什么纠结?当然有。尤其是当你深入思考编辑的意义的时候。

  做书过程中,我有段时间轻松得心虚。当把插画、翻译、设计都找到适合的人去做时,我还要做点什么?干等着吗?

  此时,我开始重新思考我做这套诗集的初衷。我去看了和美铃生平有关的杂志,还有相关的影像资料。当我看了松隆子主演的金子美铃,以及NHK为金子美铃拍摄的一期专题节目后,这个人物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饱满起来。

  我重新去看我们选集的诗歌,才发现简单的罗列并不能表达出我心目中的金子美铃。于是,我将诗歌全部按照我的理解进行了编排。

  前阵子看到另一篇介绍图书编辑的文章(《怎么把自己的假期做成一本书?》),文中说他们做一本书时把所有照片都平铺在屋内地板上,反复走动观看选择。我当时的做法也类似。我把所有诗歌打印在单独的纸条上,铺满整张床,然后按照我的逻辑去分类摆放。

  这项工作,我从早做到晚,大概做了一周多。

  当我终于将内容重新编排整理好以后,我自己对金子美铃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渐渐感觉自己与这套书连接在了一起。

  04 还有比设计更纠结的事吗?

  图书设计师张志奇是这套书的团队中最早确定的。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和他合作。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有很多磨合沟通的地方非常值得后来反思。

  很多编辑希望找到知名设计师来设计自己的书。但是其实,这只是完成一半工作。我见过很多设计师的作品,包括国内知名设计师,并不能保证水准的始终如一,也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让人很惊艳。更令人遗憾的是,很多设计师的作品看多以后,越来越匠气,我似乎看到了他/她那永远无法突破的瓶颈。

  这其中的原因,有设计师的,也有编辑或者说出版方的。

  现在诗集的封面设计,其实并不是第一版的设计。在后来和设计师盯印时,我曾问他,你还是觉得第一版更好吗?非常意外,他说是的。

  我一开始很困惑,至少从平面视觉效果上看,第一版的设计看不出亮点。但是后来,在我们面对面交谈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他第一版设计的有趣之处。

  这件事让我警醒。

  我们现在看设计,尤其是图书设计,主要看的是平面视觉效果,也就是网页上的展示图。但是,图书设计其实是整体设计。抛开图书内容的编辑设计暂且不提,书拿到手中时其实是有另一番感觉的。

  我们想要的,到底是那种平面视觉更好的,还是那种拿到实体书以后更加令人惊喜的设计呢?

  我开始怀念在书店买书的岁月了。

  在我一直和设计师强调,网页展示需要更加有冲击的效果时,其实我也渐渐忘了纸书的一些独特魅力。当我能够理解设计师说的第一稿封面效果时,我竟然有点后悔没有使用那个方案了。或许在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有像盯印时那样更坦诚、更充分的交谈。

  好在,我们坚持了光影插页的设计。

  最初,插页的设计是设计师提出来的,形式大概是不同质地颜色的纸张模切成不同的形状穿插书中,这样可以增加阅读时的一些新鲜感,为此我们还做了白样假书。

  只不过,我觉得这样做虽然特别,但是还不够有趣。我和设计师说,我们不做为了特别而特别的事情,我们增加的成本要足够有价值。

  我曾看过很多设计很有趣的图书或者产品,但是没过多久,新鲜感过去,反而觉得那样的设计非常鸡肋。

  我找来一些和插页有关的图书来和设计师讨论,尤其是在初物那里借走的一本和光影有关的绘本是最关键性的启发。当我给设计师看这本书时,设计师似乎也真正明白了我的想法。

  在这次做书设计的沟通中,我明确了一点,我们在合作中,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专业立场,但是,也要时刻反思自己的立场是否真的专业。

  我们经常会把别人的想法,比如领导的想法,其他貌似经验更多的人的想法拿来当成自己的想法。然而,如果这些想法没有自己思考的过滤,永远都是别人的想法,而且,还可能是不适用的,甚至是错的。

  在我和设计师的沟通中,幸好设计师有自己的坚持,我也有我的坚持。在我们多次“沟通”中,虽然那时感到时间非常漫长,但我们都没有向对方妥协。至少现在的结果,我们都是满意的。

  05 交稿之后还做些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和中信出版社合作。中信出版社应该算是国有出版社里面发行渠道不错的一家,我也希望藉由这次合作来看一下渠道不错到底是什么感觉。

  负责我这本书的编室,有专门的策划编辑和营销编辑与我对接。策划编辑负责社内的出版流程,营销编辑则负责联系我这本书的营销推广平台。

  非常感谢这个小团队的工作。尤其是策划编辑艳平对这套书的重视,无论是打样做假书,还是叫上我与社内的编辑,或是和各平台做重点书的推荐,都非常积极投入。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在这套书决定起印数时,她竟然因为觉得起印数不高而和我说抱歉。

  我们在图书上市前两三个月,就开始给各个网店平台讲书,也准备各种前期资料发给相关微信社群听取意见。

  感谢营销编辑博雅,一直帮助联系宣发平台,经常半夜还在群里布置任务。

  还有社里一些没有见过面的老师,虽然有些意见我最后没有接受,但是这种关注的态度总比毫不关心要强百倍。

  看过《重版出来》的人一定可以明白,很多时候,一本书的命运是由各个环节上的每个人的努力得来的。这本书的命运也是如此。

  这两天,我为这套书做的粗糙小视频在中信出版社天猫店的手机端主页出现。看到时我既感慨又感动。最初只是艳平说了一句,有个宣传视频就好了,我就研究了Premiere勉强做了一个。如果没有这样的要求,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去做。这或许也是团队的意义,有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回应别人的付出与期待。

  如今这套书上市二十多天,销量不算很好也不算太坏,我反而觉得这是不错的状态,我希望它就这样慢慢地、不断地延续下去,五年、十年,甚至一百年……

  这样定位的一套诗集,很难像《小王子》那样去营销,因为诗歌本就不如童话般大众。相比眼前的销量,我更关心每一位读者的反馈,看看我当年第一次读到金子美铃时的感动是否真的传递出去。我甚至矫情地希望,除了对光影插页的欣喜,可以看到更多人因金子美铃的诗歌而内心丰盈。

  果真如此,这套书就没有白做。

  不想读诗,听听歌也是极好的

  ▽▽▽

我和小鸟和铃铛6.1程璧 / 2016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子美铃童谣集(全3册)》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