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魔法吗》是一本由(英)布赖恩·里德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是魔法吗》精选点评:
●有意思的书
●看到第五章了,应该不会接着看下去了,一个物理学家,说话为什么不能直来直去,反而像个哲学家那样绕来绕去?
●所以这本书的意思是,任你什么科学什么魔法,在哲学面前都是渣渣!
●是嘛?
●非常有趣!有相当一段时间我热衷于用这里的感觉去跟人叙述事情【对就是装啦╮(╯▽╰)╭
●无甚高见,还算明晰,可看。
●有一部分还可以,其它觉得像思维混乱的呓语
●非常博学的一位作者,身为物理学家,兼通哲学、音乐以及文学艺术。正如他所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本不该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两者都不是万能到可以解释世间一切现象的,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前几章我真的是在研读,细细体会每一句话、学习每一个我不懂得的专业术语。然后我发现这样太累了,即使读书该是个学习的过程,也不该是这样的。后面几章匆匆浏览过,也就把这本书还了。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上,我还欠缺太多的东西;经典的文学与音乐,也都不甚了了。如作者所言,世间没有“我自然科学学得很好,所以文学艺术不必去了解”的这样一个道理,所以~我要补一补许多学科的基本常识了!!!
●当我们在谈论科学主义的时候在谈论什么?科学不老实呆在科学范畴内 死活非得进军 伦理学 美学界 搞什么颜值
●术语太多,难读懂,但对科学的认识很中肯。
《科学是魔法吗》读后感(一):不能迷信科学
现在的人倾向于接受既有的事物:感官直接能接触到或思维能想象到的东西。对于不能带来直接感官刺激的东西,人们通常不愿意接受甚至不屑于考虑。这也许是人类惰性的一种表现。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在我看来就是使人变得越来越懒,它满足了人类通过最少的努力(甚至不努力)获得最大的享受这一欲望。科技的发达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虽然一些科学家有着探索宇宙人生的崇高理想,但是科技最强劲的发展动力还是人类原始的欲望。相比于艺术、哲学、宗教,科技能给人带来最直接最刺激的体验,也是最低层次的体验。但是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向着低层次堕落的动物。科技带来了人们追求的方便快捷,但是方便快捷了以后呢?科技的发达使得社会布朗运动越来越剧烈,人类生活节奏空前加快,追求本身成为了目的、主旋律,忙碌的人们已经忘记了到底要追求什么,也没时间停下来去想了。懂经济的同学告诉我,现代企业重视的是增长,即使已经赚到很多钱,还是要不停的寻找新的增长点。我们每天的活动不过是在焦虑中制造新的焦虑。
《科学是魔法吗》读后感(二):科学的边界是什么
这本书在2007年8-9月份读完,首先是章节的介绍:
1 科学的限制:科学主义和还原论者把科学上升到解释全部宇宙和意义高度是不恰当的,这里作者描述了很多科学的限制。其实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并不是描述特定事物的,也就是说科学是研究规律和方法的。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本质上还是主体内的模式,是形而上学,完全不能代替这个世界。
2 元科学:科学家信仰的一元论本体论,从而导致的科学主义,本质上也是神学的边缘。因为科学也是科学家根据信仰和价值判断产生的。而一元本体论本质上是可以验证但是无法证明的。也就是会说科学是有效的,但是如果也像宗教一样上升到不可动摇的本体地位,那么灾难也就开始了。
3 科学和魔法:在历史上科学一直在驱离神秘主义的魔法,但是魔法也就是不可知论的空间依然存在,两者依然共存着。
4 魔法的万有理论:科学有万有理论,但是作者认为魔法也是无处不在,在艺术,精神领域大量存在,神秘主义的任何元素都是魔法的体现。
5 天体音乐:古代人类对天体和谐的音乐化。
6 科学和数学:数学很难被包括在科学体系内,但是数学确是科学的基础,并更有一元本体地位。这是神秘的
7 数:神秘的数字
8 量子魔法:量子的结构从何而来呢?
9 科学和心灵:什么是独立意识呢,在这里作者对于认知科学了解的还不太多,看法比较初级。
10 科学和社会: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里提到了政治的分形本质。作者讨论了一个新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非常有趣的讨论。
11 科学和艺术:科学如何衍生出艺术的复杂性?
12 科学和感性:这是最后总结的一章,提出科学该更有人性。
这是一个本优秀的书,他的论点如下:
1 科学是具有大量边界,科学扩展为科学主义,宗教化是错误的。
2 这本书上说的魔法指从超自然和迷信中解脱出来的自然魔法,在我看来就是不可知和神秘主义。作者认为应该对知识边界以外的保持足够的尊重,自然魔法是科学的一个平衡。
3 的确如此目前社会对于科学导致的科学主义的反弹的确也比较明显,这本书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阐述过程
4 为此作者列举了大量存在自然魔法的领域,天体,数学,量子,灵魂,社会,艺术和情感。其实在这些领域科学也在逐步驱离神秘主义,我在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5 不过我还是认为作者的提醒非常睿智和高水平的。
其实这本书没有特别新奇的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我以前没特别注意的。作者反复强调,科学无法处理独特性,也即是科学的本质是共性和形而上学的。科学毕竟还是世界规律总结,并不能代替这个世界。
不过这样的情况也在逐步变化,在人造世界,科学不仅是认识世界,而且通过计算机体系,开始逐步可以复制实例,从而实现对于独特性的处理。当然完全的自然界还是无法控制,但是人类在越来越人造的世界中,科学会越来越控制一切,就像黑客帝国中一样。这是一个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呢。
《科学是魔法吗》读后感(三):巫术与科学
弗雷泽在《金枝》中把巫术看作黑线,把宗教看作红线,把科学看作白线,然后把人类思想看作是由这三种思想编织起来的网。这样来看的话,这个思想之网在开端之时黑色大行其道,然后是红色压制黑色,最终白色崛起,逐渐替代红黑两色。不过,黑红两色虽然失势,至今也并未消失。
巫术实际上就是魔术,或者说魔法,或者说法术,但是并非作为一种娱乐表演或其他噱头,却是作为一种技艺或说是一种办法,被比较原始的文化中的人们用来解决一些日常遇到的问题,比如给人治病、侦破罪案、预言战事、保证丰收等等。这是因为,这些文化所知甚少,人们只是观察到了一些表面现象,却不懂背后的原理。根据这些肤浅的观察而想出的这些办法,即使对她们自己来说也是不知道怎么就起了作用——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并没有什么作用,有时不过是有些心理作用而已。
她们自己并不觉得没有作用,否则就不会去搞这些被我们称作巫术、迷信的东西。毕竟,她们还因为搞这些东西被包括像泰勒、布留尔在内的一些人看作智力上有问题。我们现在也知道,并不是她们智力上有问题,如普里查德、马林诺夫斯基、博阿斯以及后来的杰拉德·钻石所说,我们的这些原始祖先或落后文化里的人不傻,她们只不过是所知有限,却对自然做了过度的推论或狂野的猜想,于是犯了很多的错误罢了。
问题就又回到了人的原生智力问题:一种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寻求有用的答案而不是通过完整的逻辑推理来获得真理的信息加工系统。由此会产生两类问题:其一,我们的认知,会受到原生智能的“功利取向”的歪曲;其二,我们考虑问题缺乏逻辑上的严谨性。
我们重新来提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可靠的?答案只有一个:经过严密逻辑推理的结果才是可靠的。我们的感觉、直觉、想象力都不能保证一个想法、观点或结论的可靠性,因此所有从感觉或直觉得来的结果都是不可信的。
有些人不这么认为,就像布莱恩·里德雷。他在《科学是魔法吗》中说,关于人文学科的研究,包括艺术、宗教,需要的是直觉、想象力等非理性能力。布莱恩·里德雷自己是一个物理学家,还在一个大学里教书,他的这个观点充分对应了罗韦利在《时间的秩序》中所说的:
即使是物理学家也难免会胡说八道。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些人在某个领域获得了某些成就,至少掌握了相当的知识,他们于是就忘记了谦虚谨慎,甚至变得妄自尊大起来,开始对超出自己领域之外的东西评头论足,出尽洋相。不过,里德雷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在我看来,他甚至没有发展出一种逻辑思维,没有领会“科学精神”。
在我看来,巫术或说魔术,是现代科学的前身,尽管它并非寻求真理,只是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较难的问题。我把巫术称作是箱外思考,也就是说,只是观察到了外部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做了一些推断。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曾提到一个例子,他说通常我们在家里,一按墙上的开关,灯就亮了。按开关与灯亮,就是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这个现象,不仅是从来没有用过电的古代人,甚至就连巴甫洛夫的狗都会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联系。这就是我所谓的箱外思考。
费曼曾经描述过这种箱外思考,他称之为cargo cult science。南太平洋小岛上曾有美军基地,当地土著人看到一些运输机来来去去。后来美国人撤出,这些土著想要继续有飞机飞来,怎么办?她们模仿之前的美国人,铺设了跑道,在跑道旁边生火指示方向,搭造了棚屋,一个人坐在里面,头上戴两片木头,插几根树枝,就像带天线的耳机,嘴里还模仿仪器的声音:嘀嘀嘟嘟。但是飞机就是不来,就是不来。
弗雷泽与泰勒都注意到,巫术所采用的原理是相像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性。许多求雨仪式都模拟下雨的样子洒水,在播种下种子的土地上进行性活动以求丰收,通过带有不确定性的掷骰子问卜具有同样不确定性的未来前程,就像是说,借助一些相似或相关的属性,能够让我们顺藤摸瓜,知悉另一些属性或触发另一些属性对应的现象出现。这种思路在极为简单的事情上还能奏效,稍微复杂一点就成了笑话。
真正的科学发展出来,看上去并非只是积累了更多的箱外观察,毕竟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在积累数据。原始文化中的人的观察,就像我只看到一次某个人出现在一个店面里;如果在店门口装一个摄像头,让现代人工智能来观察,发现她每九晚九地出入店门,这就是积累出来的大数据。根据我观察到的信息,认为她是店里工作人员就显得草率,但是根据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就能得出基本上正确的结论,但是科学不是这种大数据的积累。因此Pearl和Mackenzie才说,或许人工智能的未来是研究因果而不是只做统计。
科学自身看上去更像一个打开黑箱的过程。休谟曾说,我们无法判断因果关系,不过是发现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的相伴而生。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开关与电灯的关系,按开关的动作与灯的变亮是两种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如何判断是因果关系呢?答案或许就是:打开墙壁,研究一下线路;拆开线路,研究电流,如此等等。由于有这样一个拆解过程,引发了里德雷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误解,他们误以为,所谓科学,只是拆开整体,还原为组成整体的细节部分。他们说,由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所以科学研究能力有限,不能揭示关于“整体”的真理。
里德雷说,把人分解为细胞、夸克,并不能告诉我们关于人的本质。他认为,关于人、社会,以及任何人文学科,都不是科学研究的范围,而是神学、美学的研究对象,通过感觉、直觉、想象力来获得伦理的、美学的知识。他又说什么科学是研究非人的、物理的、机械的世界,而关于人的、有意识的、非机械的力量世界,需要宗教来给出启示的真理,科学不能解释意识、伦理、艺术与宗教等等之类的话。
这类观点看上去也不难理解。过去的“科学”,从古埃及人的数学、天文学研究开始,给人的印象就是在研究代数、几何,研究各种物理现象。没有人研究生命现象,没有人研究DNA、脑神经构造、作为复杂系统的社会现象,为何?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费曼就说,社会学太复杂,于是他去研究简单一些的物理学。但是里德雷由此就认为,科学不研究人,不研究意识;科学只研究细节,不研究整体;科学只研究简单的东西,不研究复杂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人是费曼而不是里德雷的原因。
不错,科学并不提供全部的知识,我已经说过,科学提供关于真的知识,但是还有关于价值的知识。那么,这种关于价值的知识从何而来?还得从真而来。里德雷一定是受他的宗教信仰的迷惑,导致他思路的扭曲。当他说由宗教提供启示的真理时,他一定是像帕斯卡一样,忘记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说,宗教如何提供的启示的真理?罗素、费曼这些人,虽然也在宗教的洗脑氛围中长大,但是都曾经想过,宗教所提供的那些说法如何是可信的,可靠性在哪里。然后,他们都发现,宗教最终来自一些人“自称”的“天启”,即使说,这不是在蒙人,但是又有什么理由仅仅相信一些人的空口?
所谓的美学、伦理的真理,需要以关于世界自身的真理为前提。里德雷说,当科学家揭示一些自然的奥秘时,她几乎不可能不感到一种宗教式的敬畏……在科学家心里唤起了那种与神秘的宗教体验相联系的狂喜与谦卑。就像人们在艺术作品中获得美感一样,这首先是一种智能的反应,因此要研究美、宗教体验,应该先弄清楚智能的本质。否则,世界在我们面前就表现为外在的自然、物理世界,以及另一个背后由精神、感受推动的神秘世界。里德雷说,有些人认为人生生化机器,“这非常让人不安”。他的这种不安让我有点不安。
《科学是魔法吗》读后感(四):“独特的个体是科学的紧箍咒。”
每一章前的引言还不错,摘抄一下。
导言
一个真诚的人会因其对科学最终意义上的无为信仰,而断定一个与生命、自然、历史迥然不同的世界;就其断定这一“另一个世界”而言,这是否意味着他必须要否认我们这个与之相对的世界呢?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
第二章 科学的限度
数学知识的扩展以及新发明的可能性,其前途是无止境的;同样,凭借连续的经验和经验通过理性的统一,我们将不断发现自然界新的性质、力量和法则,这种前途也是无止境的。然而,在这里我们必须要看到限度,因为数学只涉及现象,凡是不能属于感性直观对象的东西,如形而上学概念和道德概念,都在数学范围之外。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第三章 元科学
如果你仅仅站在同意科学的层次上,而不上升到一门更高的科学,那么就不可能在这一平面或层次上做出什么完美的发现,也不可能发现任何科学更为深远的部分。
——————弗朗西斯·培根《学识的进展》
第四章 科学与魔法
人的感官与太阳相似,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它开启和揭示了整个地界,却隐藏了星辰和天界;感官也发现了自然事物,却与神圣的事物相阻隔,使之暗淡无光。
——————弗朗西斯·培根《学识的进展》
第五章 魔法的万有理论
你是否真的相信,如果没有魔法师、炼金术师、占星术士和巫师等人的准备工作,科学仍然会产生和壮大?这些人的许诺和自命不凡首先必须创造出一种对于隐秘和晋级力量的饥渴和喜好。
——————尼采
第六章 天体的音乐
瞧,天宇中
嵌满了多少灿烂的金钹;
你所看见的每一颗微小的天体,
在转动的时候都会发出天使般的歌声,
永远应和着嫩眼的天婴的妙唱。
在不朽的灵魂里也有这一种音乐,
可是当它套上这一具泥土制成的
俗恶易朽的皮囊后,
我们便再也听不见了。
——————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五幕
第七章 科学与数学
没有听过天上音乐的人是孤独的。
——————帕特摩尔
第八章 数
我相信宇宙中有15,747,724,136,275,002,577,605,653,961,181,555,468,044,717,914,527,116,709,366,231,425,076,185,631,031,296个质子,以及同样数目的电子。
——————阿瑟·爱丁顿爵士,《物理科学的哲学》
第九章 量子魔法
绝对无限的实体是不可分的。
——————斯宾诺莎《伦理学》命题十三
第十章 科学与心灵
什么是物质?——不是心灵。What is matter?——Never mind.
什么是心灵?——不是物质。What is mind?——No matter.
潘趣(Punch)
第十一章 科学与社会
一个不知道如何变革的国家,也就不懂得如何保存。
——————埃德蒙·伯克《法国革命论》
第十二章 科学与艺术
我祖亚当坐在树下,用小棍在土里画着。世界上第一幅原始素描诞生了,他很开心。直到魔鬼在叶下低语,“它的确很漂亮,但这是艺术么?”
——————拉迪亚德·吉卜林,“文艺创作的难题”
第十三章 科学与感性
关于文化的最佳发现是人在自身中实现的,他在其中发现有两股异质的力量在起作用。假定一个人爱好造型艺术或者音乐能够完全像他对科学精神的神往那样,假定他认为通过摧毁一股力量而激发另一股力量来解决这种矛盾是不可能的,那么,他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变成偌大一座文化大厦,好让两股力量同处一室,尽管是在不同的两端,而在两者中间有着起调解作用的中间力量,能够在必要时调解爆发出来的争执。
——————尼采《人性,太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