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是一本由[英] 达伦·布朗 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6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读后感(一):达伦·布朗带你走近科学
在台上损同行,是郭德纲的拿手好戏。如果有一天,你看到郭德纲在台上没问候同行,或者,竟说起了同行的好话,反而觉得段子没劲了——这还是郭德纲吗?
不用说也知道,老郭的这种做法触碰了行业内的忌讳,这点他自己当然也清楚。本来哥几个在业内相安无事,其乐融融,抱着团轻松把钱挣,这时候非得冒出一个牛逼的懂行的,揭短,曝潜规则,把行业内苦心经营的、“不与外人说”的事儿抖露出来,能不遭人恨?
“不给别人留活路”,做出这种大胆行为的人,通常分为两种,要么是抱着一损俱损的想法,我不好别人也别想好到哪去,常见于被逼急的弱者身上。要么是,本身已站在金字塔顶端,贩夫走卒不入法眼,蝇头小利已无挂碍,有底气有资本,就算掀桌子翻脸凡夫俗子也动不了你的金身。
郭德纲属于后者。本书作者达伦·布朗,也属于这后一种人。
布朗本科是学法律和德语,后来改行,玩起了魔术,一不小心成了得道高人。(他也是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拜访英国时,唯一点名要见的人。)不知是出于炫技的原因,还是实在看不过笨人被愚弄(大概是这个原因吧),布朗写了这本书。书中,他以心理学知识和科学思维为武器,剑锋直指读心术、测谎、灵媒等有着大量拥趸、玄之又玄的神秘事物,将它们请下神坛。
像很多高冷之人一样,达伦其人言语刻薄,刁钻。在书的序言里,就对读者大放厥词:“希望大家享受这本轻松愉快的小书,如果你发现了什么错误,一定要写成邮件、打印出来、叠好,然后塞进自己的屁眼儿里。”
不过高冷之人,肚子里通常都有干货。带着这种傲慢的态度,布朗在本书的一开始就先拿魔术界开刀,断其财路。他全程分析了硬币魔术和纸牌魔术中,魔术师是如何操控观众的,以及他们运用了怎样的心理学技巧和表演手法。通过他的每一步拆穿,我能感受到每个魔术师都是极佳的演员和心理学大师。而且,如果台下的观众本身就是那种易暗示性强的,就更容易上套了。
类似的还有对催眠和NLP的分析。布朗干脆利落地一语道出催眠实质:“想要理解舞台上下的催眠体验,使用非常通俗的‘任务激励’语言比如集中注意力、角色扮演、想象、响应期待、社会从众、服从、对催眠师的信任、对人格魅力的回应、放松、亲密关系、暗示以及悄声许诺的现金回报,能够极大帮助我们学习如何理解催眠现象,而且无须大谈虚假入神状态等等。”这些催眠技巧,每一个单独摘出来都能成为心理学研究专题,而正是催眠师对这些鱼龙混杂的技巧的综合,才使得催眠无比神秘。
分析NLP时,也是一上来先批一通,指出该学科及其创立者的一些内幕。当然这也是为了祛魅,保持科学理性怀疑的精神。然后讲述如何运用这门学问实现个人改变。比如如何运用NLP改善人际沟通,如何治疗恐惧症等。
书的内容当然不止于此,还包括对记忆术、潜意识、超自然现象等的分析。作者是个走路都在往下掉个性的人,严密的逻辑和英式冷幽默充斥于字里行间。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不是很正经的死理性派,冒着被骂的风险,为我们破解内幕,带领读者走近科学。(话说,《走近科学》曾经是本人最喜欢的一个节目,如今阅读布朗的这本书,又让我想起了那段时光。当然,我指的是沦为逗比节目之前的那个《走近科学》。)
回到本文开头。说实话,每个行业都怕有一个拆台的人,比如,宋祖德方舟子之类,还有前面提到的老郭。可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些人真的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又为何会遭恨?如果老郭真的像恶意炒作的那些网络红人一样,靠兜售虚假或负面信息来搏出位的话,为何还能有很好的观众缘?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话虽难听,容易招致不满,但不是为批判而批判。我们看客之所以认同,是因为他的这些出自内行之口、有理有据的话能够说服我们。就这么简单。
《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读后感(二):谈谈教益
【魔术】
1.由于误导、记忆偏差、观众被愚弄之后的尴尬情绪,绝大多数的魔法都发生在魔术结束以后。
2.魔术高潮之后,观众戒心最低之时,对观众植入各种暗示会变得易如反掌。你在魔术过程中有多大程度的精神集中,事后往往就有多大的放松,正是利用这一点对你植入暗示。
4.所有伟大魔术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情节必须非常简单。而那些对魔术节目不怎么感兴趣的观众,其实才是最不容易被糊弄的人。
5.魔术中最难的地方不在于技巧和模仿,而在于如何潇洒自如地表演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6.意念致动:如果你的大脑专注于做出某个动作的想法,你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真的做出相应的动作,尽管程度轻微。这一原理往往应用于桌子倾斜术、占卜板、钟摆、肌肉解读之类的魔术或灵性运动。
【记忆】
1.大部分关于超级记忆力的研究表明,记忆力出众的人大都使用了丰富的记忆技巧。
2.速读只是教你如何跳读。
4.几种记忆方法
(1)锁链记忆法(记忆几十个随机的单词):在每两个相邻的单词之间建立一种视觉上的联系。而且每个画面必须生动鲜活,画面中的不同元素必须有互动,画面必须极不寻常。
(2)位置记忆法(此方法可以弥补锁链记忆法因为在某个词语上卡壳导致的锁链中断):将画面与你熟悉的生活环境的某个固定路线联系起来。这些画面代表那些需要记忆的东西,然后你把它们固定在路线中的某个确定位置。
(3)记忆宫殿,位置记忆法的更高阶段,允许你记住更长的项目数量且可以同时记忆两个以上的列表。
【催眠和暗示】
1.催眠中起作用的不是我从自助手册上学到的那套精致而神奇的诱导语,而是因为催眠对象“相信”这个过程有效。
2.想要理解舞台上下的催眠体验,使用非常通俗的“任务激励”语言比如集中注意力、角色扮演、想象、响应期待、社会从众、服从、对催眠师的信任、对人格魅力的回应、放松、亲密关系、暗示以及悄声许诺的现金回报,能够极大帮助我们学习如何理解催眠对象,而且无须大谈虚假的入神状态等等。
4.为了与对方建立更美好的和谐关系,我建议你使用符合对方表象系统的谓语。
奥斯卡·王尔德所谓的“人后的面具”揭示了我们世间行貌的深刻秘密。我们的虚饰做作和显而易见的怪癖通常最重要,泄露了我们最多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赞同这样的说法:相比之下,所谓“内在之我”恐怕就是胡扯,肯定与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模样几乎没什么关联。
你意欲展现的,并不是你实际展现的。你打算如何表达意见并不重要,你实际表达的效果才最关键。
一个静静独处的人自然说不上自信或不自信。只有开始人际互动时才会冒出这种玩意儿。同样,更不必提某人在社交中展现的自信是真实的还是假装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自信仅仅视作一种让我们显得具有某种特定风格的行为和花招。为什么我们想要显得自信?因为它是一种格外迷人的气质,还能让我们感觉极好。
自助技巧对某些人来说卓有成效,对另一些人的效果则不言而喻。NLP大师安东尼·罗宾逊等人靠迷人却狡诈的励志课程发了大财,这些课程的内容可归结为一条古老却浅近的格言:直接行动。关键是做还是不做。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用来界定自己的是行为,而非动机。我们的思维或愿望如果不能带来行动,那就几乎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行止谈笑,举手投足,有时候甚至是我们如何努力显得友善。这一点如此浅显却常遭忽视。
6.政治家懂得如果向公众密集地发布一堆统计数据,接着来一句“总而言之”,大家就会对结论更为信服。如果下结论之前没有发布暴雨般的大量信息,效果就不会那么好,公众因为信息量过大无法立即理解时才更易说服。
7.迷惑与自卫
当你身陷险境或试图从不快的情境中脱身,只管玩自己与情境不协调的游戏,你就可以轻松自如、不带威胁地避开他们的恐吓。你的语气和态度都轻松愉快,他们应当能够完全理解你在谈论什么。你既不受威吓,也没有挑衅他们。
【潜意识沟通】
1.出于某种原因,电视主持人的二维形象以每周末一次的频率从演播室传到千家万户闪耀的屏幕以后,某些发育不全的头脑就会产生某种幻想,以为自己和他或她建立了某种联系。许多流行明星正是利用这个人性特征达到了成功。
2.我的工作融合了魔术和心理学的原理,但常常伪装成魔法之类的东西。如果你认为我的节目只是借助于对人类非语言信号和潜意识沟通的熟练掌握,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3.人是有血有肉的三维人物而不是被下意识归类的某种物体,笔记分析和性格解读只要开始就个性问题大放厥词,就会立刻破绽百出。
4.培养对非语言沟通的敏感,必须持有一种冰冷而客观的情感疏离。当然,保持绝对客观几乎不可能,人们的观点会影响其判断,但认识到驱除个人偏见的重要意义却是举足轻重。
5.关于身体语言,畅销图书经常忽略或者刻意掩盖的事实是,先设立一个常量的重要性。
6.超脱疏离的关键是别太关注人们说话的字面内容,而是留意他们没有说出的东西(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
《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读后感(三):纪录
他性 打开我们的循环封闭信念系统 罗素的茶壶 气氛 动作引导 暗示 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如此狭小 ⚫️魔法不是来自你做了什么 而是来自观众认为你做了什么 核心不是硬币消失了的事实这仅仅是魔术的结果 而硬币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这才是充满魔力的地方—-魔力 奇迹 往往是一种缺失 一种跳跃 魔术技术的关键是伪装 魔术的关键是和观众建立特定的关系。惊讶和迷狂(高潮)一样出现时总是伴随着高度的易暗示性状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观察越多失去也越多 有多紧张就有多松懈。情节简单——主线简洁强大便划定了范围 细节容易被忽略 想象空间既封闭又灵活。潇洒自如的性感内衣vita。无意识的肌肉 潜意识的全身性。充满好奇的游戏精神。催眠对象的期待。推进与诱导 当你..就会..真到假。谓语与表象系统。镜像行为 双人舞。态度和视角转换。合理化倾向。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用来界定自己的是行为而非动机。迷惑与自卫。不卷入情景。谎言像是贴纸。不断地反驳自己的观点。我们的证实偏向 寻找证伪。斯金纳 鸽子。越绝望的人越容易被骗 紧张是绝望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上的优越感 情绪上令对方满足。人们将某种信念与自我认同联系在一起时 破除这种信念也极其艰难。
《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读后感(四):这一切让你觉得神奇的都是来自你的大脑
达伦布朗,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人,但知道的人都会觉得是个很传奇的魔术师。从俄罗斯轮盘赌到预测彩票号码,从让白领抢银行到改变一个人的宗教信仰,他一路走来已经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表演。而且不光高强度的几乎每天都有演出之外,还特地会在魔术师面前表演魔术。这也是他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一个跨界的天才,魔术、心理学、催眠、读心术、NLP、通灵术等等都有所涉猎而且还研究的颇深。如果对于这些故事或标签乃至于布朗本人有兴趣的话,这本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了解机会。看看他自己是怎么描写这些看似神奇的事情。
当然,说看似神奇就意味着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事。书中一开篇就讨论了宗教信仰的问题,当然不能说宗教信仰就是错的,但也的确存在很多笃信的事情甚至看似有些神奇的都是来自于诱导和错觉。包括后面还对很多通灵术、读心术以及神秘主义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解构。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大脑最后的把关,与其说我们被其他人诱导或者被骗,还不如说就是我们自己的大脑在骗自己。而且就算我们认识到,也有可能回避不了这种认知的漩涡。所以在相信一件事情之前还是要反复想想清楚,而且还是值得好好学学心理学的。
布朗当然也深谙心理学的知识,在文中也介绍了很多其实很滑稽的观点。比如凭心而论,对于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还是会有很惊讶很神奇的感觉,但其实小概率事件也是一定会发生的而已。如果小概率事件加上合适的包装那就成为神奇乃至于神迹了,我们是不是因此应该重新审视下我们许多的认知了。如果再加上替代效应、安慰剂效应等等,这些完全可以作为前面小概率事件的强化手段……眼见一个神的剧本就出来了,神迹可就会来了咯。
布朗还是一个很厉害的催眠师,这和他多年舞台催眠的历练息息相关。不过貌似他好像不太喜欢NLP,也许是NLP太过于追求术了,虽然不是魔术师却在追求魔术效果。但不管如何催眠和NLP也是对于意识控制的当下比较流行的方法。所以他也介绍了一些原理和自己喜欢或者是擅长的小工具。当然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魔术乃至于表演技巧的介绍。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大杂烩,介绍了布朗对于和心理学相关或者意识控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看法。因为他自己本身是个全才,你无法说清楚他的表演用的是什么技巧,而往往是一个综合体,是一个只要能达到表演效果的组合技。这也许是他能够在魔术师面前表面魔术,乃至于作出那么多看似神奇无法解释的表演。不过这本书也只能是个皮毛而已,虽然说了很多布朗的观点,但对于自己的很多精彩表演并没有过多的解密,你只能知道他是什么知识和技巧都会用上,让你防不胜防。这也许就是魔术的魅力,有时完全拆穿也就没意思了。
还有件不得不提的事情,就是这本书有一个庞大的参考书单,每个方面都不是随便写写这么简单的。所以天才也不是那么轻易练成的。就凭这点也应该关注关注这位意念控制大师。
当然单从这本书出发也能够给你带来一点认知的启迪,因为很多知识及技巧不光是在魔术表演时会用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被影响。特别是我们的大脑是怎么思考的,我们的确应该好好思考下。
2017-1-6
《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读后感(五):坑爹书名的好书
该书原名为《Tricks of the mind》,如果直译的话,更恰当的翻译应该是“大脑的诡计”,正名如央视科教频道前段时间出品的心理科普系列片,开始看到该系列片时还觉得很不错,看完该书后,才知道所有内容都是来自该书作者达伦布朗,转轮实验,肌肉解读,催眠诱导,记忆宫殿等等。但无可厚非,央视的科普片拍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对阅读书本耐心不足的同学可以从这部7集的科教片看起,如果对片中的内容觉得感兴趣,那么我推荐可以再来细看下该书,不要被书名迷惑了,真心觉得这中文译名有点像盗版。
该书的写作手法会有些累赘,即在表达上不是很简洁,可能跟翻译有关,也可能是作者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多余的文字说实话也没能增加书籍的可读性,毕竟该书是实实在在讲干货的,不是煽情讲故事的,这算是对该书提出的一点小小瑕疵。
该书主要由魔术、记忆、催眠暗示、潜意识、思维五部分组成,而每部分多多少少都曾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至少有些知识点上给过我冲击,现也就只是把这些知识点做一个分享。
魔术方面不太懂,至少学到了一个简单的纸牌魔术,不过没机会展示是不是有效。魔术一开始就知道不过是注意的漏洞和思维的固化产生的偏差,但达伦布朗在魔术解释上更让我认识到,人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越是集中越是容易松懈,而魔术不是发生在表演时,而是发生在结束时,抑或是当你以为魔术结束时。欺骗不是一时性的,而是过程性的,这个过程是转移视线的技巧,索性在高清摄像和慢帧回放下,魔术也不会那么神奇了。
如果说我能在高中时候掌握这个记忆的技巧,那么恐怕现在的我不可能在这边码字了,我不相信什么神奇记忆术,那只能说我没有尝试过,20个无意义单词,通过一次十分钟左右的记忆,可以说现在我还能回想起来,而这中间根本是没有复习的,而这仅仅是最简单的锁链记忆法,还未进阶到记忆宫殿,嗯,确实很神奇,但这算属于一种技能,想要真正掌握还需要不断练习和自动化,我没有继续练习下去的动力,因为如今要记忆的内容好像很少。
催眠的篇章所涉及到的内容,个人觉得远超过我曾经花钱去上的那个鸟毛催眠辅导班,而催眠的技巧中,作者不仅讲了该怎么做,也讲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说不是心理学,就是坑人的,内容太实在了。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催眠语言的推进和诱导技巧,“当你X的时候,你就会Y”这是一个简单的推进语句,X是你真实的体验,Y是需要你感受的内容,这样说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但就这么简单的一个范式,绝对人人都曾中招过,“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细细品味一下这段歌词,其实也是这个范式的变种,这些诱导的方式同样适用于文字。
潜意识部分主要讲了谎言的识别技巧,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很自豪的说其实跟我以前写的一篇“如何识别谎言”基本上的论调是一致的,但肯定比我写的好,就不再赘述了。
思维部分的错觉至少让我明白一件事,我TM也是一个感性人,真好!!一直以为自己很理性的同学请听题,“李磊从小就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孩子,喜欢吸引别人的注意。他自觉不太能融入群体,渴望利用自身的才华让大家刻骨铭心,另眼相看。他对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格外沉醉,任何穿衣领域都想试试。他十分享受当众演讲或炫耀的机会。看完这段话,请对以下四个命题按照可能性由大到小的排序:1,李磊是一个会计;2,李磊是一个专业演员;3,李磊喜欢去听古典音乐会;4,李磊是一个专业演员,喜欢去听古典音乐会。”好了,进行排序吧,还有,我不会在这里告诉你分析和答案的,想知道吗?自力更生吧。
言而总之,十分推荐该书,但是文字又小有密,在阅读上确实也不太爽,所以另推荐央视科教片《大脑诡计》可以先随便看看,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