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950年上海大轰炸》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14 03:00: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1950年上海大轰炸》的读后感大全

  《1950年上海大轰炸》是一本由张犇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50年上海大轰炸》精选点评: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上海往事。

  ●优秀的学术论文反而不生涩,反令我多次眼红欲泣,实在应该多了解一些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增加一些现实感,不会总有独自在时空中飘零的感觉。

  ●当素材看的,比较全面,很容易带入想象。偏学术却不难读。带着去中部看了一周多,有一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魅惑感。

  ●3.5星,难得还有对岸的史料

  《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一):放行报告轰炸损失的电讯的检讨 徐永煐

  节选自徐永煐的检讨

  《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二):1951年第一期《上海公安画报》

  《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三):不曾了解的一段历史

  《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四):历史的点滴

  承平年代出生长大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辈的故事,比如时下的小朋友无法理解没有网络、手机、地铁和私家车的世界,而80后的我们同样无法理解这本书的时空背景。

  可能我们已经忘记,蒋介石在1949-1950年代就已经同样执行过封锁港口海岸的战略,只不过是台湾对大陆的封锁,当时大陆的经济完全是外向型的,原材料和能源完全依赖海外,因此当国民党海军封锁近海后,上海连发电厂用的煤马上就成了问题,甚至连制作铅笔的木材都无法获得。从这个情况可以想见今天的台湾如果遭到封锁是个什么景象。

  2、以上情况也可见当时国共双方的海空军实力相差悬殊,大陆对于国民党海军封锁港口无能为力,甚至连对方封锁长江口的新闻都强行压下。

  这种情况下,维持经济和社会稳定都不易做到,何况要解放台湾。

  3、历史的进程

  正如同舟山群岛之于上海、杭州一样,万山群岛同样扼守珠江口,海南岛扼守北部湾,除了浙江外海的一江山岛、大陈岛,福建外海的马祖岛、乌坵岛、金门岛,广东外海的东沙岛,所有浙江、福建、广东外海的近海岛屿都是在1950年5月底之前解放,如果拖过6月份,对美军和国民党来说,舟山群岛、万山群岛和海南岛无疑是非常好的海空军基地,届时形势就完全不同。

  从这个意义来说,金门战役的失败让后续海岛解放战役吸取了教训,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想一想今天,如果我们没有先进的科技实力,如何有先进武器保卫我们的家园,难道还要像当时的上海一样将工厂内迁至哈尔滨,将市民驱散至外地?

  《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五):你的英雄轰炸了我的城市

  本文曾首发于本人公众号“小章章和小曹曹”。领导说标题太煽情,会影响两岸关系,所以本来写的宣传资料就没用了。本文是根据书的内容改编的。

  2015年底在台湾播出的电视剧《一把青》,横扫了第51届台湾金钟奖,甚至在豆瓣上保持着9.2的高分。整部剧讲述了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和其眷属在1945年后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无情战火下,生死相隔的情感。

  有一集讲到处长和十一大队的小邵说,第九大队队长带着副队长去上海侦查,刚飞进上海,就被打下来,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处长要十一大队去查是不是米格-15。

《一把青》片段《一把青》片段《一把青》片段

  其实这并不如电视剧中所讲是1954年发生的事情。应该在1950年就发生了。而这一切的起因,全都要从解放初国民党轰炸上海说起。

解放初的上海遭遇空袭危机

  1949年春,国共战场情势已基本明朗,国民党陆军在几次重大战役失败后,一溃千里,战场上已陷于被动局面。为了反击报复,他们只有凭借当时最主要的优势——空军空袭。于是,国民党“丢了沈阳炸沈阳,丢了北平炸北平,丢了开封炸开封,丢了济南炸济南”。空军可以随意深入解放区,进行轰炸骚扰。5月底,华东大部分解放后,南京、杭州、徐州、宁波、福州、广州等东南重要城市,也多次遭遇国民党飞机空袭。

解放初国民党飞机经常轰炸的区域

  而上海,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成为空袭的重点,整座城市和人民,遭受了自两次淞沪战役后最严重的空袭困扰。

  据统计,上海解放一年间(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遭国民党飞机袭扰77次,投弹678枚,受灾地区达118处,伤亡人数4549人(死1826人,伤2723人),炸毁房屋4300余间,烧毁民船、驳船14艘,轮船、商船31艘,舰艇27艘,损失财产价值估计在1000亿元以上,其余市政设施和军事要地遭受破坏情况无法估算。

  以上图片资源均来自上海档案馆网站。

中苏构建联合防空体系 解放上海领空

  作为国民党政权以前的经济中枢,上海自解放以后受到的“青睐”极多,特别是遭到持续的封锁和轰炸,屡屡将这座人口500万、经济首屈一指、承担新中国财政税收和工业品主要来源的特大城市推向绝境。上海不稳,天下大震。这也是何以相比于宁波、福州、广州、南京、杭州、青岛等地而言,上海的遭炸次数、投弹量、死伤人数并非最多,但影响和危急性最大的原因。

  1950年的“二六”大轰炸似乎是在所有上海人均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突发事件之下,血肉模糊、断壁残垣、黑暗肮脏等满目惨象,再加上头顶每天自由出入的敌机呼啸声,让整个上海的气氛从平静转向了惶恐,由此构成了大危机!

  面对危机,人民政府很快稳住脚跟,在短期内推出了各项紧急措施,恢复和保障了供电、提供各种救济和善后抚恤,同时为了维护稳定,严打特务。最终在苏联的帮助下,构建了联合防空体系。如此,上海历史上的最后一场战争,以中共全面取胜而告终,上海经济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从此奠定。

二六纪念碑正面二六纪念碑反面

  .S. 在“二六”轰炸一周年之际,卢湾区以“各界人民追悼‘二六’轰炸被难同胞大会”的名义镌刻了纪念罹难人员的石碑。但“由于公用交通管理机关不许在落弹附近显明人行道旁建立”,直到1952年才经黄元庆、陆阿根两代表提议,经上海市第二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在徐家汇路458号至468号竹篱笆内树立”。由于刻碑时时局主题已经变为抗美援朝,因此,纪念碑的正面主体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几个大字,右上角小字才写明“纪念二六轰炸秧难同胞”。碑后有近300字的铭文,写明了树碑的用意。可惜此后这块纪念碑饱经沧桑,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断推倒,“文化大革命”后经过拼接而重新竖起。如今,它静静地“藏”在斑驳的草丛中,也许“卢家湾”如织的行人每天都能看到它,但很少有人了解它所承载的历史讯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950年上海大轰炸》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