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26 00:39: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100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一):孟实兄,能饮一杯无?

  如果让我给10年前的自己推荐一本书,我会拿出这本孟实兄写的《十二封信》,一本相恨见晚的作品。如果说迅哥儿是青年人的良师,那么孟实兄则是青年人的良友。在青年时代,或从初中开始,就应该读读这本书,它解答了年轻人思考的诸多困惑,关于读书,关于恋爱,关于道德,从朋友的角度,而非是大人的角度,他是在与你探讨。

  那是在我考研的期间,第一次读到了孟实兄写的论读书,了了片语,即获我心,关于读书关于学问,就我自身而言,以前我在图书馆借到的书,常常没读完就到期了,一直觉得是平时课业与比赛太紧,所以很难空下来读书,觉得读书是一件需要空闲时光空闲状态的事情,读完第一封信,方知过去不是做学问的样子,如今哪怕是回宿舍已然10点多,仍会打开书来,读一会做一些笔记,久而久之就在不经意间读完了那些大部头。读书在于积攒学识,既是积攒,那么一刻知识有一刻知识的时光,重要的是保持这样学习的状态,只要每天能摸上一会,思考一会,那么感觉就会延续。

  动与静,好比黑白,相生相映。动是释放生命力的时刻,静是感悟生命的时刻,两者都不可缺。在大学校园里,球场上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而图书馆里大都是高年级的学生。两者都是取一极,而忘另一极。动完了,静完了,闲暇时光竟都喜欢玩手机。要么不曾去感受这般春日美好,要么不曾去抚摸书本墨香。我自身而言,每当学习时总觉得学习的时间不够,继续学习,常常觉得运动浪费时光。读完动这封信,则想抱球出门。读完静这一封,则想垂钓一番。都是兴致所致。孟实所说,更是适用于现在的年轻人,殊不知手机亦如大烟,躺在床上,窝在椅子上。殊不知游戏电视剧,亦如麻将赌牌。百年之前如此,百年之后亦是如此。对于生活,中国人都绷得太紧了。

  青年最可贵的品质在与尊重现实。拒绝空谈,太难做到。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不只是我们这个时代会做的。知行和一,方知世事艰难,但又不能不上。革命二字,绝非以口号辨别,而是看事。学生不做学问,不做好本分,革命之后谁来建设?

  今日是写不完了,我想这本书当得起当每年读一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二):这首英文诗没看懂,哪位大神给翻译下?

  “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价值的标准。最高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着重人的成分(human element),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有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虽然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这个道理布朗宁(Browning)在Rabbi Ben Ezva那篇诗里说的最精透,我不会翻译,只择几段出来让你自己去玩味:

  ot on the vulgar mass

  Called “work” ,must Sentence pass,

  Things done,that took the the eye and had the price;

  O'er which,from level stand,

  The low world laid its hand,

  Found straight way to its mind, could value in a trice:

  ut all, the world's coarse thumb

  And finger failed to plumb,

  o passed in making up the main account;

  All instincts immature,

  All purposes unsure,

  That weighed not as his work,yet swelled the man's amount:

  Thoughts hardly to be packed

  Into a narrow act,

  Fancies that broke through thoughts and escaped:

  All I could never be,

  All, men ignored in me,

  This I was worth to God, whose wheel the pitcher shaped.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三):世界是不会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我们

  正因为世界有遗憾,才被称作为完美的世界。现代青年人都太浮躁,静不下来,甚至整个人都充满了惰性。总有人想要快速掌握一门技能,可只有真切实际的一点点去学,掌握的那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技能。 谈读书,青少年现在特别喜欢读流行的书,不能一概而论,但大部分的流行书是迎合当代人的心理而创作的,所以作者更推荐于去读那些时光流逝依旧存在的书籍,书没有贵贱,只有好坏。读书是最省钱的增进自己的学识的途径,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会读书,,好书要多读,讲究方法,要记录自己的笔记,最好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方法。 谈动谈静,我们总是摊在床上,不去运动,没有一个良好的体魄,自然有时心情做事方面都有自己的崩溃。我记得我有次睡眠不足,又少于运动,当天整个人非常易怒,甚至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可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重要,所以去运动吧!想的多就是因为你没有动,去打网球、弹钢琴、跑步等等。静,则是指无论你是否在忙碌亦或是悠闲地时候,偶然停下用心去观赏周围的景象,你会发现不同的乐趣。亦如夕阳落下的那一刻,你的体会,美于伦比。亦或是,操场上嬉笑玩闹时,偶然停下,抬头看看天空,那时又是怎样的景象?飞机从天上飞过发出的声音又会让你想到什么?静,从生活中去领略不一样的意境。 书中还提到"十字街头"这个概念,习俗与传说的相对立。作者在这里写到:"人是一种贱动物,只好模仿因袭,不乐改革创造"。A与B商量减肥,其中A想吃零食,B说我也想吃,于是两个人拿起零食开始啃啃啃。坚持一件事情不容易,但坚持下来总会发现自己的改变,不要被十字街头所迷惑,跟着大溜走。作者希望我们能做到"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对于升学选课,选学校要根据: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选课,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多选。在学校里我们能经历到什么,学到什么,对于我们的未来才是重中之重。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掌握的技能还更要得心应手。对于恋爱,是为了恋爱而恋爱,不参杂任何东西,因为是你所以我爱你,这才是恋爱。作者提倡写作文要多多练习,还要先多多去参考诗词,而并非散文之类。 对于父母,作者也谈论了一些。孝顺父母,你是因为爱他们而去照顾他们,还是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而照顾他们呢?归类不同,意义不同。 现在的青少年应该多去读一读过去那些著名的书籍,我们比以前的国家能得到的东西越加方便,想要去欣赏某些事物,一张飞机票几个小时就到了。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逐渐缺少"敬",对这些作者、画家、学者的敬意,现在的我们太过于浮躁,多去看看书,看看过去的那些人。 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未曾提及,对我来说,读完这一本书获益良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四):一位伟大教育者的精神世界

  读朱光潜的作品,总觉得像在宝库里淘金,里面蕴藏着太多未知而丰富的能量。无论是《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还是《西方美学史》,书中始终涌动着一种激情和信仰,或是信手拈来的中外古今的学术思想,或是对生活淡然处之的态度,教人听之信之,为之折服。《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亦是如此。青年人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内心充满着浮躁与彷徨,饱经沧桑的长者如先辈一般指引着后世人,讲述人生道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的第一部著作。这是一部以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谈思想修养问题的著作,篇幅较小,但影响深广。有资料显示,从开明书店1929年第一次出版到1949年绝版的二十年中,单是开明书店标明版次重印就超过了三十版,另外还出现过别家出版单位不标版次的盗印版,可以说是朱光潜的奠基之作。

  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朱光潜早年的人生观。在这部著作中主要从人生理想、看待人生的方法、人生价值标准三方面展示了朱光潜在二十年代确立的人生观。他苦闷、悲观,但深怀淑世之心,决心承担“改造环境”的使命;他看待人生的方法取自尼采对人生的审美解释,主旨在于为了实现认定的目标而把其余一切置之度外;他的人生价值标准以重个性、重理想和人格为特征,和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思想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比如书中,为了论述由于职业、习性、爱好等的差异而带来的对于同一事物认知差异,朱光潜以园地里一棵古松为例,说明三种人对它持有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三种态度:木材商人所感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多少钱的木料,并联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所感觉到的只是一棵叶的针状、果的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并联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画家所感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松,并把它当作一幅画去欣赏品味,古松对于他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世界。这些分析何其精当高超,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又比如谈到读书,朱光潜“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后指出,当代青少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学生若不读书,求知只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或“一代仍如一代”的现象。青少年读书对其自身和社会都意义重大,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掌握读书的方法,规划好读书的时间,选择好优秀的书籍。因此,朱光潜认为,不要读那些毫无价值的媚俗之书,要选择能够撼动心灵、激发思考的“经时代淘汰而魏然独存”的经典著作;而读书的方法,是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在醒豁全局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同时,要有笔记和体会,才能求知识、悟精神、得方法,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好书,如与智者对话,是一个汲取智慧的过程。当前社会,信息量超级丰富繁杂,价值观却极其模糊紊乱,这对于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尚未确立、辨识力有限的青少年而言,不啻是一个纷扰喧嚣的“十字街头”。我们常常困惑与纷乱世相,迷茫与人生歧路,站在十字街头不知该何去何从时,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可不盲从,不彷徨,也不“临歧而哭”,在多条岔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多元标准中确立自己的价值标准,从而获得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五):一位伟大教育者的精神世界

  读朱光潜的作品,总觉得像在宝库里淘金,里面蕴藏着太多未知而丰富的能量。无论是《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还是《西方美学史》,书中始终涌动着一种激情和信仰,或是信手拈来的中外古今的学术思想,或是对生活淡然处之的态度,教人听之信之,为之折服。《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亦是如此。青年人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内心充满着浮躁与彷徨,饱经沧桑的长者如先辈一般指引着后世人,讲述人生道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的第一部著作。这是一部以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谈思想修养问题的著作,篇幅较小,但影响深广。有资料显示,从开明书店1929年第一次出版到1949年绝版的二十年中,单是开明书店标明版次重印就超过了三十版,另外还出现过别家出版单位不标版次的盗印版,可以说是朱光潜的奠基之作。

  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朱光潜早年的人生观。在这部著作中主要从人生理想、看待人生的方法、人生价值标准三方面展示了朱光潜在二十年代确立的人生观。他苦闷、悲观,但深怀淑世之心,决心承担“改造环境”的使命;他看待人生的方法取自尼采对人生的审美解释,主旨在于为了实现认定的目标而把其余一切置之度外;他的人生价值标准以重个性、重理想和人格为特征,和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思想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比如书中,为了论述由于职业、习性、爱好等的差异而带来的对于同一事物认知差异,朱光潜以园地里一棵古松为例,说明三种人对它持有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三种态度:木材商人所感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多少钱的木料,并联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所感觉到的只是一棵叶的针状、果的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并联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画家所感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松,并把它当作一幅画去欣赏品味,古松对于他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世界。这些分析何其精当高超,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又比如谈到读书,朱光潜“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后指出,当代青少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学生若不读书,求知只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或“一代仍如一代”的现象。青少年读书对其自身和社会都意义重大,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掌握读书的方法,规划好读书的时间,选择好优秀的书籍。因此,朱光潜认为,不要读那些毫无价值的媚俗之书,要选择能够撼动心灵、激发思考的“经时代淘汰而魏然独存”的经典著作;而读书的方法,是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在醒豁全局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同时,要有笔记和体会,才能求知识、悟精神、得方法,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好书,如与智者对话,是一个汲取智慧的过程。当前社会,信息量超级丰富繁杂,价值观却极其模糊紊乱,这对于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尚未确立、辨识力有限的青少年而言,不啻是一个纷扰喧嚣的“十字街头”。我们常常困惑与纷乱世相,迷茫与人生歧路,站在十字街头不知该何去何从时,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可不盲从,不彷徨,也不“临歧而哭”,在多条岔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多元标准中确立自己的价值标准,从而获得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六):一百年来,这12种良药,治疗矫情最管用。

  文/袁建平 微信公众号:袁氏物语(ID:yuanjianping2)

  有些东西不会过时的,比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简单来说,作者以青年们关心的事项为话题,谈选择,谈摆脱,谈人生,不一而足,出发点在于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足功夫。

  无论思维层次还是知识容量,朱光潜远在青年之上,可通读全书,你会发现他很像为你解忧答惑的知心朋友,平易近人,回答困惑毫不含糊,为迷茫的青年提供12种治疗矫情的药。

  一百多年过去了,时间证明,朱光潜的这12种药依旧管用,可谓是专业治疗矫情一百年。

  1、读书

  青年抱怨道,没时间读书,进入社会后忙于工作更是,况且那么多书,读不完。

  朱光潜说,世界上比你忙的人多得是,他们在忙中做学问,比如国外的富兰克林,在印刷局做小工的时候,仍然抽空读书。书读不完是正常的,就是读完了也没用,许多书不值得一读,所以要慎重选择,要读能启发你思考的书。

  2、烦恼

  青年抱怨道,最近心情不安静,烦恼得很。

  朱光潜说,不要想太多,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想来想去,还不如去打打网球,谈谈钢琴,种种花草,搬砖添瓦。

  3、安静

  青年抱怨道,现在工作量大,应酬多,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朱光潜说,要学会忙中寻找乐趣,做个有趣味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4、社会运动

  青年抱怨道,读书为了救国,何不参与社会运动,让我们去街上喊口号?

  朱光潜说,管好自己的事,好好学习才是正道,有能力再去爱国。

  5、风化习俗

  青年抱怨,社会太俗气,民众又肤浅,一点都不高雅。

  朱光潜说,不要沮丧,不要被洗脑,更不要清高,放下身段干点实事。

  6、多元宇宙

  青年抱怨道,有好几个女朋友,精力有点透支,怎么长期保持这种关系?

  朱光潜说,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恋爱就好好恋爱,别以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7、升学与选课

  青年抱怨道,课程太多,选的课又不能帮我找到好工作。

  朱光潜说,任何课程都有它的作用,前提是要跟你兴趣爱好天赋相近,而且要打好基础,不要贪多就为混个学分。

  8、作文

  青年抱怨道,写作太难了,需要天赋,而且我又不是作家。

  朱光潜说,作家也是一篇篇写出来的,可以训练就能写得不错,初学者可以先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可这个不难,推荐夏丏尊和刘薰宇合著的《文章作法》。

  9、情与理

  青年抱怨道,我妈管我太多,跟她讲道理她又不听。

  朱光潜说,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你妈要是不管你,就不是你妈了。

  10、摆脱

  青年抱怨道,朋友圈土豪不少,而我工资低,很焦虑,怎么才能年薪百万?

  朱光潜说,要摆脱得开,你认定一个目标,就要专注于此,其他的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11、效率

  青年抱怨道,现在各种类型微课多如牛毛,我什么课都买,都在听,可发现效果不大。

  朱光潜说,你太谈容易,太不能深入了,做好每件事其实都哟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一味追求效率不是好事。

  12、人生

  青年抱怨道,人生苦短,怎么才能避免不幸?

  朱光潜说,要站在后台看人生,苦才是常态,乐毕竟少,冷静看待。

  不得不说,朱光潜看问题看得透彻,直接击中要害。我们越能理解青年的矫情病得严重,就越能明白分析的到位。

  青年的矫情,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想太多,做太少,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眼高手低。朱光潜给出终极良药——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佚名

  看这首诗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原来还可以这样写诗呀!没错,这便是这本书里提及的一首小诗。

  这薄薄的一本书,找个清闲时光,躺下来(当然你也可以坐下来),一个下午一会儿就读完了,读得快的话,几个小时就搞定了。我是第二天又花了一下午,顺便做了全书的摘录笔记。

  书虽是写给青年学生们的,可是作为已不是青年的我们也很是值得一读的,对个人生活还是很有帮助的,有很多生活的哲学,值得深思和反思,是很值得反复读几遍的好文章。

  看朱老的文字还是很美的,看书便能感觉到他的博学多才和文化底蕴之深厚,文章结构很很清晰明了,不似有些人写的混乱,不会让读者看的莫名其妙。其对人或事也看待的挺通透的,不似一个容易纠结郁闷的苦闷之人,不会为各种琐碎之小事而陷入愁苦之中。他的生活观点和生活理念,也很合时宜,即便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过时,比如时下大家都很热衷的的健身、工作之余也要注意运动和适宜的游戏娱乐,不要每日只知道埋头苦干,把生活和工作都混淆了,这些他都很有先见之明,并且分析得有理有据。

  常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纠结的想不通问题,他在这几封信里都做了一些解答,比如遇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你该如何选择?面对朝九晚五的又不喜欢的工作该怎么办?如何写作?如何欣赏艺术?如何直面抑郁与自杀?做事凭理性还是感性好呢?等等。这其中说不定那一封信就对你的胃口,并对以后的生活有很大帮助和改观呢!总之,我读完之后是有种茅塞顿开,豁然通透的感觉。

  其中,个人最喜欢的是第十封信/谈摆脱,字里行间,行云流水,举例鲜明,透着各种通透,本来看的昏昏欲睡,有的没的,读到这篇整个人立马变的精神起来了,醍醐灌顶,两眼放光起来,对有选择恐惧症或做事总是犹豫不决的人读来很有用!又或者你是不是也在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而每日各种牢骚抱怨不断,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却又不忍心辞职呢?如果你也是一个做事常常犹豫不决或有选择困难症的人的话,读一读会豁然开朗许多的。另外,附录二/悼夏孟刚,也解了我一些疑惑,他讲到“绝我而不绝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他文里提到了很多诗句,都很有趣或很幽美,国内的国外的诗都有提及,国内的比如这首佚名古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实在是动静结合得惟妙惟肖,简单又有趣极了。还有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首《爱情之秘》也很有意思,类似提及的诗还很多,都很是值得玩味。其余的,各位自己去书中寻找吧。

  另外,读完之后,发现他的很多观点和日本的设计师佐藤可仕和的思考术里提及的挺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比如对于运动健身的重要性,对于马上去做的执行力,对于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和感受,对于注重内心感受的感受力等等都很想通的,一看都是很注重工作与生活两相宜,都是很懂得生活的行家那。

  再有文章的最后提到的,“我所要说的话,都是由体验我自己的生活,先感到(feel)而后想到(think)的”,也与前段时间刚读完的心理学的,武志红的《身体知道答案》里提到的罗杰斯的观点有些异曲同工: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可见他的书常年不衰,一版再版,必是有原因的。文中的很多经典句子很值得百思回味,附图中几句略见一二。

  假如我也能在学生时代早一些读到这本书的话,会免去多少迷茫和困顿啊,也少些懈怠和蹉跎!会给自己一些很好的指引的,看的过程中,好想回到过去给当时的自己提个醒啊,可惜不能回到过去了,还好现在看了也不算晚!

  这版的这一套书还行,封面设计的挺有趣味的,他的另外两本《谈美》和《谈美书简》,其实早就买了,因为之前一直想看艺术方面的文章,所以先入为主的以为会比较枯燥,以至于虽然书买了很久,却一直没看,直到最近读了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想多了,他的文章读起来还是挺轻松的,而且朱老跟夏丐尊和朱自清等人都是很好的朋友呢,现在满是期待的想赶紧读完另外两本了,还有他的另外两本《谈修养》和《西方美学史》也不错,准备入手拜读,很是期待。

  2019.11.18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八):此身,此时,此地何

  开篇便是布朗宁给其太太的情诗

  where my heart lies,let my brian lie also

  情感不在,理智何存

  【阅读目的】

  1、读完朱先生的这12封信讲什么?

  2、重点关注:谈阅读、动、静、多元宇宙、效率部分。

  【阅读感受】

  1、美学大师朱光潜老先生给中国青年的12封信,信件体结构,写得散文一样美,单薄却富含能量,值得要花时间细细品味,这本书我看了两遍,送一本给朋友,一本自己收藏。朱光潜老先生给青年的12封信中饱含他对中国青年们的期许和关怀。12封信件内容很详实,非常动情,每一篇都似给儿女、给挚友、给学生的信,有温度又很得体。

  2、从读书、动、静、社会运动、独立认知、谈爱情、谈道德、效率、人生等等方面给青年们提一些小建议,虽然书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但是现在读起来都不觉得过时,很经典。

  3、朱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展露在这十二封信中,谈多元宇宙:“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恋爱之外,不负有宇宙。”;谈静“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谈生活“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信件内容我几乎都举双手赞同,但是在信件“谈摆脱”这部分用古希腊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作为摆脱的例子,我不是很赞同,本质里我是觉得犬儒主义的克制欲望的哲学假惺惺,而且放弃了欲望和追求,让人整个人就凉下来了,缺乏斗志,享受不到更深层次的快乐。

  【实际运用】

  1、关于读书,以前我总是以没有时间而不去读书和写作,但是真正实践起来还是要看有很多时间可以利用起来的,只是自己的目的和决心够不够。并且如果一个人没有时间读书,那么也一定没有时间写作了,阅读和写作是非常好面对自我,书写自己的心灵感应的习惯。用起来会让自己有很强的能量。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更好的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拜托一些不好习惯的引诱。

  2、生活的目的和方法都在于“尽兴”,用尽全力过好每一天真的是让人产生无限的快感,忘记所有的忧愁。闲愁最苦,愁来抽取,人生还是那么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个世界。不如多谈谈笑笑,跑跑跳跳,活出生命本色。

  3、”多元宇宙“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在“道德的宇宙”中道德至上,在“恋爱的宇宙”中恋爱至上。所以遇着恋爱和道德相冲突时,社会本其“道德的宇宙”的标准,对于恋爱者大肆其攻击诋毁,是分所应有的事,因为不如此则社会赖以维持的道德难免隳丧:而恋爱者整个地酣醉于“恋爱的宇宙”里,毅然不顾一切,也是分所应有的事,因为不如此则恋爱不真纯。但是要知道“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古往今来王阳明算是一个真圣贤),“科学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风毛麟角。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

  【下一步行动】

  1、读经典,读原著,而不是评论。值得读的书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全局;第二遍慢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内容,”尽信书不如无书“

  2、写作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改稿:初稿(关门写,自己书写自己的心情);二稿(打开门,删减不必要的修饰和内容,是给读者看的);三稿、四稿(润色)。写作读书是第一步,真正写文章还是要写生,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这两个都写好之后写议论文才会有料。

  3、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要想着一下子就能成为全才,一定要以一个方面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写作),然后在不断加强之后在发展另外的结合点。但是写作是核心,要有取舍。“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骛也。”带着目的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每日一句】

  1、“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无用。多读一本没价值的书,就会丧失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读书要慎重选择。”

  2、“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胜。“

  3、“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4、“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恋爱之外,不负有宇宙。”

  5、”文学上只有好坏的分别,没有新旧的分别“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九):在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拿着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一看书名《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为是写给青少年的,并不适合自己,便有随便读读的心态。虽然,也知道这是一种读书的“轻慢”,并不可取,但是心里认为,读了总比不读强吧。

  但是,我错了。并不是说,读书错了。而是这种读书的“轻慢”之心错了,这倒不是轻视朱先生的书,只是总认为到了而立之年的我,读这本书没有什么大用,这样阅读本是一种自我成长,变成了只是为了草草完成任务而已。原本为了点亮精神世界的初衷,最终,因为抱着“轻慢”的心态,而让精神世界加了一分混沌。

  朱先生的这本书,虽然是写给青年人的,但是仍旧适合而立之年的人学习。其中有些道理,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不太明白,还可以说是不懂事,到了中年,还不明白则是愚蠢之极了。而且,纵使青春已经过去,过去有很多不如意,不如意的生了许多悔恨,悔恨也不能重来,但是无论如何,当下仍旧要有更好的生活。

  求知与探索本就该是一生的主旋律,无论过去多么沮丧,无论现在多么喧嚣,无论未来多么模糊,我们都应该在当下,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全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了读书、动、静、社会运动等问题;另一部分是附录,谈了美、生的态度、立志等主题。以我的角度来看,第一部分带来的反思较多,第二部分引发的思考较多。下面两部分各取两个主题谈下感受。

  1、十二封信之谈读书

  没有时间读书是大多数青年人遇到的大问题,然而像俞敏洪、马云这样的大忙人,反而一年还能读很多书。所以说,没时间读书是借口,缺乏动力才是本质,即使自己也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的素质,乃至命运,但往往都因缺少动力,都交给了自己的“来日”。而“来日”永远不会到来,因此,永远“今日”没有时间读书。

  不过有一点,我倒是不认同的。难道读书是年轻人的专利,年龄大了就真的找不到趣味了?这叫我们这种已经荒废了青春的人该何去何从?不过,也许只是因为本书,主要是写给年轻人的书信编辑而成,朱光潜先生又为年轻人不爱读书而倍感焦虑,出于对年轻人的鞭策,讲出了这样有些极端的话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读书不能交付给“明日”,今天就是自己的读书日,不论年轻老幼,都应该把握好今天的读书时光。

  2、十二封信之谈作文

  其实,读书和作文就像是一对兄弟,如果读了书不能变成自己的写出来等于没读,而如果想写却不多读书也是写不出什么来。朱光潜先生对年轻人的担忧真是操碎了心,生怕年轻人看了自己的第一封信,从而死读书,又赶紧的写一篇《谈作文》的书信,警示青年活读书,写作文的重要性。

  文中说“所谓临帖在多读书”,这里的“临帖”就是模仿一流的作者来写作,即使像莫泊桑、霸若这样的写作大V,也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只有将阅读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再加上勤写多改的学习态度,才有可能真正的学习好写作。

  朱先生就像是一个妈妈,一下子怕孩子们热到,一下子又怕孩子们冷了,一会侃侃而谈读书的重要性,一会又说到不能一味的读书,真是操碎了心。类似的篇章,还有第二封信 《谈动》和第三封信《谈静》等等。

  3、附录之无言之美

  艺术的高度就在于未“言”的部分,不是没有而是未“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人们很多工作,比如司机、售货员等等。但是,艺术领域被取代的可能性很低,因为机器在处理“实”的部分很强大,但是类似“美”这样虚拟的感受就很难处理。这可能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因为只有同为人,才可能理解人,理解人所喜欢的“美”。

  无言之美在全书中是篇幅最长的,有16页之多,而其他篇章都不超过10页,从笔墨量来看也算是本书的必读篇章了。最喜欢这篇中的一句话: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来。要做到这种造诣,唯有人类才可以做到。

  此外,还有关于对文学之美、雕塑之美、音乐之美以及爱情的精彩论述,非常值得品阅。

  4、附录之悼夏孟刚

  这一篇是朱先生悼念好友夏孟刚的文章,也表达了其对人生观的看法。朱先生并不是单纯的批评自杀的逃避心态,他以“绝我”和“绝世”对人生的选择进行了精妙的分析。比起那种苟且偷生的人,还不如自杀了为好,但有自杀的勇气,又不如将这勇气用来改造出一个更好的世界。

  总之,人生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朱先生豁达的人生观,如果没有这种人生观,恐怕朱先生也走不过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岁月。

  最后,我还想到一个人,他便是日本经营四圣中的稻盛和夫,他以出家人的修禅心境,构筑了两家规模达到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可见,这种人生观不但适用于朱先生当时所在的环境,还适用于当下物欲横流的世界。

  这本书是一份“成长”的礼物,虽然成书年代久远,但细细品味,那种醇厚的思想,犹如一道光芒,洞穿生命的本质,教人体会到生活之美。其中的很多道理,至今仍旧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

  而我们重读这本经典的真正原因,或许就是为了,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十):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摘及提及书籍

  此书当时看了简介之后便很想看一看,书到了之后就马上迫不及待的一口气看完了,果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早些读到会早帮我解开好多疑惑的呀。

  书中的很多话讲得很有道理,而书中提及的一些书和作者也很值得关注,我也一一作了简单整理和记录,可从中选一些书单以供自己再好好读一读。

  第一封/谈读书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文学说》

  多读一本没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读千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首》,读千万卷谈古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史记》《汉书》

  英国图书馆青年读物:

  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 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

  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大仲马的《三剑客》、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谈》、金斯利《希腊英雄传》、法布尔《鸟兽故事》、安徒生《童话》、骚塞《纳尔逊传》、房龙《人类故事》(Vanloon)

  十五六岁以前教育易注重发达思想,十五六岁以后注重发达理解。

  作者最喜欢的:

  国内:

  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的《词选》、红楼梦等,

  国外:

  济慈、雪莱、柯尔律治(Coleridge)、布朗宁(Browning)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托斯托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

  第二封/谈动

  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第三封/谈静:

  周启孟《雨天的书》

  梁任公《饮冰室文集》“烟士披里纯”、詹姆斯《与教员学生谈话》最后三篇谈人生观的

  第四封/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里少年虚无党临死时所说的话,最使我感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第五封/谈十字街头

  日本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

  英国的雪莱、卡莱尔、罗素,路易·狄更生

  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

  第六封/谈多元宇宙

  意大利美学泰斗克罗齐:美和善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艺术非有无“道德”之分。

  第八封/谈作文:

  1莫泊桑、福楼拜花很大功夫写文章

  2托尔斯泰儿子作《回想录》,记录托著《安娜·卡列尼娜》修稿时的情形

  3小泉八云的写作自白(写给张伯伦教授的),他以美文著称。

  4福楼拜让莫泊桑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霸若为描写吉普赛野人生活,去与他们同住。

  要写生,勤作描写文和记叙文。

  作文方法:夏丐尊和刘熏宇的《文章作法》

  第九封/谈情于理

  哲学家:尼采、叔本华、柏格森

  心理学家:边沁的享乐主义转到麦孤独的动原主义,麦孤独的《社会心理学》,反理智倾向的佛洛依德的隐意识心理学。

  理智本身也不过是情感的变相。

  维护理智的人喜用佛洛依德的升华说做护身符。

  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胡适之《答汪长禄书》里提及父母对于子女不能居功,而子女对于父母不必言孝。

  孝不是一种报酬,要出于衷诚的敬爱。

  第十封/谈摆脱!

  这篇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喜欢的一篇,行云流水,举例鲜明,立马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感觉!本来看的昏昏欲睡,有的没的,读到这篇整个人立马变的精神起来了,两眼放光起来,对选择恐惧症的人读来很有用!

  最近研究黑格尔讨论悲剧的文章,他最推尊希腊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

  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的开”。积极说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决,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比如:释迦摩尼,古今第一个知道摆脱的人;苏格拉底、耶稣、屈原、文天祥,为保持人格而从容就死;古希腊第欧根尼提倡克欲哲学,把饮水的杯子也掷碎;犹太斯宾诺莎学说与犹太教义不和,他便靠磨镜过活,为了自由,谢绝教授职位。

  卓文君陪司马相如当垆卖酒;张翰因念家乡饮食而弃官归里;陶渊明;英国小说家司各特,后读拜伦著作,自知能力不及,丢开诗集音律专做他的小说。

  斯蒂文森论文,说文章之术在知遗漏,其实不独文章如是,生活也要知所遗漏。

  “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胜。汝才有偏向,故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骛也。”

  第十一封/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佩特《文艺复兴论》里说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特殊精神都在这一幅画里表现无遗。

  包慎伯到三四十岁才有机会借阅到《十三经注疏》

  布朗宁的诗Rabbi Ben Ezva

  第十二封/谈人生与我

  曹雪芹的刘姥姥、吴敬梓的严贡生、莫里哀的达尔杜和阿尔巴贡。

  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

  附录一 /无言之美

  一些经典的诗:

  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陶渊明《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杜工部《后出赛》:落日照大地,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茄数声动,壮士慘不骄。

  白香山《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英国诗人济慈(Keats)《希腊花瓶歌》“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Heard melodies are sweet;but,those unheard are sweet)

  戏剧中的无言之美:

  梅特林克(Maeterlink)《青鸟》:“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

  德林瓦特(Drink water)《林肯》

  王尔德《温德梅尔夫人的扇子》

  德国莱辛名著《拉奥孔》根据雕塑,讨论美术上含蓄的道理。

  美术就是超现实的,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求安慰。

  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

  诗词比散文的无言之美更丰富。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的很敏捷。

  幼儿园创造者 蒙台梭利

  英国诗人布莱克《爱情之秘》

  英国诗人布菜克( Blake)《爱情之秘》( Love's Secret)

  一

  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爱情是永远不可以告诉的。

  因为她像微风一样

  不作声不作气地吹着。

  二

  我曾经把我的爱情告诉而又告诉,

  我把一切都披肝沥胆地告诉爱人了

  打着寒战,耸头发地告诉,

  然而她终于离我去了

  三

  她离我去了,

  不多时一个过客来了。

  不作声不作气地,只微叹ー声,

  便把她带去了。

  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附录二 悼夏孟刚:

  歌德《麦斯特游学记》

  屈原、古希腊的赛诺、罗马的塞内

  墨子、耶稣、甘地

  “绝我而不绝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淑世

  附录三/谈现实与立志

  卢梭《爱弥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内起愿

  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从现世修来世

  附录四/在混乱中创秩序

  孙中山亲扫住处的街道

  附录五/民族的生命力

  去“懒”,多运动

  还处于鄙视体格修养的状态里。

  体格赢弱影像学问事业的长久。年过三十而长觉精力不足,没有精力继续做足够的学问和研究了,思想工作也如打仗赛跑,最紧要的关头往往在最后五分钟。如果身体强健,造就一定更较伟大。论智力过人并不比外国人低,但国人在学术的造就到现在还是落后,原因不止一种,身体赢弱是最重要的一种。

  普通的德国人或英国人到50~60岁还是血气方刚,还有20~30年可以向学问事业方面努力锐进;但普通的中国人到了30岁以后,便逐渐衰弱老朽。在旁人正是奋发有为的年纪,我们已须宣告体力的破产,做退休老死的计算。

  在普通的外国人,头30年只是训练和准备的时期,后30~40年才谈到成就和收获;在我们中国人,刚过了训练和准备的时期,可用的精力就渐就耗竭,他们如何谈到成就和收获呢?

  不仅对学问事业有影响,对人的心境脾胃以至于人生观也有影响。仔细观察,体格与心境的密切关系几乎是普遍的。身体好的为人和善,处事也乐观;颓丧愁闷的人在身体方面也容易有缺陷。少些悲观厌世和暮气沉沉。

  附录六/游戏与娱乐

  佛洛依德心理学派:近代人的许多心理变态都起源于人性的自然要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

  可悲:中华民族退化为不会唱歌走越的民族

  提倡多方面的正当游戏和娱乐

  一个人如果有正当的游戏和娱乐,对于生活兴趣一定浓厚,心境一定没有忧郁或厌倦,精神一定发扬活泼,做事一定能勇往直前。

  附录七/谈理想与事实

  一个理想如果不能解决事实困难,永远与事实困难相冲突,那就可以证明那个理想本身有毛病,或者说,它简直不成其为理想。

  一要打破一种恶势力,一个人孤掌难鸣,也一定要有团结才行。中国青年的毛病在洁身自好者不能团结,能团结者又不免同流合污,所以结果龌龊者胜而纯洁者败。恶势力在一个社会里能够存在,还要归咎于纯洁分子的惰性太深,抵抗力太小。要挽救目前中国社会种种积弊,有志的纯洁青年们应该团结起来,努力和恶势力奋斗。

  社会的同情总是站在善人方面,“人之好善,谁不如我?”

  在任何社会,有一分能力

  总可以做一分事。做不出事来,那是自己没有能力,用不着怨天尤人。

  别只是天天摇旗呐喊。

  附录八/谈敬

  古希腊的阿克琉斯、日耳曼的西格弗里、法兰西的查理大帝

  骂英雄崇拜的德谟克拉西派与普罗派的人们实际上自己也还在很虔敬地崇拜英雄。

  “敬”是对于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眷恋。

  在这憨皮笑脸的世界中,小心提防受他们的传染,时时读伟大人物的传记,滋养你那一颗虔诚的心啊!

  代跋:再说一句

  布朗宁写完五十个《男与女》时在《再说一句话》中所说的那个名句。

  拿蚂蚁所负的一粒谷与骆驼所负的千斤重载并提。一粒谷虽比千斤重载差的远,而蚂蚁负一粒谷却也和骆驼负千斤重载,同样卖力气。

  就蚂蚁的能力来说,他所负的一粒谷其价值也无殊于骆驼所负的千斤重载。

  “我的心寄托在哪,让我的脑也寄托在那里。”

  威廉·詹姆斯派心理学家:感情就是血液循环的和内脏迁移的结果。

  《说文解字》是姚明晖教授于他的

  思想这东西,与其说是由脑里来的,还不如说是由心里来的。

  我所要说的话,都是由体验我自己的生活,先感到(feel)而后想到(think)的。

  2019.11.18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装插图本)》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