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的影评大全
日期:2021-03-24 04:40: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的影评大全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是一部由Stephen Judson执导,迈克尔·刚本 / Adele Hammond / Adele Harli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影评(一):竟然没有人来留言

  很好的一部风光记录片。但绝对不仅仅是风光片,电影通过一个儿子为了继承亡父的遗址而重新冲顶的线索,深刻的折射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之间的友情,亲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影评(二):就是漂亮

  这样一部电影更需要知道的是制作费用。大部分时候,这是一部风光片,介绍瑞士的美丽。

  与登山有关的内容非常少……习惯了海拔七八千米的山,这里看起来就像是学校的远足。女登山者登顶以后直接乘直升机回来了。

  把人放在那样的景色中,还能怎样呢……太漂亮了。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影评(三):屏幕尺寸决定观后感觉

  如果在电脑上看,估计我就评个3星

  电影院里看,估计我就评个4星

  但在IMAX,你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电影想要说的东西了,你看到了每个细节呈现出来的纯粹,宏伟,力量,赞美,你会觉得个人小小的烦恼是那么的无趣,你会觉得自然是我们多么宝贵的东西

  当你仿佛置身在高达1800米的峭壁之巅,你会觉得人生中有那么多东西值得珍惜和呵护

  tw,音乐我也很喜欢~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影评(四):心存敬意,满怀欣喜

  作为一个十分痴迷但受身体和技术所限终难成大器的初级登山者而言,艾格北壁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像天边的那一缕斜阳,时刻散发着迷人耀眼的光芒,却永远那么难以企及。假使我自不量力地去触及它,等待我的,一定会是飞蛾扑火一样的结局。

  怀揣着这样一种敬畏的心情来看这部攀登艾格北壁的电影,你能够想象出我的虔诚和激动。但不幸的是,这部近似于瑞士旅游局宣传片的电影,对哈林三世的攀登镜头,少得近乎吝啬,让我白白瞎激动了一番。好在高清视频中的航拍阿尔卑斯山系,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已经足以令爱山的我满怀欣喜,并且心存敬意。

  影片中仅有的几个攀冰镜头,也让我领略到“冰壁上的舞蹈”的真正魅力。攀冰者手中的冰镐灵巧如长臂猿的手臂,相比之下,我的直壁攀登经历只不过是蹒跚学步而已。

  这部IMAX电影的配乐是由QUEEN完成的。QUEEN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摇滚乐队之一,他们的作品恢弘华丽,典雅大气。片中一段华丽的吉他Solo,是QUEEN的招牌风格,一如既往地超尘脱俗,华美动听,与孤仞奇崛的艾格峰、马特洪峰交相辉映,带给我们一场真正的视听盛宴。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影评(五):关于摄影机位的一点猜想

  在感叹阿尔卑斯山的悬崖峭壁是如此壮丽的同时,对登山段落摄影机位的拍法产生了相当疑问:

  攀登过程主要多次出现的是两种拍法,一个明显是在直升机上靠近攀登者再拉远的拍法,一个是侧面的固定机位拍攀登者小全景。问题是直升机机位的镜头里总是只有三个攀登者,没有出现摄影师,那么那些拍小全景的机位是怎么来的?谁在拍?而且得考虑到IMAX摄影机比常规摄影机还要笨重的多!

  猜想并分析一下几种可能性。

  1.有三个登山者之外的摄影师全程跟拍。而直升机机位之所以没拍到他,一种可能,他是从直升机上放下来的。不过这只适用于较平坦的山顶,那些悬崖峭壁上的中距离镜头想空投摄影师显然不适用。另一种可能,就是后期把摄影师都PS掉了

  2.IMAX摄影机是三个登山者自带上山的。同样,这对于登顶画面拍他们拥抱在一起比较可能,而悬崖峭壁上的镜头很难想象他们能在危险的攀爬操作中还有余力把摄像机摆到远处位置拍自己。另一种可能就是登山的中距离镜头都不是用IMAX摄影机拍的,而是比常规摄影机都更轻便的便携DV拍摄。但从达成的画面分辨率来看,依然感觉应该是电影级的摄影机?

  3.所有拍摄都依赖直升机,但摄制组采用了先进或巧妙的技术手段,让拍摄距离可以很近,并且镜头极稳定,不晃。这个猜想最简单,但估计可能性最低。

  总的来说,即使整个登山过程都是真实的,该片摆拍感还是比较严重了点,容易引起怀疑。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影评(六):zt

  《The Alps》 (中文名《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 是由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MacGillivray Freeman Films公司制作,瑞士国家旅游局和豪瑞共同支持拍摄的一部IMAX影片。影片已在北美和欧洲公映,受到广大电影观众的喜爱。

  《The Alps》IMAX影片取材于约翰 · 哈林三世的《艾格峰之困:面对杀害我父亲的山》一书,片中除了展现瑞士秀美的自然风光外,还对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对欧洲气候的影响以及雪崩的形成和救援作出阐释。电影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约翰 · 哈林三世的加盟出演,他的父亲约翰 · 哈林二世1966年在攀登艾格峰北壁垂直路线时因绳索断裂遇难,40年后当电影再现艾格往事的时候,导演说服约翰 · 哈林三世来到艾格峰下,带着妻子和女儿去面对那座高山。摄制组请他与瑞士登山夫妻Daniela/Robert Jasper共同攀登了艾格峰,从而使他深刻理解了父亲留给他的遗产,思考人与山之间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影片还再现了历史上人类首次攀登马特宏峰的场景,著名摇滚乐队皇后乐团为影片提供背景音乐,使得该片气势磅礴,如史诗般壮丽。

  http://www.myswitzerland.com.cn/campaign/imax2/

  这个故事我知道,看来结果很完美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影评(七):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The Alps)---关于力量、激情与梦想

  John Harlin,这个在登山界并不怎么出名的美国人,带领我们沿着四十年前他父亲未完成的足迹沿北坡成功登顶Eiger峰,IMAX电影公司的胶片和John Harlin的冰镐让我们亲身体验了一把超越人类极限的攀登。Queen乐队的配乐在本片中相当完美,登山者、山,在任何一种境况下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登山者,赋予这个时代勇气与探险全新的意义,山者,承载在这之上所有的光荣与梦想。

  为最宏伟、最美丽梦想所付出的代价,无疑也是最巨大的——这就是登山,因为它在那里,攀登就是挑战天空,天空的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 挑战天空失败了的代价,就是瞬间从天空坠落地狱,那就意味着死亡。一个攀登者的梦想与野心,不如说是一次生命的赌博,一场冒险的艺术...

  1932年,美国人摩尔、波萨尔首次成功登顶贡嘎主峰...

  1950年,法国人毛瑞斯.赫尔佐格和路易斯. 拉什纳尔沿安纳普尔纳峰东北壁登顶,开创人类8000m时代...

  1953年,德国人Hermann Buhl独自首登南迦帕尔巴特峰,被誉为一代传奇...

  1953年,英国人希拉里和丹增首次登顶珠峰,开创了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

  1957年,中国登山队首次冲击贡嘎主峰,7人成功登顶,4人不幸遇难...

  1958年,人类首次登顶K2...

  1962年,英国人保宁顿成为第一个沿着中央柱线登顶勃郎峰的登山者...

  1975年,美国人梅斯纳尔和哈伯勒开创了G1西北线路,并成功登顶...

  1981年,日本登山队数次向贡嘎主峰东北坡冲顶,均告失败,14人遇难...

  1981年,日本登山队完成四姑娘山幺妹峰首次登顶...

  1986年,被誉为K2屠杀年,一共七起山难,13人遇难,其中绝大部分是登山界顶级高手...

  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冲顶梅里主峰卡瓦博格,突遇暴风雪,17人全部遇难,卡瓦博格至今未被人类征服...

  1996年,珠峰,一场暴风雪,摧毁了两只登山队,近20人遇难...

  1995年,世界上最优秀的女子登山家哈格里夫斯登顶K2遇难,10年后,她的儿子成功征服K2...

  1999年,Jim Haberl,第一个登上K2的加拿大人,遭遇雪崩遇难...

  2002年,英国人Mick Fowler沿幺妹峰北壁直上登顶,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2002年,北大山鹰社冲顶西夏邦马峰失败,5人遇难...

  2004年,藏队由次仁多吉带领成功登顶K2,圆了中国人的K2梦,但在登顶的藏队中,无一汉族人...

  2004-2007,俄罗斯登山队先后完成Jannu北壁直上、珠峰中央北壁直上、K2最难的攀登路线——西壁直上,震撼整个世界...

  2005年,中国西藏8000队冲击G1失败,仁那不幸遇难,G1成为藏队14座8000系列山峰中唯一的遗憾...

  2006年,美国人弗瑞德.贝奇以80岁的高龄沿垂直岩壁成功登顶雅拉雪山,被誉为“活着的传奇”...

  2008年,由9国组成的联合登山队攀登K2时遭遇雪崩,11人全部遇难...

  登山者只要面对自己和山野就可以了,属于登山者自己的,只有孤独、寂寞、努力、光荣、死亡、微笑、壮丽,他们的故事永不终结,他们的生命力依然涌动在活着的攀登者中间,跳跃在每一个机械塞中、舞动在每一个冰镐中、飞扬在那悬挂的绳索中。

  著名登山者Jim Curran说:“我佩服那些能够登顶的勇士,但我更加敬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遭遇失败的登山者,他们是高尚而伟大的,他们以一种你所能想象得到的最崇高的方式而失败,是他们向自然界展示着人类最无与伦比的勇气及探索精神,他们带给我们的将是伴随一生的启示。”

  最后,严重推荐Queen乐队在本片中的配乐,气势磅礴,似乎让人有一种血脉喷张的感染力...不容错过。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影评(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险峰待壮士,攀登即荣耀

  第一次登上瑞士少女峰时,我当时是第一次体验了一点高原反应,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当时一眼望去,满眼的雪峰和雪谷,连绵不绝,在高山之上形成的雪谷,甚为壮观。风云变幻的缕缕灿阳和飘渺云雾交替翻涌,一时晴天一时霭,变幻莫测。那真的是一眼万年,那种磅礴,那种纯净,定格记忆在脑海中。

  今天看到这片,绝美山峦的震撼,让我又想去马特洪峰了。

  瑞士归来不看山,瑞士的山为什么那么美,这片里给出了答案。

  是因为冰川作用,使得山的基底逐渐消融,山峰逐渐消减,于是形成一座座锋利陡峭的山脊,叫“角峰”。这种线条清晰又富有棱角的高耸山尖,使得阿尔卑斯山如此的俊朗楚天,如此的巍峨挺拔。再加上白雪皑皑的峰峦,让这一切如仙境般的梵净。

  我虽然做过户外攀岩 outdoor rock-climing,也做过冰山攀登 ice-climing,但还从没做过连夜式的Alpine ice mountain climing. 心神向往!!!

  叙述者John Harlin III,是著名已故英国登山者John Harlin II的儿子。他在回忆他童年和他爸爸的那段对冰雪运动的爱好传承和共鸣,我特别喜欢,他用的“reverence” 这个词。对大自然的敬礼,就是极致的热爱。

  此片复原了他爸爸当时攀登的场景,尤其他们遇到暴风雪后,不得不在自己挖的snow-cave里住两周,烤着小煤气,印象深刻。

  还有雪崩专家对avalanche的研究和测试那段,视角震撼。充足的研究和准备是成功的关键。

  整个攀登的过程,可以媲美去年很火的《徒手攀岩》。

  虽然有专门的冰雪攀岩工具,冰斧、冰爪、绳索、定楔,caribeaner,这些我都用过,知道有多累和用起来容易多clumsy,但连续三天的不间断攀登,住在山堑上过夜,长时间半悬空,一英里的高度,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塌方,都让这个过程惊险万分。尤其他走过他父亲付出生命代价走的路,在妻子和女儿的注目下,他终于战胜了Eiger,战胜了自己,为了父亲,为了告别所有成长的伤痛,他征服了这座阿尔卑斯最陡峭的岩壁。

  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们三人之中还有一名女士,其中一名登山者的老婆,差点因为腿短没过一个危险的foothold。登顶后,女士由于背太疼被直升飞机接走,好想这样搭一次直升飞机啊。

  之后下山后,主角终于治愈了所有心里的阴影,去了父亲的墓前告慰。感动。

  你当像鸟儿飞往你的山,这虽是现在很火的一本书的书名,但是其实这句话来自圣经。

  追寻你的梦,不畏艰难险阻,成就自己,放飞心灵。

  用攀登,用前行,用勇气,去治愈一切的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的影评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