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4 03:1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精选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是一本由[美] 威廉· B.欧文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8,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一):追寻安宁

  

消极想象,想象失去所珍视的东西,珍视已有

控制三分法,完全不能控制、完全能控制、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注意力集中在后两者

目标内在化,设定能(完全)控制的目标

对过去和现在的采用宿命论

观察、分析侮辱、愤怒,以自贬、幽默来回应

自寻不适,主动让自己处于可控的痛苦中

简化生活方式,摒弃消费主义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二):很棒的一本书

  条理很清晰,先介绍历史,再提出方法,最后一部分用现代知识为斯多噶哲学做了辩护。 本书处处可见作者对斯多噶主义的热情,他本人是这样生活的,感到安宁,并希望将这种安宁带给更多的人。 重要的不只是看完本书,而是认真思考,搞清楚各个方法论中的内在联系,然后去践行斯多噶主义的生活,去消极想象,去三分法看事物,放下过去,并刻意锻炼自己的精神肌肉,去刻意忍受痛苦,拒绝某些快乐。多反思自己是否变得更好了。 当然看的时候要多加思考,安宁并不是让人放弃追求,而是在追求中能时常保持快乐。 对书中的不在乎穿衣打扮,我倒是完全有不一样的理解。我认为努力让自己好看起来也是对他人有好处的,让他人愿意接近你能多认识许多朋友,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作为一个斯多噶主义者一定要谨记,好好的打扮自己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或者喜欢,而是为了方便认识朋友。因为我一直是认为,认识朋友能让你学到许多东西,也能让你的生活更有活力。

  最后,做一个隐秘的斯多噶主义者,可别让谁知道你在践行斯多噶主义。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三):如何践行生活哲学?

  

我在对哲学的学派并没有很清楚的情况下,读了这个书,算是笼统的认识了斯多葛主义。

斯多葛主义的核心观点:维持内心的安宁。

感受最深的是作者介绍的斯多葛主义心理法。将事情三分,拆解为:不可改变的,部分可改变的,可改变的。我们应该专注可改变的,不应关注不可改变的。对于部分改变的,我们应该对事情进行内在化,内在为自己可改变的。比如一场羽毛球比赛,我们极可能赢也可能输,因此,我们可以转变思维,不关注输赢的结果,而变为自己对于这场比赛是否全力以赴。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让自己变得很有挫败感。

斯多葛主义强调对于身边的事物践行消极想象,这样我们才能珍惜自己身边的事物和现在所拥有的东西。真是一种微悲观主义的乐观主义。

对过去和现在采取一种宿命论的方式,注意:这里要明确不是对未来的宿命。这个思考方式,主要是是为了让我们避免沉溺于过去,而不能着眼于未来。斯多葛主义仍认为我们的未来将拥有无限可能,是肯定我们热烈的去生活的。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四):从一而终的人生哲学

  科学来自于哲学,但是却用化约主义将复查的人生系统、世界系统试图简化为内容与结构。其实这种关于“钟与云”的论断里,对于人类本生,最重要的是遵循内心哲学,过好这一生,我们不需要再去“科学的”定义什么是好的一生,至少我们可以避免过怎么样的一生,那就是焦虑、痛苦的一生,在这个基础上,斯多葛哲学提倡的原则安宁、快乐似乎把人重新组装起来,告诉我们,从内寻,而不是从外,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外在解释与科学,读完全书,酣畅淋漓。 “在欧洲科学的片面性那里,这些科学把世界缩小为一个简单的技术与算术勘探的对象,而把具体的生活的世界排除在外”,不仅如此,科学的高潮还把人推进到各种专业学科的隧道里。而胡塞尔所从事的“哲学”也正落入这种危机之中,因而,他开始致力于“现象”的研究,而他的后继者海德格尔则提醒人们被遗忘的“存在”。 1.遵循一个原则,更少焦虑与迷茫,更多安宁与快乐。 2.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生活、工作,如果恰好赚到了钱,不要害怕也不要沉迷,这这是你的快乐的附属品。 3.人生而自由,而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许就是真正向内寻的内涵。 4.适度的苦难,是为了体验平凡生活的快乐;偶尔的挑战,是为了将恐惧失败作为你舒适圈外的魔鬼打垮;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是为了让你感受生命的本质,珍惜美好。生活从来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5.消极想象告诉你遇到苦难的时候,一定要振作!你在哭泣没有鞋的时候,有的人确没有脚。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五):斯多葛哲学:另一种“佛系”生活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要确定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不值得追求的,然后知道如何获得值得追求的事物。

  对于斯多葛学派(Stoicism)来说,值得追求的是安宁(来自内心深处的快乐)。

  关于如何获得安宁,作者提出了几个建议:

  1)要有自我意识,观察日常生活,定期反思自己在处理日常事务中的方式;

  2)运用理性来克服消极情感(焦虑、愤怒、悲伤...)和控制欲望(名声、权力、财富...);

  3)在不刻意追求的前提下,获得了名声、权力和财富,可以享受它们(这一点与犬儒主义的“禁欲”不同),但要随时做好失去的准备;

  4)人是社会动物,必须与其他人保持联系,但要避免受到价值观腐坏的人的影响,并且要运用斯多葛学派的技巧来避免让其他人破坏自己的安宁(比如应对侮辱,采用幽默或不回应的方式,应多愤怒,采用幽默或退后一步思考等方式);

  5)不幸福的根源在于贪得无厌和杞人忧天;

  6)应对贪得无厌,运用消极想象的方式,想象自己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刻意给自己制造小的苦难从而对苦难产生免疫等;

  7)应对杞人忧天,即焦虑超出自己控制的事物,则应该学会将事物分类:完全可控、完全不可控、部分可控;

  8)对于部分可控的事物,采用目标内在化的策略(比如,把赢得一场比赛的目标改成享受一场比赛)

  9)对于外部世界持有宿命论的观点,即过去和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无法改变,因而不需要焦虑。

  斯多葛哲学可能更适合内向和敏感的人,关注自己的内心,不受外界所影响,也算是一种“佛系”生活吧。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六):思考生活

  哲学是倡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一门科学,哲学存在的理由是致力于探讨人生。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具有思维,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人们在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道路上不断思考和探索,催生了诸多哲学上的理论。哲学看似一门枯燥深奥的学科,实则充满智慧,能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给出指引,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斯多亚学派、叔本华或尼采;从“我思故我在”的法国笛卡儿、“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的德国阿尔伯特,到澳洲哲学家辛格、英国哲学家西布利等,诸多的哲学大家的思想,璀璨了整个星空。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用哲学指导我们的生活,让快节奏的生活和浮躁的心灵有一个安宁的归宿。

  在生活中,痛苦时常存在,导致人们陷入痛苦的一个根源就是不满足。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苦难总会如影随形,常说知足常乐,贪心不足蛇吞象。一个人的人生,短短百年,相比较与追名逐利的人生,更多的释怀让人快乐。斯多葛哲学作为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他们深谙世事以及人性之幽明,他们不但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者。斯多葛哲学家们用实践技巧给出当下生活在痛苦中的人们以快乐生活的忠告,让生活的艺术降低人生的焦虑,释怀过去,把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拥有一颗快乐的心。

  本书章节层次分明,从斯多葛主义的兴起到斯多葛主义的心理技巧,再到给出的生活上的忠告,贴合实际,聚焦于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给处于焦虑、愤怒、悲伤等中的人以生活的智慧。用消极的想象,思考事件能发生的最坏结果,进而反方向的思考,做到有备无患,享受所拥有的事物又不依附于他们;放弃无意义的事情,放下过去,进行自我否定,锻炼自控的能力;进行沉思,思考的力量是强大的,正如每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思考和实践相结合,使自己在快乐的道路上走的长远;训练自我满足与已有的东西,克服欲望和对别人的仰望,关注自我的当下,理性思索,克服嫉妒,愤怒和死亡,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真正的朋友,让我们的生活形成一个良性的圈子,愉悦的氛围。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七):在读笔记——如何通过消极想象获得平静

  

第二次读这本书,这次会记录一些笔记和想法。读少点,读精点。斯多葛学派的缘起和发展就不写了,简单记录下“斯多葛的心理技巧之消极想象”。

很多人感觉自己是欲望之本体,总是想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享乐效应”。你得不到的时候心焦如何搞到手,得到之后,却发现得到的快乐却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持久。(别人碗里的饭更香)

于是我们都变成了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在空虚和焦虑中日复一日。如何克服这种烦恼呢?斯多葛学派建议人们进行“消极想象”,即更多关注你所拥有的东西,想象当自己失去这个东西会怎样。

举例来说,很多人抱怨工作让自己非常痛苦。斯多葛学派建议换个角度,想象你的公司突然破产或者裁员,而你因此失去了工作。

当你想到这些最糟糕的结果时,你会庆幸工作还在,虽然压力大,但总比被裁没收入强点。从消极想象中,你会弱化工作的负面影响,获得些许宽慰和平静。

但消极想象并不意味着,你要用这种想象麻痹自己,而是在通过消极想象获得平静的基础上,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做出一些改变。

斯多葛学派也建议,进行消极想象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周期一般在一天几次或一周几次,不能长期沉浸在想象中而什么事都不做。

另外,作者也建议区分“预想每件事情都会发生”和“因为这件事情而焦虑”。预想每件事情都会发生,是为了让自己做好失去的准备,从而在失去的时候不至于歇斯底里。但这并不是说你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倍感焦虑,这违背了消极想象的初衷。

作者总结了2点消极想象的好处

1、世事无常,拥抱变化。世界一直在变化,如果你已经为失去做好了准备,那你也为迎接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做好了准备。

2、消极想象会促使你把每一件事都当做最后一件事来做,这会赋予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深度和意义。(尽管对于一些机械性的工作,我很怀疑自己是否会赋予它意义,但总能找到吧)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眼瞅着自己早已度过而立,正在迈向不惑,这日子反而过得越来越有些迷惑了。究竟什么才是生活中的真谛?什么样的日子,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说的俗气一些,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勤奋努力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而好的生活就是想拥有什么便拥有什么。这里值得拥有自然是物质上的拥有,当年的我们怕是还不能够理解精神拥有的。

  可是随着年龄的渐长,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这世界不是这样子的。你的辛勤努力,有可能并不会换来等价的回报,即便是有所回报,或许也不能带给你预想中的快乐。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以及人生中的各种起起伏伏,这些都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躲不开的,不时的会带给我们种种不快乐的感觉。既然不可避免那么就应该学会正确去面对,用一份精神上的从容来化解这各种焦虑,学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快乐一些。自己能够独立顿悟自然是最好不过,若是不能够自我开解,那不妨借助一下别人的力量为好。

  印象中哲学大多是枯燥且难以理解的各种理论学说,虽然知道有众多人生哲理包含在其中,但是似乎还是和实际的生活之间隔着一条鸿沟,有关于哲学的书籍看了不少,心底似乎也有所触动,但是总有一种明明看的到却怎么也摸不到的感觉。哲学这东西,似乎总是不够接地气。

  不过若是有人能够将著名的哲学观点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告诉你可以用哲学来化解人生中所遭遇到的各种迷茫与困惑,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些内容。

  因为这本《名为像哲学家那样生活》的书,我第一次听说了斯多葛主义。他认为个人的幸福全在于内心的宁静和顺其自然,不需假以外求,因为任何外在的功名利禄都无助于个人的自足和幸福。

  上述的观点或许有些绝对,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人心底的不快就是来自于自身的欲壑难填,放手一些东西后,真的会感觉轻松快乐许多。

  书中针对人生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情感以及遭遇结合哲学观点,做出了分析与解释,教授人们如何去学习并感受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简单快乐,尝试着与这个世界融洽的相处,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一片祥和与宁静。

  翻过此书后,莫名想起了六祖慧能那最为著名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生命本就是这样,凡是看得淡一些,计较的少一些,面对时勇敢一些,或许你会发现,其实快乐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找。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九):学习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讲述的是斯多葛主义哲学的生活艺术,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斯多葛哲学,它的人生哲学可能是古老的,但本书提供了人们应该如何生活的忠告,每一个想要过充实、有意义的生活的人都可以看看本书,都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有用的人生哲理。

  虽然斯多葛主义是一种哲学,它其实也有重要的心理学成分,它认为深受消极情感(生气、焦虑、恐惧、痛苦、嫉妒等等)影响的生活过的不是良好生活。

  斯多葛主义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将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财富的诱惑。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兴起、心理技巧、忠告以及斯多葛主义哲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情况。

  斯多葛哲学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不但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者。本书聚焦于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诸如:消极想象(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控制的二分法(论变得无敌),宿命论(放下过去……以及现在),自我否定(论应对快乐的阴暗面),责任(论热爱人类),社会关系(论与人交往),侮辱(论容忍奚落),悲伤(论用理性战胜眼泪),愤怒(论战胜反快乐),个人价值观(论沽名钓誉),老年(论被赶到养老院),死亡(论良好生活的善终)等。

  对于受侮辱,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认为在受到侮辱时停下来想想那些侮辱者所说是否属实,如果属实,那么就没有理由感到沮丧,因而也没必要生气,另外一种消除痛苦的策略就是停下来想想侮辱者到底了解多少,对于如何回应侮辱,斯多葛哲学家认为回应侮辱的绝妙方式是幽默。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不做任何回应。

  对于个人追求名声,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称:获得名声的代价非常高昂,远远超出名声能带给人们的任何益处,他们认为,如果你一直不在乎社会地位,你的生活就会好很多。

  对于个人的奢侈生活,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认为:财富是不值得追求的,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生活得很富足,而是要获得美好的生活的话,追求财富反而无益于美好生活的获得。

  本书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内容丰富,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使读者在阅读时不容易感到枯燥、困难和倦意,从而能够领悟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我们从马可·奥勒留那里学会取舍,从爱比克泰德那里学会从有限的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这种生活的艺术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zhu���ǥY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十):许多人度过了一生,但是却重复地犯着同样的错误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威廉·B.欧文 174个想法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威廉·B.欧文 1个想法 >> 许多人度过了一生,但是却重复地犯着同样的错误,他们80多岁的时候也没有比20多岁的时候更加接近幸福。 书中建议:消极想象 控制我们能控制的 不在乎名誉 追求内心 ◆ 引言 生活之计划 >> 你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你的回答可能是这样的:我想要一位关爱我的配偶、一份好工作、一所漂亮的房子,但是这些只是你生活需要的一部分。 >> 在你人生的所有追求中,什么对你来说是最有价值的? >> 他们在生活中知道他们每分钟需要什么,甚至每十年需要什么,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停下来思考过生活中的高远目标。 >> 生活中有太多让人分心的事情,以至于他们没有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是,高远的目标是人生哲学的首要成分。这意味着,如果你缺少生活中的高远目标,你就缺少条理清晰的人生哲学。 >> 这是因为没有哲学的话,生活就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就是说尽管在你活着时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享受过各种各样的乐趣,但是末了你过的却是非常糟糕的生活。 >> 年华度尽你却并没有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是把生活挥霍掉了,因为你允许自己被生活中各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所俘获。 >> 尤其是当你缺乏实现目标的有效战略时,你很可能不能够实现你那高远的目标。因此,哲学生活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就是实现你生活中高远目标的战略。 >> 在冲突产生时,我们需要决定哪些目标应该被优先考虑。因此她会帮助我们整理这些目标,并将它们进行排序。在这个排序中位于塔尖部分的目标,就可以叫作我们生活的高远目标。这应该是一个我们不愿为着其他目标而牺牲的目标。 >> 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西尼创立了犬儒派哲学,这种哲学主张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苏格拉底的另一个学生亚里斯提卜创立了昔勒尼学派,这个学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 >> 如伊壁鸠鲁学派、怀疑主义学派等等;而其中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由季蒂昂的芝诺创立的斯多葛学派。 >> 斯多葛主义者意识到,深受消极情感(生气、焦虑、恐惧、痛苦、嫉妒等等)之害的生活不会成为良好的生活。 >> 我对缺少人生哲学的生活感觉很舒服:日子都用来寻求一个“富裕、社会地位和快乐等事物的”有趣的混合体。换句话说,我的人生哲学,可以被慈悲地叫作享乐主义的开明形式。 >> 我发现斯多葛主义和禅宗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比如说,两者都强调对我们周围事物稍纵即逝之本性的思考,以及在可能的基础上掌控欲望的重要性。它们都建议我们追求安宁,并就如何获得和保持安宁提出了忠告 >> 斯多葛主义者的目标,并不是要放弃生活中的情感,而是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像哲学家那样生活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