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是一部由吴东珉执导,栾浚威 / 宫正楠 / 陶慧敏主演的一部爱情 / 灾难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机》影评(一):人物和时代的结合
影片整体节奏是比较慢的,符合情感片的节奏,但时代背景与人物的结合却略显生硬,故事情节上的编排也稍显不流畅。影片结尾虽然扒手改邪归正,用生命去与歹徒搏斗,但是这样的设计似乎完全没必要,他完全可以联系真正的警察并持续跟踪歹徒到位置,就算是为了渲染扒手改邪归正的可贵,用失去生命的方式似乎也用力过度了。
《生机》影评(二):生机
故事推进没有爆发点,没有矛盾冲突,特别是电影中段,几乎看不下去,剧情琐碎,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讲故事的节奏很缓慢,可是最后结尾没有很吸引人的地方,感觉前面的铺垫都没有在最后爆发出来,电影中没有一个意义上的“反派”来衬托主角和电影主旨生机,但是整个电影质感功底还是有的。本土化做得也不错,拍摄质感非常好。
《生机》影评(三):看完《生机》,我想家了
曾经因为一幕景,向往一座城。比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的稻城,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Munar、蒙特利尔,比如《英雄》里的九寨沟,比如《东邪西毒》里的榆林、红石峡,比如《卧虎藏龙》里的黄山、宏村,比如《十面埋伏》里的重庆,比如《柳如是》里的江南,比如《刺客聂隐娘》里的武当山,比如《山楂树之恋》里的宜昌。也曾因为一些戏,试着去读懂一群人。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老炮儿》《有话好好说》《北京,你早》里,看到了北京人的大院子弟、胡同文化,与京式幽默。在《智取威虎山》《钢的琴》里,看到了东北人的义与勇、积极乐观。在《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秋菊打官司》《黄土地》《白鹿原》里,看到了陕北人的善良淳朴、坚韧勇敢。在《疯狂的石头》《火锅英雄》《无名之辈》《杀生》里,看到了川渝人的隐忍与爆发,荒诞与幽默。在《花样年华》《股疯》《叶问》里,看到了南方人的婉转、精打细算、拼搏不服输。然而,武汉,作为一个自古以来备受文人墨客喜爱的“网红”城市,汇聚了东西南北各地文化,多元繁复、无从被定义,却在大荧幕上鲜有呈现。其实,艺术创作的眼睛始终没有忘记这座宝藏城市,越来越多的作品或取材于武汉,或拍摄于武汉,正在试图从不同角度诠释这座错综复杂的城市,比如《万箭穿心》《浮城谜事》《黄金时代》。可说起武汉人,人们还是离不开“泼辣”“豪爽”“热闹”这样的字眼。今天我看完《生机》这部电影,他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个和大众印象稍有违和的武汉,我只想说:武汉人的温暖与韧性一直以来都在严重被低估。这部戏展现的“大爱”、“包容”与“平和”,这样安静的词语,可能从来没想过能和武汉有什么联系。但在我看来,武汉人表面上的“彪悍”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历经了种种之后与挫折、不公达成的某种特殊的和解,这种和解在生活的琐碎中慢慢变成了大度、洒脱。其实我并不是武汉人,但武汉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还记得第一次来武汉是上学,室友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为了省钱,在学校每天都吃素吃面,热心的室友周末请我去他家做客。那天在他家喝到的排骨藕汤,是人生第一口排骨藕汤,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武汉的美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也让我交到了这辈子最铁的哥们。我和他一直保持着淡如水的联系,就是那种平时不说话,一张嘴就立马回到学士时代的关系。他在我的印象中就和《生机》里的秦川很像,有感性的一面丧的一面,也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候重振旗鼓靠谱起来。那天他们一家子的热情款待历历在目,虽然毕业后离开了武汉,也已经过去多年,每每听到别人提起,那股暖流依然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