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权力场》是一本由范军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一):大宋权利场
权利是一种身份以及地位的象征,权利越大,身板挺的越直,说话做事也越有底气,自古以来,权利就被各路人马不停的追逐。以前,现在,都是一样。
这国是被赵匡胤给开起来了,后面的主要就是该怎么管理这个国家了。就有了范仲淹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等。北宋的文人与党争、党争与变法的纠结关系,应该说是这权利场争斗中的最重要的特征,一致对外容易,一致对内的话势必会出现至少两种的对立局面。范仲淹的变法失败是因为另一派一直从中作梗,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因为自己的内部问题没有解决好,团队不和谐,不统一,所以铸就了失败。
司马光也是北宋时期的一个悲苦之人,首先是章惇的对立,以及宋哲宗的不满就够自己受的了,在好不容易联合文彦博和吕公著两位元老重臣和他一起推行温和路线,就惨遭宋哲宗的亲政,忙活了大半辈子,最后是给他人做了嫁衣,落得个戚戚然的下场。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二):王朝的荒凉与惆怅
写历史,固然离不开史料,但是仅有史料是永远不够的,还需要态度。
《大宋权力场》纵横几百年,从开国闻名的杯酒释兵权,到未代时的蔡京改革,写得活灵活现,写得如风行影,似乎作者在每个历史事件时都是清醒的旁观者。
权力二字,无论古今,都是极其重要的,有了权力的人就会自然不自然显露出高人一等的态度,而没有权力的人看着有权之人的行径,也少不了评头论足,甚至举起反旗,也是经常可见的。
人活着,为的是粮食衣服,但是活着如果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睡睡,那也未尝不可,毕竟在这个星球上我们留下的再多的尾巴,映射的都是影子,一重又一重,并不一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造。
我们总是如蚁族,在王朝的背景下或东或南、或北或西,总感觉在呼吸之外还应该有些作为,但是这种作为,由于权力的存在,有些在当代当世是不能见之太阳的,有些却是在当代当世中大放光彩,而等到时间的洗礼,我们却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就像海沙式的淘尽了千古英雄。
不争气,也不需要为之辩白,但是争气的,难说不是自欺欺人。王安石与司马光斗来斗去,最终不都是两败俱伤了,成了皇权的棋子,误打误撞,却给了后世无聊者写作的素材。我们无法还原当时的环境,包括语言、衣服,也包括心情、态度,但是我们作为生物的沿继,我们不得不看到这些好看的、好听的、好说的,一天复一天,一年复一年,最终的只是两手空空,一切名利都成了烟雨,这才是常理。
王朝的荒凉与惆怅,总是令人感受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奈,特别是江湖风波恶,仁途有春秋,这样的提炼,更是令人抚摸着自己的肌肤,将耐人寻味的历史让更多的有志者去描摹、去钤刻。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三):党争和变法交织的北宋
《大宋权力场》应该来说是北宋文人党争和变法交织而成,而造成这一幕的原因不得不从北宋建立说起。
正是因为变革,党争出现,宋真宗时代,为了改革,同时重用王钦若、丁渭以及同他们做对的寇准为相,党争成型。党争者互相博弈,帝国江河日下。
其后司马光复辟,蔡京反攻倒算,党争更加严重,帝国江河日下。
北宋就是在党争和变法的背景下的权力场上尔虞我诈,党同伐异被真实而残酷的揭露出来,帝国悲剧的成因和后果铺展在芸芸众生之上,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困局。
试想如果神宗和王安石能和秦孝公和商鞅一样,何愁改革不成,历史总不是这么的惊人相似!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四):历史自有人分析,且听他慢慢道来
大部分人对于历史的初步认识,应该是来自于学校里的历史课本。不过课本上的内容终究只是个概述,大致讲讲曾经的人物以及发生的事情,总归离不开时间、人物、事件以及历史意义这几样,而其背后的深意却不是能够在这些文字表面上能够看的明白的。
历史这东西,说无趣还真的是没有什么意思,不过是一些早就作古的人经历的故事。可是若说有趣,那还真的是其乐无穷,深挖细究起来处处都是戏。
说起历史上的宋朝,这还真的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王朝。你说他兴盛吧,澶渊之盟、靖康之耻那些饱受史学家诟病的历史事件可是明明白白写在史书上的。可你若说他颓废,他为何又是自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之后,唯一一个国祚超过三百年的王朝?中华艺术文化曾经在赵宋时期达到至巅峰。
万事皆有因果,这样的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究竟是因何而亡败,其中的成因和经历又有什么不为所知的一些秘密呢?
历史自有人分析,且听他慢慢道来。
不过几页纸的篇幅,又怎能讲的尽这其中的明争暗斗与刀光剑影?“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法本是在危急中寻求新的突破,怎奈却在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既不能通,则不能持久。
《大宋权力场》将带领读者重回北宋时期的朝堂之上,看当年的那些历史政治风云人物是如何在这一场场棋局中求存的。深刻为读者分析整个大宋王朝的风云变幻,为你揭示一个人曾经强盛的王朝是如何步步走向衰亡的。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五):变法猛于虎
前几天刚刚读完一本关于大宋王朝创建的著作,宋太祖赵匡胤能够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结束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统一天下,创立三百年的赵氏王朝,让人钦佩。后世也对宋代的文化艺术有着很高的评价,可是为什么刚刚过去几十年时间,大宋的国力就江河日下了呢?衰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看过这本作品以后,也许你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作品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讲起,通过讲述宋真宗时代檀渊之盟的经过将朝堂上的党争博弈一点点展现出来,也将国力的衰弱之象暴露无遗。为了改变,为了振兴,从此开始漫漫的变法救国之路。从宋仁宗的庆历新政到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再到宋哲宗的司马光复辟、宋徽宗的蔡京反攻倒算,变法与党争纠缠不清,权力场上的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的党同伐异,一幅幅芸芸众生相,深刻地揭示这个帝国悲剧的成因与后果,细细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就如书中写到的那样,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他们只是致力于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只不过两人个性不同、改革理念不同,才使得道路迥然不同。所以当这样的变法与反变法最后成为文人之间纯粹的意气用事,政策之争、路线之争上升为人人自危的党争,从开始的翻旧账到后来的砸碑、扒坟,甚至是鞭尸,一个帝国的凋敝命运自然不言而喻。
真的很感谢范军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一部好看而又耐看的宋史力作,用自己的语言将一个王朝的荒凉与惆怅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真正从历史中看到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希望有机会可以看到更多这样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的历史佳作!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六):鉴于往事
近些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在信息海洋的冲刷之下,人们很难安下心来细细品味历史的厚重,于是《明朝那些事儿》这类历史学的通俗读物便流行了起来,当年明月的这本书虽然缺陷很多,立场也大有问题,但的确参考了很多正式史料,不会有太大的偏颇,用来了解一个王朝的故事还是很合适的。但却有一部分人想借着这股东风,在对历史不是足够了解的情况下,仅靠自己的推想来戏说历史,大家给他们起了个有趣的称号——历史发明家。他们的问题就是,书中很多事件并没有相关史料的支持,仅仅依据一些传言就妄自忖度,所写出的东西与真实相距甚远。他们靠猜测得出结论,分析事件的时候从不去分析政治、经济、军事,不去分析社会舆论导向、人民发展需求、客观历史进程,这些一拍脑袋就出来的结论尝尝令人啼笑皆非。
这些年的厚黑学也大行其道,仿佛谁都想来学点权谋,好在现实世界里多占有一些利益。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资治通鉴》成了人们口中算计人的教材,却不知道《资治通鉴》是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借以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教育和引导后事吸取教训,学习治国理政技巧的书籍。
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写道:“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我想,这才是我们读史前该抱有的信念。
而本书适合做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若想那它作为历史、政治或者是权谋上的借鉴书籍,是很不适合的。
我兴冲冲的拿出几本书,打算与这本书对照着看,从党争角度思考一下宋代的成败得失。没想到,随着阅读发现的谬误越来越多,然后拍了几张书籍的内容给一个历史方面非常厉害的朋友——河蟹,我们之后的交谈就变成了吐槽大会。
河蟹的部分吐槽星云敬上
2017.11.21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有宋一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别致的一席之地,而古人今人的评价也各不相同。所谓积弱积贫这一类不高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军事、政治,认为宋在与辽、西夏直至金的对抗中很少能占得了上风,总是一幅被动挨打、然后抚之以金钱丝帛。但另一点较高的评价也同样为世人的公认:有宋一代,文化、经济、科技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以致于专心研究唐史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朝给出了“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评价,而英国史学家汤因比亦曾表达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的向往之意。和历朝历代一样,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宋朝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标签,听别人说和自己去探究总是不一样的。而范军所著的《大宋权力场》一书,则将北宋的几大事件、阶段联系起来,梳理出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封建朝代高层权力路线图。
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阙中曾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写的是魏晋、刘宋往事,心里想的却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入侵所造成的“靖康之变”及后续对南宋的不断侵扰,自然也有中原故地光复近于无望的某种不甘心。为什么有宋一代呈现出来的是这样一种积弱积贫与文化巅峰悬殊极大的面貌呢?!范军认为,这是基于北宋的文人与党争、党争与变法不断纠结的权力场争斗所导致的,根源则在于宋初为了杜绝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等因素造成的政治困局而进行的矫枉过正的制度设计。
陈桥兵变,赵匡胤以非正常手段上位,他担心的却是其他人也来效仿他,于是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对军队、将领的关系进行了破局与重组。却未曾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他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权力场之困局的同时,既导致了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战斗力始终相对较弱的直接后果,又突出了文官政治的强势与“冗官”“冗兵”和“冗费”的与日俱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庆历新政”之后,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哲宗时代司马光复辟与徽宗时代蔡京的反攻倒算交替上台,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与夹带私心杂念的党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治层面上始终无法打开局面,最终间接导致了“靖康之变”的严重后果。
正如《大宋权力场》第八章的最开始,范军所评论的那样,“王安石的个性缺乏权变、宽容和大局意识,我行我素,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在识人、用人、权变以及容纳不同意见和势力方面屡屡失误”,因而败局最终在所难免。这不仅是在说王安石个人以及他主持的变法,更是在对整个北宋的权力场的实质给出了一个评价。热热闹闹的背后,最终不过又是一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而已。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八):谁计较那点蝇头小利,我心里是万年社稷千里江山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宋庆历四年,也就是公元 1044 年,当知谏院欧阳修大义凛然地在上书宋仁宗的《朋党论》里写下这些话时,自是无愧家国,亦无愧青史,为了自己主持的庆历新政,孜孜不倦地寻找理论支撑。然而身为宋臣,高居庙堂,拳拳之心写于奏表之后自有其命运,文德殿内群臣百张口舌对其正正反反解释争辩,便再不受欧阳修左右。于是,一篇《朋党论》就成了政敌攻讦欧阳文忠公结党的口实。
《大宋权力场》一书里,作者范军对这千古名篇《朋党论》的评价是:「欧阳修的说法其实既有史实方面的错误,也存在立论上的问题,很有牵强附会的嫌疑。」
这一评价可谓中肯。欧阳修想做的,乃是推翻自古以来「党争祸国」的定论,自立一套「君子党兴国」的说辞。承认「君子党」的存在非同小可,也无怪于引起宋仁宗的疑心。
其实「朋党」之所以成问题,且历朝历代功臣明相自知禁绝结党,并不在于结党之人都是出于营私,这也是欧阳文忠公《朋党论》里力图证明的。问题在于,一旦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为朋党,就必然同荣辱共进退。哪怕是抱以忠君为国之心,假以时日,也会被这一群同样以为自己「忠君为国」的士大夫裹挟,个人的意见淹没于集体的洪流之中。大家都觉得自己守道义之信,遵忠义之节,那万一,这群结党的人都是错的呢?
比如,一致反对变法改革?
说到底,范军先生的《大宋权力场》,表面上是历史剧里司空见惯的手腕,处心积虑的缠斗,内核却是关于北宋变法的一段风云诡谲,荡气回肠。范军先生下笔错落而有致,态度中立而缓和,让读者看到,这权力场上没有人是出于一己之私。即使是变法的反对派,韩琦、富弼、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苏轼,不惜直言相谏冒犯神宗,他们中间哪一个不是心系天下苍生大宋安危的君子?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这是历史课本上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作者范军大概不是这样想的,尽管他没有明说。我们是开了天眼来看变法的。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保马法。现在的我们知道新法行之有效,是因为后来的历史走向证实了新法行之有效。若回到北宋,站在文德殿内,是支持王安石,还是支持韩琦司马光,并没有我们身为一千年后的读者看得这样清楚。
保守派反对变法,也和主导变法的王安石一样,不过是为大宋兴国图强,谋长远之计。他们之间斗争得再厉害,也光明磊落,只在治国理念的分歧,多数都不计较利益。明显的,若反对变法都是计较自己的利益,司马光、欧阳修、韩琦、苏轼,这一干人等,何以被一贬再贬,一罢再罢,都坚持不悔改,一反到底?
范军说:
韩琦反对变法,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宁和广大官员的幸福生活;司马光认为,大宋有救。新法一废,大宋必将触底反弹,一切都将回到正轨。苏轼质问吕惠卿,新法中哪一部法律是恩泽市民的?没有!这大概就是作者的态度,一位历史作者当有的客观中立态度。任他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喊得再响,也不要误解了这群旗帜鲜明反对变法的士大夫们,维护祖宗江山的初心。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九):你方唱罢我登场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郭沫若老先生的话,也是我历史老师对我们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个连鸦片战争的年代1840年都记不住的数学盲,却很喜欢看历史书,对我来说,历史是一次又一次和旧人重逢,也是一次又一次重新认识那些觉得熟悉的人身上令我陌生的故事。
《大宋权力场》里面,我们可以遇到很多老熟人,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破缸救友的司马光变成了政客,变法的王安石,画粥而食的范仲淹,寇准还有苏东坡一门三苏,欧阳修等等都是 这场北宋大戏里不可缺少的人物,而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政治生涯中的一些故事,了解他们身上除了诗词歌赋,故事传说之外的更多历史细节的重现。
《大宋权力场》是由范军著,范军是我 喜欢的《百家讲坛》的专栏作家,他写实的特点和那些戏说历史或者野史完全不一样,都是在我们认知的历史框架中的一些事情,但是他用自己独特的角度,幽默的语言,还有一些现在的in词汇来类比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有趣的一本历史小说了。
书中的主旋律是讲杯酒释兵权后的大宋面临种种困局,各种人士开始推行新政,各种变法难免落入党争的窠臼。其中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不免让我们看到党同伐异的政治残酷,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君子之风,自认有底线,也不免在历史的洪流中艰苦搏杀,摇摇摆摆,自己的命运被皇家操控,很多行动被皇家掣肘。谁有能在浊世中做一股清流呢,政治就是嗜血的,就算是大宋都是把不同主张的人贬谪到朝堂之外而不是杀戮,我们也能嗅到空气中尔虞我诈,仕途凶险的味道。
什么人该站在舞台上都是历史进程决定的,人生不过是随波逐流的浮萍而已,很多东西你仔细想想就觉得我们上学的时候,常常会回答一个王朝为什么会寿终正寝,都会说因为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了,个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呢。
很喜欢看这本《大宋权力场》,除了对变法和党争有了更多的认识以外,对于宋代的文人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家的故事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