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裂变》是一部由黄健中 / 延艺执导,侯勇 / 王志飞 / 卢勇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一):只谈人物观感
裂变里 独爱荧玉 并非冰雪聪明 却知轻重更懂分寸 不是国色天姿 却俊气与娇气并存 敢爱敢恨果敢刚烈 对待爱人却温柔包容细致入微 父亲娇宠兄长怜爱 为人处世却大气磊落不输男儿 东出访魏 见安邑繁华也会彻夜痛哭 最爱的一句台词 是献公病卧床榻,对着闻讯赶来且又忧又气的国后喊了一句 “老妻——” 喜欢孝公深厚的表演远甚于商鞅有形无神的傲骨 钦佩太后的远见卓识却偏偏不喜她要委屈了荧玉这个女儿家 唔 甚恶白雪其人 犹厌“红颜知己”一语 偏失了“白公子”之爽利 也不喜玄奇一角 剧中女儿人物惟荧玉最得我心 角色有脸谱化 又有去脸谱化 全剧厚重不失柔肠 一言以蔽之,不负盛誉 可惜呀 可惜呀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二):秦川自古帝王乡 大秦帝国塑造的众帝王像是经典中的经典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这是大秦帝国系列的前三部,看完之后心潮澎湃,每看完一部都有不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不得不说大秦帝国系列是国产剧中的经典,帝王角色的塑造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由戏骨们撑起的剧让角色大放光彩深入人心,真是太好看了,看得出演员和剧组的用心和努力,看完这样的精品好剧不写影评感觉对不起剧组和演员的付出,这样的剧是电视剧市场中的一股清流,秒杀当下一众鲜肉鲜花演的无脑剧。《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三):弘扬国学的战略资源
如果是架空历史的话,此剧定为五星。但孝公并非肯讲王位给商鞅,商鞅也并非尽公不顾私,节俭奉公之人。但此剧是为未来打基础的剧,实在很精彩,很难得,可为后来者做表率。如同老三国、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不必情节如何好,关键是注意人物、场景、服饰等的还原,可奉为圭臬。后世再找各个历史时期的视频,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一直以来,先秦的历史剧缺失,现在技术和资金都到位了,拍出这么高水准和讲究细节的历史剧,实在是好。《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四):求你了,好好讲历史,别合唱,好么?
最近和女朋友开始追大秦帝国,看惯了色彩鲜明的电视剧,再看这部剧简直考验视力。百分之六十的镜头光线昏暗,唔,也许是导演为了追求秦国的真实环境吧,反正我每次都看的眼睛累。
很多历史剧都会改编史实,或美化人物,或削落事件,其实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是想向观众传达一种价值观。但这部裂变,我不得不说,刻画过度了。且不论剧中诸多不合理的情节,单看秦国和商鞅,完美无缺的形象塑造,秦国永远完美,魏国之流则是智障一群。纵然我们都爱看励志故事,也不要摆出秦国政府宣传片的架势吧,整部剧下来,真怀疑编剧是不是来自秦国的政府官员。
除了过分美化和商鞅的夸张演技,最大的槽点就是大合唱模式的秦国国歌。悲昂的大合唱的确非常能渲染气氛,烘托情绪,可是你见过谁会把这种大合唱当作广场舞神曲一样的反复听呢?一有情绪,先来合唱;一说老秦,必响合唱,洗脑术高明啊!从最开始的感动到反感,也就用了几次合唱的时间,导演,这是历史剧,不是歌剧呀!看完这部剧,最大的感受是一见赳赳老秦四字,脑海自动播放大合唱,放到崩溃,唱到流泪。
求你了,既然制作团队有良心,就好好讲历史,别唱了,好么?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五):对本剧的一些小看法
最近得了个小空注册了账号,简单写几句吧。本剧的口碑是很好的了,不用我夸。但争议也挺大的,比如说对孝公和商鞅的完美化,以及对秦国险境的描写。个人觉得艺术高于生活,这些描述并非故意曲解史实,在文学作品中是可以接受的。
这段历史作为大秦系列的第一部,从孝公开始,秦国从一个战果非主流边缘国家,变成了强国,这种强大一发不可收拾,成数量级增长,到了昭襄王之时,虽未发动灭国战争,但是胜败已经基本决定了。最终令秦国一步步走向灭国之战的,个人觉得是范睢远交近攻的方略,但是让秦国国力增强从而产生压倒性的优势的,是商鞅变法。
秦国从孝公到始皇,即使没有离谱的昏主,也有不少中材,同时在王位更替和权力斗争中产生的动荡事件也不少,但是能够在这动乱中保持内斗不影响国力的,就是严格的法制了。秦始皇他妈的宠臣曾经持太后玺调兵谋反,没有多少人了他。秦国对于兵马调度法令严明,怎么会留这种漏洞?所以,可以说秦法,决定了秦朝在数次王位更迭,外戚,丞相持政理念和权力变更期间,保证了目的的持续性和政治的稳定,节制了所有人乱来的可能性,可谓一创举。从这点来说,本剧突出并放大这一主题并没有错。
不过秦朝到最后二世而亡,也表明了一点,秦地虽然受得了这种法度,中原人民却受不了。这里的商鞅也说了,这是战时之法。和平时期,执政重心从征战杀伐转为恢复农业经济,需要人鼓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的法律就令人窒息了。根据我们国家的近代史,错估矛盾加重矛盾也是很严重的事情。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然而历史不断重演的过程中,明知这些老生常谈的人,却往往会侥幸的以为this time is different. 所以大家多读读历史,多讨论,随时感悟一下吧。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六):平衡的智慧
以前认为的平衡,总是在于静态,在于准确。总是期望在任何时候都能固守一种隐忍自适的生存之道。以为世间会有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后来慢慢知道,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万全之策,只有审时度势之后的权衡与取舍。《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七):越看越想看下去的一部剧,边看边写吧
2017-3-13
今天连看了13~16集,卫軮在巾帼知己帮助下脱离魏国,周游至齐,一番奇遇(电视剧过渡法)遇到百里遥(“燕赤霞”的高人形象满分)、莹玉公主、景监内史,最终决心入秦,看到这儿我差点泪奔~后来兜兜转转,故意和秦国求贤若渴的君臣玩起了捉迷藏,直到死了稷下名士田常,看得我真是扼腕唏嘘,古人啊,何必这么激动?还是咱卫軮实在接地气知大义,雪中送炭地为秦公扛起救国治国的大担子,又差点泪奔~
卫鞅在择君的手段上同样体现他是个以天下为己任,毫无私心杂念的人,他主动选择磨练自己,下乡考察国情,但又故意不显山露水,甚至用“激将法”试探秦孝公的心志是否坚定、眼力是否独到。甚至说出一番引人深思的“知劣货才能识珍宝”的道理。底气平凡之人如何能像他那般自信笃定,拿捏自如,他就好比一高级玩家可以任性游戏,“随心所欲不逾矩”,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大才。
不多说,上图~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九):赳赳老秦
秦国,在之前一直觉得是一个残暴,血腥,变态的国家。是之前看了《芈月传》,才开始真正去了解秦国,发现秦国并不是想象那样。
看了《大秦帝国之裂变》之后,发现秦国是那么的顽强,秦孝公时期,那时候“天下卑秦,六国分秦”的危险边缘,面对强大的魏国一直顽强抵抗,秦孝公也发《求贤令》,摒弃国与国之间隔阂,广纳人才,商鞅入秦,深得秦孝公重用,开始变法,秦国也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君为青山,我为松柏”的君臣情谊多么难得,也是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变法所承受的压力多么巨大,也是不可想象的,若是君王稍有犹豫,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得君如此,夫复何求。
秦始皇能统一天下,不止是他的能力多么强,更是祖祖辈辈给他留下了一个强大的秦国,不同于六国的秦国,其他国家,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主要看君王的能力和贤德与否,而秦国自变法来,法的约束,让它有了更强的后生力。
一部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