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24 02:0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100字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一):读书记事

  2018年2月,外公过世,回重庆奔丧。出门忘带kindle,老公怕我无聊问有没有书看,在机场买的余光中散文,看了一半,原以为是关于青春,谁知绕来绕去都是在讲余的离离乡愁。买书时我却没注意说的是月光而非少年,老公说,因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呀。对呀,这么浅显。

  在回程的机场对着剩下半本书,心中憋闷。我少年时的月光也躲在巴山雾气中,月光朦胧我的青春也朦胧。当时月光温柔我看不懂,只觉得妈妈严厉,家乡湿冷,一心离家想要试试独立的生活。白云苍狗,平头少女青春时光荏苒,离家后爱美之心苏醒,头发再没短到平头的程度,如今即使用长发编织成密密的细网也网不住时光流水了。

  自从在远方安家,巴山夜雨指的不再是家而是家乡,每次来回便都如匆匆过客。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二):那年月光

  高中时在同学处借得一本先生的《逍遥游》,读到同名的那篇文章时,不禁心神摇曳,竟在深夜的宿舍里,宿管阿姨熄灯之后,打着手电近乎疯狂地全文抄写。《鬼雨》(还有《莎诞夜》,只是这本书未收录)也甚是一见倾心,乃至多年后在写作课上,还拙劣地仿着先生的字句写一场高烧中的骤雨。2018年年末时启卷,张眼便读到这两篇,不禁莞尔。

  少年时最欣赏先生运用文字的鬼斧神工,那些从唐诗宋词的散页间采撷的汉字,摇曳生姿,时而紧凑凝练,时而浩荡大气,疏密之间,竟仿佛能听见一首交响乐,朗朗读来,自成和谐的韵律。尤爱先生写秋景,一场“弥月的野火”,层层浸染地把秋的浓烈斑斓写足了十分。也尤爱先生写声音,我总疑心先生的听觉尤为敏感,雨声,汽笛声,火车驶过的声音,每每读来,耳畔都仿佛有声音回响,乃至写秋天都要写“敲上去会敲出音乐来的稀金属的秋天”,妙得不可言说。先生是英文系的学生,却能熔炼古中国的诗情与西方的乐章于一体于笔下,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再来读先生时,先生却已千古。这时更爱的是先生青年时浪漫恣肆的想象和豪气,中年辗转全球漂泊异乡的思念和寂寥,对故乡对往事对子女的拳拳眷恋,对诗歌对生命对自然对历史从不衰退的赞美和热爱。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先生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那一颗澄澈又坦荡的少年之心,如月光一般,从未被时光蒙尘。尽管文风中凌厉的锐气渐减,多了经世事打磨后的温润和从容,但那种饱满到几乎溢出,令人忍不住要伸手去掬一把的大爱,一生不改。

  很多年过去了,那个弥夜不寐,意气激昂地读先生的《逍遥游》和《火浴》的少年,终究慢慢在时光里远去,习惯了苟且地活着,习惯了冷笑着对多荒唐的世事,习惯了一个人游荡在人间,仿佛再没有什么能激起心中波澜。那年伴我读书的月光呢,还是当年的月光么?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三):像月光一样皎洁

  知名经典作品的作家有很多,但是写自传的人却很少,很多人一到写自己的时候就会显得束手无策,这也是旁观者清的原因。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客观的方式写好自传,那这位作家也就完满了,余光中的这本《少年还是少年的月光》虽然算不上标准的自传,却有着自传所具备的标准特征。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作者的情感经历,对于他眼中的世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当看了这本书之后再回过头去看余光中的其他作品,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余光中不仅对于散文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造诣,也对诗歌、翻译等十分擅长,对于这样一位身兼广泛技能的作家来说,他的作品一定是精彩的。抛下作家的身份,余光中在现实生活当中完全是以一种不一样的形象被人们所熟知,在生活中他是一位很风趣的人,他能够做到和任何人都能聊得来的地步,这是很多文学造诣颇深的知名作家所做不到的。很多生活中的琐事都是装不出来的,通过长期的生活,一个人的性格是会完全暴露在大众的视野当中的,在写文章的时候就是应该用一种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而在家庭中则是回归自己本身的角色,也没有和平常人有着大的差别。

  书中的散文时间跨度很大,是作者在几十年间间接写成的,并且文章的风格也各不相同,让我们感受了余光中丰富的情感经历。余光中的文字很美,他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在以一种有韵律的方式来刻画他想表达的想法。他的文章很注重美感,可能这跟他同时是一位诗人也有关。虽然有的文章很短,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东西很紧凑,只看一遍是不够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也能够从文章中看出余光中的写作变化,越老越平实就是如此。很多生活中看似很平凡的事,在作者眼中都是不平凡的,很多我们经历过的不起眼的事情在书中都能够变成一种艺术的体现。

  简简单单的小事就能体现出余光中这个人在家庭中的影子,文章中提到他作为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放风筝的经历,在看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有一种画面感,也会带领读者回到童年,但是跳出去故事再来整理一遍的话,发现这段经历其实我们都有类似的。这就是余光中的过人之处,他写其他的人事物是一种感觉,写自己又是一种感觉。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四):穿林过雨,拥抱自然

  他曾说他不敢写自传,但是他的作品里哪一个不是他的写照。历经半个世纪,用笔写出缱绻事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首乡愁,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余光中先生的情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充斥着一“愁”字,《文化苦旅》中有愁,在这本《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里,满满的还是愁,还是痛,离愁别绪,让拜读之人无限伤感。

  在抒情自传中的第一篇《鬼雨》,便是满目的愁,满目的哀,满目的痛。字里行间的悲痛仿佛从纸上钻出,让人为之断肠。余光中的儿子夭折了。他和他的妻好不容易期盼来的儿子走了。小小的身体将要被埋在小小的坟墓中去了,变成一堆白骨,一把青丝,一片碧森森的磷光。每个人最终都会变成这样。人生下来,便意味着他也会死去。但是这死亡来的太快、太急了,让人没有一丝防备,也没有想到过小小的孩子竟会早早的去了。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雨的手很小,风的手帕更小,而他腋下的小棺材更小,更小,最小的是棺材里的小手,握得那么紧,却什么也没握住。他的悲痛流于纸上,久久不能消散,也不会消散。

  《逍遥游》、《望乡的牧神》也是写的离愁别绪。一篇写的是在台北,遥望大陆的愁,一篇写的是在异国遥想故国的愁。长夜漫漫,斯人独处,总会生出无限愁来。异国异乡,纵身边人海奔涌,也只是一个异乡人、异国人。在台北想从古到今中国的发展。曾经、泱泱大国 ,万邦来朝,怎想有一日会成为一个受白眼的落后国家。一切都未曾预料,一切都已发生,忆往昔,知历史,激吾心,壮吾志。这是一个异乡人的独处。独在异国为异客,每逢节日倍思国。在万圣节夕,在他国做客,即使为客,也挡不住心中的忧愁。秋季,正是悲季,而这年的秋又特别长,就更加悲,更加愁了。空荡荡的,这就是异国的现实。即使气氛再浓,也化不了心中的相思。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似无改变,但少年已跨过多少个春秋,已不再是当时的少年。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五):打卡#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

  简单拓展点有意思的,月光和少年这两个意象。

  第一个意象,关于月光。

  这个世界上,如果李白认领自己为月亮的头号粉丝,他自称第一,应该没人敢说自己第二。

  李白对月亮的深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世的时候写下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

  随便数数,就有上百首之多,要知道,李白这么高产的诗人,一千多首中十分之一都被月亮这个意象占据。

  不同于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随遇而安的豪迈,李白的月光明显要温柔许多。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显露出的淡淡寂寥,李白大哥的无尽落寞落在床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又寄托了李大哥太多对友人的思念,千里送东风常有而李白之思念不常有。

  当然最有名的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小学生都能读出来的诗,月光一样清浅的乡愁,明亮的跃然纸上。

  这么想来,这本书的作者余光中先生可能就是李白的头号粉丝了,用月光去表达乡愁的手法也是一脉相承。

  毕竟,从南京到台湾,这中间颠沛流离的辛酸,这中间想要回归故土的热烈期盼。

  我们都学过那首很有名的《乡愁》,乡愁具象成海峡对岸那轮玩完的月亮,月光洒下来,白云苍狗的情怀显而易见。

  我们总是用皎洁、静谧、纯净来定义月光,把自己性格中阴柔的一面联系到水汪汪的月亮上去。

  当然,月光这么美的东西,就像我们的玻璃心一样,简单又容易破碎。

  第二个意象,关于少年。

  还是中国传统古诗的启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意气风发的少年离开家后,再次铩羽而归的时候,发现小时候熟悉的世界,已经变得不像样子。

  所以余光中先生才会写出《记忆就像铁轨一样长》这样难得快乐的文字,梦中重回巴蜀,温柔的情感跃然纸上,唏嘘的情感显而易见。

  离开时还是少年,归来时已然白发。

  作者曾说“不敢写自传”,更确切一点,可能是不是自传,而是群传。

  这种贯穿在“月亮”和“少年”这两个意向展开的情怀,带着一点期待,也有一些未知的特殊群体,可能也只属于那个特定的年代。

  果然,一代人一代故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六):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

  港台地区一直以来都对余光中评价颇高,单从其文学造诣上来说也的确当得起“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的称号。而余老在大陆火起来,则不得不提那首小诗《乡愁》,层层递进的的比喻手法,强烈的气氛烘托,短短数语,四次更迭,从回忆母亲写到留念家乡,引得当年无数文艺青年陶醉。

  不仅是诗词,余老在散文上的功夫更是绝佳,书中第一篇《鬼雨》便将他在字句规划上魔力体现地淋漓尽致。

  先是一次电话里的对白,医生不断说着孩子的病情加重,而最终通知了夭折的噩耗;然后便是一次跳转,写到课堂上朗朗读书声中的莎士比亚挽歌,歌里讨论生死如同一次次拷问;再接着又是一次跳转,悲伤的父亲怀抱棺材走在山上寻找墓地,这一片都是孩子们的坟冢,如同死神的幼儿园般凄凉;最后一次转折,从支离破碎的想象空间回到现实中的一封回好友信,他从儿子死亡写到母亲离开,又提到古人在不断死亡降临中的推进,“盲目饿的夜里,盲目的风雨”灵魂悲号,死神歌唱。

  听说这是余老在风格转变上的练笔之作,他将西方象征性的写作手法融合进东方古典美的风韵,提到的比喻从肖邦到李白,无处不透露着对死亡的思考。余老就像是他文中评价莎士比亚的一样:“满口永恒的人,最怕死。”可也正因为怕死,才敢于直面心底的恐惧,将其淡化在纸上,给读者提供力量。

  而除了开篇一文时的压抑外,全书节选的其他散文则显得明亮得多,包括《逍遥游》《我的四个假想敌》《日不落家》在内的近一半篇幅,都是在记述与家人的生活,他有四个女儿,都相继嫁到了天南海北,如同他年轻时在台湾想念大陆,如今女儿长大嫁为人妇,一家六口遍布在世界各个角落,难免升起了渴望团圆的心思。可又不如同于《乡愁》那样的悲伤,年纪渐长,生活渐好的当下,余老也会打趣着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和英国殖民时期一样,分散全球,并取名为“日不落家”。

  书的后半部分,余老又重新回到了一个文学家的姿态,他对待文字的尊敬是不同于常人的,看余老点评文学和艺术,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苦雨就要下降》一文中,他提起了几位音乐大师,有印度来的大师,也有美国摇滚界的明星,更包括鲍勃迪伦。他们在舞台上为远方的难民们歌唱自由和平等,经典的曲目《在风中飘扬》在万人合唱中飘扬。余老点评说,此次音乐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慈善,更在于唤醒摇滚的初衷,那是自由、欢乐、反抗的声音,而不是沦为拜金成风的商品,摇滚是有尊严的,音乐人同样也是。

  余光中最爱李白,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而本书书名便取自余老点评李白时所作“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如此意境,可谓玄妙。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七):水击三千里,诗文逍遥游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为当代台湾最为著名的文人之一,余光中以一首《乡愁》为国内读者所熟知。余光中先生出生在南京,成长在四川,而后南渡台湾,几十年不得返,这也是《乡愁》何以感人的原因。但对于余光中先生而言,诗人并不是他唯一的身份,余光中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共出版诗集 21 本;散文集 11 本;评论集 5 本;翻译集 13 本。《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正是这11本散文集的精选集,以其多变的写作风格向我们展现了余光中先生在散文方面的才华。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共收录了18篇散文,创作时间跨度由1964年至2003年。这些散文类型各异,有抒情的咏叹,有沉郁的纪念,也有温情的书写。但这些文字都带有相同的特性,那就是细腻隽永,带着韵律感与美感。

  就像《逍遥游》一文,“栩栩然蝴蝶。蘧蘧然庄周。巴山雨。台北钟。巴山夜雨。拭目再看时,已经有三个小女孩喊我父亲。熟悉的陌生,陌生的变成熟悉。千级的云梯下,未完的出国手续待我去完成。将有远游。将经历更多的关山难越,在异域。”

  或许我们可以称上面的文章为散文诗,又或者也可以说余光中先生是用诗的语言、诗的韵味去写作,所以他的这些散文有留白,有顿挫,有中国古典语码携带的深刻含义,余光中先生用简练的文字传达出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赋予了散文以古典之美诗歌之美。

  但余光中先生的写作绝非仅此一种风格,就像有人说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一样,只就散文而言,余光中的写作同样经历了多个阶段。这种不同的写作阶段与余光中先生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政治性、思想性同样有所联系。不过若仅依浅见,我个人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由冷峻奇诡逐渐变得温和了起来,倒也应和了“笔力醇而愈肆,文风庄而愈谐,收放更见自如,转折更见多姿 ”这句余光中赞赏吴鲁芹的点评。

  就如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这是1987年余光中先生书写自己与四个女儿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够看到余光中先生鲜活的别出心裁的描写,比如他将女儿未来的男朋友称之为假想敌,将男孩子们的追求称之为“信箱被袭”和“电话中弹”,将女儿的应答称之为“开门揖盗”和“内奸接应”。本似普通的家庭常事被余光中先生写的妙趣横生,且颇能让人连连点头、感同身受。

  时间滑到2003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又有了新的变化,就像《钞票与文化》一文,物虽小意却深,所言凡事点到为止,而文章读来却利落且有兴味。这篇文章以各国钞票上的人物风景为题,写的有趣读来也颇为畅快,然而仔细琢磨,褒贬借指都并未隐藏,能读出什么,体会什么,是否“买椟还珠”都是个人的选择与体验。

  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至今仍未搁笔的余光中先生为我们展现了文学美的不同形式,在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知古典诗词的悠长的意味,同样也能体味幽默所携带的理趣。这种感知与体味都能慰藉我们的心灵,同时还能让我们感知文学所携带的力与美。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八):雨世界

  高中的时候,同寝室的室友,向我推荐,听听那冷雨。可是那个时候看了一遍,并没有看懂,现在再一次看的时候,似乎懂了。 真的有时候一场雨,可以让你看清很多东西。 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你会发现,雨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精灵!它在空中跳跃,旋转。忽然之间又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多么熟悉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行走在雨后的巷子之中。 余光中先生和戴望舒先生一样,有着共同的情结。“跟女友共一把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唇上颊上尝甜甜凉凉的雨水。” 多么优美,多么绵长的爱恋。 说到雨,在大城市中漂泊的我,对于独具情怀。 记得有一次,地铁上,就得知温江的大暴雨,走到地铁出口,这才发现自己下班的时候忘了将伞拿走。同样,地铁口,站着一群和我一样没有伞的人。也许,这个时候,望着外面的大雨,才会明白,那个雨中送伞的人是多么的珍贵。即使没伞,你也可以勇往直前,毕竟,人生嘛,总有一段路,需要自己去走,你不可能永远都去依赖别人。哈哈,天无绝人之路,没有雨伞,有外套,还是可以照样前行。别把自己养得太娇弱,淋点雨,或许你更健康。走过深深的积水,闻着地下水的味道,踱步到校门口,原本就近到了出口这边,让保安叔叔开一下门,死活不开。人嘛,有时候,还是变通一点好,不仅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一个男生利用身高优势,翻了进去,顺便帮我们将门打开了。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措,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帮助,所以,请别吝啬你的善良。头顶出现一把伞,“同学,你没带伞(⊙o⊙)哇,我遮你吧!”就这样,两人说说笑笑,走到了四号公寓。她,一个大三的学姐,学生物的,留校做毕业实验,送朋友出去,回来遇见我,见我没伞,就帮我遮一下雨。也许,我们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但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你的手,尽管只是很小一件事,但却对别人影响深刻。大三的学姐,愿你以后前程似锦,当你有困难时,也能遇到像你一样热心的人。

  回想起,半年前,一个下雨夜,很幸运,我带了伞,在图书馆门口看到一个没有带伞的姑娘,帮她遮回了寝室。那个时候的我,犹豫过,要不要帮助下别人,想了想觉得,一把伞,遮一个人是遮,遮两个人也是遮,那就去帮帮别人吧!你以后也会遇到困难,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像你一样思考要不要来帮你,而最终没有帮你。所以,有的时候,真的别吝啬你的善良。但有的时候也别做烂好人,傻乎乎的,谁会记着你的好呢!回到寝室,阳台上遭受风吹雨打的盆栽,依旧在。尽管,风很大,雨也很大,但是它们总是那么坚强。因为它们长大了,它们不再是小苗小芽了。人依旧如此。你长大了,就不能一直依靠父母了,虽说他们是你的港湾,可终有一天,他们将老去,你要坚强地迎接风雨,甚至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夜雨,缠缠绵绵,不休不断,思绪万千。夜已深,眠已至,眼该闭。 雨的世界,你懂吗?在雨中,你会收获些什么?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九):“扬一场远远的风送我”

  知道余光中,也许迄今为止也是唯一,是从他的那首《乡愁》开始的,譬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但又蓦地想到,想要认识一个人,怎么能只限于一首小诗呢?余光中的诗,很善于在不经意间呈现出了一种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让读诗的人也渐渐地入了他的节奏,随他一起不禁心神摇荡。甚至于,他的这一种诗人的情怀,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散文、评论以至于译作。譬如这本《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便很少觉得自己是在读散文,因为那一种很明显的诗意,总是满满的,总是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洋溢在了字里行间、每一段、每一页甚至每一篇。

  十八篇散文,篇幅或长或短,时间上却足足跨越了四十年(这个跨度可真是不小),从1963年一直到了2003年,分作了两辑:一辑名曰《抒情自传》,写的是自己以及身边的事,主要以情感经历为主;另一辑名曰《天涯蹑踪》,写的是他的游历见闻。虽然两辑的内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自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是什么呢?是一种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刚柔并济的风格的无声表白。有了这些,也就足够了。虽然结构安排上分为了两辑,但读的过程中却并没有一种突兀的感觉,意识到了风格大变什么的。确实没有,只觉得像是摇一叶扁舟,在平静的小河上缓缓行进,不知不觉到,目的地就到了——于是内心很觉得讶异:这么快,就到了吗?!

  也就只有余光中敢于这样了。《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里的作品,居然是从一篇《鬼雨》开始的——“But the rain is full of ghosts tonight。”讲医生与余光中自己的对话,讲莎士比亚的挽歌,讲埋葬孩子的经历,讲一封信——却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始的。一般来说,写“生”容易,写“死”却不易。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多半会基于视觉上的恐惧;但在余光中的笔下,一切却是娓娓道来。死亡是一种宿命,无人能够摆脱,怕则怕矣,又能如何呢?但看似表面的洒脱,内心中却自有一种深刻的记念。但如果清楚余光中的生平,知道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是余光中、范我存夫妇唯一的儿子诞生仅仅三天即夭折的季节,新生与死亡接踵而至,喜悦与悲伤如影随形,诗人正值青壮年时期,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却已然铭刻在心——难怪,平静的文字下面,却是悠长而又悠长的苦楚:“总之我已经将他全部交给了户外的雨季。那里没有门牌,也无分昼夜。那是一所非常安静的幼稚园……”李贺被称为“鬼才”,在他的《感讽五首·其三》中有“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的诗句,正好契合了余光中的心情,也成为了《鬼雨》这一篇的主调。

  悲伤或许转瞬即逝,痛的是心,生者却还需要面对接下来的日子——还有那么多的乡愁,还有那么多的秋天,还有那么多的快乐——譬如《我的四个假想敌》一篇,终于心情放晴了。有女儿的父亲,大抵会非常赞同余光中在《我的四个假想敌》中的那一种表达:觉得自己完美的女儿,却如树上的果子一般,“竟有自动落入行中手中的样子”——内心中的那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无限纠结,在这一刻被放大了。余氏幽默在此处于是毫发毕见。

  但长大了的余光中,建立了家庭成为父亲之后的余光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余光中,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无论是在艾奥瓦城,还是在西雅图的旅馆里,还是在写到一场与东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国)有关的音乐会时,不变的却依然是那一份“少年”般的心情。在余光中的心底一定会流淌着一首歌的曲调:“扬一场远远的风送我,少年的梦如穹苍一帆。自来且自去不带一抹尘泥,万水千山尽映我心底……”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十):霜因李白结,月待后人赋

  情疑中副车

  如果说女儿都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送儿子娶亲就好像是光耀门楣的喜悦事,那么让女儿出嫁就大多是抢了父亲的心头肉般让人割舍不下。

  十几岁的时候,作为家里长孙在姑姑们出嫁的都是需要去第一个开门迎亲的,奶奶在屋里给姑姑喂糖心鸡蛋,爷爷就在一旁抹着眼泪。其实那个年纪是不明白结婚这样有席吃的好日子有什么哭泣的理由的,直到很久以后才后知后觉把女儿托付给另一个男人是一件多么需要勇气的事情。

  余光中在这处写得颇为俏皮,他把女儿成婚比作是瓜熟蒂落自动落到行人手中,又比作战事吃紧却不料里应外合,最后只得叹一句“寇入深矣”。可转念又想到自己也曾是那个不劳而获的行人,也曾被老丈人当作假想敌人,又不免喜悦于自己的好运气。

  最好的文人风骨莫过于此,写得出乡愁,也开得起玩笑,端起架子威风凛凛,放下身段平和近人。《我的四个假想敌》该是全书里最幽默的章节,四个女儿初长成,从膝下承欢到各自高飞,心里的确“伪作轻松”,与笨客们相互打趣以为面面俱到,可真到“兵临城下”了也是心口发凉,慌乱至极,热闹至极。

  日不落家

  就如同叶芝不止写过“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也同样会说“年轻时,我们彼此相爱却浑然不知”。余光中对于思乡之情的纪念也远远不只是一首《乡愁》,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不断圆融中走向成熟,相比于1952年时的“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般苦涩哀伤,九七年写成的《日不落家》则显得开朗了许多。

  97年香港回归,日不落帝国的旗帜终于从这片土地上缓缓降落,而距离大陆台湾两岸开放探亲也已经过去十年,年轻时候以为的故乡遥远,目不可及,在如今的余光中看来都已经成为了过去事。她的四个女儿也相继嫁出国门,一家六口人反倒像是个“日不落家”遍布世界各处,互通有无的国际关系使得探乡不再是为难事。

  不同的时区,不同的昼夜,不同的季节,每日里的家庭热闹变成了隔着小小屏幕的相互“寒暄”,老人的“愁”字淡了许多,只是思乡之情依旧浓郁:

“所谓恩情,是爱加上辛苦再乘以时间,所以是有增无减,且印累积而变得深厚。”

  所有感情皆是如此,父母恩意,子女平安,家乡呼唤,日子过得越久则越显得举足轻重。

  少年已不是少年

  读余光中的大品散文,《鬼雨》总是绕不过的——太多电影剪接式跳跃片段,极有象征寓意的具象表达,以及凌乱的段落。

  文章名字取自李贺的《感讽》:“山南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沙夜半秋,风前几人老。”而全文一如李贺的风格,“奇诡”却不失妥帖。

  开文便是一则通话,医生说着你家的孩子就快要撑不下去,直至已经死亡。从爱子早夭的噩耗为起始,全文贯穿古今,大谈生死,“莎士比亚的挽歌”里露出的讽刺,无人不怕死亡;“上山给孩子下棺”,遍布的乱葬岗犹如死神开设的幼儿园;“一封给友人的回信”又写到“最反对写诗的总是诗人的母亲”,可母亲早已经离去,新坟旧冢,秋雨连绵。

  紧接着,便是意识的拔高,砸着琴键的肖邦、魑魅魍魉的哀求、竹黄池冷芙蓉死、女娲呼号、石头城凉、潇湘哭泣、大禹洪水……一切都在死去,一切都已经死去,“今夜的雨中浮多少蚯蚓”从古到今,白骨累累。

  这是余光中极少数的尝试,想象的空间从爱子死去开始不断加宽,加深,加厚,而又不缺少音律美,所谓“大品”,便是如此。

  好的诗与好的艺术是相通的,余光中行文风格变化多样,从不缺少美感,写诗如此,散文也是。本书书名取自老先生自作的小诗“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单单此一句的意境就远远超过如今那些“归来仍是少年”式的文采了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