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4 01:5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精选

  《四季啊,慢慢走》是一本由年高著作,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内外封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一):我希望植物书籍或许不是这个样子。

  这本书其实没有那么实用,对植物的描写也是偏科普的,距离我想象中的植物自然笔记还是有一定距离。读完其实也没学到多少知识。我其实喜欢的是将植物与人文、哲学、故事都联系起来的杂学类的感觉。了解认识植物其实是为了陶冶情操,丰富知识,交流情感。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写出一本自己理想中的植物书籍。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二):四季啊,慢走

  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三):好书

  朱光潜是一位众所周知的美学大师,博古通今,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最后将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同时美学思考浸透了他的整个生命。《慢慢走,欣赏啊!》包含了他在几十年学问生涯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关于青年成长、人格修养、为人处世、生活之情趣和人生之理想,让我们在看书时,仿佛在听一位亲切老者为我们传授他的毕生经验,他的生存哲学。。。 于此书而言,我确是在“慢慢欣赏”,大致读了两遍。先生的文字熨帖精致,丝毫看不到美学家的高傲,也看不到理论家的冷峻。徜徉于先生的文字,就是一次美的享受。行色匆匆,我们是否时常忘记了欣赏?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认识了美的存在,更让我们懂得:人生之路,趣味横生,真的要“慢慢走,欣赏啊”!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四):我终于知道我那时看到的花的名字

  人总要有点可寄托精神的爱好。虽然不在北京,可还是找到了许多眼熟的植物。

  也知道了,小时候叫的一些植物的名字,比如打碗花叫米口袋,据奶奶说这种花看到回家就会吃饭把碗打了,结果看到后面发现其实打碗花也是有的,不过是一种看起来跟牵牛花很相似的植物;黄花菜也是萱草的一种;我以为是铁树的,开着大朵白色花朵的其实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凤尾丝兰;以为是野豌豆开的花,其实是直立黄耆;田野里经常见到得柔弱的成簇开放的小黄花是旋覆花;像炸开的海胆一样紫色毛刺刺的植物,有大有小,居然不是同一种植物,泥胡菜和祁州漏芦;小时候田野里经常见到的植物也知道名字了,长在水边的芦苇棒子其实是香蒲,冬天用来插花的相思果其实是金银木,洗澡花其实是胭脂花,叫洗澡花是因为她总在傍晚大家洗澡的时候开放。林林总总,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也认识了很多平常能见到却不知道名字的花,比如春天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老城区里高大的开着一树粉紫色形状像铃铛一般若云如梦的植物,原来就是泡桐树;和蜀葵长的很相似的夏末开放的木槿;现在还能在农村家家户户门口看到,艳丽又生命力旺盛的,看起来很像矮康乃馨的孔雀草,花朵硕大的大丽花;小叶女贞那真是再熟悉不过的绿化树种了,可是我才知道她的名字。

  虽然每年春天,我还是很苦恼于桃、李、杏、梅、樱、海棠到底是怎么分辨,但是靠着联系实物,总算分辨得出紫叶李、西府海棠、日本晚樱等比较特征显著的了至于美人梅、碧桃等看起来像桃又像梅的植物估计还需要艰难地辨认辨认。

  还是只能认出一些基本的植物。对于叶的性状,是羽状,穗状,对称状等等,花萼花瓣花蕊等具体的构造还是没有什么研究。

  我知道今天开的花的名字,好像与这种美多了一层联系,好像多了层心灵的相通,从小时候懵懂的记忆里,到现在时常经过的路边,还是很开心。有这么多美丽的精灵与我共度此生此刻。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五):感受北京四季

  《四季啊,慢慢走》在我看来,是一本“指导”我们怎样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散文随笔。这本书是科普,是北京高山观花指南,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形式表达,整本书读下来真的是又羡艳又嫉妒。

  北京城给人最大的认知就是历史的厚重感,可是,年高的书却让我们感受另外一个清新的北京城。在四季的变迁中景色的变幻。那些长在高山上的花儿,那些在街道旁的树影,只是看着她在纸上画出来的花就无比的向往之,想着一睹真容。

  对于处在南方的我来说,四季只是个概念,当北方的人们在观赏雪景的时候,我们这才终于在气象学上说入秋成功。我们这边的山,就我爬过的,高不过一千米,山上没见过多少美丽的花,有也就不外乎是杜鹃、桃金娘和野菊花,另外的就是那些灌木高的不知何名的树。这一点也不像年高在北京爬的百花山、东灵山、西山,那百花丛生,在开花季就是目不暇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花儿,北方的花儿在南方是无法养活的,适合在野外生长的花儿在家里阳台是无法养活的,百花山上的铃兰让我想起我那养了两次都死掉的铃兰~~~默哀。

  前年去了趟北京,是在冬天的时候去的。就呆了几天。那时候万木萧条,树叶都掉个精光。我只去了故宫、颐和园和长城。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溜了冰。故宫和颐和园的桃花、杏花、海棠花连片树叶都没见。也没碰到下雪,没有见到“一下雪,故宫就变紫禁城的美景”所以,北京给我的概念就是模糊的。看了年高的书,我感觉,我那次去了一个假北京。

  如果你热爱花儿,喜欢自然,这就是一本北京自然景观指南。书里字里行间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节奏不紧不慢的享受生活状态也打动着我。这种我想要而达不到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就算只能是看着文字也算是一种享受。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六):一点读后感

  这本书我看的很快,不到两天就翻完了。作为一个北京的自然爱好者,看到这样一本书的出版,首先是欣喜和感恩。年高笔下的一草一木勾起了我好多美好的回忆,而那些我还没来得及造访的山山水水又引起我的向往。早春山野间绽放的款冬和侧金盏、四五月的城市中的灿烂花树、秋风里银杏和槭树的无尽繁华,我们曾为这些共同的生命景色所感动。也许对于其他地区的自然爱好者,或未曾关注过大自然的市民而言,这种感动是陌生的,而分享这份感动正是这本自然笔记的意义所在,它是带领你与自然相会的绝佳使者。

  正如刘华杰老师在序言所说,照片真实却冷冰,缺乏余味;而绘画夸张却温暖,滋味十足。翻看作者的豆瓣相册,她的博物画仿佛每年都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些画儿真的比照片多了不少时间的纹路。一旦坚持久了,观察、记录自然便会融入生活,那种集邮式的猎奇和矫揉的情感会悄悄隐退,显露出一个人生活的真诚和情趣。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告诉读者,观察和欣赏自然不只出于对科学的好奇,它更是一种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对山川草木的寄托,帮我们确认自己的自由和生命的归属感。而只要走进自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观察的角度,选择自己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获得与自然对话的快乐。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会汇聚为改变的力量。朱雀会去年做了全国观鸟人的调查,结论是中国现在观鸟人数在11万以上,突破了“万分之一”大关。试想,如果全国有几百万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民众,我们将会有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呢?想到这里,就更珍视手中这本小书的价值了。

  在书中发现了几个小错误,在105页,对话中棕头山雀应该是褐头山雀;在205-206页,插图的牻牛儿苗和鼠掌老鹳草的图注标反了。不知道编辑是为了原文风貌而刻意保留,还是疏忽了。此外,9页的阿拉伯婆婆纳标注了拉丁名,若标注学名则全文的植物都该标注,若其他地方不标注,只此一处标注似乎略显突兀。

  如果投之以生活的眼光,这本书无疑是优美而真诚的;如果投之以文学的眼光,这本书的结构和词句仍不免稚拙。文字和情感都需要时间来打磨,希望年高的下一本自然笔记能更加臻于艺术,再次让读者们眼前一亮。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七):四季啊,你被狗吃了啊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迫不及待在京东上下单买了这本《四季啊,慢慢走》,当天下午送到,书老厚一本,还很轻,还在搬砖的我按捺住情绪,悄悄塞进书包,等回家细细品读。

  回到家,遛完狗,把书拆了放沙发上,去厨房煮面,太过认真,以至于忽视了缠着我腿的狗子跑开去干了坏事。等我端了面准备去客厅边吃边看书,看到狗子真盘在沙发上,爪子摁住那本《四季啊慢慢走》。心下一惊,狗子你也懂欣赏?不敢太大动静,蹑手蹑脚前行,准备一把手从狗爪手里夺回我的书。走两步,狗子就发现我的行迹,直勾勾盯着我。我也盯着他。

  “你放下!”我发出主人的命令。

  狗腾就站起来了,还摇尾巴,前爪在书封面蹭了两下,我的书!赶紧把泡面放地板上,窜过去,准备行动。狗子不知道被吓蒙了还是开心坏了,一低头,叼起书,跑了!

  人狗大战进行了十几分钟,我才把书夺到手,此时1/3页的书已经印着狗子的口水,还有牙印。还好书没有散页,还好还好,擦了擦口水,端了面,边吃边看。狗被我罚到角落蹲着,趁我不注意一点点移动过来,靠在腿上。我看它也看,这一看不得了。

  年高画笔和文字下的四季是分明的,每个季节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美好,春天她看了侧金盏、款冬、荠菜、山桃、堇菜、二月兰、紫叶李、海棠、小药八旦子……夏天她看了野百合、毛茛、蔷薇、长瓣铁线莲……秋天她捡了落叶,吃了果子,冬天她在河边闲走做了手工。她和我一样生活在大城市里,但她像个快乐的孩子一样,我却像个驴子。每天机械起床挤地铁敲代码加班加班加班挤地铁睡觉,还好后来有了狗子,多了一环遛狗,不至于过劳死。可是我的四季却被狗吃掉了一样,哪来的四季分明,全都是一团糊涂。不过看完决定还是要试着去过一过年高书里写的生活,遛狗时看看小区的植物,对着书的手绘(画得非常好!)认一认。抬头看看天空,看看是否除了印象中的霾还有白云,还有星星和月亮。

  早上出门时特意抬头看,天上居然还有很大一个月亮,判断了一下,在西边,想起久远的地理课知识,下半月的月亮升起晚,落下也晚,意味着现在是农历二十左右,掏手机看,果然,农历十九,还是立冬,立冬要吃饺子啊。这样一瞬间感觉自己也开始过上了意义非凡的生活。

  为了表达谢意,决定将狗子咬过的书珍藏起来,对比各个电商,趁着双十一活动五折在当当又买了一本。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八):打开自然的三种方式

  前阵子看一个对话节目,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问最著名的英国自然节目主持人爱登堡爵爷:你怎么能做到一直保持对自然如此的热爱呢?爱登堡说:我看到几乎所有孩子都对自然非常感兴趣,我只是把这份兴趣保持到现在而已。反倒是一些人把这份兴趣丢掉了,我对他们还觉得奇怪呢!

  读年高这本书时,我也有同样感触。自己小时候也曾非常热爱自然,那时一档王刚主持的节目《东芝动物乐园》我几乎每期必看,还有详细的记录。我随后去图书馆借各种古生物的书,一本《人类出现前的生命》不知看了多少遍,还用近乎透明的信纸把里面奇形怪状的古生物插图描红下来。只是随着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工作、其他事情上,这份兴趣就像一份珍宝一样被埋藏了起来。

  其实,我也不觉得很多成年人是忘了对自然的兴趣。不然,每到樱花季、银杏季,上海的植物园、公园怎会如此熙熙攘攘。只是在他们眼中,这些动植物只是陪伴家人放松心情的背景。年高也提到,在海坨山等地看到被肆意蹂躏的野花野草、随处乱扔的垃圾。他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自然中蕴藏的故事和魅力,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罢了。

  自然还有第二种打开方式。前不久读《毛诗多识》,介绍古人对《诗经》的注疏。其中几乎每种动植物,都会被掂量着有没有药用价值、实用价值。同时,古人还特别喜欢赋予动植物意义,这个象征贞洁、那个象征刚烈,就像西方的花语。有些类似于年高把槭叶铁线莲、房山紫堇等比喻成高山隐士那样。不过《毛诗多识》的作者也批评,你们这些文人太喜欢臆断,常把甲搞错成乙,把甲乙丙混为一谈。其实你们只要实地仔细观察一下,就能知道植物之间的差别了!

  而年高此书是自然的第三种打开方式。在这里,自然是个熟悉又陌生的有趣朋友,是个看似貌不惊人、实则暗藏神奇的“扫地僧”。那些路边常见的植物,为了生存而呈现的生命力是如此美丽和奇妙。比如能发射种子的酢浆草,比如为了传粉给蜜蜂设置了道道机关的早开堇菜。其他人很容易忽略它们的存在,就像那些家乡遍地泡桐、却不知道泡桐名字的人们一样。他们只是没有这个兴趣和时间,学会用自然自己的时间和尺度去看自然罢了。

  就像我自己,生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俯仰可见的除了高楼大厦,大部分都是人工的动植物。以前上海有片很有规模的市区里的江湾湿地,但因为房地产开发改造成公园,野生动物已经大打折扣。然而几年前参加一次户外徒步,去了浙西峡谷,才知道离上海不远的地方,就有如此原生的自然,晚上围绕你的不是汽笛声和路灯,而是蛙鸣和星光,还有各种说得出说不出名字的植物、动物。。。

  其实我们就在自然里,只是都市里的人忘了而已。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九):感知自然的力量

  (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豆邮联系本人)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怀着谦卑的心态去欣赏自然、观察自然,我们会发现,大自然中有太多的奥秘和新奇,聊以慰藉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紧张,缓解我们的压力。

  初见年高的手绘自然笔记《四季啊,慢慢走》,便让我心生喜悦。书中记录的是北京地区一年四季的物种物候。北京的植物在华北地区具有典型性,也称得上是华北地区的植物代表。作者在这本书里系统且细致地绘制记录了北京地区的自然特色和物种气候情况。

  如书名所写,作者的这本自然笔记是按四季时间顺序记录的。一年四季,说长也不长,但是要做到四季365天天天观察、天天记录,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往往是开始时热情洋溢,到后来就草草了事,但是年高不是这样,通读这本《四季啊,慢慢走》,会发现,她的记录如这书名,是慢慢地一天天积累起来的。作为自然观察者,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跟着作者的足迹和目光,走过北京的四季,踏遍北京的山林田野,我看到了那常被我搞混的马蔺和鸢尾、李花和樱花,它们彼此间有太多的相似,以致于我常分不清仲伯。但是有了作者的手绘图加文字介绍,终于能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了。比如:樱花的“屁股”细长。幽默的文笔给枯燥的自然笔记增添了不少趣味,也让读者印象更深刻。

  一年如一日地、日复一日地做着自然笔记,她把自然的讯息传递给我们,翻着这本书,仿佛我也在倾听着自然的广播。三月,山桃花开了,四月,美人梅开了,五月、六月、……每个月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大自然中也是如此,今天花儿含苞待放,明儿就开放了,今天鸟儿还在筑巢,赶明儿你却意外发现鸟巢里有一窝小鸟了。不是它们的动作太快,而是我们疏于观察、疏于发现。

  与其让自然成为我们的背景,不如让自然成为我们的前景,真正的融入自然,不是就在大自然中铺块垫子、坐在那里野餐而已,而是像这位作者一样,可以时刻近距离地观察它、记录它,从根本上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感知力。观察那些植物、动物,记录下它们的成长、它们的特征,向它们表达我们对它们的爱惜与欣赏之情。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曾说过:“每一样自然中的事物,都体现了精神的实质。”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在向我们传达着它们的精神,也教给我们许多的哲学道理。从它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而也更认清自己。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十):植物浸润生活

  晨间,骑车上班在途径小区花园的路上,看见天空中两只鸟在翻飞着打架,其中一只是喜鹊,另一只大概是隼吧,喜鹊紧追着前者不放,但最后也许是体力不支,也许赢得了气势不追赶。7点半钟,巨大圆月还褪去身影,依旧悬在高空。这景象可比看每日一条,以及狗打架要好上千倍百倍。

  近几日,一阵强冷空气席卷北方,已经有了明显入冬的景象。坐在公交车中,看到吹起的阵风将落叶掀飞在半空,树叶旋转着跳着圆舞,秋去冬来心中莫名的惆怅。随着温度的降低,醉鱼草终于放弃徒劳的绽放,无人修剪亦无人顾惜;丁香、连翘的叶子渐渐变紫日渐凋零;草地上的苦荬花越来越少,蒲公英也恢复了初春时的姿态,匍匐地贴着地面开花;喜鹊、麻雀在草丛中寻觅着果腹的食物。冬天,将只剩下寒冷的空气,萧瑟的树木。以往冬日午间,阳光穿透树木枝杈映照在路面幽影丛林,也因为道路拓宽砍伐的一干二净。想必,这个冬天将会很难过了。

  似乎心有所感,想今天拿出来《四季啊,慢慢走》再读一遍,希望能让蜷缩如蕨拳的心舒展生长开来,或像是将春天在山间云雾采摘干制的青茶投入沸水细细体会如同山涧溪水般清冽与甘甜。重读一遍又是新的体会。

  发现最初几页的文字,竟然是青绿色的,有种青苔生石上的感受。3月,正是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的时节,空气已经没有严寒的味道,正午阳光明媚之时还会多了一些湿润的感觉。这个时候,如果去山中的溪谷,听冰雪消融水流汩汩再好不过,沿着溪水溯流而上,运气好的话还能偶遇到早开的山桃或者银芽柳。当偶见到玉兰、迎春、或者早开堇菜这个春天开放的第一朵花时,周末就启动寻花之旅了。

  植物并不仅仅是被人类命名的有维管束组织能光合作用的生物。它们有独特的色彩、香味、形态,有不同生长环境、生长周期,透过简洁的名字,用周涛的比喻它们是造物者精心制作独一无二的大自然的金币。植物亦可是,一个符号,一段文本,与我们的生命交辉,然后被记录。虽然植物不会说话,但我们与之真情流露的生活,才是真实有色彩的生活。透过植物这枚标签,我可以找回许多记忆中画面,譬如废弃的铁路旁开满了整片整片的紫花地丁,被巨大的毛泡桐树叶遮蔽的浓荫路,一丛白头翁开在山巅远望群山。

  书中的字体不同,一些图画下面字体是笔记体使这张书页就像原始的自然笔记一般;每月按日期写的自然笔记则字体较淡,也比较紧凑,有种类似附录与索引的感觉;而正文则是书籍的正文,与其他书籍一致。

  书中一些植物是我见过的,也有一些是我未曾见的。我也同样秉着有缘相见且珍惜,无缘相见莫强求。扫荡式打卡意义不大,如同天边高耸的群山大漠,见过了不过是其间的过客,又谈何相识相知。这只是我的看法。

  从3月一直翻看到11月,再想想近来在方圆苗圃看到随风拂动的各种观赏草那时欢乐,略有感悟固然家中植花种草等待花开是一种美好,但是植物放在蜂蝶飞舞、山石溪流、天地开阔的自然中才能展现出自由的美。向自然学习得还有很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