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发现》是一本由[英]埃洛伊丝•米勒 / [英]萨姆•乔迪森 / 斯坦威出品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优雅的发现》读后感(一):《优雅的发现》——在伦敦找到那些作家的影子
在伦敦的每一个角落,都铭刻着一场文学盛宴。 ——《优雅的发现》 对于英国,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英国的绅士。无论是在什么类型的影片中,都能看到里面的英国人,永远都保持着那一份独有的礼仪。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有偶然见到过一位美丽的英国女性。在大学的校园里,我看到她的头颅微微的昂着,发型一丝不苟,脸上带着孤高的气质。步子迈得很大,但一步一步迈得很扎实,完全没有因为速度而变得狼狈。 优雅,仿佛是英国人独有的生活态度。 所以,用《优雅的发现》来做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切合不过了!因为这本书,就是那些曾在伦敦生活过的,作家们的趣事合集。 随手一翻,便优雅地看到他们的事迹。 并且作者独出心裁,并没有枯燥地列出一大堆章节,在一章里只叙述一位作家的生平故事。而是按照某种特定意义的专题分类,生动的讲述了作家们在同一时间段或同一状况下发生的故事。 这就好比在你面前放上一锅大乱炖,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块是夹到的,究竟会是什么食物。但是这锅乱炖,做的还挺好吃,保证会让你有极大的满足感。 比如说,你可以看到,伦敦第一篇长篇系列故事集是怎样被写出来的;或者,你会了解道,那位伟大的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是在哪里撰写的《资本论》的;再或者,你还能惊奇的发现,英国的某地竟真的有地下魔法活动的中心,而某些作家还是那里的教团成员! 当然,像这样的书里面,肯定也少不了文人之间的各种八卦趣事。拜伦和济慈在写给各自友人的信中,言词激烈地互相辱骂对方;威尔斯把自己曾经的朋友萧伯纳说成是“在医院里尖叫的白痴儿童”;甚至,和我们对作家温文尔雅的幻想完全不同的是,竟然还有人大打出手的暴力事件。 不仅如此,在我看来,书中真的把英国文学史中大部分特点都清晰地罗列出来了。浪漫派诗人的神秘与信仰、放浪形骸之士的招摇情史、推理小说的盛行的起源、童话故事及魔幻故事的蓬勃生机。 还有那些被称为“愤青”的作家、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女性作家和出版商及书商汇聚在一起,构成一副耐看、经看的迷人画卷。 初读时,你也许会因为不了解外国作家的名字,而觉得混乱。记不清谁是谁,谁又和谁发生了什么事。但读罢一遍后,在拿过来翻看其中的某一页,却发现在读第一遍时,觉得混乱的记忆刹时变得清晰起来。 就像一副长长的画卷,你非得离远远地,看个整体大概之后,在凑近了去仔细琢磨细节的精妙。 画家的寥寥数笔是一生的心血,而你看到的短短几行文字,也是那些伟大作家的一生概括。
我时常想着,伦敦啊,伦敦!它是一座多么富有文学色彩的城市啊!若是有幸能去趟伦敦,不妨亲自走走书里提到的那些地名。 一边回想着书里在某地发生过的情节,一边又用脚踏在某地上。时光的轮回交错之间,说不定,真的会看到那些作家遗留下来的影子!
《优雅的发现》读后感(二):伦敦文学之旅
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本书会被翻译为《优雅的发现》,乍听上去好像跟“时尚”有关。它的英文书名是“Literary London”,其实翻译成《伦敦文学之旅》之类的应该跟内容比较贴切。因为整本书就是伦敦文学与旅游的结合。
伦敦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据说有人类在此居住的历史长达6000多年之久。作者在第一章“文坛开拓者”中最先明确提到的诞生于伦敦的文学作品是14世纪初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当然之后还少不了16-17世纪的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16世纪末伦敦人口猛增至20多万,这里是天堂与地狱的总和,富丽堂皇的建筑与破衣烂衫的乞丐在这里并存。艺术家们对伦敦又爱又恨,雪莱将其称为“烟雾弥漫的城市”,拜伦说它是“一个由砖石、烟雾和船只造成的巨堆”;然而也是雪莱,又充满矛盾地将伦敦描述成蕴藏着宝贵财富的大海!
在接下来十几个章节的内容中,作者根据文学家们的创作风格及主题对他们在伦敦的生活及作品进行介绍,此外在文中还会穿插伦敦的相关景点,使读者犹如置身于喧闹繁华的伦敦街头,跟随着作者的引导与文学家们来一次跨时空的邂逅。
其中第二章是有关“激进分子”,比如18世纪的玛丽·雪莱之母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19世纪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20世纪的奥威尔。如果有幸到伦敦旅行,一定要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拟定了“行动纲领”的“Red Lion”酒馆坐坐,不知道那里会不会还回响着这两位革命者有关哲学的高谈阔论。
此外还有“碎语闲言与文坛敌手”这样看似八卦的一章,俗话说“文人相轻”,伦敦的大文豪们也不能免俗。济慈vs.拜伦、曼斯菲尔德vs.伍尔芙,他们之间经常爆发唇枪舌战,而且其犀利程度令人咋舌。
再往后进入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在文学方面更是大放异彩,狄更斯、王尔德、写侦探小说的柯南·道尔、切斯特顿、写儿童作品的波特小姐(《彼得兔的故事》)、巴里(彼得潘)等等,他们不仅仅是伦敦的、英国的,更是全世界的。其中柯南·道尔的《神探福尔摩斯》更是让贝克街221B号公寓成为了“福尔摩斯博物馆”。
之后作者还写到了现代派、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出版商以及女性文学家等等。结尾很有意思,作者说到尼尔·盖曼的处女作《乌有乡》,这部作品是以伦敦为背景的科幻作品:书中人物顺着“地上的裂缝”进入到了地下的伦敦……从崛起到转入地下,也许这终将是伦敦的命运,但是在这一刻,让我们记住伦敦的辉煌,尤其是在文学领域。
《优雅的发现》读后感(三):关于英国文学的一场发现之旅
文/舒念
所有的历史都基于地域的基础,而所有的地缘关系都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整合,究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的人会不会产生趋同性,而那些惊才绝艳之人又是如何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这都是我们想要去探讨的话题。在埃洛伊丝·米勒与萨姆·乔迪森共同编纂的《优雅的发现》中,我们可以一窥关于伦敦这座城市的一个演变的侧面。
相对中国的许多城市而言,伦敦的历史并不长,有迹可循的历史大约只有两千年的时间,从一片空旷的沼泽地平原开始,伦敦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迅速成为了一座重镇,在这里逐渐聚集了一群有识之士,也在文学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伦敦只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学辉煌,然而在这段时间中,已经有无数的作家显露出自己的才华,成为不可替代的开拓者,而在此之后又有无数人改写了人们对于文学的认知,在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为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而这一切,就是《优雅的发现》所要讲述的全部内容。
从宗教人士到激进派,从神秘主义到浪漫派,甚至不同时代的社会团体与出版商,都是英国文学进程中的重要角色,而这本《优雅的发现》的妙处就在于,它并非完全以时间为划分,而是在不同风格、不同主张的作家基础上,按照时间的顺序去巡回溯源,对于一位文学爱好者而言,这自然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也为我们梳理了新的认识。
在整本书的二十一个分类中,我们并非单纯去了解某个时期某个作家的某些经典作品,而是在政治与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去了解这座城市的文人与文学的变化发展进程,伦敦的政治地位固然改变了其文化的进程,但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主张的人、那些超越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天才们也对伦敦的政治与文化的推进。
没有一个作家可以完全独立地存在于自己生活的时代,尤其是伦敦这种举世瞩目的地方,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喜乐憎恶,这就让文学更加具有多样性,而至于究竟是正确或是错误,都要留待历史为我们解答。读罢全书,我们庆幸是这样一群人聚集在伦敦这座城市里,他们以互相影响的方式诞生了许多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这本书中,伦敦仿佛一个群星璀璨的舞台,众多作家你方退场,我方登场,时刻都有不同的声音展示着这个城市的活力,在那些还不够开放,甚至有些愚昧的时代里,尚且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奔走,为了改变自己生活的现状而努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未被历史所掩埋,因为文学的另一个名字就是为自己所信仰的一切振臂高呼。
《优雅的发现》读后感(四):一份与众不同的伦敦文学地标指南
据说伦敦容易让人迷路,并不是道路繁多,崎岖弯折,而是伦敦每一处街角、楼寓,甚至一条看似普通的石板路上,都藏着太多秘密,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关于伦敦相关的描述:“变成了浓雾的细雨将五十尺以外的景物都包上了模糊昏晕的外壳。有几处耸立云霄的高楼在雾气中只显现了最高的几层,巨眼似的成排的窗洞内闪闪烁烁射出惨黄的灯光,——远远地看去,就像是浮在半空中的蜃楼,没有一点威武的气概。而这浓雾是无边无际的,汽车冲破了窒息的潮气向前,车窗的玻璃变成了毛玻璃,就是近在咫尺的人物也都成了晕状的怪异的了;一切都失了鲜明的轮廓,一切都在模糊变形中了。”这种雾气蒙蒙的夜晚,这些朦朦胧胧的氛围,就是你在伦敦这座神秘美妙的城市里,不容易发现的秘密。
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伦敦是英国的文学之城,莎士比亚的环球剧院则是英国文学的心脏。”虽然很多游客来到这座城市后都会直奔那些声名远扬的地标建筑,但在它的无数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实际上隐藏着许多文学大师当年的踪影。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原委,随意地走过去,也许不小心就会错过一段饱含传奇的历史故事,少了一次让灵魂与文学交流碰撞的机会。
从福尔摩斯到哈利·波特,从小熊维尼到彼得·潘,英国可以说是文学界最著名的名字,是作家和虚构人物的故乡,是一个在文学成就上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我并没有去过英国,对伦敦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一些英剧上,但对英国文学并不陌生。威廉.莎士比亚、查尔斯.狄更斯、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拜伦、雪莱、柯南道尔、约翰.弥尔顿、弗吉尼亚.伍尔芙、多丽丝.莱辛……这些文学大师的名字耳熟能详,他们的作品更是值得反复咀嚼。在英国文学发展的500年里,这些文学大师们当时在伦敦生活和创作的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有哪些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味道?有哪些景点成就了他们的灵光乍现?这本《优雅的发现》,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按照英国文学流派大致分类,讲述了某个时期某个或者某些作家和他们创作的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政治与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去了解伦敦这座城市的文人与文学的变化发展进程。文学大师的创作灵感是怎么突然乍现的,作家之间的友谊是如何建立的,有一些轰轰烈烈的情节,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八卦。
奥斯卡·王尔德在伦敦上流社会沙龙里的春风得意,转眼间却在克拉彭枢纽站的站台上“身穿囚服,戴着手铐”,受尽屈辱。20世纪末,在遭到毁誉近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终于给了王尔德树立雕像的荣誉。由麦姬·汉姆林雕塑的王尔德雕像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附近的阿德莱德街揭幕。据说雕像旁刻着王尔德的经典语录:“我们都在泥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哈利·波特曾游玩其中的海德公园,曾是诗人S.T.科勒律治自杀之地,也是雪莱妻子哈里特·雪莱葬身于湖底的坐标。狄更斯的足迹更是踏遍的伦敦的多个角落。狄更斯的主题博物馆位于道蒂街,在那里,他曾完成了《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等著作。伦敦成就了狄更斯,伦敦是他作品的背景,也是他人生的归宿。
每个章节的最后,作者会贴心地附上相应的文学地标,如果你行走在伦敦的街道,漫步在泰晤士河畔,从某种意义上就像进行一次魔幻文学之旅。《优雅的发现》,正如书名一样,优雅地品读文学史,发现一座优雅魔幻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