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3 03:53: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精选

  《知识的错觉》是一本由[美] 史蒂文·斯洛曼 / [美] 菲利普 ·费恩巴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一):笔记随感

  大多数人都会高估个人的理解力,产生知识的错觉,但我们其实是依赖集体的智慧思考和行动的。

  大多数的知识其实是在外部的世界里,在别人的脑子里,通过调用外界的知识来形成协作,这种调用太方便,以至于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活在知识的错觉里。(但其实人也掌握不了那么多的知识,所以才会有术业有专攻,我们现在需要的能力是,如何在需要它的时候,能够快速有效地调取它。)

  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心里才会有谦卑感,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他人的想法和建议。

  人类的大脑是以适应群体思考为目标而进化的这个观点,如果脱离群体,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独立思考的,我们需要用包容的心态,保持谦卑,才能更好地和他人协作。要做出更好决策的方法,影响个人决策,要从改变环境入手。(说的就是如果想要变得更聪明,就要和聪明人为伍。)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二):谁能逃过错觉?

  为什么要把众所周知之事写成一本书?为何要提出一些我们大家可能早就知道的陈旧观点?

  因为,这些想法唯有在你思考它们的时候才是显而易见的。当你不考虑它们时,当你忙于日常琐事而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时,你的想法会截然不同们往往生活在理解的错觉当中。更糟糕的是,我们所做决策既有或大或小的人生抉择,也包括关于如何建构我们的社会,在这些决策过程中,我们高估自己的知识量又不肯承认其中有多少是拜他人所赐。

  本书有三个核心主题:无知、理解的错觉和知识共同体。而无知是不可避免的,错觉亦有其价值。

  只要出在共同体中,谁都无法逃过知识的错觉。虽然避开错觉,可以更精准地认识世界,但幻想也是一种乐趣。虽然拥有专业知识的清醒者是少数,不过糊涂,也是一种幸福。更应该重视同理心和倾听的能力,促进沟通和意见交换,而非盯着事实本身。因为,没有人能够看到事实的全部。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三):读知识错觉分享

  这本书讲的知识错觉,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我们很多时候自以为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东西,在实际输出或用到的时候,而我们知之甚少,从2个方面讲到我们通常会碰到的问题,一方面从我们人脑的特点去分析,为什么我们大脑在碰到复杂的问题不愿意去深究,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特别的“懒”,它善于思考,而去不愿意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会消耗掉很多能量,大脑为了保存能力,不会去轻易思考复杂问题,它越复杂,越逃避,第二方面,人类都是“集体思考”的动物,比如在遇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去求助百度之类的查询工具,查询之后,就会误认为这些知识,然而,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靠某一个人智慧完成的,是需要很多人分工合作完成的 作者讲到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思维要慎密,遇到不会的、不懂的、反复推敲,一定把不懂的问题弄清楚,在学习中,把看到的、听到的,学会融会贯通,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四):行为经济学背后的认知解释

  无知、理解的错觉和知识共同体是这本书的三个主题。 民主制度是建立在选民无所不知的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经济笃信消费者能明智选择,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所知道的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少。 我们生活在逻辑行为主导的世界,这个世界如常运行:太阳会照亮大地、乌云和闪电会带来雨水、扔出去的石头最后会落在地上…这个世界奖励行动,人类是因果推理大师,思维是为了更好的行动。 然而,我们的认知经常会出错,不恰当的因果推理或类比会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知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储存在一个人的脑袋里,更多的存在于他人和周围的环境中,只要我们能方便的获取到这些知识,我们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我们的知识依赖于知识的共同体。 这本书相当于《错误的行为》、《钓愚》等行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延伸,从人类认知的原理上解释了人为什么不理性,为什么有过度自信的“达克效应”。 个人觉得,虽然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但论证部分的依据略显缺乏,但已经难能可贵了。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五):知识的现实

  做一道数学题吧:中国现在每年新出版的图书在10万册以上,每册字数基本不会少于10万字。每个人的阅读速度有快有慢,但基本上每小时能阅读4万字,算是快的了。这样,一本书需要2.5小时读完。10万册就需要25万小时,也就是1万多天,或者说28年多。这是一个人通宵达旦,7*24的方式读完中国一年新增图书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如果读8小时的话,就是28年乘以3,基本上一辈子就过去了。

  这,不是知识的错觉,这就是知识的现实。

  在这个现实下,作为个体的我们,是不可能完全掌握人类的所有知识的,那怕是一个行业的所有知识。由此自然而然能引出的逻辑就是,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不仅是体力,还有脑力。

  关于知识的错觉,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要以为知识是唾手可得;也不要认为,在知识共同体中,你可以依赖别人的知识过活。知识的共同体,是大家一共协作,协作的基础是,大家的知识是互补的,我会的别人不会,别人会的我不会,这才促进了协作。如果你什么也不会,你最终会被踢出局的。

  这是知识的真想。

  因此,读书吧。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六):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扁平化学习 课堂上不灌输教学 代之以问题驱动主题: 如MBA案例式研习 海量知识干货提炼 洞察元认知问题 类似情境再现 关联现实问题 分组脑暴讨论 解决方案路演 现场教练问诊 复盘收获分享 遵循ISO标准 MECE金字塔原理 不遗漏,不重叠 所有所思所说所为 都按地表之下分类 第一层是现象 第二层是归纳 第三层是演绎 第四层是关联 在《刻意练习》3F 聚焦,反馈,纠正 循环往复的基础上 再造知识IPO流程: 咨询驱动 提出假说 课程整合 行动验证 错觉无法避免 无知更是常态 何不将错就错 利用量子力学 的测不准原理 应对不确定性 将网状思维 用树状结构 线性表达出来 发挥树读教练的比较优势 开源共享正确阅读的心法 助推树友发现最佳击球点 事半功倍的关键 在于搞定自己 思考无法代替快速学习 老师与学生最大的区别 不在于知识量 而在于学习力 移花接木 乾坤挪移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真善美的事物从不缺乏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5分钟商学院》总结: 你以为的顿悟 只是别人每天的基本功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七):知道自己不知道很重要

  人们通常对自己的所知过于自信,一些生活中的常识,但是却解释不出原理或缘由。一些你以为你已经理解了的知识,但是向别人解释时却经常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都是解释性深度错觉。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优势在于人类能够共享意向,从而实现有意识的团队合作。蜂巢虽能分工明确,但其却是无意识的分工。社会化,群体化生活让我们易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让我们难以分清知识是已掌握还是取自他人智慧。

  科学的错觉,政治的错觉,让人误以为对科学或政治了如指掌。皮毛都不懂却到处拉起反抗或支持的大旗,“卢德”分子的诞生,转基因的抵制,5G导致新冠肺炎,这也许都源于此因。个人觉得现代人在支持或者反对一个观点时,应当查找相关权威文献或资料,了解事情的本质或真相之后,才做出自己的判断,否则就最好保持沉默。跟随网络大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作出自己的低级判断。知识水平越高的人在了解事物的真相之前往往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

  知识的错觉有利有弊,一方面能给人带来自信,但另一方面却有可能带来盲目的自信。拥有更多的知识,并且准确知道自己的知识水平,避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尴尬,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八):无知的我

  很抱歉几乎整本书都没有跟上作者的思路。

  就是那种,『我完全知道你在讲什么,不过这不是废话吗』。。

  不过也是有一定启发的,在曾经、在此刻,确实对自己、对他人,都会认识到其无知。

  当我们的逻辑不能自恰时,我们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无知;不过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以为自己的逻辑能够自恰,而试图去解释自己的逻辑时,才发现其漏洞百出。这对应了作者所说的『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大部分时候我们会面临这样的错觉。

  原因自然有很多种,比如说,我们会习惯于用旧有的的认知去试图解释新的事物,于是得出了『这不过是,和xxx一样,炒冷饭,xxx的本质还是』,这算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事物,模糊了事物的特性;另一种反面,是自下而上,觉得事物呈现出颠覆性、划时代性,殊不知它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小的改进。

  做技术做科研的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刚开始学习一样技术时觉得惊为天人,深入了解之后觉得不过寻常,什么都是炒冷饭。在这样的循环中,会进入『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的错觉。

  我们不仅要知道我们知道了什么,也要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划定知识的界限。是为构建知识体系,构建学习系统。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九):无知一定是不好的吗?

  

这本书给我很深的感触,作者的观点不但新颖而且让我非常认同。也许要有足够丰富经历和知识储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我们人类有多么无知,无知到自以为是,无知到无以复加,无知到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

然而无知是情有可原的,这个世界的知识或许大于这个宇宙本身的物理尺度,而人类大脑却有很大局限性。高超的智能往往存在于知识共同体中,这是个由人类集体和环境一起组成的共同体,个体脱离了这个共同体将一无是处。处于智能共同体中,无知的个体便不自觉的产生了各种知识错觉,你以为你知道的或许你未必清楚的知道,甚至可能只是存在别人脑中的知识。于是,马后炮出现了,诡辩出现了,错误决策出现了,伪科学出现了,各种谣言也被当真了,可悲的是这些行为人完全意识不到这些错觉。

如果要尽量避免错觉,首先要谦逊,然后要努力,努力了解未知,努力专研已知知识的深度,努力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样的选择也许能使人比其他大多数人知道的更多,同时承担的更多,却不会更加快乐和幸福,因为知道的越多就越觉得无知,越觉得无知就会越痛苦。所以,有时想想,傻人有傻福,何必强迫自己为了痛苦而努力?脑残也挺快乐!

选择知道更多还是更少是每个人的自由,但不论哪种选择,都得自食其果。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十):专业知识共同体

  1 作者通过很多事例表明,我们自以为知道很多,其实我们很无知。提出了知识共同体这个概念。知识分散于每个人,而我们需要知识时通过互联网工具,通过别人,通过对世界的观察,获取知识。而不是不所有东西都记住。

  2 一般知识共同体,无法解决很多专业性高的问题,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分工要求专业共同体的出现。我们无需通过自己思考创造,直接使用不同专业共同体的产品服务。

  3 即使是专业共同体也会出错。

  4 专业共同体产生的新技术与人的演化相互影响。但人类的知识共同体具备“意向性”,而AI却没有“意向性”,极具备目标性。共同“意向性”可以组织不同意向的人实现共同目标,并且具有自我反思,修正错误观念。

  5 在教育上,我们一方面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探索未知,发挥个人优势。另一方面锻炼与人共事的能力,同理心,倾听的能力,促进沟通与意见交互,批判思考能力。

  6 作者曾经提及使用区块链等技术给贡献做回报分配。

  tw

  1 此书描述的模型非常简单的讨论知识共同体这一模型,而这一共同体被社会各种阶级,组织严重划分,并产生激烈竞争,甚至恶意竞争。

  2 此书很棒的是,为人们互相帮助合作提供模型基础,虚怀若谷的态度能让人有术业有专攻的生活态度,减缓社会因经济分配问题产生的焦虑与矛盾。

  以上是个人主观扩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