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是一本由[美] 阿迪娜·霍夫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读后感(一):看不见的耶路撒冷
如果只对建筑的形态感兴趣,这本书可能会让人有些失望。如果还对建筑背后存在的隐喻着迷,这本书会让你欲罢不能。规划和建设耶路撒冷,除建筑师个性,地域特征和审美意识方面的考虑,还受种族、宗教、文化多样性,及政治形态、技术限制、物力约束的影响,当然还有官僚主义。建筑后面的意识形态纷争非常有意思。
本书的叙述方式有点像纪录片脚本。尤其是第三部“伟大之城在何处”,让我想到纪录片“寻找小糖人”。本书作者在街道、建筑、可能相关人士、图书馆、档案局间穿梭,像侦探一样寻找建筑师斯派罗·霍利斯的踪迹。这种寻找方式的本身就非常让我着迷。
斯派罗·霍利斯是耶路撒冷老城的一抹幽灵,确切地说,他是耶路撒冷建筑史上的幽灵之一。有趣的是,在作者探寻的过程中,斯派罗·霍利斯的形象非但没有立体、清晰,反而虚无化,和背景耶路撒冷湮晕成一片。这段是本书写作的特色。
话说个人蛮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除知识点,我对他人构建大脑中历史场景的方式感兴趣。顺便比较他人和我想像间的差异。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读后感(二):读书与旅行
才读完三分之二,两个建筑师。去耶路撒冷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锅浆的《耶路撒冷三千年》。落脚的青旅POST hostel ,楼是奥斯汀哈里森的作品;隔壁就是盎格鲁哈里森银行旧址(现在貌似是LEUMI Bank)这是埃里希孟德尔松的作品;被基督教青年会的高大塔楼吸引(纽约帝国大厦设计师之一亚瑟哈蒙的作品),却忽略了对面大卫王耶路撒冷酒店。。。这些当时都一无所知。
阿兰德波顿在他的《旅行的艺术》写到: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
我倒觉得我懵懂的耶路撒冷之行绝非毫无价值——这本语句华丽(拗口)的书,因为有那趟旅行,对我来说就变成活的了,读来兴致盎然,尽管也不时会悔恨交加。有了珠子,零零碎碎,很多蒙着无知的灰尘,但回来以后可以慢慢儿打磨,慢慢滴串成项链——这个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派生出来的书单,还有《为你,耶路撒冷》《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我的一生》《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书单里一定少不了《圣经》
读书,旅行,实实在在的事儿,不鸡汤。
书会继续读完,耶路撒冷也想再去。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读后感(三):新城
耶路撒冷以天主教之都而闻名,这也是我唯一能把这个城市记住的契机,有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我一直想找机会了解一下,它的文化必然与其他城市不同。耶路撒冷分为新城和旧城,如今的样貌和从前大不相同,人们喜欢它也大都是喜欢它如今的样貌。喜欢一座城市,我认为需要有两点打动自己的内心,一是城市的格局样貌,二是文化底蕴,耶路撒冷则同时具备了两点。当地的建筑风格与我们常见的有很大差别,很多人都无法理解那些建筑的美,但是了解了创作的初衷与其设计感所在,就知道这个城市到底美在哪里了。
书中讲述了三位参与建立耶路撒冷新城的建筑师背后的故事,由此多角度展现了其特点,在这条路上他们经历了许多困扰,这也是与当下的社会背景仅仅挂钩的。我对一个城市的喜爱程度,直接取决于它的文化底蕴,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都是在这里起源,毋庸置疑会有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尤其在这个欢迎所有犹太人定居的地方,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又带来了新鲜的文化,所以它如今的样貌综合性也很强。
可以说这几位建筑师就是艺术家,他们在建立这座新城的时候是享受的状态,通过他们不同的理解建立了不同理念的建筑。不过话虽如此,我依然不是很喜欢这种建筑风格,但是通过这本书我理解了背后的缘由。其实这几个人是没有什么大联系的,可是历史正是因为有原因才能够连续地进行下去,作者以这三位建筑师来拼接这段历史也是很新颖的一种手段。这本书中讲述的都是城市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作者能够整理出这些史料可见花了很大的努力,并且只有真正生活在当地的并热爱那个城市的人才会看得更透彻。
这本书可以说是对于耶路撒冷了解之路的捷径,这个外表就能够看出历史痕迹的城市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探索,尤其是那些对宗教有着特殊信仰的人们更是应该了解一下这里的背景。通过城市能够接触到更深的文化,古人的思想和他们的创造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他们手中的产物能够看出需求与发展进程。这座城市能够以如今的面貌呈现出来,是经历过很多磨难的,后人们更应该去珍惜。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读后感(四):耶路撒冷的建筑记忆
假期读物1
——
耶路撒冷作为三大宗教圣地,谈及时却绕不开政治、战争的话题。这样一座辉煌而包容的城市,在炮火中依然迷人的城市,它又是由谁建造。这一问题甚少有人关心。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呈现出无限魅力,却同时将那些建造者遗忘在过去。从这本书《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跟随作者阿迪娜·霍夫曼,我们将会看到宁静或战火中的耶路撒冷裹挟着的建造与破坏。
阿迪娜·霍夫曼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建筑师,其中前两位埃里希·门德尔松及奥斯汀·哈里森以传记形式介绍,神秘的斯派罗·霍利斯则由作者主视角进行寻找。尽管写作方式不同,作者的笔触是一致的冷静,因所记录的是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以及圣城所处的巴以相争的境地,不可避免的,文字间流露出遗憾和唏嘘。
一战后的德国对犹太人的种种恶行使得德国流失了大批的科学艺术工作者,门德尔松便是其中一位。他人的眼里门德尔松古怪、刻薄甚至傲慢,然而对于建筑艺术,他却坦率而热忱。辗转英国,并等待着以色列召唤的门德尔松仿佛赤子,他直率的性格和他整体中呈现动态的建筑风格如此相悖,可尽管战火频发时局艰难,他始终秉承原则进行最纯粹的创作。战争中不得已离开耶路撒冷的门德尔松,他等待并渴望着的却永远离开了的灵魂归宿,即使身为读者的我们也感受到他的无尽遗憾。另一位伟大的巴勒斯坦建筑师奥斯汀·哈里森,相较于门德尔松一生中的激烈冲突,他更为沉稳平和。经历过战争的老兵对和平有着更切身的憧憬和渴望,他将这种愿望融进建筑艺术,极富耐心和热情的创作,使得哈里森成为巴勒斯坦官方建筑最重要的缔造者,洛克菲勒考古博物馆即他的作品。不同于前两位的盛名,斯派罗·霍夫曼更像一位幽灵。他的建筑也不同于前两位的宏伟,似乎更专注于小规模的设计,风格灵巧而奇妙。由阿迪娜·霍夫曼的视角,像一期追踪溯源的纪录片,根据仅存的照片和文件,追寻他未知而神秘的生平。
尽管三位建筑师的性格和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同在战火中的圣城的他们却都对和平充满希望。
哪里有愿与政治相提并论的艺术呢。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读后感(五):建筑——耶路撒冷的灵魂
很久没有这样一次性完整的看完一部非虚构类的作品了。提到耶路撒冷,便总是给人一种神圣却又混乱的矛盾之感。 她的神圣是由于这里是三大宗教的圣城,而混乱也是因为她是三大宗教的圣地。而有关于它的著作无非尽是围绕着这三大宗教去讲述它的历史,它就像被三个孩子争夺的玩具,全都视其如珍宝却又使其遍体鳞伤。 翻开这本书,感到本书并没有延续一贯对耶路撒冷所描写的套路,作者阿迪娜-霍夫曼从建筑的角度切入对耶路撒冷这座世界圣地进行新的诠释,从这座城的美与丑到她圣身的每一处残垣与瓦砾,都记录着她的一生。 犹太人的那部经典《塔木德》中曾这样形容过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都在耶路撒冷。”而此书便在告诉我们这里的美,不仅仅只是美在了她的神圣与精神,也美在了她的外表,她的一石一砖一瓦,她的每一寸土地美在了她的名字耶路撒冷。 一站后1920~1940年在英国托管下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三个不同的信仰与原则的建筑师如何打造了一座新的耶路撒冷。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医生在最好的时期为耶路撒冷号脉、开刀、缝补、医治。是不是出于巧合,还是偶然中所蕴含的必然,书中所讲述的三位建筑师埃里希-门德尔松,奥斯汀-哈里森,斯派罗-霍利斯,分别来自不同的信仰与地域。门德尔松一位典型的德国犹太人,哈里森则是英国委托的建筑师,最后最神秘的人物霍利斯则是一位阿拉伯建筑师。 我们跟随建筑师的眼睛,去观察这座废墟之上的城市,一座被不同的势力占据又收腹多达44次的城市之下是近三十米深的废墟。当门德尔松看到这座城市中犹太人的土地丑得让他感到羞耻,却又可以让这位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师大展拳脚,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门德尔松的理想并未能如其所愿。但其所流传下的建筑却带着他的理想扎根于此。相比较于门德尔松而言哈里森的命运就更坎坷一些,由于没有门德尔松那样世界级的声誉,哈里森就只是默默的听从安排以至如今他几乎已经被人遗忘,仅管事到后来总是不尽人意,但不得不说哈里森的坚持是成就这座新城的关键。在书的后半段以至结尾作者霍夫曼讲述了她跟随着不同的人与不同的建筑,追寻着一个神秘的名字霍利斯,他在这座圣城留下的记号,在一点点揭开他与耶路撒冷的神秘面纱。 仅管书中的排版有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图片缺少标注等,但其独到的视角,探求了耶路撒冷与其建筑的过去与产生。虽然我们无缘看到这三位建筑师所构想的耶路撒冷的真正样子,但我们可以追寻通过他们的坚持群呈现的一座世界最美的城。又几十年来对圣城的争夺无处不在警醒世人,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读后感(六):可能的译后记
出版品牌“未读”的赵女士找到唐克扬,说有一本讲活跃于近代耶路撒冷三个建筑师的书想找唐老师翻译,唐老师跟出版机构商量能否由几个人共同翻译,他来把控质量,并在微信群中问大家有没有意向。最后,郭博雅、姜山、黎乐源、李卓璋、尚英南,及唐克扬,我们六人组成的翻译小组,共同翻译本书。
Interlab书作坊过去曾作为练习,翻译过On Weathering: the Life of Buildings in Time (Mohsen Mostafavi & David Leatherbarrow, 1993),通过接龙的方式,当天轮值的翻译者将一个段落翻译完后放到微信群中,并与其他成员讨论其中的疑难点,第二天继续如此。由此,我们也渐次理解了建筑和城市类书籍的翻译过程,其中包含知识、语言、逻辑、故事、感性和历史的多个层次。在微信群中接龙、讨论、再加工的工作方式被我们称作“超级城市”,因为它像一个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关系在小小微信群中的模型,其中包括即时的回复、有意义的讨论,也包括拖延、信息冗余。
本书的翻译,也是排好了接龙的次序,每天由一个人发两页书的中文翻译到微信群,再全员讨论关键字词、广和狭的历史、建筑细节的具体形式等不容易把握的问题,包括英文中冠词在某处隐含的指义等。不定期地,多人微信语音集中解决这段时期的问题。翻译基本完成后是两轮校译,每一段落的译者、校译者和第二遍的校译者是不同的三个人,这样交叉校对、订正、统一文稿。历史、地理、民族、政治、人物、建筑的专有名词部分则由李卓璋来订正、统一;最终的文稿删去了关于庞杂背景的大多数注释,但每一个具体人物、地点、事件等的背景信息对于我们译者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而言必不可少,这些注释中的大部分也都由李卓璋查找出来,发到微信群中,并以注释的方式附在工作文稿中。交叉校对得到的准确译文,又主要由唐克扬老师从头到尾批注、修改,使文字的阅读感受通畅、优美。在翻译、校译、理顺文脉进行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升学、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我们也有拖沓、断档的时候,但最终还是看到“直到我们建成了耶路撒冷”的一天。
本书串起了散落在耶路撒冷的历史、故事、轶事和空间,作者对于语言的复杂性的游戏给译者——我们——以甜蜜的折磨,那是某种诗意、诙谐、黑色幽默,有时故意引向困局,或啰里啰嗦,却又隽永的叙述方式,毕竟它所要呈现的历史就总是自相矛盾,充斥着消化不良导致的黑色幽默。作为译者的我们,也试图贴近作者和历史的原意,并让这些意味能够见容于中文表达的框架之中。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读后感(七):《在精神故里重建家园》
——读《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
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有哪座城市会像耶路撒冷一样因自己的历史而自豪,同时,也没有哪座城市像耶路撒冷一样为自己的历史所拖累。耶路撒冷的每一层尘土都是历史的遗迹,这座城市就建立在“18米、24米甚至30米深的废墟之上”。而当我们提起“耶路撒冷”这个名字,由此而生的复杂情感也会像那些现存的或毁弃的建筑一样,在虔诚的夙愿中变成圣殿或尘土。
“未读”的新书《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通过讲述一战后英国托管时期三位建筑师参与耶路撒冷新城建设的经历,为我们重新考量这座城市的精神脉络提供了建筑意义的新视角。
这本书的前言标题《雅法门的那一边》不知是不是有意借鉴了《追忆似水年华》的标题形式,总之,这样一个标题无疑会将读者迅速的带入到一个不太久远却也可望不可即的旧岁月的缱绻之中。
一百年前的新城建造史,是耶路撒冷几千年历史更迭的一种现代版讲述,它所代表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角力并没有多少新意,正如这个城市被不同势力反复占领与收复多达44次一样,这样的建设也只是某个古老故事的又一次重述而已。
建筑作为一种社会秩序的实物承载,其客观性相对的存在于时间之外。因此,每一栋建筑都有其使用功能之外的特殊意义,不论是私人宅邸还是公共设施,都必然的含有建造者关于“永恒”的野心。而在耶路撒冷这种野心尤为显著,在这个争议之地从来不存在纯粹的建筑。每一个统治者都对“圣地”抱有十足的野心,而建筑是这野心最有力的书写。而作为耶路撒冷的建筑师,如何更好的周旋于“政治符号、现实状况和意识形态”,如何搭建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实现多元文化的和平构想,可能是专业学术之外的又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礼节。
建筑师是城市的刀笔吏。历史的写就往往充满着斗争和妥协,建筑作为历史的物质标识当然也在其中。正如每一次权力的交接都伴随着斗争,有责任的建筑师都将面对相同的困局,那就是照顾原生文化与大众审美的矛盾,这不仅仅是“传统与现代“的简单考量,而是审美的更新与继承。在民族争斗敏感时期的耶路撒冷,所有建筑都是阿克萨清真寺与所罗门圣殿之间的较量。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风口,三位身份不同的建筑师——德国犹太人门德尔松、英国托管政府职员哈里森、阿拉伯人霍利斯,都在这个争议之地上重塑着自己的身份,并渴望通过建筑,在怀念与憧憬、丑陋与荣耀、遗忘与新生、眷顾与雄心的相互交错中重新塑造人们对信仰的虔敬和展望。
正如建筑师阿什比所说,“这座城,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而先于一切的,它是一座理想主义者的城市,此外,它更是理想主义者在此后世世代代里将他们自己与城市一同撕碎并糅合的一座城市。”建筑作为时间之河的醒目航标,不论其是否会如苏格拉底所说的“美物难存”,它们都是城市历史的骨骼。而作为“纪念性的建筑和毁灭性的浩劫紧密相连”的耶路撒冷,它的建设还远未完成……
2018.2.1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读后感(八):圣城的叹息
宗教作为最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在历史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城市与宗教融合在一起之后,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暴力的扩张,想必只有耶路撒冷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所罗门在世时,犹太教的教徒们将圣殿建造于此;耶稣在耶路撒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又在此地复活,死亡与重生在同一个地方上演,因此基督教也将耶路撒冷当作基督徒的圣城;伊斯兰教在传教的早期将耶路撒冷规定为穆斯林做礼拜时应该朝拜的方向,时隔多年后才将朝拜的方向改为圣城。
耶路撒冷犹如百纳箱一样,将各个民族,各个肤色,各个宗教的人类聚集在一起,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多年的冲突中,宗教意识得以快速的发展。文明的发展中,战争必不可少的,最为著名的战争问题也源于耶路撒冷,持续多年的巴以冲突,就是由于宗教文化的冲突,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此处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完全未将联合国的命令放在眼里,犹太教与伊斯兰教本身就是民族主义极为强烈的宗教,犹太复国运动的爆发,将巴以冲突推向了高潮,犹太人建国后想将阿拉伯人赶出自己的国土,当双方都将耶路撒冷视为宗教圣地时,以色列声称耶路撒冷是其首都,巴勒斯坦也声称耶路撒冷是其首都,当双方都僵持不下时,战争便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这种城市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建造它的途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建筑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在纸张上画下这座城市宏伟的篇章。在美国散文家、传记学家、文学评论家阿迪娜·霍夫曼的笔下,横亘几千年的耶路撒冷犹如幻灯片一般,清晰的道出了它的前世今世。《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描写的是“一战”后英国托管时期巴勒斯坦重建过程中,三位不同背景的建筑师参与制造耶路撒冷的往事。
当阿道夫·希特勒任纳粹党党首的时候,纳粹党认为自身是高等民族,而犹太人是低等民族,著名的犹太人建筑师埃里希·门德尔松在嗅到一丝危险的味道后便离开了德国,将自己曾经的豪宅弃如敝履,与家人一同前往耶路撒冷,门德尔松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建筑师,“严以律己,严以待人”。耶路撒冷不仅仅是他的避难所,也是他所憧憬的可以实现梦想地方,作为从德国而来的犹太人,他对中东的局势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虽然逃离了纳粹的魔杖,耶路撒冷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也给它的工作插入了层层险阻,可是他依旧喜欢这座城市,他说:“在这里,每次行动都是一场斗争,看得见的、必需的、开放的、进攻的斗争。但在欧洲,所有事情都是遮遮掩掩、暗地进行,人们彼此心存防备。”肖肯花园、巴勒斯坦银行、希伯来大学皆出自这位杰出的建筑师之手。
奥斯汀·哈里森放在当下就是一位斜杠知识分子,他不仅仅是以为公务员,还是英国托管政府的首席建筑师,在他来这座城市之前便做足了功课,在他来到这里后,这座城市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暴力冲突频发,砖片瓦砾就在他工作的四周炸裂开来,即使如此,他也未曾放弃这座城市,他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缔造出了洛克菲勒考古博物馆。阿拉伯建筑师斯派罗·霍利斯犹如幽灵一般存在于这座城市,各大图书馆都难以寻觅到他的资料,作者采访了许多人之后,才逐渐研究出他对这座城市的贡献,作为阿拉伯人,他从不主张暴力,他见证了这座城市文化的流动,见证了这座城市辉煌的历史,即使历史书上对他的描述甚至没有微微的一撇。
宗教是文明的产物,城市却成了宗教的附属品,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囊括了三大宗教的城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读后感(九):有一些人,应该被记住
终于看完了这本厚厚的《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这本书。刚开始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同我看到的很多关于耶路撒冷的书一样,是一本历史书籍。其实我忽略了它的副标题:一座新城的缔造者们。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相关的一些建造者的故事,也就是说,主要讲述的是人物的故事,而并非仅仅讲的是时间上的历史上的故事。
这本书是由一个个人物,而且是有史实可寻的人物组成的一本书。越读到后面,我越是敬佩这位作者。她经过了大量的考察与深入的研究才将缔造耶路撒冷这个城市的这些人物串联了起来,就像深埋在地下的一些文物一样,有些人物的历史已经被人们封印了,上面可能覆盖了很多很多历史的痕迹。但作者就像是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些覆盖在它们表面的残余拨开一样,他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有很多人物,我是第一次听说,我想对于世界上每一个看这本书的人来说,很多人物都是第一次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因为这些人物距离我们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他们又在耶路撒冷这个遥远的城市,更与我们有很远的距离。可是他们却鲜活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这就不得不说作者的才能与智慧了。
后来我了解到作者阿迪娜,是一位美国散文家、传记作者,文学评论家,她一开始是出生在美国的,后来移居到耶路撒冷,在当地生活了很多年,她写了很多关于中东地区和犹太人历史文化的作品。比如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有一篇文章叫做《犹太法官》,她写道,她发现了当时在耶路撒冷的一个起先做法官,后来又做了律师的一个人物叫做约姆.托福哈蒙。可她在网上却搜索不到任何关于这个人物的资料,她想这些资料一定被尘封起来了,于是她到相关的部门去寻找这些材料,也碰到了一些困难,但经过多次努力,她终于看到了关于这个人物的第一手的材料,她也突然觉得自己和这个人物离得越来越近了。
我想这个感觉同我上文说到的那种,她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扒开,覆盖在上面的尘封的感觉是一样的。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她写道,我沉浸于摆在我面前的文档和它们激荡起的思绪里,以至于几个小时里我都没有站起来过,一直弯着腰,用数码相机给文件拍照,我没吃午饭,也没喝水,而且工作人员宣布,档案馆将在五分钟后关门,我觉得我正从某个奇怪的梦里醒过来,带着轻微的头晕,我蹒跚的走出档案馆,走进依然明亮的阳光下,而且我感觉自己是在某种精神恍惚下走向了那座房屋。
我觉得这就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魅力吧,它给人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又让人愿意为他付出,为他做出艰辛的努力。这种时间与人物的牵绊,一直吸引着作者义无反顾的去进行研究。这本书中有很多有才能的人物他们都是从其他一些国家迁徙到耶路撒冷这个城市,并为这个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就像这本书中第一篇文章中写到的门德尔松这个人物以及他的妻子。他们都是在别的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犹太人,几经辗转,来到了耶路撒冷这个城市,起初他们是犹豫的,因为他们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属于这座城市,但是经过犹豫之后,甚至来来回回数次之后,他们还是留在了这座城市,说明这座城市对于犹太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的各种材料了解历史,但我觉得了解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我们能够更加真实的看到那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比简单的了解一些时间概念,一些历史事件来说重要得多,因为我们无法穿越回去,而我们要了解的也并不只仅仅是一些事件的发生,更要通过当时的人们来给我们现在的生活一些启发,一些感悟。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读后感(十):耶路撒冷真的建起来了吗
耶路撒冷,一座位于中东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旅游者评价说,如果没碰上严重的巴以冲突,耶路撒冷称得上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新城现代而繁华,老城宁静而多元——在这座城市里,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朝圣地;然而一旦矛盾激化,耶路撒冷立马就会成为冲突最为激烈的焦点之一。就在不久前,一贯喜欢特立独行的特朗普单方面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并决定要把美国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而对于这个打破了地区和谐的决定,几乎全世界都在反对,联合国大会更是在纽约当地时间12月21日上午10点,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通过了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
那么,耶路撒冷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为什么在它的身上,会密不可分地凝固了如此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情结?为什么——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而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则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它到底是哪一个国家的首都呢?!
还是先不管那么多了。因为巴以冲突,因为以色列复国,因为五次阿以战争,世人记住了耶路撒冷;因为这座城市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所以它又被称为“三教圣城”,这种尊崇的地位无与伦比!但知道它名字的那些人,真的清楚耶路撒冷的历史吗?真的知道耶路撒冷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吗?!在美国散文家、传记作家、文学评论家阿迪娜·霍夫曼的笔下,在《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这样一本书中,也许,能够找到一座名为“耶路撒冷”集现代与古老的名城是如何被重新建造和“缔造”起来的!如果耶路撒冷有情感、会诉说的话,也许,它更愿意自己成为一座纯粹的中东古城,一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名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和平与纷争成为了它最重要的标签!
阿迪娜·霍夫曼在《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中讲述了三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建筑师的故事:埃里希·门德尔松是一位天才级德国建筑师,以设计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作爱因斯坦天文台著称,他从德国来到这座百废待兴的城市,想要尽自己的力量把这座城市规划好;奥斯汀·哈里森是个充满戏剧性的建筑师,拥有深厚的拜占庭和伊斯兰教建筑知识,热爱传统建筑元素,缔造了伟大的洛克菲勒考古博物馆;而斯派罗·霍利斯似乎是一个已经被历史遗忘了的建筑师,却仿佛无处不在,就像是漂浮在耶路撒冷空气中的幽灵……
从头至尾,阿迪娜·霍夫曼都是在以一种极其冷静的笔触在讲着三个与耶路撒冷的不同时代联系在了一起的建筑师,是他们,以及更多他们的同行,重新“缔造”了耶路撒冷,留下了很多把历史的味道永恒地凝固了下来的建筑物,构成了今天的耶路撒冷城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仿佛也仅此而已。虽然他们的文化背景迥然相异,但他们一定都想以自己的专业为这座城市留下点最纯粹的东西。他们确实也做到了,但这座城市却偏偏不那么简单、纯净!很显然,它背上的历史包袱过于沉重了!建筑以外,它还需要承载更多更重要的内容……
一座伟大的城市,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的呢?至少,它不应该让人第一印象,就下意识地想起冲突、想起战争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