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是一本由[美] 伊迪丝·华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真年代》精选点评:
●(;´༎ຶД༎ຶ`) 结局其实并不给人很剧烈的伤感,但确实让我眼含热泪。真实的人生不是一元的悲喜,他永远是辩证的悲喜剧。
●作者太直白了:May是artificial innocent,人造纯,Ellen才是真纯。
●优雅 绝望 深沉 暌违数十载 灯红酒绿的老纽约已经一去无返 连同那份爱情和“生命之花” 他蓦地惊觉人生中已失去太多 可时光飞逝 岁月无情 除了在梦里又怎能回到纯真年代 结局好美 没办法不打五星
●当言情小说看,还是风味十足。每个时代就每个时代不同的禁锢,选择放弃的人始终是要放弃的,选择爱情的人永远是会选择爱情,相信爱情,随时都可以是纯真时代。
●20190218-20190223 星火专八阅读练习的片段节选吸引了我 是一个浪漫与责任 自由与传统之间的飘渺 真是一个浪漫又真实的故事 最后看到一个点评是《从前慢》 也许就是纯真年代想说的吧 以前的爱啊 好像更简单一些 最后达拉斯给了阿切尔机会 可是这个机会存在过就好了 是否真正实现 早就不重要了
●开头的浮华盛世和结尾的怅惘怀念。阿切尔对奥兰斯卡三十年巴黎生活的想象,让人叹息
●挺乏味。
●真是狗屎啊,这个男人无病呻吟了一整本书,以为自己的是多伟大的爱情,其实他就是喜欢勾搭有夫之妇的刺激吧,梅的善良纯真在他看来只有无趣和乏味,真是可笑啊,怎么会有这么贱这么叫人生气的男主。
●前阵子先看的电影,懵懵懂懂。书读了一段才意识到是同一个故事,书里大量的背景介绍和心理描写,才明白拍成电影有多难。后面三分之一情节跌宕起伏,个人对自由的渴望与维持家族荣誉的枷锁在主人公精神层面发生剧烈的碰撞,但最终一切只能在一声叹息中尘封心底,相爱的心大洋相隔,即便到了生命的尾声,依旧无法去真正面对。
●我想起了ORLANDO和SASHA 纽约这个新兴的NEW MONEY上流社会过着比欧洲还要OLD MONEY的生活 它的魅力在于文本之间透露出的张力,看不见的线纺出来的网由于蛛腿而产生的微微颤动
《纯真年代》读后感(一):无
1、我是梅,是纽兰,也是艾伦
2、老凯瑟琳,《唐顿庄园》的老太太,果然老太太都看透又说破
3、人名不多但是都难记又容易混在一起,不知道他们和《唐顿庄园》有哪些类似之处
4、原来衣服还要放放再穿
5、可能我太天真了,原来所有人都知道纽兰和艾伦的事,那为什么都假装和谐呢,难道和波福特一样?
《纯真年代》读后感(二):机关暗藏的情书
为什么是纯真年代?
作者在描写她年轻时上流社会的面目更多的是纪实和客观的笔触,下笔讥笑轻蔑都很舍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来自那个阶级,她对那里的人的心思一清二楚,真实地剖析自己从来不容易。作者说为了维持华美的生活,他们纽约上流社会的人们更愿意活得谨慎而胆怯。 害怕被别人的评价所以所有的人都维持着相同的标准。
明明更可以称为是虚伪时代,懦弱时代,但是作者还是称之为纯真时代。
我想在客观和冷静的剖析自己的出身和自己的同僚之外,藏在批判的评价之后的是人在暮年的作者对于她那个时代的一丝怀念。社会形态在作者的暮年想来已经发生了一丝变化,朝着相对自由的表达和更多的可能性发展,就像所有的未来对于所有的过去而言一样。她没有完全舍得否定旧时代,她想说出一些好来,因此选了纽兰和艾伦这样一个克制含蓄亲而不近的爱情故事,两个有自我的思想但并没有只是为了自我而不顾一切相爱(当然也受制于时代而不能),纽兰的儿子已经能在婚前直接而热烈的表达对自己的未婚妻的爱,也能够鼓励自己的父亲去赴他一辈子最爱的约,不像旧时的上流社会的人士以家族面子为重断然不会支持父亲和非自己母亲的情人相会。这一切都和三十年前变的太大。相反地,纽兰在年轻时候和年老时2次远远的凝视自己的生命之光,一生所爱,却依然悄悄走开。
很难不说这是一种遗憾,纽兰和艾伦如果晚生三十年,也许各中纠结,爱而不能都可避免。但在那个纯真年代,他们的爱只能被距离分开,这种不会被新时代所能理解的没有必要的自我牺牲,自我克制的古典美在作者的笔下是朦胧而高贵的,至少也是不一样的。和这个时代不同值得被记录的。
我想伊迪斯华顿还是不想让那个时代悄然滴过去,所以这本书也可看作为一本机关暗藏给自己青年时代的情书了。
《纯真年代》读后感(三):《纯真年代》读后感
这本书从四月初开始读,时读时弃拖到现在才读完,原因就是我居然自不量力想要读英文版……20世纪纽约上流社会的盛宴礼仪之繁琐、家族关系之复杂、物件摆设之精致,在远超我词汇量的优美语句中得到充分体现。(……)然而真正读完后,却又似乎有些不舍。这是一个意蕴绵长、余味无穷的故事。
那个年代并不“纯真”,衣香鬓影中潜藏着锋利的偏见,灯红酒绿后传播着细碎的流言,那是保守克制的年代,是将个人自由狠狠束缚于家族名誉的年代。秩序感、工整感传递出一种精致美学,却也传递出压抑的氛围。
Newland Archer 与 Ellen 的爱情也不“纯真”。他们受制于各自的家庭与舆论压力,他们曾希冀的某次冲动也与所谓社会道德相冲突,他们曾在虚伪刻板的贵族规矩中横冲直撞,却又不得不放手。他们的爱情,掺杂了太多顾忌,太多无法触碰到的东西。
May 的退让与捍卫也皆不“纯真”。她是那个订婚之夜那个抚弄铃兰的少女,却也是深深隐藏情绪与心思、只剩下波澜不惊与温柔沉静的木偶。她是步步心机挽回丈夫的聪明女人,也有着最后一刻向孩子说出事实的诚恳与善良。
如May般的天真乖巧实则是artificial innocence. 书中真正的纯真只是那一刹那的心动,转瞬即逝。余下的皆是古典风格的精雕细刻,优雅,高贵,深沉,却又绝望。可我却如此喜爱,以至于读完良久都在回味那个结局。结局设置的太精妙,让我久久沉浸于那个暮年之人坐在长凳上仰首凝望的形象,无法忘掉那个场景带来的意蕴。那是他面对爱情的怯懦,却也是他坚定守护的真实。你瞧,原本世事常多唏嘘,看清了遗憾的本质,倒至少留住了一些回忆的余韵。
《纯真年代》读后感(四):伊迪丝.华顿笔下的四种别样纯真
《纯真年代》获得了1921普利策文学奖。这部长篇小说的题材选择上并不新颖,对贵族社会男女爱恨纠葛的描写并不乏许多优秀之作。但《纯真年代》的韵味却远远超越了其他同类型作品——其“纯真”一词在每个不同人物身上呈现出了不同的意义,甚至拓展到社会大环境之下的“纯真”如何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爱情与抉择。
伊迪丝.华顿巧妙地运用人物面临重大抉择时的细微情感层层构筑了属于她的——纯真年代。
一.贵族社会里的主流“纯真”
细看这部小说的结构(暂且抛开最后时间大跨度跳跃到三十年后的第三十四章),在前面整个连续的章节了。这个故事是丑闻展开,以丑闻收场。开场以艾伦伯爵夫人逃离丈夫回到纽约,从而在上流社交圈子引发的“骚乱”开始。而结尾则以一场“告别宴”在某种意义上结束艾伦和有妇之夫阿切尔的密切关系收场。
直到最后这里,伊迪丝.华顿才揭开了上流社会的纯真面纱。在宴会上,其实在每个人眼里所有人都认为阿切尔和艾伦就是一对情人。但是大家都假装不知道,假装看不见。好像这场宴会是阿切尔夫人真心实意为艾伦告别。为什么大家以致整个上流社会对丑闻“视而不见”呢?
伊迪丝华顿在原著中是这样写的:“这就是老纽约“杀人不见血”的手段:这些人以为丑闻比疾病更可怕,体面比勇气更重要,最没有教养的行为是“出丑”,而惹出风波的人本身却不在此列。”
纯真年代何为纯真?即是上流社会之所以对“不愉快”假装看不见,正是因为社会无法容忍丑闻,所以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用另一种更为低调的,更恶毒,更“体面”的手段去抹掉它——即使所有人都在心里诅咒艾伦赶紧离开纽约,并且断绝和阿切尔的关系。但是仍然要用体面的方法来尽快达到这一点,办一场体面的告别宴,这是纽约绅士们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不会在社会留下任何痕迹,留下任何不好的影响。正是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的“纯真”不能容忍个人的情感,每个人必需服从圈子的主流,其实反映的是对人性本身的压抑。
二.艾伦的“纯真”
“我不能够爱你,除非我放弃你。”
艾伦这个人物身上带有很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她是那个时代的异类,也是女性自由的象征。年纪轻轻在外国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伯爵,后来因为无法忍受他的荒糜无度,风流放纵。在伯爵助手帮助下离开伯爵,回到纽约,并引起了上流社会的非议。
正是这样一个叛逆,追求自由的女性,在第一次面对阿切尔的爱时,却选择了退步。在经过一段时间两人再次见面,虽然都深爱着彼此,直到最后但两人的关系在艾伦的坚决要求下始终止步于精神恋爱。
叛逆的艾伦骨子里其实是一个传统的人。她爱阿切尔,但她的家庭伦理观念不容许她这样做,阿切尔的夫人梅是她的表妹。在原著中是这样描写艾伦的执着:“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根本就没有我们!我们只有远隔天涯才能近在咫尺,才能是我们自己。不然,我们就只是艾伦·奥兰斯卡的表妹夫纽兰·阿切尔和纽兰·阿切尔夫人的表姐艾伦·奥兰斯卡,试图背着信任他们的人寻欢作乐。”
艾伦自幼丧父丧母,从小便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她珍惜她的家人,她不愿意背叛她的表妹,不愿背叛爱她的明戈特老夫人,不愿背叛整个家族。她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在家族和阿切尔的爱之间痛苦地纠结,直到最后梅的怀孕压垮了她最后一道防线。她放弃自己的爱情,这是艾伦的“纯真”。
三.阿切尔的“纯真”
阿切尔自幼接受传统贵族教育,他本应是一个传统保守的人,可他的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质疑的这个社会圈子里所谓的“真理”。
他娶了年轻美丽的梅,并得到她的家族的支持,他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是无可挑剔的,幸福美满的。可是阿切尔却在爱上艾伦之后,仿佛失去了理智。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一旦和艾伦发生关系,他便会有失去现有幸福美满生活的风险,即使这样也不能让他退步。
阿切尔在这段感情中越陷越深,他甚至已经做好放弃一切的准备,和艾伦私奔。为什么阿切尔会如此没有理智,服从自己的情感支配?与其说是因为他爱艾伦,不如说是艾伦点燃了他这二十几年平庸乏味的生活,成为了照亮他这整个机械化人生的一道曙光。
阿切尔才是从头至尾才是那个纯真的人,他以为自己能逃离他从小至今已经习惯的,生活的一切。他不顾一切地想要反抗这一切,可是他终究是“这一切”中的一分子,他不可能脱离它。最后在梅怀孕之后,他同样清醒了,他永远不可能去反抗生活。
四.梅的“纯真”
梅是我这整部小说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复杂,最具有悲剧性的一个人物。她的悲剧来源于这个上流社会从小到大给她灌输的一切——女人在结婚后必须服从丈夫,克制自我的情感,直到最后成了丈夫的一部分。梅本着为阿切尔着想的初心,在结婚后处处压抑自我的情感,处处迁就她的丈夫。甚至在察觉阿切尔外遇之后,她依然没有主动挑明一切。这也成了阿切尔厌恶她的根源——一个机械的被动的人,没有情感。
即使是在用了手段从艾伦身边夺回阿切尔之后,她依然没有得到阿切尔的爱,直到她最后死去。跟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生活了几十年,这是多漫长的岁月啊!
可是梅真的是一个这样简单机械,没有情感的人吗?她从小接受的教育要求她成为一个木偶,不闻不问,合格的淑女该怎么做,她就该怎么做,合格的妻子该怎么做,她就该怎么做。梅的确也做到了,但是有一点。直到最后作者才揭开这个人物的压抑了半生的秘密——梅临死前对儿子说她知道他们和阿切尔在一起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永远不会,因为有一次,她叫他去追求他最想要的东西,他却放弃了。
直到临死前,往事依然盘踞在梅的心头,无法退却。
梅其实内心里一直都无法释怀,她猜透了阿切尔的心事,并且为阿切尔感到惋惜。也就是说,她知道艾伦是阿切尔的生命之花,但是最后阿切尔放弃了他生命中这最美好的东西。她为阿切尔感到惋惜,她一直都理解他。可是这几十年的岁月里,阿切尔却一直没有理解过梅。这才是这部小说最动人的地方,梅的“纯真”因此显得尤为高贵。
小说的悲剧不仅在于阿切尔和艾伦爱情的破灭,更在与梅的压抑。悲剧根源来自于这个纯真年代对个人情感的压抑和抹杀,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纯真年代》是独属于伊迪丝.华顿的悲伤之梦,这个梦久久笼罩在我们心头,无法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