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试着说是》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22 00:59: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试着说是》的读后感大全

  《试着说是》是一本由珊达•莱梅斯(Shonda Rhimes)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试着说是》读后感(一):见证真实的改变

  明日复明日,很多时候,把烦恼留给未来都是个不错注意。但未来的自己在处理麻烦时,会达到当下的预期么?我们将未来完美化的同时忽略了当下的力量。本书告诉你,若能在一年中持续改变,你的生活将截然不同!大体上说,本书类似日记性质,除了激励也有沮丧,作者的生活或许离我们很遥远,但她坚定的信念与积极的态度,称为本书打动人心的重要力量。

  作者珊达是知名编剧,她编剧的《实习医生格蕾》 相当成功,但成功的工作与生活并无关系。生活中的珊达也有自己烦恼,臃肿的身体,焦虑的心情,以及脆弱的抗压力。

  《试着说是》读后感(二):打卡#试着说是

  新年伊始,翻开的的第一本鸡汤,来看满满的正能量。总有疲惫的时候,需要从更多的平面获得内心的安静和力量。去年也看了不少正能量的读本,看多了会觉得大部分作者写的内容都比较大同小异,一味去强调这种正能量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下子打上的鸡血并不长久,真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并没在意,书并不厚,简单的一本小书,封面上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正能量的黑人女性形象。正如我国古语总说人如其人一样,不难看出作者是一个非常的认真有严肃有思想的人。打开书的时候会很好奇收到书本到底说的是什么,但是从名字里不能看出这是一本教我们怎么学会去多说是的书籍。

  长大的我们,为了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总是习惯性的说“不”,无关叛逆,只是习惯性的思维反弹。可能是不想,可能是不愿,最终的结果是我们都没有去得出肯定的答复,是否是因为潜意识里,我们对别人并不认可,又或者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呢。深究再多的原因,最后落实到行动的时候,我们还是占了下风成了矮子,这是现代人行动的普遍困境,也是我们学着要去改变的问题。

  一次次的我不行,一次次的我不会,消磨的是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是对自己的不确信。我们终其一生,翻山越岭,只是为了寻找和坚定自己内心的小确幸。这份确信,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去在遇到事情和问题的时候,去拿到准确的回答和正能量的回复。负能量是荒草,而正能量才是穿透的阳光,伴随我们一路前行。

  《试着说是》读后感(三):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更强大

  每个当妈妈的人,总会有手忙脚乱的日子,珊达·莱梅斯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作为三挡热门节目,有着三个小孩的妈妈来说,平日的工作已经够忙了,怎么还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呢?

  《试着说是》的故事要从珊达·莱梅斯的姐姐说得那句“你从来都没有尝试过说是”下开始。我们许多人都是这样,还没有开始尝试,就开始胆怯,觉得不可以,觉得自己不可能。WHY NOT?我们应该给自己机会,哪怕没有成功,至少自己已经尝试过了。而且,很多时候,一旦我们跨出了第一步,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会出现了新的机会,一步一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会,一步一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改变。

  珊达·莱梅斯就是这样,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决定让自己的生活发生变化,不再惧怕社交活动,而是多多参与,展现自己,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恐惧,就像珊达·莱梅斯形容的那样,她很恐惧,自己会在酒会上把骨头丢飞到另一个房间的地毯上,自己就像是被钉在灯下的十字架上……面对这场挑战,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一面,内向的人,害怕在公众场合交流,珊达·莱梅斯就是害怕社交,她对自己说可以做到,并付诸行动,虽然过程中一步一步,不过,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如今,她已经不再惧怕这样的社交,而是享受其中。

  在《试着说是》这本书中,她讲述了当她“试着说是”一年中的变化,以及生活中的点滴,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读者,每个人都可以挑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这本书很精彩,让读者在轻松的状态下感受到珊达·莱梅斯的她的乐观、豁达,感受到真实的珊达,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改变。看了她的故事,很受感动,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最大的挑战,每一个想让自己强大的人,与其左思右想,不如立马行动起来。

  《试着说是》读后感(四):你比想象中的自己更美好

  同时制作三挡热门节目,并且养育三个小孩,珊达•莱梅斯对于不断收到的邀约有无数种理由说“不”!好莱坞聚会?不。媒体见面会?不。对于一个内向的人来说,习惯在社交活动中“贴墙根”,或者在新闻采访前无端发作“恐惧症”,说“不”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新的可恐惧的。

  直到姐姐多萝西的一句话:你这辈子就没说过“我可以”。这句话像一个警示信号,也是一个挑战。所以珊达开始了她的“试着说是”计划……

  《试着说是》这本书的作者是珊达•莱梅斯,是好莱坞资深制作人,《实习医生格雷》的编剧,而这本书就是对于她“试着说是”的一年的挑战的记录。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恐惧症:害怕拒绝别人。也可以说是不会说“NO”,在社交场所习惯性的顺从,习惯性的接受,即使内心不满,也会去接受别人提出的要求,甚至是一些过分的、苛刻的要求。有这样的“社交恐惧症”的人可能还不少,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忽略了与之相反的“恐惧症”,不会说“Yes”。对于别人的请求,会在第一时间拒绝,不是因为傲慢或者无礼,单纯的是因为不够自信,害怕接受之后会做错,所以索性直接拒绝。珊达就是第二种人,听了姐姐的话她开始决定挑战自己,试着说是。并且通过文字记录下这一年所发生的事,记录了自己这一年里的变化。

  因为是做编剧的人,所以这本书写的特别好。条理清晰,逻辑也很清楚,尤其是经常的几个字、一句话就是一段,读起来像是看电视剧一样有趣。书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的,在读得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珊达当成了自己,会跟着珊达的文字,走进她的世界,走进她的内心。好像是自己也在进行挑战一样。

  除了有趣之外,书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当你习惯了什么事都拒绝,什么情况都退缩时,你就会渐渐的迷失了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会,甚至试都不试就觉得自己不行。因为害怕失败,所以选择什么都不做,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习惯性的否认自己。

  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走出舒适区,站在阳光下,做呢自己!然后你会发现,你比想象中的自己更美好。

  《试着说是》读后感(五):你比想象中的更优秀

  我们游走在人生的不同道路,遇到过很多不适应的场合,很多时候心中不停有个声音,我可以吗?

  作者以短片形式讲述分解故事情节,告知我们如果面对自己每一个不同时期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从而应变达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鉴定自己的自信心!

  很多时候,你我也会一样,遇到不同的质疑的声音,是不是想想我真的要放弃呢?遇到一个难题明明自己很努力,可是结果往往不如人意,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垂头丧气,消极情绪负面升级!

  面对镜子里丧气的自己,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恨不得拿一把大锤子把那个讨厌的自己砸碎砸掉!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如果自己不解救自己,别人那些所谓的安慰都是无用的,只有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到失败的切入点,才能真正重新站起来。

  小学时,我们因为偏科严重受老师批评,吃考试总分的亏,那时候我们心中常常否定自己,也许自己真的确实偏科。自己不擅长那门学问。长大后我们工作,为了一门技术的精湛而努力生活,最后却发现,我同样是朝九晚五,尽心尽力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没有他人过人的本领和优秀而自哀!

  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自暴自弃,还是习惯于问题的出现就是我也许真的没有他人优秀。为自己找这个理由的时候,心理漠视了所有的一切,也接受了所谓的现实。同而理解为自己能力确实不足。我们忘记了突破自己。也忘记了自己其实还有潜能力。

  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成功的背后绝非偶然,也不是所有好运气都能支撑起来的,都是不为人知的不屑努力和越挫越勇的精神。所以真正的成功就是试着说是。

  改变第一步,把话说小,把事做好,把不可以改成我试一试。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凝聚着巨大的力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成功的道路自然而然为你打开,凡事耐心细心。成功的大门一定不会缺席。那个时候,你再回过头来看看曾经的自己,你是不是也暗自庆幸,幸好我试了一下,要不然不会走到今天。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也满足的沉淀下来,原来,坎坷和困难真的没那么可怕,因为你原比你想象的更优秀!

  《试着说是》读后感(六):读《试着说是》

  美国好莱坞著名编剧珊达·莱梅斯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试着说是》一书,不仅充分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讲故事能力,也令我们反思或感受生活中所应拥有的阳光、积极和热情。该书不仅仅具有励志效果,更且具有抚慰心灵的作用。以前从未读过珊达·莱梅斯的著作,只闻其名,近日看过此书之后,对其人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在前言《你好》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老了,我喜欢虚构。可以说,这是该书令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另外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简直就是一首最美的诗了。虽然只有简单的八个字,可是其中包含了多少世事人生,又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相信有些读者读到这句话时,应该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吧。

  当看到作者说“我是个编故事高手……我向来都是信口胡诌”这些话时,我想,该书中的很多情节和故事是否就是作者向壁虚构的呢?当读完的时候,我又发现,书中的情节和故事是否为虚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者已经通过这些情节和故事向我们传达了她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这种态度极富吸引力和魅力,令生活中的人们都会对之有一定程度的反思和追求。

  时代日新月异,科技一直发展,而我们的心灵却似乎在社会前进中总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状态和情景;很多时候,我们总想控制住自己的心,然而大多时候总是不能;因为不能自控,很多时候我们会开始变得失落、消极;然而就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人生有那么多种可能,而我们似乎也懂得很多道理,却终究未能自救。不知是谁说的一句“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人生历程,终究不是如一些理论那样简单,说怎么过就怎么过;其间不可控的因素实在太多,而我们的能力又是如此渺小,总是掌握不了人生的方向。

  作者用浅显易懂而极富哲理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热情的人生观,爱生活,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活在一种勇敢、乐观的心态中,让那些阴影和不快统统远离,让那么悲伤和无奈统统消去,自己的生活就应该自己做主,自己的人生就应该充满自信和乐趣。我想,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还有更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历程来从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最后要说一下,刘勇军的翻译很出色,读起来很流畅通顺,我们也应该向译者致敬,感谢他的付出!

  《试着说是》读后感(七):《恐惧时,就是你强大之时》文/西西里特

  新书刚到,迫不及待拆开。仿佛它是我的一剂良药。

  虽然知道仅仅依靠一本书是无法让自己强大的,但是我很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有用的东西,让我这个本就不自信的人能拥有强大的魔法。

  尤其是最近,所有事情都不如意料地往糟糕的方向发展,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以前的二十多年,都没这么沮丧过。

  我觉得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候,就像险谷背后就是高山,一旦跃过去了,那就能到达峰顶,跃不过去,那就只能在低谷里徘徊,这时候就只能靠自己。

  这本书就是在我近乎快要崩溃的状态里进入我的视野的,并不是很厚实的书,却制作精良,翻页质感细腻,很想珍藏。

  读了三分之一,心情波动,很想打开电脑写点什么。好莱坞编剧不愧是语言方面的天才,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能让人随着作者的心情而感慨万千,译者也是相当有水平,对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字里行间满满的张力,仿佛一张蓄满的弓,只需心意相通者轻轻一点,箭就带着破竹之势飞出去了。

  酣畅淋漓。

  如果你现在跟我一样处于这种略带萎靡的状态,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

  如果你即将到达低谷后的峰巅,也建议你读一读,这会让你沉浸下来,到达另一个更高的峰顶。

  不愧是热门节目金牌制作人,通过故事来讲述作者领悟到的各种自我激励方式,期待珊达·莱梅斯的下一本佳作。

  《试着说是》读后感(八):喜欢作者的互动式写作风格

  《试着说是》,是好莱坞著名编辑珊达·莱梅斯的回忆录,为我们介绍了她一年内的改变经历,她人生中举足轻重的一年,她试着说是的一年,是一本励志型的书。

  第一感觉是,本书的文笔是值得肯定的。莱梅斯有丰富的词藻,也有开阔的思维,去展示她的经历。

  直接和读者对话似的写作,既有新鲜感,又让读者感到亲切。

  现在不少电影电视剧会采用这种方式,效果往往是拔群的,比如《武林外传》。

  也有一些作者在自己的书中尝试这种方式,但往往是作者说读者听的方式。

  而莱梅斯是她说我们也说,她还会给我们反馈。这样一来,不仅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莱梅斯本人的形象也变得清晰起来,还带着点小俏皮。

  但更大的亮点是莱梅斯在试着说是之后的惊人改变。

  试着说是,就是对自己说“我可以”。我可以做到我想做的事情,哪怕那件事看起来很难做到。听起来很美好是不是?但是如果真的那么容易就鼓足勇气迈出这一步,为什么那么久都在否定自己呢?

  但莱梅斯觉得,“事情倒也没有听起来那么糟糕”、“我也不是一点忙也帮不上”。在我们纠结期末考试能不能进步一百名的时候,莱梅斯在想,我下次考试进步个十几名二十名还是可以的嘛。

  然后莱梅斯真的进步了二十名。这时候,她发现,自己以前一直在对自己对别人说不,我不行,我不可以的。因为她在恐惧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说了“我可以”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个发现让她感的很窘迫和痛苦。

  没有什么比自己扼杀自己的可能性更让人痛苦了,更何况这个人已经是一位妈妈了。

  然后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莱梅斯总是说“我可以”,也逐渐地,变成现在这个成功的编剧莱梅斯。说来就是几句话,但仔细翻看全书,可以体会到,做好那些事真的是不容易。

  那我们呢?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对自己说“我不行”呢?那些让我们却步的事情,试着说是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向所有事情说是,作者也在试着对有的事情说不。

  记得周国平说,一个孩子具备自我意识,是从说出“不”开始。对自己的坏习惯说不,对别人强行塞给我们,使得我们不堪重负的事情说不。

  莱梅斯要感谢她的姐姐,不然她也不会试着去说是,去说我可以。

  我们不一定能遇到这样的人,那就让我们成为这样的人吧。试着对自己说是,试着对别人说你可以。

  本书还介绍了作者对编剧的看法,和作者的一些编剧生活。这些内容使得本书读起来尤为吸引人。

  只是,因着文化差异,我们可爱的读者们,可能不太能理解莱梅斯所说的事物,比如《玫瑰经》。所以,如果能在书中加上注释,这本书的可读性就更强了。

  《试着说是》读后感(九):办法总比困难多

  鼓舞自己,远比怀疑自己要难得多。

  肯定自己,远比否定自己要难的多。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从心里排斥做某件事时,就会找百般的理由来安慰自己的正确选择,找万般的借口来替自己摆脱负罪感。这一切,都是我们尚未明白,我们可以尝试做一次心理转化,不再发出“我不行”的否定,而是试着做出“我可以”的表达。

  也许你尚未到达那个引导你开始尝试的契机,但你可以看看珊达.莱梅斯的这本《试着说是》的故事,她在姐姐的一句“你从来都没有尝试过说是”的激发下,开始尝试着对自己的各种可选择的机会说“是”,不论是生活乐趣,还是事业机遇,都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改变。相信,你也会为她的选择庆幸,也会想要开始尝试“对自己说可以”。

  “试着说是”在珊达领地中,不代表简单的肯定自己能够做成某件事,它是一种全面的心理暗示,一种对你所作所为的补偿鼓励,一种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弱势的果敢。

  珊达在《试着说是》中,不是将各种人生哲理讲给我们,凭借着好莱坞优秀编剧的写作功底,这一点无需怀疑,她将这一年中自己尝试改变的经历写成像故事一样美妙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内向不善言辞的作家,如何变身为敢于走出人群 表达自己的珊达,告诉我们一个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犹豫不定的女性,如何有取舍地经营好家庭和事业的需要。

  在珊达的自述中,最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观点便是诚实,诚实面对自己的不可以,比如自己在母亲这个岗位上的失败经历,自己在职业规划中错失掉宣传的机遇,自己的内向和害怕说话的弱点。

  要如何去面对这些事情呢?珊达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承认母亲的工作自己无法胜任,那就大方就邀请金牌保姆珍妮来照顾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感知到自己对孩子过分疏离之后,便立刻调整自己超前的工作规划,用其他方式平衡工作进度;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向自己发出的预警后,与其等待减肥这件事变得美妙,不如现在就开始面对减肥这件恶心的事。

  《试着说是》,在珊达的一年计划中,是自己从事业到家庭,从心理建设到形象调整的完整改造,多亏珊达是个讲故事的能手,她的经历分享真的超酷。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对自己多多说是,我想起一句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大概也是这么个道理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汪星人爱星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5516103/

  《试着说是》读后感(十):《不行,其实就是行》文/QueenBSS

  当时是在机场书店看到的这本书,本来是想打发时间用的,没想到一看就停不下来导致差点误机。

  作者不愧是好莱坞资深编剧,让我匆匆翻了几页,就一直惦记着。

  不只是作者,我也很喜欢这位译者,语言接地气又不乏深刻,其味无穷。当然撇开翻译,故事本身也是很有可读性的。因为这位大编剧讲的是自己的经历,从觉得自己“不可以”,从所有人认为她的工作不屑一提,到一步步走向好莱坞,这个光怪陆离又让人向往的娱乐圈巅峰所在。

  也许会觉得那个世界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当我们每天被微博上充斥着的八卦消息狂轰滥炸,茶余饭后都在谈论某某明星又拍了什么新剧,亦或者是当小孩们都在谈论某某小鲜肉平时喜欢去哪里喜欢做什么运动时,我们忽然就会觉得,其实我们本身就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如果就这么认为这是一本自传,那就错了。

  这其实是一本结合自嘲方式的自传+一本励志书。

  写剧本、一集集拍电视剧、后期美工……光鲜亮丽的一部部电影后面,是这么多人付出的辛勤劳动,作者大大居然还去过白宫,和总统及第一夫人一起坐在他们的包厢。在外人看来,似乎这很让人振奋,但是从作者的角度,她认为得到了不尊重。

  因为从头到尾人家只是通知她一声,并没有问她愿不愿意。

  这种时候,她能不能说:我不行?

  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作者想说的是,如果去见总统这件事情,事先征求了她的意见,她肯定会觉得困难重重,甚至紧张得吃不下饭,导致最后搞砸这些事情。但是主办方没有告诉她任何细节,只是把她接到了白宫,所以,事情就这么来了,她也顺利完成了任务。

  其实这个故事在变相告诉我们,有时候就需要对自己说:我可以。

  而事实也是这样证明的。

  回想我们平时的生活,不也是这个道理么?

  我们应该学习珊达·莱梅斯,学习她这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乐观生活态度,否则,我们终将在这社会里寸步难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试着说是》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