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历史的风景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19 03:4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历史的风景读后感1000字

  《历史的风景》是一本由黄西蒙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风景》读后感(一):看懂历史的风景,还得读懂人心

  文 | 俞诗逸

  或限于篇幅,或囿于观念,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历朝历代能载入史册的人,还是凤毛麟角。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有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他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传统史观的守旧,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绝非几部正史所能涵括,它应该充满张力,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悲喜剧,闪烁着人性中的幽暗和光芒。说到底,人们看历史,还是关心历史中的人和他们的命运。

  走向平民史观的写作,解放了人们对于历史的固有观念,也极大地激发了历史写作者的热情。不过这也给当下的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料摆在他们面前,该如何取舍,并写出新意,成为了一道难题。近来所出的《历史的风景》这本书,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作者黄西蒙在自序里提到了自己进入历史写作的路径,在他看来,“从思想史到心灵史的观察路径,或许能让那些被掩盖的历史更加生动”。在他所选取的历史人物中,既有帝王将相,又有小人物,人物的身份并非选取史料的标准,相较身份而言,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品格,以及面对历史的困境和希望,才是他愿意去着力描述的。

  如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所言,黄西蒙关切的是历史跌宕里个人的体验。我们常说历史具有必然性,但也需要注意到,历史也有偶然性。身处历史现场的人,所面对的是当时那个环境下的“现实”,所解决的都是细节上的问题,是很难看清之后形势的,由此所带来的对形势的判断,对个人命途抉择的犹疑,以及真性情的流露,都是真实存在的,这种真实感,来自事实,也符合常理,较之“高、大、全”的写作,更贴近历史和人性。

  试举几例。1644年,明清易代,满清入关,明王朝的官员,不得不面临进退的抉择,或合作,或避世,亦或抗争到底。这些饱读诗书的儒生发现,在时代的变局面前,个人的命运已然不在自己手中,即便如此,选择抗争到底或是即刻投降的,还是少数,更多人在彷徨、隐忍和无奈中找寻未来的出路。作者并没有从道德层面进行褒贬,而是将他们的人生命运一一勾勒,仅如此,历史的多重面相便呈现了出来。

  “湘西王”陈渠珍,众人只知其武功,未曾想到这位铮骨铁汉,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一部《艽野尘梦》,记录下他在藏地的各种见闻,也留下了一段令人称道的旷世绝恋。西蒙注意到了这些细节,并不惜笔墨,记录下昨日的传奇。在他看来,“细微之处的感动,是在宏大叙事的框架下,独属于小人物的高光时刻”。我们的历史过于注重对宏大叙事的描写,史家也用各种概念,试图对过往的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这固然使得历史研究有了科学般的严谨,只是忽略这份来自人性的温情, 会让读史失却诸多乐趣,重拾对小人物的关注,并将他们放在历史的脉络之中,不仅不是无足轻重,背后其实是一种对人本身的尊重与关怀。

  再举耶律楚材的例子。这位聪明绝顶的契丹人,历经金朝与蒙古帝国,以经世济民为人生目标。深受儒家正统学说影响的他,渴望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然而当他真正进入到权力的中心,却发现要想改变现实,变得异常地困难。他不仅要周旋于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还要以各种稳妥的方式,来一步步推进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中间难免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作者将他这种纠结的心态、犹豫的选择,通过对其生平的描述,层层递进过来,一个渴望“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知识分子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西蒙的写法,就题材而言,是不讨巧的,他并没有关注大众所喜欢的历史热点,也无意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他的写作,介于专业与通俗之间,想要从历史中看热闹,此书并不适合,若是想从中体会一些历史写作的技法,和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是很合适的。优质的历史写作,需要作者有广博的知识,和对人性的洞察,唯有如此,历史的风景,才能站得高,望得远。

  本文为完整版,发自微信公众号“文史哲部落”,删节版刊于《河南日报》。

  《历史的风景》读后感(二):发现历史“尖峰”两旁的山水与温情

  

文/黄瀚伦

来源:新华日报客户端“交汇点”

葛兆光先生在《思想史的写法》中提出,思想史的写作应当是“在历史事件中制作思想路程的导游图”,但作为制图人的思想史家,却不可避免地会像使用地图的旅人一样,加入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实际是像导游一样,使得“一片山水只剩下一道山水”。

青年作家黄西蒙在其新著《历史的风景》中,将自序命名为《从思想史到心灵史》,书中的“风景”当作如是解。历史跌宕中的个人体验,便是黄西蒙独具慧心的山野拾珍。

《历史的风景:重返历史上28个关键瞬间》 图书封面

黄西蒙保持对主流历史书写的警惕,特别是其中权力的规训和观察者话语权的建构。茨威格说:“那些历史的尖峰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而黄西蒙则旨在发现“尖峰”两旁的奇诡风景,那些“小人物身上光辉的色彩和大人物在抉择面前内心的纠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寥寥数语里,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从一道山水横突开去,把岁月的片段一点点打开,去感受一片山水中的人物与温情。

“跌宕岁月中的小人物”是最见黄西蒙才华气力的一章,为“沉默者”言,笔下有人情冷暖,笔下有善恶忠奸。嘉靖三十四年的大地震,死难八十三万,史书留名唯有寥寥数人。黄西蒙可贵地在缅怀绝大多数无名者的同时更进一步,往前推去,芸芸众生,作为整个体制中最基础的构成,湮没在尘土下的百姓,都是真正的沉默者。

西原是谁?她有着怎样的爱情悲歌?乘马女子,束丝带、袒右臂,鞭策疾驰,其行如飞,好一个女中豪杰。终日狂风怒号、冰雪益盛,脚冻肿裂、粮食日少,万里从君,相期终始,又是怎一番泣泪永别,“湘西王”陈渠珍带着悲惨与痛苦、温情与慰藉写下回忆,在对清末大变局的叙述中,黄西蒙以这段“艽野尘梦”收束全书。笔者曾在最失落的日子里读到了《人类群星璀璨时》,真诚、温情地讲述,西班牙“征服者”在美洲“救赎”罪恶、遁入不朽的每一步,都敲击在阅读者的心头。黄西蒙和他反复提到的茨威格,都充满温情下充满魅力的人和事。

黄西蒙在写作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广泛地搜集、查证,行文不落窠臼。历史书写本就无远近优劣之分,当时当世之人,即使在史料的掌握上,也未必拥有绝对的优势。而时世谶讳、“意气风发和隐忍伤痛”,更需要时间才能释然。

陈寅恪先生认为学术研究要有新问题、新材料、新方法。新史实往往可以大大推进和丰富新史识,黄西蒙以涉猎之广在行文中恣意纵横出求新进取的锐气与今必胜古的才气。黄西蒙曾援引英国学者谭凯彼时尚未译介的《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通过两京墓志分析,对“唐宋变革论”渐进数从数据分析的角度予以反驳,将皇权集中归因于黄巢起义引发的士族骤减。所引上千篇墓志,黄西蒙撷取了《偃师杏园唐墓》卢氏家族考证开去,上溯自汉中郎将卢植,丰富并提出了自己的“历史的断崖”,断崖前后的巨大落差与历史的无情。

“机锋电激,汪洋恣肆”是黄西蒙援引评述明末隐士周齐曾的话,用来评述本书也是妥帖的,纵横千年万里,思绪跳跃纷飞。言至要处,无所拘束,全书以人物分篇,阅读时却要切忌纪传体的思维定式,要从思想、文化入手去体会鲜活而有温度的历史,不然读到“燕然勒石与记忆之痕”这样全篇找寻不到中心人物的章节定要困惑许久。

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读罢为之一快。

全书以“帝王”、“将相文人”、“小人物”划分为三个章节。令人疑惑的是元英宗“喋血南坡与早夭的汉化改革”被归为第二章。先比而言,茯坚讨茯生、刘彧讨刘子业、萧道成弑刘昱,甚而耶律大石和他的“大石西征”,种种无论民族、疆土,却都得以列享第一章帝王篇。

相较茯坚、耶律大石,元英宗之时四海已定、立国既久,政权不再偏安。那么,是什么让黄西蒙做出了这样特殊的序列安排?笔者认为结合后文引述法国学者谢和耐《蒙元入侵前的中国日常生活》,可以看出黄西蒙春秋笔法背后品评王侯将相的独特标准。

“以儒家仁义和教化思想治世”是茯坚的执政理念,迁居西域却与宋同一年号,显然与西辽仍然希望主导“天下秩序”的梦想息息相关。黄西蒙试图在“正统论占据话语权的历史叙述”之外,攘除天下腥膻,重新凭吊与评说。

同时,在黄西蒙的行文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黄西蒙对权力在历史书写中所发挥作用的敏感与警惕。黄西蒙希望读者在意的“不是历史实然如何,而是历史何以如此。”

太史公曰:“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黄西蒙把伯夷叔齐的故事放在“风云变幻的将相文人”第一篇来讲,同时给读者接下来的阅读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伯夷叔齐的举动像尧舜一样光辉,那么司马迁为何生“异”?

延伸开去,对伯夷叔齐的“不识时务”,后世或以逆历史潮流而行非之,或以假于隐世、真待赏识谤之。黄西蒙猛烈地抨击了暗黑的“古事新读”,鲜明地提出了人性的光辉、对“仁义”的坚持,绝不可能权利所掌握的话语权所替代。

(本文经授权发布。)

  《历史的风景》读后感(三):“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历史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用?一个喜欢历史的人,把历史再讲出来,其道理、用处和意义何在?——回答:如果讲述历史故事能对你我的生活产生治愈,那么这就是有用的,特别是当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被动感、荒谬感、无力感的时候。

  “历史的风景”?历史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用?一个喜欢历史的人,把历史再讲出来,其道理、用处和意义何在?他为什么要“重返历史上的28个关键瞬间”?谁说这些瞬间就关键了?不知道这些人和事,就不能活么?如果我已经厌倦了桃园三结义、忠奸之辨、华夷之辨、治国方略和金戈铁马、厚德载物、盛衰定律之类,怎么办?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想来答复上述问题了:如果讲述历史故事能对你我的生活产生治愈,那么这就是有用的,特别是当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被动感、荒谬感、无力感的时候。

  道理很简单。——历史可以压抑人,历史故事则可以用来治愈人,关键在讲故事的人是否渴望治愈自己、治愈别人。这本书的作者黄西蒙显然是通过写历史故事来渴求自愈和治愈的,其方法就是用同病相怜的同情心来平视历史里面大大小小的人物,说给大家听。这本书的后记就叫“爱与挽歌”,提到茨威格,提到历史叙述中所通常缺少的温情。

  于是,《历史的风景》不再让历史来压抑我们,而是让我们看到28个故事里面,历史是如何压抑当事人的,写出历史所固有的被动感、荒谬感、无力感,但抱着从当事人角度来感同身受的悲悯同情之心。——那么,即便我们无法超越历史,无法改变历史压给我们的被动、荒谬、无力之境遇,但我们至少可以与古人同病相怜,辨识出普遍的历史的创伤——这已经是在目前所能得到的退而求其次最好慰籍了。

  举两个例子。摘自书中的两处:

这些南朝昏君身处其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和纵欲之风有所反思,这才是让人真正觉得悲哀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刚进入青春期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他们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吗?在一个失控的皇权体制里,他们也只能在昏恶中出生,在昏恶中死去。(“南朝宫廷内外的奇诡事件”)从宏观叙事上看,答案可能并不能给普通人以安慰。无数像“扯淡碑”主人一样的古人连留下“扯淡”之语的机会都没有,这才是历史的真相,而他们正是我们的祖先,在世事苍茫中一代代将血脉与文化传递下去。不难想象,大多数古人也有着跌宕起伏的一生,有着太多精彩的故事,却连只言片语都没留下了,因为他们只是小人物罢了,在急速变幻的局势面前,往往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将视角沉下去,回到小人物的故事与历史现场中,对古人有“同情之理解”,或许能算对“扯淡”者们的尊重,毕竟我们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只是无限重复前人的故事罢了。(““扯淡碑”背后的世事苍茫”)

  下面再谈谈这篇读后感的题目是从哪里来的,以及更加个人化的一些阅读感受。

  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读了这本《历史的风景:重返历史上28个关键瞬间》。这听起来很耸人听闻,但新冠时期确实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瞬间”,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如同《霍乱时期的爱情》与《赫逊河畔读中国历史》的合体一样,对我造成了“新冠时期重返中国历史”的效果。

  那时候还是在雪地里戴着口罩,去小区门口日复一日拥挤地围着京东外面小哥领取订购的每日食材物品。冬去春来,今又立夏。在网课和柴米油盐之余,五一假期这几天回过头来想写篇读后感,脑子里慢慢浮现出来的是刘鹗《老残游记》序里面的这句:“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以及《红楼梦》里的“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老残游记》序则记作“千芳一哭,万艳同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则评述《红楼梦》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之感。)

  这也让我想到我所喜爱的鲍勃·迪伦的那首《Desolation Row》。当然,《Desolation Row》如梦魇一般过于沉重和幽闭,如同王德威的那本《历史与怪兽》(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历史的风景》则温柔敦厚,其段位、趣味是亲民并高贵的。因为我不懂历史学术,所以我无法从历史研究造诣、历史研究方法“含金量”等角度来评估其所描述的“历史的风景”。我把这本书所“重返”的“历史上28个关键瞬间”当作故事来看,看到了浅酌低唱,私人叹惋。这也许体现了历史的私人慰籍用途与公共的治愈价值吧,对读者,也对作者。

  作者简介里面说这位作者“黄西蒙”是1990年生,到这本书出版时不过30岁,是在京的媒体人,来自山东济南。按照今年五四挑起的网络话题,该作者有意强调了其“后浪”身份。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年轻的作者,能这么悲?我则觉得——当然!难道你不具备真实的眼睛和心灵吗?……一位有思想有感情又敏感聪明的年轻作者,就应该这样。

  (想一想“王戎年少时”的“道旁苦李”这个典故吧。不要再跟我说什么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不要再跟我说什么五四,虽然我动笔写这篇读后感的今天,碰巧就是五四,挑起了后浪与前浪之感慨……)

  作者是济南人。《老残游记》开头不久就给我们展示了晚清济南府的大明湖、铁公祠,以及黑妞白妞的说书,和泉水的灵性与韧劲儿。我的籍贯也是济南,是回到济南之后出生的。(“回”字用得不精确——我还没有出生,人都没有,如何“回”?23333)总之,作者、《老残游记》的序,与我的籍贯、我的解读,发生了交集,或者叫缘分。

  《老残游记》序里面,最让我感怀的就是“哭”字。且让我节选引用一下。我也用引文里的最后一句,作为这篇读后感的标题: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历史的风景》读后感(四):从思想史到心灵史(自序)

  

文/黄西蒙

喜欢观察历史的人或许可以被称作思考者,在时间的维度上思考历史,独立个体的渺小与整体历史叙事的宏大会形成强烈的对比。但具体到一个人的情感上,所谓“历史”不过是他认知世界的一个渠道。当岁月的断片一点点打开,浮现在观察者面前的,未必是一个逻辑严谨的历史叙事,而身处一段历史之中,就更加看不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但在中国这样重视历史、热爱历史的国度,古往今来从不匮乏记载与观察历史的人。似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思维上建构了一套历史的叙述,但当不同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后,一闪而过的灵光却往往成为“主流”之外的异数。经过权力的规训,以及观察者话语权的建构,一套属于所谓“主流”叙事的历史线索就稳定下来。

被叙述的历史与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很多时候并不相同,甚至相差甚远。但当前者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下来,即使谬误也可能变成事实,而曾经的真相深埋地下,永远不见阳光,除非后世产生的偶发因素让被压抑的真相重现天日,便产生了各种“颠倒”乃至再此“颠倒”的历史风景。

但以更大的时间尺度看,被这两种“历史”囊括的人物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毕竟被记录下来了,而更多或者说绝大多数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的人物,发生过的事件,并没有被记录下来。然而,没有被记录下来,不等于他们的人生是乏善可陈的,那些湮没在尘埃下的故事,可能有着比史书上更加震撼人心的情节,有着太多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有着太多属于那个时代却无法被后世理解的精神旨趣。

如果没有司马迁留下的《史记》,先秦两千前的历史多数可能就要变成传说,而事实上,《史记》对西周之前的记述,也几乎成了孤证,被后世反复质疑,直到甲骨文惊世出土后,才逐渐让人触摸到一点上古史的真相。但即便伟大如太史公,他的观察与记述依然不是复刻式的,其中的因素,不只是众所周知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更在于历史的信息随着时光逐渐消失,太史公最熟悉的历史只能是距离他最近的秦汉,这对更古老的文明参与者而言,是一种无法消弭的不公平。

当然,用所谓的“上帝视角”来看待司马迁,对他也是不公平的,司马迁的历史观当然离不开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他已经竭尽全力,为后世描绘了一幅中华早期文明的图景。司马迁思考秦汉易代的历史时,其实就是在观察他们的“近代史”,他当然不知道自己身后还有几千年的精彩故事,就像他只能用追溯古人的视角来看待五帝与夏商,因为那就是司马迁心中的上古史,能把帝王世系和几件大事记录下了,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但那些化为烟尘的上古史并非没有意义,只是很少有人关心它们。人们总是对晚近的历史更敏感,对与自己有关的故事感兴趣,但越是晚近的历史,反而有可能在各种被利益裹挟的话语里变得含混不清,扑朔迷离之间,并非历史本身的问题,而是被操纵的历史叙述所致。

就像司马迁会反复琢磨刘邦与项羽争雄的问题,但一个生活在商朝太戊时期的农民是如何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可能就不会被关注到。但这个普通的商朝农民,未必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但还是被后世统归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单调人生。当然,这个小人物也不可能意识到自己身处的历史阶段,他可能终其一生都没能看到新商王的诞生,因为太戊在位时间之长足够囊括多数人一生的长度,而他们也意识不到一个生活在夏朝太康时期的猎人,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而这个衣着简陋的猎人,可能在后世有着无数的徒子徒孙,但他们却丝毫察觉不到自己祖先的存在。

历史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传承与断裂后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残酷。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既是理性与秩序的重启和毁灭,也是情感与思想的衍生和流变。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让那些被掩盖的人物“复活”过来,尽可能真实地表达他们内心所思所想,由此来观察历史现场的状况。这可能不只需要史料的支持,也需要情感的介入,是“理解之同情”而不是“开脑洞”,是谨慎的揣摩而不是任性的臧否。

如今,有两种极端的观察视角颇为流行,一种是把各种宏大叙事与“上帝视角”囊括在历史人物身上,好像他们的言行都是与后世叙述的历史逻辑是一样的,好像他们生来就是为了走近教科书的,最后成为冷冰冰的历史概念。还有一种视角,是所谓“庸俗人性论”的泛化,好像一切历史人物都是深谙厚黑之术的,每个人都只是为利益而争斗,最后沦为各种鸡汤书籍的经典案例。历史真实的一面当然不可能是这样单调的,不同面向的历史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但总有一些人试图作出“不合常理”的事情,其中不乏那些被高悬星空的理想主义所吸引的人,他们一度傲娇自信,却难免要遭受命运的锤击,而那些自以为可以避开历史跌宕的人,却可能作茧自缚,一步步走向了更荒谬可怖的人生。

因此,历史的阴面和阳面向来是不分离的,不能单从结果上的成功或失败来断定历史进程的正误,尤其在历史转折点上,很多隐微的细节都会改变最后的结论。当史学家面对历史偶然性的时候,理性思维就失效了,因此向来不缺乏把历史推向“不可知论”或“神秘论”的人。但如果一味认为历史的生成都是“幸存者偏差”,观察历史又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这个问题可能是无解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观察路径,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但换个角度想想,定论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我们放弃的定论,而是品读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会更有趣味、更有价值呢?更何况,套用一下福柯的思维,最重要的还不是历史实然如何,而是历史何以如此,所谓的“历史”是如何成为这个模样的?

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思考起点上,追溯历史背后的思想状况,甚至心灵状况,可能比外在的症候更有意思。正如英国思想家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关键命题,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个体情绪、精神症候尤其是思维方式,都影响着人物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柯林武德的思想对我启发很大,而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对历史现场的情感介入,更有“心灵史”意味上的启发。

从思想史到心灵史的观察路径,或许能让那些被掩盖的历史更加生动,也更趋于真实。本书中的人物,既有历史激流中的帝王,也有风云变幻中的将相文人,还有跌宕岁月中的小人物。如果从广义上认同茨威格式的“历史同理心”,那么不论是天真的文人还是浪荡的昏君,都能被纳入同一维度的观察里。

因此,我想努力还原历史现场,把每个人物当成有血有肉的人物。但不可忽视的是,人在不可预知的命运面前的行为,历史的走向与最初的想象多数时候并不一致,在纷乱的世事面前,既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也有被环境裹挟的无所谓善恶的人物,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其命运在时代变幻时都是不确定的。当然,我更偏爱小人物身上光辉的色彩,以及大人物在抉择面前内心深处的纠结,希望从失败者身上找到命运的虚妄所在,也希望在“烈火烹油”式的繁华中看出隐微的憔悴。正如茨威格所言,“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能找到“酝酿”之下的隐藏的真实,发现“尖峰”两旁的奇诡风景,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是为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历史的风景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