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18 04:5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100字

  《心灵、自我与社会》是一本由[美]米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自我与社会》精选点评:

  ●硬皮书真的很讨厌哎!

  ●谁能想到如此积极乐观进步向上的作品读的我怨念深重,米德您若能活过来,一定会感慨世道变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社会,其实也有个人的影子。

  ●即将阵亡在意识里,已无能力去寻找自我,又谈何社会。

  ●好难呀!

  ●不是这版~

  ●于老师,摇了我吧

  ●可以。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一):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人们的误读。

  米德最大的的贡献是由描述符号互动的过程提出的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

  在米德看来,社会是从个体之间的有声姿态、表意姿态互动中产生并形成的客观社会现实。

  在此,有些人读过本书好像以为:米德认为社会先于个体产生。

  这恰恰误读了米德。米德恰恰是认为社会的形成是以生物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为前提的。从这一点来看我想问有些读者是何以得出米德认为“社会先于个体产生的?”

  这明显是是对米德的错误解读。米德在这本书恰恰是论证:个体之间的符号互动与交流机制是如何产生并形成社会共同体的。

  同时论证心灵、自我意识是如何从社会和个体的互动过程形成的,以及论证自我与社会性之间的辩证符号互动过程。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二):选读笔记

  米德研究的问题是:人是怎样自然地拥有心灵的。他认为,人是通过使用语言拥有心灵和自我的。人最先是像玩耍一样对特定的个体交流,相互的行动没有规律,即不知道行为的意义和结果。而当人使用语言时,词语说出的那一刻,在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里不仅使他人行动,也使自己行动。即在那一刻后我意识到自己是作为客体被自己的话影响的,这就是米德所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并不一定与自我相同,自我意识与意识也不同,后者指的是身体的感官经验)。 于是,在人能把自己客体化,代入作为泛化的他人的一个社会中的组织中时,人就拥有了心灵和自我,人的自我也就是一个与社会各种组织相关的结构性概念,人在不同有社会组织下有不同的自我。客我指的就是人在社会组织中不断将自我代入泛化的他人中的自我,人与组织中他人对话时便是代入,或者说考虑,根据他人的态度与自己对话。而主我指的是通过客我在了解情况后做出行为的那一刻的自我,米德认为主我是不能完全可控的。实际上主我是作为客我的经验而表现的,所以这两个观念不是完全割裂的。 米德所研究的问题,其实类似黑格尔所探讨的类似,即精神如何认识精神自身,在米德那可以表达为自我如何认识自我。米德泛化的他人的概念也和弗洛伊德的自居概念,人的自我是在社会中形成也能看出马克思的影响。米德的行为主义并的华生心理学的行为主义,但他在描述人没有自我意识前,也是按刺激反应的模式行动的。 米德考虑到自我的社会存在,但似乎没有说清楚为何姿势不能作为表意的媒介,以及媒介从姿势到语言是如何发展的。而且客我主我的学说似乎假设了人必然能了解社会组织的行事规律,客我是停留在组织的现象上,没有对社会组织之外的因素做考量。不过确实提供了一种将普遍的规律内化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走的则是相反的道路。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三):the self and the organism

  读书摘录笔记 英文版为 197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London

  《心灵、自我与社会》

  ART III THE SELF

  18. the self and the organism

  the language process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134

  The self is something which has a development;

  The self is something which has a development; it is not initially there, at birth, but arise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experience and activity, that is, develops in the given individual as a result of his relations to that process as a whole and to other individuals within that process.

  We do inevitably tend at a certain level of sophistication to organize all experience into that of a self. 135

  The body does not experience itself as a whole, in the sense in which the self in some way enters in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self. 136

  ==》It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lf as an object to itself. It is a reflexive, and indicates that which can be both subject and object.

  翻译中把object翻译成了对象

  The self has this capacity of being an object to itself.

  an organism including parts of its own body is just objecting out there in the field, and they do not involve a self that is an object to the organism.

  137 有机体对自身而言不是客体不是对象,而自我则是。

  有没有the self 取决于有无社会互动过,习惯性反射没有涉及自。

  its solution is to be found by referring to the process of social conduct or activity in which the given person or individual is implicated.

  个体从所属社会群体的视角获得对自我这一客体的按看法:

  他首先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对象,就如其他作为他的对象即在他的经验中的个体一样;而他只有通过在他及其他个体所参与的社会环境或经验行为背景中对他自己采取其他个体的态度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对象。138

  communication in the sense of significant symbols,

  communication which is directed not only to others but also to the individual himself.

  个体如他人对自己所言所行所反思作出反应,个体成为自身的对象。

  It is fair to say th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lf as an object, so far as we can see, is to be

  found in the experiences of people that lead to the conception of a “double.”

  我们所能看到的而言,作为一个对象的自我的开端,是在人们的经验中发现的,这种经验导致“幽灵”这个概念,这样说是公平的。

  ==》

  The self, as that which can be an object to itself, is essentially a social structure, and it arises in social experience.

  It is the social process itself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 self;

  主我客我与人格分裂

  Two separate “me’s” and “I’s,” two different selves, result, and that is the condition under which there is a tendency to break up the personality.

  If we can forget everything involved in one set of activities, obviously we relinquish that part of the self.

  The un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complete self reflects the un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social process as a whole;

  The organiz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a social group is identical with the organiz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any one of the selves arising within the social process in which that group is engaged, or which it is carrying on.144

  心灵的统一性并不等于自我的统一性。自我的统一性由整个社会行为与经验的有关型式的统一性构成,这种型式包括该个体在内,并反映在自我的结构性中;但是这一整个型式的许多方面和特征并不进入意识,因此心灵的统一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内容上更广泛的自我的统一性中抽象出来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四):摘录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导言16:人在本质上是扮演角色的动物。在自我和他人身上唤起同一反应,为意义交流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共同内容。

导言19:米德强调了自我发展的两个阶段:玩耍阶段和游戏阶段。在游戏中,一个人已成为参与共同活动的所有其他人。

第一章 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

4: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旨在观察行动发生时的情况,并利用该行动去说明个体的经验,而不用引进对内在经验即意识本身的观察。

43:行为主义心理学提现了一种明确的趋向而不是一个体系,即尽可能地说明个体经验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

46: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这便是行为主义。

第二篇 心灵

47:冯特与姿态。狗的动作成为使对方作出反应的刺激。(游戏中的虚拟化身的姿态)

53:只有凭借作为表意符号的姿态,心灵或智能的存在才是可能的。因为只有凭借作为表意符号的姿态,思维才能发生,思维无非是个体借助于这些姿态与自己进行的内在化的隐含的会话。

54:如果该姿态伴有某种心理状态即关于这个人准备做什么的想法,如果该姿态在另一个体那里引起了一个类似的姿态并唤起了一个相似的想法,那么,它便成了一个表意的姿态。

56:单单身体还不是自我,只有当它在社会经验背景中发展了心灵,它才成为了一个自我。

心灵通过交流产生,而不是交流通过心灵产生;交流是借助于社会经验过程中的姿态的会话而进行的。

86:人类发展较低水平上借助于姿态进行的交流,还有人类发展较高水平上借助于表意的符号(具有意义的姿态而不只是替代刺激的姿态)进行的交流。

89:真正意义上的对象是在经验的社会过程中、通过涉入该过程并实现该过程的个体有机体之间的交流和互相顺应而构成的。

91:杜威“意义通过交流而产生”。《经验与自然》第5章。

135:我视之为心灵特征的是人类动物反思的智能,这种智能有别于低等动物的智能。136:人类智能的特征正在于根据对未来情景的想象决定放下的行动,未来以观念的形式呈现出来。

142:对于有关对象的各种态度的这样一种组织,为我们构成了事物的意义。

148:有机体再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其环境。如果要充分地理解生命过程,必须根据它们的相互作用来考虑。

社会环境凭借社会活动过程而具有意义;它是对各种客观关系的组织,这些关系的产生涉及参与这种活动、参与社会经验和行为过程的一群有机体。

(思考:考察游戏之于人的意义,应当将玩家视作意义生产的主体,聚焦玩家与游戏文本、与其他玩家的互动过程,最终推至整个游戏社群的文化意义。)

150:心理性存在于有机体指明环境中哪些因素与他的反应相应、并以各种方式控制那些反应的能力之中。

仅当有机体能够向他人和自己指出各种意义时心理性才出现。

151:对意义的控制机制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心灵”。(间接引用)心理过程并不存在于词语之中,而是介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个过程的组成部分,符号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其作用。

第三篇 自我

153:自我是逐步发展的;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即是作为个体与那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起来的。

154:自我并非必然地包含在有机体的生活中,也不一定包含在我们所称的感觉经验里,即在我们周围、我们对之作出习惯性反应的世界中的经验里。

157:个体经验到他的自我本身,并非直接地经验,而是间接地经验,是从同一社会群体其他个体成员的特定观点,或从他所属的整个社会群体的一般观点来看待他的自我的。

170:使自我产生的另一组背景因素表现在玩耍和游戏活动中。

许多儿童在自己的经验中创造看不见的、想象中的玩耍伙伴。他们通过这一方式把在他人身上和他们自己身上引起的反应组织起来。

当一个儿童扮演某个角色时,他自身便有了产生那一特定反应或一组反应的刺激。

171:儿童作为某个角色说某些话,然后作为另一个角色作出反应,而他以另一角色作出的反应又是对作为第一个角色的他自己的一个刺激,谈话就这样进行下去。(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玩游戏可以呈现为一组游戏文本与玩家的刺激—反应过程。)

171:不同于玩耍,“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准备采取游戏所涉及的一切人的态度,而这些不同的角色彼此间必定有某种确定的关系”。

172:在游戏中,存在这样一些有组织的他人的一套反应,一个人的态度唤起其他人的适当态度。

173:游戏代表了儿童生活中的这样一个阶段:从在玩耍中扮演他人的角色变成有组织的成员,这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所必不可少的。

自我作为一个对象产生的社会条件包括:语言,玩耍和游戏。

181:(间接引用)在游戏中我们获得一个组织化的他人,一个泛化的他人,由此建立起自我。

儿童投入了游戏,而游戏提供了一种他可以完全进去的社会情境;它的精神比他所属的家庭或他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更牢地控制住他。

186:自我所由产生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它意味着个体在群体内的相互作用,意味着群体的优先存在。

196:自我的起源与基础,像思维的起源与基础一样,是社会的。

198:“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态度。

214:一个有机体的行动便是引起另一个有机体作出反应的刺激。

254:虽然心灵只能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的环境中、在这个范围里得到表现,但它却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体有机体的一种天生的禀赋—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生物学属性,否则它根本不可能在社会过程中存在或出现。

255:心灵以社会过程为前提并且是社会过程的产物。

第四章 社会

259:即使在最低的进化水平上,个体有机体的经验与行为也总是一个较大的社会整体即经验与行为过程的组成部分,个体有机体必定卷入这一过程,因为激发它的经验与行为从而得到表达的根本的生理冲动和需求是社会性的。

290:新闻业所运用的那些传播媒介的极端重要性一望便知,因为它们报道各种情况,使人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态度与经验。

299:自我无疑与构成共同体本身的社会反应的组织相应;自我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共同体,取决于该个体在他自身唤起制度化反应群的态度。(小男孩加入更大的共同体时,获得一个更大的自我)

366:人们常常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种,那些尖锐分化的个性将被消除,一切都将和谐地处于一种情境之下,在那里,所有的人都将尽可能地像所有其他人一样。

389:现代心理学的整个趋势是要使意志和理性处于冲动的生活之中。

414:当儿童完成了他的社会圈子、对它作出反应、刺激自己作出该圈子内的动作时,他以某种方式完成了他的自我,所有这些玩耍活动可能都是指向这个自我的。

这不仅包括一个从他周围人的眼光来看或多或少明确组织起来的自我(他采取了他们的态度),而且还包括这个作为对象的自我与他行动中的生物学个体在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译后记

453:黑格尔对米德的影响。黑格尔的“客观精神”表明,承认人类个体的心理生活取决于文化结构,取决于人类行为的客观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