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是一本由Erving Goffman著作,Anchor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7.00,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精选点评:
●超喜欢Goffman非常detached又lucid的行文风格,大爱behavioral interactionism
●大一懵懂中读的第一本社会学专著啊
●The Role of Expression Is Conveying Impression of Self. 很好看的教科书
●必读吧,可以知道其实半个世纪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没有很大进步。。。
●“世界就是舞台,我们都只是可怜的演员。”明明可以写小说的文笔偏要用来做学术。社会结构在个人层面与微观情景上的具象化、内化和实体化,“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功利”与“自然”对立的流动转化,行动、语言、装扮、品味所塑造的印象作为社会阶级标志与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剧场比喻、前后舞台、观众观感的掌握。基于设得兰岛田野和大量美国社会日常观察的材料。
●Mixed feelings.
●以为重在self,其实重在presentation, 同时没有deny self. 主题是个人在社交中形成并不断改变, one is born for performance。更好奇那个没有任何场景/舞台的natural self,当然也在Goffman这里不存在。更像是社交礼仪学或者识人断物学。个人对于Goffman在enter the presentation等等一些类型学的划分很质疑。
●所谓 假作真时真亦假。看似简单的理论,奇妙的是真的可以用来解释很多机制,这才是学术。考虑到这只能是微观社会学范畴,不能轻易套用到过大的尺度上。(个人思考过,对社会结构的解释不能套用)
●被赤裸裸地拆穿的感觉是很痛快淋漓的。非常有趣的是用了好多未发表的硕士博士论文、研讨会报告做参考材料(好多应该是他当时在芝大和其他地方的学生吧,一些后来也成了大牛,看到引用的时候相当感动啊……)
●@ “归根结底就算不是演员,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是‘入戏’的。…是这种‘日常演绎’的延伸而已。”(非常有用,行为学分析指导,不是当比照而是后台意识运作提醒(。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读后感(一):重要
这是了解建构理论的基本读物,在社会学的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这种理论也为当代国际关系学说所吸收,成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这也是一本有趣的书,具备很好的常识感,并不难读。
Goffman写作这本书又和早期Mead等人探索self中I和me的差别有着直接的理论承继关系。在同时期的哲学中,比如结构主义的论述中,也是可以找到根据的。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读后感(二):读第一遍觉得很牛逼
没有从哪里来,也没有从哪里去。一个划时代的比喻就是人生如戏。
第一遍读的时候完全被这个比喻吸引。现在再读才发现整本书讨论来分析去的,只是人对人互动的瞬间。说瞬间也许太短,至少是当下。至于这些行为的背景,为什么这些行为会产生以及结果,这些行为带来的影响,全部被巧妙地忽略,或者消化在这瞬间中。理论显得非常单薄。虽然很不待见Rational Choice,但人家至少有头有尾是有建设性的。
有点失望的说。
数月后的ps一个:对观察网络上的交流却显得非常有用。所以还是牛逼的理论。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读后感(三):The world in truth, is a wedding
人所展现的自我形象是其个人成长旅途中过去、现在、将来的集合。同时,成人的过程也是学会选择性地掩藏和展现自身特质的过程。换句话说,成人的过程就是在和世界建立联系,联系越多意味着期待的回应也就越多,可能获得的失望也可能越大。当我们还是婴儿时,分不清主体和客体,那时候可以肆无忌惮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长大一些,对客体感知能力的获得也意味着对待自己和客体态度、举止的转变。如今当我面对纷繁复杂的关系,采取本能性抑或经验性的策略应对之时,疲惫感随之而来。因为成人世界的运转需要的是对于主客关系的维系。因此成长的过程,个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展现是社会(即起所在阶层所珍视的价值)的体现。
回到本书,它揭示了不同阶层展自我的形式不同。精英阶层多呈现一小撮聚集式表演,其表演形式多为可言说的,即口语化抑或文字化的表述;而且表演多为·正式化的;而中低产阶级的表演形式则以非可言说的形式展开。
真实世界和演出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终将结束,演出会谢幕,人会老死。而他们的区别在于,在真实世界里,善恶都会暴露,是幸福和苦难的结合;一场美妙绝伦的演出,是一场关于理想的自我形象的展现,它仅仅展现了演出成品,掩藏了展示后可能的收益,过程中犯的错,甚至于一些不可见人的肮脏交易;演出的时限是既定的。这样特殊的属性有其美妙性,也使其极具毁灭性。美妙之处在于,由于知道开始和结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制造充足的效果,有数量和效率。而恰恰是这种预知性,让质量让步于数量,也在这种开始和结果都可控的情况下,如若不可预料,偏离了既定轨道,则会产生极大毁灭效果。如《楚门的世界》,楚门的悲剧性不是他人生没有得到圆满,是作为剧中人的他最后知晓了他的人生本就不可控,现实和演出的偏差,让人误的矛盾深化。
在一场自我展示性的演出里,至关重要的除了演员自身的仪态、演技和表演手法,还有演出场景的地点。演出的方式会因为地点的切换而相应改变,台前和幕后的界定有时很明确,有时难以分辨,有时甚至可以相互转换。演出过程中,演员展现的自我不全然是另一个人,他也需要选择性地/被迫地展现一部分自己的秘密给观众,这些秘密有不可见人的,策略性的秘密,也有内部人员共享的秘密对演员演出的形式也有很大影响,如观众不在场时,或观众所渴望看到的与演员的真实展示产生了冲突。
但既然演出那么繁杂,为什么人非要孜孜不倦在社会这个舞台上出演本不属于自己的剧本?为什么不索性展示真实的自我?从交际角度上看,如果人与人之间全都是掏心掏肺,丧失了区别对待,那珍贵就不会凸显。其次,互诉衷肠,交换秘密太多,会把人累垮“Urban life would become unbearably sticky for some of every contact between two individuals’ entailed a sharing of personal trials, worries and secrets‘。于是,我们选择有目的,向特定人群展示自我。’ Of being a socialized character, forces us to be the sort of person who is practiced in the ways of the stag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读后感(四):宁赠一锭金,不赠一句春——毁灭性的信息
urban sociology 的课的必读书目,但其实这个课是给建筑系开的。
Erving Goffman的理论占了一堂课,应该算挺多的了。(因为之前的non-place,连带着marc argu和福柯和相关批评文章也只上了一堂课。)上这门课的老师貌似也专攻这个理论,课程介绍的时候就对presenting self特别热忱。
本来觉得theatrical performance理论听起来就挺简单的,不就是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嘛。
我其实没听到这堂课(自己有事没去就)(所以我扯淡了这么多是在干嘛)(还是想说一下的确微观角度比较多难怪是给建筑系开的)。
还是自己赶着把参考文献看了,但是真觉得,不那么简单。
我看的不仔细,所以可能理解的不全,也不对。只是对其中destructive information这一点觉得特别有意思。
————————————碎碎念结束————————
先说一下关于“表演”来分析社会行为的模型。
直白一点说:
如果是“真”剧院演出,一个演员(扮演了角色),和其他演员(其他角色),以“角色”之间的“剧本”进行互动关系,同时,观众(客观的人)观看这个关系。
观众和剧是”make-believe“,人家演,你看,你信。(你信不信不重要,但是你得信,否则你干嘛看)
而现实生活中,"其他演员”和“观众”是压缩在一个群体的。或者说,都简化成了2个群体的对立。“表演者”和“观看者”。
(但本质上,“观看者”也是一种表演。已经完全成为两个群体各自扮演的一种关系。)
再说destructive information:
群体,扮演一定角色的时候。与其他群体(观众?),这种对立的关系,就存在一定的秘密(secret)。对于“角色们”来说,需要共享这种秘密,而且是不应被观众知道的。是这种秘密缔结了“演员群体”,并且划分出了”观众群体”。
书中说了三类destructive information:
1、dark secrets
crucial fact, can't be openly admitted, incompatible with the image
其实我一开始读到这里,很不懂。(是看了后面两类之后有点明白了)
这就是。。。独家猛料、明星私房、内幕。。。
好吧,这一类我真找不到特别恰当的词儿。哈哈。
重点是,那些真的不能被公开的,”有损于演员群体形象“的信息。
2、strategic secrets
这一类,很好理解,就是——————“剧透”。
就是演员需要防止“剧透”,以防止观众知道接下来会怎样。
3、inside secrets
这一类,我一看就想说,这不是“春典”吗。哈哈哈。
就是指,以这类信息,可以是”演员群体“的一部分的标志。。。
但是后来想想,这三种完全就融合成了”春典”。
扩展到各个邻域的“行话”。
行话,是用来 鉴定同行,划定同行,排斥外人,防止外人知道内幕……
你看,语言的力量在这里显现了。
语言是一个社会规训的工具。
因为听政策、法规、社会学的课多了,都觉得言必称福柯了。
前几天看到个朋友吐槽,所谓专业术语,就是在捣糨糊,反正不把话好好说,才能显示出学术的价值。
比如,这个“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就这么写了一本书(本来想说厚厚的,但是其实不厚)。
当然我不是黑这本书,我正要说的就是,本来觉得怪简单的理论。但是真的归纳、总结、整理到系统的程度,真的是很厉害的!
关于destructive information这部分,只是我比较容易认同,也说得出点什么。
关于“台前幕后”切换的论述,其实我不是特别懂。但是这应该才是分析日常行为的更好的工具。
还有以角色表演,和社会阶级的联系,也不是特别懂。
但是这时候就想到老师在这篇文章前说过,这部分只是micro sociology。理论都是辩证看待吧,不必奉为圭臬。(所以我就不求甚解了)
(哈哈太没追求了。有谁在下面给我教教我也会听的。感谢)
只怕,我是行外人啊。
都说,宁赠一锭金,不赠一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