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镜》是一本由[荷] 伊恩·布鲁玛著作,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之镜》精选点评:
●洞察力、分析思维与文笔兼具。所谓“日本之镜”的隐喻还是就西方而言的:日本文化的一切看起来像是相反的,因此这本身预设了一种外在的视角。有些地方不免将日本文化本质化了,似乎它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这样,没有变化(内藤康的序言显然否认了这一点);此外,其中所提到的许多日本文化特点,其实是东亚的共性,至少在中国文化中同样存在。
●让我片面理解了AV里面的那群禽兽和被蹂躏的美女
●读了良久。这本书的立论来源于对日本老电影的解读,难免给人一种基于时代的隔阂感。日本嘛,离我们很近。这种隔阂感就随着阅读的深入愈发地加剧。于是我总觉得的书写的不确,流于表面,有三流文化史读物的缺点。对于伊恩·布鲁玛来说,应该是水准之下的一部作品吧。
●笑祭,可沿轨道升至山顶的浴缸,野餐篮子,放大镜和小型手电……材料有趣,可惜全被塞进了诸如“慈母、妓女与恶女,硬派与软派,湿润与干燥,秩序与狂欢,崇拜与恐惧”的标签套子。“现实太过压抑所以在虚幻舞台寻求释放”的解读也稍显呆板。
●和零年比,这本的格局真的是小了很多啊,小到更像是日本风俗和黑帮影视作品观影指南。
●偶有新知
●如果你看过《零年》和《面具下的日本人》,这本书就不用看了。
●很有趣的一本书,可以作为了解日本的初级读物。
●娓娓道来,和《菊与刀》不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日本文化。
《日本之镜》读后感(一):论妈妈桑对社会安定的贡献
大M系列看的第三本,最近开展日本主题阅读。前半部分真的是惊世骇俗,日本神话跟希腊神话在伦理关系上混乱的有着一拼。奇怪为什么中国的神话好像没有这样乱搞的。明治时期的走极端甚至有种也要文化大革命了的错觉。然后就是各种色情的,猎奇的,无意义的,看的人大跌眼镜,不过正是有了这些可以发泄压力的场所的存在,得以让日本在在人场生活的压抑中,有了疏导的出口,日本的社会治安这么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那些本来可能要“报复社会”的人说不定就被妈妈桑温柔的关爱给化解了。日本的“风俗”文化和平时一板一眼的日本人形象就是A面B面,大相径庭。
各个国家都不是孤立的,尤其是近邻日本,本以为明治维新是日本人自己国家的改革,没想到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悲惨命运竟也源于明治维新。记得有个历史学家说过,了解别人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这就是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的原因。
《日本之镜》读后感(二):改变对日刻板印象必读书目之一
我认为,要想在国际秩序中构建良好或者说健康稳定的国家关系,除了国家层面的外交,民间也应该有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尽管我们在历史上和日本颇有渊源,但是由于日本侵华以及近现代大量的成人动作片,几乎对我们而言,日本人是虽然表面礼数周全但内心深处是残酷而好色的一个存在。——正如我们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地域黑一样,这样充斥刻板印象的日本人论一直在不断蔓延。这在我看来,是不利于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 记得之前某大公司在招聘的时候,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歧视”日语专业学生,引发了公关危机,就可以看出,我们对于自己国家旁边这个隔岸相望的岛国,存在多么大的误解和偏见。 我一直认为,古人说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有时候,国家关系,更多的需要民间力量来作为补充和调剂。如果想要在当今时代,在国际关系中实现双赢,就更需要全面了解该国文化社会背景,才能在合作中找到彼此相处的最佳模式。 正如书中所说的,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沉醉于施虐幻想,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性和暴力。——就像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愚昧无知不懂家国大义的粗鄙之人。所以假如你想好好了解日本社会,让自己一听到日本不是露出迷之微笑,那就值得好好读这本书。
《日本之镜》读后感(三):性与死亡的媾和
如果纵观《日本之镜》这本书前九章,读者会发现日本人对死亡是迷恋,无论是杀人还是自杀,是最自我尊严体现的终极手段和最后的维护,日本人的个体意识是维系于集体之中的,公司,社会,如果个体有辱集体的威严,那么另一些个体会跳将出来消灭他,以维护集体,因为辱没集体也就等同于对个体的玷污。所以,会出现刺杀政客,以及军人政变(维护天皇统帅的集体)。
对“性”的态度是源于某种个体对抗集体的束缚,无论表面上如何遵从集体的意志力,如何受到打压和排挤和集体的压榨,个人都要努力维护这个集体,脱离集体,就无法体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但是在骨子里,个人的内心意志之火是无法浇灭的,总要炙烤着自己,为了不被这团火焰伤害,只能寻找最最私密的方式去得到释放,那就是“性”,在交媾中得到自我的派遣,也寻回“本我”,这在自我社会化的过程中,既没有否定集体对于个体的意义,也找到了寻回自我的另一片“欢场”。
死亡-自杀,也是为了脱离于世俗社会,专制压榨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性还是死亡,都是寻回自我意义的最后的捷径,但绝不是最佳的。这给了个体涂上了一层悲壮之色。是个体的不幸,也是自尊的不朽!
《日本之镜》读后感(四):隔雾观山的文化研究
对这本书非常失望了,全书都透露出一本以西方为中心的狂妄自大之感。把日本人说成是集体主义饱受压抑的努力,并因此产生了变态一样的暴虐 无尺度的性和对死亡的推崇。还嘲讽日本面对现代性的那种乡愁,难道我们这些有深厚传统的国家,面对现代化就应该躺平等着车轮压过去吗?还有对三岛由纪夫的评论也今人气愤,把日本的民族主义说成是盲目洗脑下的产物,未免有点不尊重人了。相比较之下,其他和日本人论有关的书,比如《菊与刀》《日本与日本人》更加客观。虽说作研究,要站在他者的角度,但是作者明显对日本文化了解的不深入,始终有一种隔雾观山的距离感,也可能是各花入各眼吧。
当然,这本书还是有独特之处,本书标题中的"日本之镜"指的是日本的电影电视等属于大众的娱乐,作者从影视作品出发来考察日本的大众文化,对于日常史的研究是有借鉴意义的。
总体来说,这本书完全与我的观点相悖。我自己恰好就是作者所嘲讽的那种向往旧时代的人。我一直对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抱有尊敬之心的。看过三岛由纪夫自己对于武士道的独白《叶隐闻书》很受触动,下面附上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人一生实乃白驹过隙,暂短之极,无论如何,做自己欢喜之事并应依靠此生活,浮世若梦之世间,总是做着自己憎恶之事且以烦恼苦痛度日,愚蠢至极。
《日本之镜》读后感(五):日本人的自我想象
日本男人对母亲的依赖是永恒的,恶女在最后总会回归母性,连女性受害者在事后都会反过来安慰施暴者。只有神圣的婚姻才能使女人完整。
日本人害怕孤独,他们通过合群却又不真正与人交流来宽慰自己。表演(按照社会规定的模式表现自己)是社会生活必要的一部分。个体对自我的定位取决于社会环境,离群索居意味着彻底消失。
异装癖和性别混淆能够增加性魅力,反串扮演能够体现人造之美。
青春的美在于短暂,美少年就像樱花一般。而死亡是保障完美无瑕的青春的唯一纯洁的方式。
日本人背负着债和恩,生活受制于人情债和义务。日本英雄几乎永远都在为失败的事业战斗,越是不可及就越能体现动机的单纯。死亡是纯洁性的巅峰,也是最重要偿还的债。
日本黑帮讲究仪式,对过去有神秘的理想,帮派忠诚和个人情感之间存在冲突,黑帮英雄是这个世界的牺牲品,他们和日本人在对待外部世界有许多共通之处:都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世界,却又感到与之脱节,被人误解,一方面自信有着独特的精神,却又妄自菲薄,既高傲又是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