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屋》是一本由[日] 角田光代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屋》读后感(一):《绝代双雄》一部不错的书。。。。。。。。
是一部不错的书,建议大家看下呀,。。。很好,很给力,有出了电视剧希望大家和我谈论,谈论书上优美之处!!!!!!!!!!!!!!!!!!!!!!!!!!!!!!!!!!!!!!!!!!@@@@@@@@@@@@@@@@@@@@@@@@@@
《树屋》读后感(二):一部日本近代社会史
《树屋》中一家三代的人物都是日本最普通的平民百姓,透过发生在他们身上和周围的事件,我们可以了解日本侵华前期日本国内的情况,战时日本和中国东北被占领区的情况,日本战败后的情况,日本经济复苏至当今社会的情况,,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日本近代社会史。
看完这本书,写写点文字,准备骑车出去逛逛,寻找点不一样的东西~
好少看日本作家的书,而看完了这本,完全是因为我床头的书都是商业方面比较专业的书籍,就去书架上拿了大佬的这本〈树屋〉。书架上除了这本和毕淑敏的一套,其他的都看完的情景下毫不犹豫地拿了这本~
有一阵时间,不经要感慨:最怕读这种长篇小说,特别是战争题材的。看到高潮处,总是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也是最催人泪下的情节,就会有种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一场战争一样,还没看到结局,中途丢下书去干点别的事情,就久久难以从另一个世界回到现实中的空旷感和疲惫感~
直到今天要出去之前,也要好好地把书本读完,才会有种柳暗花明的豁达感~
就像这窗外的阳光一样撒进我的心田,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温暖!
《树屋》读后感(四):家是人的根
《树屋》不算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一本,却是和我最有强烈共鸣的一本,甚至给我带来很多关于人生观重塑的教义。和良嗣一样,我也曾以为自己的家没有根,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把自己的人生当做浮萍,寒暑假在家的日子时刻想着逃离。读这本书读到一半,我开始回忆自己的儿时,有长辈疼爱的那段时光,后来奶奶离世,给我很大的打击。姥姥姥爷的身体现在也每况愈下,我开始深刻的自责和后悔在家的日子没有好好陪他们。从小到大和父母交谈甚少,感情也不是很深,昨晚给老妈写了一封长信,向她道歉,自责,忏悔。这二十多年来一直放纵不羁,和他们的冲突不断。我终于意识到,家,是我永远的大树,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今天的我的存在,生儿为人,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文中的祖母说"这世界上没有 如果 这回事,所以就算后悔也没有用,不管我干过的事儿有多蠢,除了接受也没有别的办法,无可挽回。"我不想再伤害我最亲近的人了,也不想再逃避现实,对于家人的伤害,只有明确的道歉才能弥补,如果假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那就是一个逃避责任的懦夫,这个疙瘩也会一直存在于回忆里。
"无论是树屋还是简易的落脚点,不管怎样,都是祖父母付出无数的艰辛,白手起家,拼命搭建起的一片新天地。"
深以为然。
《树屋》读后感(五):家
并不是因为我喜欢这本书
比如 每天看书
比如 每天写一些东西
写一些什么
线索很简单
语言很简单
但是 看完最后时候
鸡皮疙瘩还是会起来
很少会有
或许是振动
每一个人都有家
爸妈的算一个
爱人的算一个
但是 还有一个家
是谜底
譬如我总是在问
你在哪里
我们给予幻想
在一个不大的房子里面
以及玩亲亲和吵架
那是我们最后能够把握住的东西
虽然弱小
但是譬如15瓦的灯泡
一直照着 免得你被搁绊摔跤
我一直想有个家
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而我似乎也隐约感到
那个时候 我未必是快活的
而此时我 真的又觉得回到了很久以前
止不住 什么都止不住的
微微作酸 泛滥
或许 过去那么多时间
我以为是我以后的常态
或许 只是这个时候
我找到我常态
《树屋》读后感(六):逃跑
读完《树屋》让我想起高中毕业时,那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想着离开家去到遥远的地方,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现在想来那似乎是一种逃跑,我想逃离父母。我只是想着摆脱他们吧!或许妹妹当初也是想逃跑,逃跑果真是伟大的。以为遥远的其他地方,会有着很棒的生活。
简短想了一下自己的感情史,诱发思考的原因是上周有人问我一连串关于过去的情感史,最后他斩钉截铁的总结——我追女孩没有认真过。呃····我想我是这样的——被真心喜欢的人甩了的时候会情绪低落/难受,也没有主动做过什么修复关系的举动。送上门来的东西不会拒绝,失去的东西也不会追回。当然除去掉了钱包和钥匙。感觉不会有人喜欢我这样的人了吧,何况结婚什么的,似乎是个遥远的话题。
最近惊奇的发现自己可以清楚的看到岁月在自己身上的重复叠加——认真的对着电脑,哪里要修改一下图片,哪些产品要拍照。似乎生命就是在打开ps/cdr和闪光灯之间,渐渐走到尽头,真是令人不寒而栗。那么要不要逃跑呢?当初逃离父母是害怕面对那些熟知和习惯都被狭小的世界决定的家。以为只要不是待在原地,而是遥远的其他地方,就一定会有很精彩的事情发生。可是,当我经历后,发现无论去哪里,也不会有很棒的事情等我啊,就算我再努力,再再努力,很棒的事情还是不会有。而我再也回不到离开之前的地方了。“你会后悔吗?"我问过自己。”嗯,我想我还是不会后悔,这世界上没有“如果”这回事儿,所以就算后悔也没有用,什么用都没有啊。不管我干过的事儿有多蠢,除了接受也没有别的办法,无可挽回啊。若是还有什么,那就是吃亏了,后悔只能是吃亏。因为只能顺应接受。“
eivm/文
《树屋》读后感(七):用力的生活
主要内容是男主某一天思索为什么这个家一点都不稳定,不想起他家里有着根基,由于爷爷的过世,奶奶想去年轻时候的地方停留,去找以前应当感谢的人。因此线索是围绕着奶奶在伪政府统治下的记忆展开。爷爷是在战争中逃出来为了不在战争中战死,因为想要活下去。后来遇到奶奶,奶奶当时是一位歌女,经过一系列挫折又重新回到日本,在日本开一家中式餐厅,紧接着故事也纷至沓来。
深深印刻在爷爷的思想就是,逃吧,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会很轻松的吧,于是我试着去逃避,但似乎并不能改变什么,被改变的是我的志气,似乎眼里没有那种目光了呢。“你是不是觉得,只要不是在这里,无论去什么遥远的地方,都会有很棒的事情等着你?”什么是遥远的地方?到底多远才算遥远?像这样你定居到一个新地方,交上新的朋友,接受新的事物。过了三五年,你又觉得这里匿了,想要逃离。你是逃离这个地方亦或是逃离这群人呢?诚然,之前流行的一句话“生活在别处” 在别处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有多理想?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
生活中不乏大多数人在逃避,逃避自己的身份,所以才选择在北上广;逃避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所以才选择不结婚;逃避工作中的勾心斗角,所以才会选择辞职。殊不知,这是生活有趣所在啊,生活并不是如每个人所想象的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相比下,比起努力的活着,逃避有时候更需要勇气;比起波动的人生,倦怠有时候更耗费力气。
逃避搭建了树屋,而希望又给未来扎了根。
:日本小说自带一种温暖感,像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东野圭吾给我的感觉(看书看少了..) 很久没看这么闲散的小说了,几乎读工具书为主,如《××思维形成》 《××自控力》其实读工具书时自己想着,快点,我要快点掌握,加以操作。到底怎样才会喜欢自己呢?不管做什么都是厌恶,因为这是比较啊,把自己放松下来,出太阳了,去散散步吧。
《树屋》读后感(八):我们有多少勇气不再逃避
原本以为这部小说是类似于《穆斯林的葬礼》一样的家族寻根记,波澜不惊。没想到读到最后祖母回到新京面对着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是恩人的小店老板一顿忏悔与道谢一段时,竟不觉得触动了心绪,读到祖母遗书那段眼眶也湿润了起来。也许祖母的这两段描述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我似乎从文字中窥到了自己或者是自己亲近的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不免发出些许无奈而感慨的情绪。
“你爷爷和我,为了保住性命都只会逃呀逃,只知道用逃跑作为反抗时代的方法。当然我们没有那么聪明,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来的,只是因为笨才会逃跑。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对孩子们,对你们的父母们,我们只教会了他们逃跑。那些孩子都只会逃,我们是为了反抗而逃,是为了生存而逃。可如今,时代不同了,所谓的逃跑就成了轻易顺从,所以只教你们逃跑。”
这番话不仅之于良嗣而言是一记耳光,对于读者、对于现时代的年轻人何尝不是 。想来从小到大,自己一直是一副乖乖女的样子,从来不会反抗什么,更无从品尝叛逆后带来的快感。我知道自己乖乖的,努力着,就会有好的事情在等着你。从来没有真正问问自己内心想要什么,似乎我的人生就是顺着一条不是由我决定的轨道,驶向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未来。这何尝不是一种逃避,逃避自己的心,逃避对于未来的恐惧。
我最近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找一个咖啡馆,沉浸在一本书中。要说我小资吗?其实我只是害怕面对现实,害怕面对选择,害怕令我担忧的将来……
不战不逃,就会轻易被时代的洪流吞没。祖母曾经这样告诉我们。如今是和平又充满倦怠感的时代,而我们都已被这个时代吞没。
这个时代真是可怕,连我们习惯了逃避都察觉不出来,不仅仅是逃避,也许还有一些事情我们也都无从得知了。
《树屋》读后感(九):滑稽的时刻读了一本不滑稽的书
在阅读之前,我完全不确定这本《书屋》会带来怎样的观感,但依然充满了期待。因为《第八日的蝉》曾经带给我极大的震撼。《第八日的蝉》让我发现做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原来也有那样的社会一面,也让我记住角田光代这个日本作家。所以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意忽略了有关本书的推荐和简介,只冲着角田光代的名字而去,希望能够再次获得《第八日的蝉》那样的震撼观感。
这本《书屋》角田光代没有丢失水准,并且和《第八日的蝉》一样,牢牢抓住了社会性和人性这两个着眼点和着重点,又一次创造了意外。当然这个社会性和人性都是对于日本和日本人而言的。显然,就小说的表现技巧来说,《书屋》无疑是很平淡的。然而这种平淡却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书中人物的感觉和感受变得平实有力。这种平实的感受在作者平淡的叙述下,不但能够轻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而且感觉一次比一次更有力。其实,本书所要表达的和读者所接受的感觉感受,作者已经在书中用两句简短的话语释放了出来。一句就是“一个只剩下不适应感的人生,真是令人不寒而栗”,而另外一句就是“比起努力地活着,有时候逃避更需要勇气”。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说背景追溯到了日本的侵华战争。小说人物里的祖孙三代,一路追寻并真正地踏上了东北大地。在这里祖父母的秘密被完全揭开,对于寻根祖孙三代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虽然对于那一场战争的性质以及对于中国的伤害作者没有涉及,但是本书让中国读者看到了作为伪满洲国移民极其后代的真实人生。正像前面我所提到的,不论背景是不是在日本,作者所关注的社会性和认识性都仅限于日本和日本人。可以说,这本书展示的就是一个日本人完整昭和时代的人生样本。
说实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很矛盾。眼下,钓鱼岛事件到了水深火热的境地。就在大家都责难日本对于亚洲犯下滔天罪行又死不认账的时候,却读到这样一本书,真有点滑稽。日本真的还有人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因为曾经的过往而度过了那样的人生吗?我想,即使有也很少很少吧。如果多的话,还会发生钓鱼岛事件吗?如果真的有并且有很多的话,日本真的是无耻到底家了,不仅践踏邻国,也罔顾了自己的国民。一个不爱友邻也不爱自己的国家,我们该如何对待呢?这是个问题。
《树屋》读后感(十):家的枝桠
曾经看见一个广告——提供专业的团队,贴心的服务,为你定制撰写属于你的回忆录。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即使是一瞬间的火花也罢。把自己经历的一切,用文字记录下,告诉后人——也许阅读它的仅仅是自己的亲朋好友。
有种说法——一个人开始不断的陷入回忆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开始老了。而追寻过去,也许只想抓住曾经的美好,或者如同良嗣一样寻求一种变化?当良嗣带着祖母连同太二郎一起踏上祖父和祖母邂逅的异国他乡时,家族的过往历史,由此拉开序幕。在良嗣眼里那个看起来有点怪异的家庭,缓慢的展现着特有的生命力——放弃一切来到新京的祖父母,小酒馆的邂逅,保田的孩子,莫名其妙就在一起了,战败后的新京,漫长的回国途程,失去的生命,翡翠饭店......在历史中,人是那么渺茫的存在,如同尘埃一般,努力改变或是接受现实,甚至试图逃离所谓的困境也罢,都随着历史的波浪前行着,回望时,这一切似乎不值得一提,但对于良嗣家来讲,这算是一切的开始,家的雏形。
家,温暖的所在,牵绊的彼此,最坚强的依靠。当我们在感受着家的亲情温暖的时候,不成去追寻关于这个家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也许在家人的交流间,逐渐勾画出过去那些我们不曾见到,却依然发生的事情。或许这些小事正影响着现在,甚至未来。良嗣的家,彼此似乎漠不关心,独立而不融合,似乎好像少了谁都行,其实任何一个缺少都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痛,无法抚慰,有时候甚至责难彼此,即使是这样也彼此牵绊着前行,也许这就是家的力量。如同书名《树屋》一样,单薄的主干,繁茂的枝桠,建起一个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家。主干已无法改变,而枝桠却随会希望越来越枝繁叶茂,写下未来。
每个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相近之处,但也许我们的表述不一样,习惯不一样,相处方式不一样,表达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彼此的牵绊是无法割舍的,爱一直都是存在的。也许作为亚洲人的我们应该学习学习西方人的那种爱的表达,也许这样更能让家人感受到彼此间的那种不变的爱,而不是偶尔疑惑——怎么这样?或者完全有点搞不清楚状况,而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