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医》是一本由[日] 渡边淳一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仁医》是渡边作品中非常不起眼的一本书,也是很少被人提及的一本书。书中描写一个逃离了复杂关系而来到私人医院当主治医师的大夫——园乘寺,一些小故事串起了园乘寺的生活。
我向来喜欢日本文学,最大的原因便是日本文学中总能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出生活中的温情,隐隐的让人感觉浪漫温暖。渡边向来以情爱大师著称,这本书里大部分的故事也都是在描写一些小人物羞于启齿的病症,所谓“医者仁心”,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医生理解病人的恐惧挣扎,也理解病人的胆小害羞。不得不说,现在我国医疗环境下,医生承受的太多,以至于医生和病人都难以感受到更多的温情。上次在医院看病,医生姐姐温柔又可爱,虽然她很忙,但还是不紧不慢的问诊和安抚。医生是多么伟大又让人羡慕的职业,只是此刻的社会环境不小心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关的压力。
我喜欢故事里的温情,也喜欢每一个行业人的专业。我更喜欢的是,我们都能慢下来,为别人思考的生活。
《仁医》读后感(二):特效药是心药吧
这本书看起来还挺让人意外的 说意外但也好像情理之中 还蛮有趣
在图书馆准备考试的下午遇到这本书也是很幸运 可能我原本就喜欢渡边的画风吧 所以对我来说 这种有关性的故事再添上一些温情 实在很喜欢 渡边的书 一部分是写两性 另一部分写医学 这次本想试着看一看医学大叔的渡边无关性学的渡边 结果从第一个故事开始 さすが渡边淳一 还真是一点没让人失望
借书之前先刷刷书评 似乎是个不太好的习惯 这是本讲述医患关系的书 大概是我世事了解太浅 医患关系这个词 在我的世界观里逐渐变成了一个危险事件要发生的前提 而从这本书里或真或假的事件里 医患关系似乎变成了一个让人想起来很微妙很别有趣味的词 医患关系本该就是温暖的啊 每位医生都是值得称为先生的人呢
渡边一定是一个很细腻的大叔吧 偷偷温情的同时又让人情侣之间夫妻之间 互有亏欠其实也是圆满的一种形式
很久没有看日本文学了,上次看日本的书籍好像还是在大学期间。当年的《菊与刀》、《德川家族》等着实在校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日本文化高潮,还有《丑陋的中国人》、日本人等等。相对比而言,我一直觉得日本儒家文化传承至今,无论是在日本人民的心中,还是中国人民的心中,似乎日本对仁义礼数的传承更高于中国人的信仰。看过很多的渡边淳一的书评,但《仁医》却是第一本。
我不熟悉渡边的写书思维和风格,但我确实被《仁医》里面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所吸引。我没读过中国的医学小说,不了解中国医术的进展近况,但日本的这本书,从病理分析到治疗,再到医生的严谨与礼仪,仍然让我这个沉迷于日本文化的人再次沦陷。
《仁医》封面最近在追一部剧《十里春风不如你》,也是讲一批医学院的学生,从第一年军训开始到第8年博士生毕业,两相对比,剧中更多的是学生之前的情感和中国对医学的各种理解和无助。剧中有一句台词印象特别深刻,是:医学是人世间最脆弱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人们不断的奉献和历练中成长起来的。而仁医里面也有对面病情的无助,但医生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信心、包容和理解。剧中不断的有博士生因梦想而放弃专业,但仁医里面,医生对于医术的研究也望门兴叹,但依旧就是专研、执拗和信心。
第一章梅寿司夫妇,因同时在圆乘寺大夫那里看病,相知、相识,让同病相怜的两个人创业,并在一起。在中国,这是一种让人烦感、羞耻的病情,所以它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日本文学中,而且整个描述都是那么的平静、在如水中让你把故事读完,心情也是波澜不惊的,这与中国的民间的那种流行正好相反。
其中还有一个章节是《不定诉愁》,我同意有可能是因为日文翻译成中文,所以里面可能有些病理名称是我不能理解的,主人公是讲一个女人,她的种种病症,通过检查证明,健康指数良好,但女人就是觉得自己有病,而且病的不轻,这让我想到了在中国,各种繁复啰嗦的检查,除了排队还有恐怖的医药费,虽然中国的各种政策都在让外人看来,中国的就医已经缓解了很多,但在严重,虽然我有医保,但我只要有病,能吃点药的就自己解决了,不到万不可得意,真的不能去医院。医生的各种嘴脸,多跟你说一句话都能让他少活一年似的。我的无端询问,只会让他更无奈。还记得怀孕期间,医生的各种训斥,让我在家都提前列好想问的问题,进诊室之前,反复演练,就怕落下了。但在《仁医》书里,圆乘寺大夫也是各种无奈和面对女患者,检查时候的手足无措和各种幻想。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没有让患者感到他的厌烦。所以我更深深的钦佩日本文化的儒道,和《仁医》中对仁义的理解。
《章节设计及风格》可以说日本的儒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但对于传承还有理解,为什么时至今日却离儒家的思想越来越远呢?从书中可以看出,圆乘寺大夫还在用中国的老中医方法:望、闻、问、切,这种看病的方法,但具体书中的名称,我记不清了。不管怎样,全世界的医生都是一样的,救死扶伤。如果每个医生都能对得起“仁义”这个词汇,也许中国的医患关系会更简单些,中国人就医的政策层面会贯彻的更彻底,人们也不会再有“看医难”的各种问题。
医生、教师都是心存感恩的职业,工作职责所在,无关金钱的多与少,担负的是道义和责任。最后,用我的短评作为本篇读书笔记的结尾:《仁医》表达的是医生的自强、不易和到道德礼仪。医生看的病人是数以千计、千篇一律,但是对于每个病人来说,每一次生病都是一种磨难,都是第一次遇到并经历,我们始终对仁医怀有医生的感恩之情。
《仁医》读后感(四):医乃仁术
我读的日本小说不多,目前只读过东野圭吾,吉本芭娜娜,岛田洋七。渡边淳一也是第一次读。但日本小说貌似都有个共性,就是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表达观点。这点我很喜欢。
这本书里面,作者作为一个有医学背景的人,写出这样一个个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小故事,引人深思。我认为是真正将自己所学所感用文字来使人思考,影响社会。就像鲁迅先生一样伟大。也让我觉得,无论是做什么职业,要多多体贴别人。自己也会因此收获很多的。
里面有些特别好的句子,在此摘录。
1. 大学的医学部到底什么样呢?说起来,那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人员素质较高。但深入内部一看,却与想象中的情形截然不同。里面的人或摆空架子,或谄媚,或互相中伤、互不服气、互相倾轧。各种弊病纠缠在一起,让人感到很烦闷。这一点并不仅限于医学界,人类社会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
2.医生的体贴
圆乘寺大夫很快就明白,青年被自己看到了在这样的地方,做这样的工作,觉得很尴尬。既然是工作,在哪儿干,干什么工作,都用不着害羞。可是青年患有梅毒。他做寿司店的食品加工,且是赤手攥饭,即使不传播病毒,但对来店的食客来说,也是相当忌讳的事情。至少是得知他有病后,没人会觉得寿司好吃。青年一直沉默寡言。根据情况推断,他一定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不用说顾客,连店里的老板好像也不知道。如果大家得知实情,顾客难以像现在这样,与老板和店员们愉快地交谈,直接向他点餐。他们甚至会不再光顾这家店。圆乘寺大夫决定不表现出他和青年熟识,装作从未谋面的样子,只默默地吃饭,吃完悄悄地回家。
3.两个人没有直接交流过治病、吃饭之外的话题,也没有互相通报过自己的姓名。只是保持沉默就能产生友情,似乎有些荒唐。然而,相互之间达成了一种信任,则是确凿无疑的。
4.医生遇到一对情侣,各自患有梅毒,但都对对方隐瞒。医生建议男患者不要告诉妻子实情。
“他们的生意不错,两个人关系也很好。看来各自心里有点内疚的夫妻相处更融洽。”
5.给晚辈的建议
“总体来看,行医不能只靠书本知识,要有实际经验才行。经历了失误,被别人嗤笑,暗自悔恨并改过,才能学到真本领。其实,这不仅仅限于医学啊。”
“不懂却装懂,一些重要的、关联的事情一概没问,也没看。自以为做得漂亮,实际上害人又丢人。”
6.其实,厚厚的外科书买得再多,放着不看,也没有意义。说是参加毕业考试或国家考试所必须,最后翻脏的却是像《总归纳》《入学考试五分钟前》这样的文摘本,根本没有时间逐页翻阅五六厘米厚的大部头书。何况学校图书馆有的是书,朋友那里也基本齐全,借着看完全没问题。考试之前,可以咨询高手,一边听他讲,一边用心或用笔记下来,和有没有书关系不很大。没有书照样能熬过来,所以也没有必要担心。因为手中无书,不能随时翻看,反倒逼迫自己当场就得记住,有这样的好处。
7.(给“老医生”的忠告)
无论是谁,刚成为一生,接诊新病人,都会激动又紧张。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医术的提高,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不能轻率,不能误诊,也不能流于惯性,需要告诫自己“勿忘初志”。
8.不定愁诉的全部内容,都是只有本人才会感觉到的,别人无法体验。他说出来,别人才知晓。他不说,别人不了解。另外,即使他说有,也难以找到证据,只能怀疑:是否真是这样呢?如果是,达到何种程度呢?总之,没有客观性。不得要领地诉说很多症状,而且每天都变化,这就叫不定愁诉。
当然,圆乘寺大夫是医生,他不仅要倾听患者自述,还要诊疗、检验,采用所能采用的手段,最后做出结论。
9.也许这种时候所用的“杀人”这个词,意思是“再早点儿处置,兴许就得救了”或者是“如果那时懂得这种医治方法,就能把他救活”...只是当时因为个人能力和不能决断而没能做到。与本来能够救活,却因玩忽职守或漠视生命,或治疗方法错误而致人死亡有着本质区别。
10.(对于误诊的解释)
若用通俗易懂的事例加以说明,那就是,所谓的误诊并非是将胃溃疡诊断为扁桃体炎或心脏病,而是将胃溃疡诊断为胃炎或胃癌之类,没有偏离胃这个器官。如果是将胃溃疡和心脏病搞错了,那么,病变的脏器根本不同,治疗的药物和方案也完全不同,这就是个很严重的事情。然而,把胃溃疡误诊为胃炎,治疗的药物是同一系列的,不是不起治疗作用,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至少对没准确诊断出的病症来说,不会有重大影响。不,反而一时会有很好的效果。
这类误诊应属专门性误诊。当时的一生做专门的、特殊的检查,如果将检得的数据进一步综合分析和细致考虑,也许就能鉴别出来!这与一般人所想象的误诊,意义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于误诊,外行人会捕风捉影、不明就里地予以判断,内行人则进行专门的、精准的微小范围之内的判断。
11.现实状况下,确有一部分医生的医术不让人信服,所以,怀疑和不盲从医生的治疗,也有一定必要,而多余的怀疑又是不科学的。
12.“医生向护士请教?实在是...”
“是吗?”
“当然啦。你要是装懂,护士马上就能明白:这个大夫要比以前的大夫经验少得多。再说,你现在是不想问护士,真到关键时刻,一个人心中没底,见谁都想问的。像刚才说过的那样,遇事别慌张,别逞强。”
13.当然,哪个时代既没有健康保险,也没有福利保障。有些事情虽然无法可依。然而社会是明智的,可用人情世故来取代它。因此,人们会互相帮助。也有医生施行仁术。正义会受到尊重,邪恶则会受到憎恶。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时期,社会群体会相应地制定生活规章和思想准则。虽未写成条款和明文,但能成为法律欠完善社会所要生存下去的智慧。伦理道德就是这种智慧不可动摇的部分。
越是有法律支持,把束缚性的东西写成条款,越是容易从社会层面丧失伦理道德。不按伦理道德行事,也会有法律给自己撑腰——这种轻率的思想,会进一步加剧伦理道德的沦丧。合理注意和现实主义的波涛会汹涌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