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尔比恩的种子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17 01:4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尔比恩的种子读后感精选

  《阿尔比恩的种子》是一本由[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页数:1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比恩的种子》精选点评:

  ●好书啊,很多之前没想明白的问题,这书都给这出来了,而且这书的实体版特棒。 明明很厚却一点都不沉。

  ●翻译有些地方有明显的错误。

  ●《阿尔比恩的种子》是对美国历史学经典问题的经典解答,被美国史巨擘迈克尔•卡门赞誉为“50年内难以超越”的美国文化史巨著。它以问题为导向,以叙事方式呈现早期美国史,详细讨论了什么是当今美国自愿社会最有力的决定因素。

  ●买回来才发现真的超级厚一本书,争取今年读完!

  ●眯着眼最后一点看完了 记得和朋友聊天 谈到美国历史短暂没有传统的桎梏拖后腿 所以发展迅猛 然而这个地球 已经没有第二块美洲大陆可以等着哥伦布去发现了 面对现实吧 即使如此 美国民族和文化形成 也是经历了二百多年融合冲突逐渐稳定的

  ●叙事和问题导向结合读起来又快又去魅,但是这印刷味道太刺鼻了吧,每天也就能读100页,不然真的会过去。

  ●说清了美国各地域文化族群的渊源,有助于了解美国政治人物的背景

  ●美国主题的书籍,成为今年国内各大出版社的热门选题之一,然而大多数新书集中从政治、经济、社会角度,探讨当代美国的诸多问题。广西师大新民说推出的这本新书,独辟蹊径地从文化角度,探讨美国文化的起源。本书以英国不同区域向北美的四波移民潮为切入点,讲述了这四种不同的英国民俗和文化传统,对于当今美国不同区域文化以及美利坚民族整体文化的重大影响。在作者看来,尽管当今美国人口中,只有不到20%来自英国移民,但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作为一个整体的美利坚文化,仍然主要是英国文化的产物。本书一方面强调了英国文化对于美国当今文化的重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详细分析了上述四种不同文化融汇整合成一个有机坚实的美利坚文化的全过程。要理解美国的今天,就不能不了解它的过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相当值得一读。

  ●总算是读完了……感觉像是读了一本民族志,不过第五部分讲四颗种子的交融影响还是很有收获的……翻译总体还过得去,毕竟这本书太过庞杂了,只是译者对宗教方面的翻译比较生疏,最明显的例子是Apology for the True Christian Religion 翻成了《为真正的基督教而致歉》……比较尴尬

  ●打一星、两星在那里说胡话的人,有病吧…… 为黑而黑? (点主页进去看,发现给西红柿首富都打了四星以上… 你这审美,这书不适合你啊,打个屁分。)看了一部分并没有那么糟糕。打低分还鬼扯些理由的人,别读书了,你们不配。去拼多多买适合你价位的东西吧。

  《阿尔比恩的种子》读后感(一):一本更适合研究人员的工具书

  

我对本书的评价只有一句话:如果你是专门从事美国史研究的,那么读这本书或许对你有所裨益;如果你是一般的读者,那么读这本书的意义不大。

对于从事美国历史研究的人员而言,本书是一本专业性很强、辞典式的书籍,书中内容研究深入、论证扎实、参考完备,完全可以作为写论文、查资料的工具书。

对地大众读者而言,本书可读性差、毫不引人入胜,书中内容聚焦的是美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太专业、太细碎,很难读进去,读完对现实生活的启发意义也不大。

  《阿尔比恩的种子》读后感(二):无题

  像以下这样的三页,看书时除非有什么极为学术的需要,否则一秒钟就翻过去了(就算是专业美国历史学者大概也未必需要用到这么琐碎的内容)。作者愿意费这个劲,是他自己的选择;译者翻译这么两三页,至少需要生命中的两个小时,(就算是翻译水平再高、速度再快,也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写,shift键一下一下的按,左右括号一个一个的敲)而且这种内容翻译时毫无乐趣可言。这本书有一千多页,真不知道需要翻译多久。

  有时真不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有什么意义。

  《阿尔比恩的种子》读后感(三):夜读

  阿尔比恩的种子8.7[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 / 2018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教移民的社会根源〉

  麻省殖民地的创造者们不容易,成为新教徒,您得先被上帝选中;在麻省呆下去,您得有推荐信,证明自己品行良好,才能被法院选中。

  另一大特点,麻省的创建者们常常全家移民。他们的社会等级多数来自中层,教育程度比英国的平均水平高一截。移民的领袖们排斥贫苦的底层,不合条件的不欢迎。新移民的职业分布也特别,手工业和商人占比超一半,农业少于三分之一。新移民们大多是城市人,很少来自小农庄。

  总之,麻省大移民来自同样的英国新教徒,是重视家庭的中产阶级,高素质高技能,有成就有特点,而且是虔诚的教徒。美国新英格兰区域文化的特质大多归因于此。

  〈大移民的宗教根源〉

  美国麻省的新天地,对于英国清教徒意味着什么?今天的享乐主义社会里,人们已经很难理解。当年,对于很多清教徒,宗教是移民的唯一原因。麻省特许公司有个印章,上面雕刻的图案是印第安人振臂高呼:请帮助我们。所以麻省的领袖要建立一个“圣经共和国”,帮助印第安人,成为人类的典范。当然领袖之外的多数人,没那么高境界。他们是虔诚的教徒,一心要远离诱惑,来到新世界这个干净地方,拯救自己的灵魂。这叫做“个人化的属灵追求”。

  第一代移民大多加入了教会。他们有着成熟的加尔文派的宗教信仰。新教徒的信念可以用五个词概括:堕落、誓约、拣选、恩泽、爱。人类是堕落的,但是这无法削弱教徒的信仰。上帝和教徒的关系是一张誓约的网。基督献身是为了那些被选择的人,这些人才能进入誓约,才能被拯救。上帝给被选择的人以灵魂自由,以恩泽。自然人没有价值,拯救来自上帝无限的爱和恩泽。教徒被要求,用爱给予,凭爱心索取和劝诫。堕落、誓约、拣选、恩泽、爱,这些信仰始终存在于美国这块土地中。

  从东盎格鲁到麻省,英国清教徒的流亡。1630年3月,一个大风的早晨,一搜英国舰队的旗舰停靠在靠近怀特岛的索伦特。船名叫“阿贝拉”,船上坐着阿贝拉法因斯爵士夫人,这艘船正是以她的名字命名。一起来的还有其他亲朋好友管家等。船上还有一位律师,约翰.温斯洛普,后来成为麻省总督,他的儿子,小约翰.温斯洛普后来成为康州总督。

  从1930到1941,大概有21000名英国人来到麻省。

  为啥呢?

  不是新大陆有多好,而是当时的英国太坏了。

  那是十一年暴政时期,国王独裁,大主教消灭清教徒,经济萧条,传染病流行。很多英国人四散逃命,有的去爱尔兰,有的去荷兰和德国,也有的去了西印度群岛。来到麻省的这一波人,是英国的中上阶层,为北美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波人就是美国扬基人的祖先,扬基人也是美国的东北人,他们的子孙繁衍,四处扩展。向南到新泽西和纽约州,向东到缅因州,向北到加拿大,向西直到西雅图和旧金山。

  《阿尔比恩的种子》读后感(四):读书 |《 阿尔比恩的种子 》

  已出版的两册,自 1629 年至 1775 年,以巨量数据实例,从环境、语言、建筑、宗教、婚姻、取名方式、儿童教育、性与爱、秩序等等面向详述北美殖民地时期四个移民群体的习俗,探寻美国不同区域文化源流,并简要分析各地域文化对政治甚至战争的影响。

  四个先后抵达殖民地的移民群体分别是 -

  由 东盎格鲁 往 马萨诸塞( 清教徒 / 加尔文教派 )

  由 英格兰西南部 往 弗吉尼亚( 保王党 / 国教圣公会教派 及 契约仆役 )

  由 英格兰中北部 往 特拉华( 贵格会教徒 )

  由 北不列颠 往 殖民地西南边区( 民族混杂、宗教多成分群体 )

  举例而言,图 1、2,虽同操英语,但因为新英格兰马萨诸塞和弗吉尼亚移民群体构成差异,致语言演变风格迥异。

图 1图 2

  而新英格兰地区,加尔文教派信仰要求每个信徒都学会自主阅读《 圣经 》,识字率和文化程度在四个区域最高。

  又由于跨洋旅费门槛高,与想象不同,四部分移民中,底层和赤贫人群数量并不大。

  当时很多新教徒和贵族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书中引用了许多个人流水账,某些内容相当私密。

  图 3、4 的威廉先生,说不定天天被老婆气得哭哭,但在日记里屡获精神胜利,更留名民俗史书,堪称史中赢家。

图 3图 4

  我很喜欢图 5 的神经病托马斯先生,整个晚上在床上忙来忙去,就为了能与妻子相对而眠。

图 5

  《阿尔比恩的种子》读后感(五):翻译问题

  

随机翻书到274页。

1. First, “liberty” often described something which belonged not to an individual but to an entire community.”

2. 首先,自由关涉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社区。

3. 第一种用法中,”自由“被经常用来描述某种属于社区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个体的东西。

上面是在说liberty的四种用法,因此,First是指第一种用法,而不是「首先」。如果想意译的话,也应该是,自由被认为属于社区,而不是属于个体。

1. “This idea of collective liberty, or “publick liberty” as it was sometimes called, was thought to be consistent with close restraints upon individuals.”

2. 集体自由,有时也被称为”公共自由“,被认为与个人的禁锢有关。

3. 集体自由——有时被称为”公共自由“——被认为与对个人的严格限制是并行不悖/并不矛盾的。

1. “Others were not allowed to move within the colony except by special permission of the General Court. ”

2. 如果没有普通法庭的特别许可,其他人不得迁入定居点。

3. 如果没有普通法庭的特别许可,其他人不得在定居点内移动。

1. “Every town book contained many such rules”

2. 很多城镇的纪录里都有类似的奇特规则。

3. 每个城镇book(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应该是专有名词,待查)都有很多类似的规则。

1. “New Englanders were not a warrior people, but many times from 1635 to 1775, they showed themselves willing to defend their “publick liberty,” even to the death.”

2. 新英格兰人并不好战,但1635年到1775年期间,他们显然愿意以死捍卫自己的”公共自由“。

Many times很关键。

1. “These plural liberties were understood as specific exemptions from a condition of prior restraint—an idea which had long existed in East Anglia and in many other parts of the western world.”

2. 这些自由是指一般情况的特别例外——这是东盎格鲁和西方其他地方的古老观念。

3. 复数的自由被理解为对先前受限状况的特定豁免——这种概念在东安格利亚(东盎格鲁是什么鬼?)和西方世界很多其他地方都已经存在很久了。

1. For example, a “true gentleman” and “any man equal to a gentleman,” was granted the liberty not to be punished by whipping “unless his crime be very shameful, and his course of life vicious and profligate.”

2. 例如,真贵族和相当于贵族的人享有不被惩罚扫地的自由,”除非他的罪行非常可耻,他的生活邪恶而放荡。“

3. 例如,一位“真正的绅士”和”任何地位相当于绅士的人“被赋予免于被鞭打的特权,”除非他的罪行非常可耻,他的生活中非常邪恶和放荡。“

扫地?

1. “This idea of liberty seems very narrow to modern Americans.

2. 当代美国人对自由的理解很狭窄。

3. 这种自由的概念对当代美国人来说非常狭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尔比恩的种子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