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亲爱的耶路撒冷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16 02:25: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亲爱的耶路撒冷读后感精选

  《亲爱的耶路撒冷》是一本由小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耶路撒冷》读后感(一):耶路撒冷,见了太多次的名字

  他高傲冷漠,却对人坦诚相待。朋友虽少,却都是知己。他心里有着自己的小世界,没有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自欺,纯粹到如同孩童。贺维安和安旭说,能够吸引他的,只有千奇百怪的病人。或许,正是因为他兴趣的专一,才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医生。同样,这样的专一,也注定他可以满足女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爱情理想。喜欢上一个人,就只能是她,一辈子都是她。实在难能可贵。

  《亲爱的耶路撒冷》读后感(二):小北你要继续加油!

  一直都没有时间来看文今天放假特地来看了一下,这次小北的文写的跟以往的很不一样,对姜离的这种人格分裂很是好奇,因为我自己没事的时候也常常会想,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另外一个我呢?在我睡觉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呢!觉得很有看头!梁医生我觉得他很特别,很喜欢他的性格!看文的时候总感觉我好像以前认识梁医生的样子,好吧!!!!其实我也好心动,好喜欢梁医生啊!好帅啊!小北你要继续加油!

  《亲爱的耶路撒冷》读后感(三):一种有情可原的“多重人格分裂症”

  《亲爱的耶路撒冷》这本书,我上次分析了人物性格,这次来说一说“多重人格分裂症”好了。毕竟,梁医生的帅和撩妹技能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对我来说,《亲爱的耶路撒冷》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多重人格分裂症”这种设定。作为女主角的姜离,就是这样一个多重人格的姑娘。一个暖心温柔,一个冷冽残忍。各自独立,却又互相牵制扶持。像是双生花一般,相爱相杀,同生共死。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姜离和“姜离”。

  小北姐姐科普的知识里面说,所谓多重人格分裂症,不过是主人格难以招架眼前的痛苦,而选择了躲起来,让另一个人格来代替自己面对。所以,那个看似冷冽残忍的“姜离”,其实是为了保护姜离才出现的。

  我忍不住在想,究竟是要经受过怎样的痛苦,才会让人要把自己完全隐藏起来呢?温柔坚强的姜离,究竟曾经历过怎样不为人知的苦痛折磨呢?一句简单的“非常人可忍受”,恐怕不足以描述。

  然而,转念一想,跳出“多重人格分裂症”作为一种病的定义,却又觉得,似乎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像是角色扮演,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应对之道。

  对于那些自身无法接受的痛苦,多数人也会下意识地选择遗忘。但这种遗忘,并不完全等同于释怀。它只是暂时被封存起来,藏在心里的某个小角落。如果没有诱因,或许这些痛苦会慢慢地被遗忘,但是,一旦再次被挑起,即使是一星半点的煽动,那些记忆又会死灰复燃,再次袭来。

  不同的是,有些人的痛苦会随着时间渐渐淡化,而有些人的痛苦,因为一直没有勇气面对,所以再次袭来时,仍是原封未动,甚至较之前,更痛。

  很显然,“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姜离是后者。幼年时遭受的痛苦折磨,是她当时的心智所无法接受的。但人生不可能因此停滞,幼小的她,大概也不会想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一来,姜离就需要一个人来带自己脱离苦海。她下意识地寻求帮助,可很多事,即使是最亲最近的人,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自己。于是,“姜离”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她以好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姜离身边,再没有人比她更能体会姜离的感受了。她的出现,恰是为了满足姜离的需要。

  但可惜的是,要走过这一生的人,终究是她自己啊。

  《亲爱的耶路撒冷》读后感(四):那些耶路撒冷的少数人——战地记者、医生、平民

  整个故事进展到现在,我觉得姜离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少数不为人知的悲哀。

  (1)姜离是一名战地记者:

  〔注〕战地记者:指在战争中报道新闻的记者,又称“随军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战地记者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19世纪初就在欧洲诞生了,是随着近代报业与军事的发展而出现的,迄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战地记者贯穿了整个近现代新闻史,也贯穿了200年来的战争。

  他们被打伤、绑架甚至被打死的事时有发生。当战地记者被绑架时,绑架者一般会开出很高的价码,当这些要求无法被满足时,战地记者一般会被撕票。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

  这是一群与死神经常擦肩而过的人,也是一群与战争无关的局外人,他们冒险、冲动、热情,充满责任感,他们的工作就是力争在被不可预料的枪击、炸弹、导弹或地雷夺去生命之前,用文字、声音或图像将战争记录下来,向世界真实传递着战争的残酷。

  文中从作者的部分描写里可以看出,姜离在从事这份职业时,遭受了很严重的心灵创伤。

  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整日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亲眼看着自己的同伴被割头,而她却束手无策。这不是身体上的疼痛,而是精神上的创伤和心灵上的折磨。

  一切的一切都将她引向梁医生,他们就像冥冥中注定一样。

  如果说,遇见在劫难逃的话,那么,姜离和梁以泽是,遇见,终不能幸免。

  耶路撒冷事件的爆发,姜离被挟持,六个月的非人折磨,摧残了她的意志,摧毁了她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折磨可以让一个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身体,释放出另一个人格?

  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提到多重人格障碍时露出恐惧、害怕的表情。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好可怕,她居然有精神病!

  姜离也一样!

  我在看这本小说的时候,看着姜离的崩溃、大哭,无法不身临其境,一个强大、坚强到可以在枪林弹雨里奔跑的人,最后也被现实折磨的瘦的不成人形。

  事实上,那些没有被命运眷顾的人所思所想是多么卑微,他们要的不多,也许只是你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他们的世界就可以重新充满希望。

  《亲爱的耶路撒冷》读后感(五):爱与信仰的救赎之路

  这是我读的时间最久的小说,也是因为工作繁忙,晚上躺在床上没有精力拿起书来阅读,检讨!以后要每天晚上阅读一小时,不包括白天在单位阅读时间。

  这部小说看完又很多思考:首先从一名地理老师的角度来看中东地区,混乱、战争、饥饿和病毒,是世界冲突不断的地区,非常令人头痛并且惋惜。经历战争的人们,不是鲜血淋漓就是饥饿难耐,何谈教育卫生医疗和文化?再想想我们的生活,幸福感爆棚!

  再写文中谈到的SARS也是我经历过的,那是初中时期,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心有余悸。每天量体温,生怕突然升高然后一命呜呼,大家都过得胆战心惊,对于病毒的恐慌不可收拾,人心惶惶。罗森家人就是这场灾难的受害者,但是罗森的心理变态到没有人性,疯狂报复世界和他人,谁的命不是命,一切都只能用命来解释了。遇人不淑啊!

  文中大量穿插追凶之旅,犯罪,原罪,逃脱,杀人,人格分裂……非常具有画面感,尤其某些细节描写绝对达到电影水准,丝丝入扣,将耶路撒冷,加沙,汗尤尼斯定格在读者心中。姜离无疑是勇气可嘉的,再如此混乱的地区成为战地记者,同时与各种反动势力作斗争,好在有好多好人帮他!梁以泽,贺唯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难怪最后都可化险为夷,主角光环不可辜负!

  最后,人性还是值得赞美,人与人的感情也是可歌可泣。情比金坚或许就是这个意思。祝福姜离和梁以泽,一场关于爱和信仰的救赎之路!审判前夜,绞刑架前,当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的时候,他还现在身后……

在D34列车回京路上阅毕!

  《亲爱的耶路撒冷》读后感(六):当命运让你一无所有

  《亲爱的耶路撒冷》相对来说,算是比较熟悉的故事,因为早在2016年夏天连载的时候,我就追完了全文。不知是不是记忆美化的缘故,我以为姜离和梁医生的故事已经足够扣人心弦。所以,对小北大刀阔斧地修改,甚至推翻重来,我开始时还大为不解。

  然而,当我真的翻开这本书,重新走进姜离和梁医生的人生,却突然发现,新版本的故事,明显更胜一筹。人物更为真实复杂,故事也更为饱满惨淡。

  被绑架半年之久,经历许多非人折磨的姜离,在面对与自己相识已久且相交甚好的尤瑟夫、贺维安时,尚且不肯将实情和盘托出,面对几乎完全陌生的梁医生,她的本能自然是要将他远远地推开,无论信任与否,她都不想把他牵扯进来。

  而这一点,是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

  《亲爱的耶路撒冷》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姜离每一次信誓旦旦的坦白都让我信以为真。然而接下来,小北总会用一个转折来打破——

  她所经历的,远比我所能想象的艰险得多。

  我很享受,根据读到的部分猜测接下来的情节,剖析事情的真相。比起猜测一一被印证,我更喜欢下一部分总能带来惊喜。《亲爱的耶路撒冷》做到了。

  所以,当安意就是姜离的猜测被提出时,我始料未及。我这才想起,姜离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而想到这一点儿,我又是一阵发愣。因为剧情太引人入胜,我只顾着跟随姜离、梁医生的足迹前行,竟忘了人物已知的设定。

  故事进行到这里,一切都变得更加复杂。连我这个旁观者都时不时地怀疑,姜离会不会真的杀了人。虽然明知身为女主角的姜离,应该会最终洗脱嫌疑,但故事的走向,却似乎预示着一切将会是个死局。

  于是,在读接下来的故事时,我开始期待:姜离多重人格的事被警方发现,沾染了姜离指纹的尸体被发现的情况下,小北会怎样反转。

  但我没想到的是,小北似乎意不在此。她没有把重点放在众人如何为姜离翻案上,而是想要摧毁一切般,让姜离一直以来的担忧成了真——

  尤瑟夫和贺维安,都因姜离失去了性命。

  老实说,贺维安的死让我很是震惊。我以为事情总会有转机,梁医生一定能及时赶到现场,救下姜离和贺维安。梁医生的确来了,然而他看到的场景却是——姜离坐在贺维安的尸体旁,万念俱灰。

  从这里开始,我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大概是一种强烈的无力感,正像姜离感受到的那样。不,我所感受到的,应该不及姜离的十分之一。

  姜离的运气真是差啊,八岁父亲去世,十五岁患有抑郁症的母亲跳楼自尽,从此她一无所有。此后多年,她不敢与人交托真心,更不敢和人太过靠近,因为总是惧怕对方会被自己连累。她像是在崖边行走,不知道哪一步就会坠下万丈深渊,摔个粉身碎骨。

  尽管如此,命运还是一次次地将她本就不多的支撑夺走,到这一刻,她终于再也无力承受。于是,姜离“死去”,安意重新出现,如同复仇女神一般,要拼上自己的性命,终结一切。

  当罗森和姜离对峙,枪声响起的瞬间,我以为一切都来不及了。我以为姜离终于还是走出了无法挽回的一步,印证了罗森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然而,没有。姜离对着罗森说:我和你不一样。

  我忽然明白,这就是小北想要表达的,梁以泽深信不疑的,姜离的信仰。

  “路西法效应”或许可以让天使堕落,但姜离的信仰却不容许她背叛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亲爱的耶路撒冷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