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致敬伟大的文学时代
日期:2021-03-16 16:38:17 作者:独星僧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致敬伟大的文学时代

  敬仰知识

  敬仰文学

  致敬伟大的时代

  孤陋寡闻的我,从接到王育潮王总邀请参加“杨维永作品座谈会”通知时,还不知道杨维永老师何许人也?王总说:杨老师是社旗的一位老作家,是位中作协会员的大家呀!我好惭愧!

  是的,以前我确实不认识杨老师。在当年杨老师与乔典运老师等文学大家齐名的年代,我还在学校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也是我刚刚点燃文学梦想的年代。

  毕业后,为了报效单位的接纳,我专心投入到工作中,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梦想及行动,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加上杨老师的低调做人,埋头务实,我们相识的缘分才从今天牵起。

  从王总给我传的及我自己从网上查阅的有关杨老师的资料了解后,我对杨老师的敬仰油然而生,对其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对其追求文学的坚韧精神。从他作为一位农民出身的身上创造出一种奇迹:高考落榜,自学成才,接受高等教育,专注文学学习及创作,扎根基层生活和工作,创作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乡土文学作品”,让我们不得不对杨老师肃然起敬。

  杨老师从年龄上已应是我的长辈相称,在文学创作上更应是我的老师相敬。

  相识虽晚,请接受我发自内心的致敬!今后更以您为榜样,为动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来谱写自己更加辉煌的人生!

  听多了普通话,看多了书面语,我们一般读者在看书的时候总是自动地转化为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发音。看到杨维永老师的《油坊挽歌》中“中,中啊”“咋弄哩”等等,那些乡土味十足的南阳话,我不由想起老家乡旮旯里那些人那些事。不由再次感叹:还是家乡话有感觉,能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变迁的见证。我们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地域和民族的差异造就了方言的差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这句俗语,折射出民俗民风各有不同的浓厚地域色彩。

  近代,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飞速发展,地域之间的融合速度越来越快,差异越来越小。

  很多方言都被普通话同化,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不利于方言背后的地域文化的保护。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它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如果方言越用越少,总有一天,它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果呢?祖辈记忆遗失,家族承继断层,血液绵延迷乱……

  我不敢想象,方言消失了,联系亲情的文化方式是不是随着也泯灭,当我们走出我们家乡那个狭小空间后,哪里是我们的根,谁又能带我们怀念乡土的情怀?

  所幸,文学作品可以在书面语普通话的基础上,延续语言的传承,杨维永老师用土得掉渣的南阳方言原生态再现历史,有着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应该是杨老师隐形的文字嘱托,也是他对乡土乡情乡愁不变的追求。

  当时代呼唤寻根文化,传统文化回归的时候,留住方言,就留住了我们的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致敬伟大的文学时代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