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02 15:1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精选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是一本由汪篯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一):一部严守师法的好注脚

  

汪先生的这几篇关于唐王朝建国及初唐到盛唐政治的文章都同时被收入了《汪篯汉唐史论稿》,相对而言,汪先生比较有价值的文章基本都在这本小册子里了。

汪先生在这本书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严守陈先生的师说,几篇文章的论证完全是按照陈先生的研究思路和观点展开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把之前陈先生没有细致论证的一些问题在陈先生的框架中展开,所以总体而言,这本书可以算是陈先生在初唐政治史领域的注脚。

汪先生不但在治学方法和学术观点上坚守陈先生的师说,甚至在文笔上也模仿陈先生半文半白的文风(这一点被胡适吐槽过,陈先生的论文文笔的确不算高明),可见其对陈先生尊重的程度之深。若说是有什么不足的话,除了在文笔上有些东施效颦之外,关于文学与吏治之争、太宗试图树立新门阀这些问题的讨论其实还可以再展开一些,同时书中对于高宗李治的评价也欠公允妥当,对太宗晚年朝廷政治格局也没有讲得很细。

至于本书没有收的其他汪先生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汪先生在接受了马列史学之后的一些研究汉唐土地制度、太宗与农民战争关系等一类“时髦”话题的文章,虽然汪先生功底扎实,方法运用也不显太生硬,但无论从研究水准还是学术价值上来讲,都要比本书中所收的文章要低一些,再结合汪先生的南下之行及后来的悲惨遭遇,不禁让人唏嘘。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二):论大唐王朝是如何走向繁荣昌盛的

  唐朝是一个经济、文化、政治等诸方面共同发展的时代,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且盛名远扬海外,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当然,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绝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办到的,它关系到天下苍生的福祉,更融合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当代历史学家汪篯的“大家小书”系列之《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就着重讲述了那个令人向往的大唐王朝是如何走向繁荣昌盛的。

  了解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小书”系列书籍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套向众多读者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科普著作,无论是在内容编排上,还是在文字运用上,都绝对是精益求精,保证读者能够开卷有益,读有所得。自然,这本《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也不例外。

  汪篯先生的一生主要从事于隋唐史的研究,他的著作严谨专业,所用史料皆加以细细考校,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修正自己看法。因此,这样的著作总是十分耐看的。

  还记得年少时,曾经一度对影视剧《隋唐英雄传》疯狂着迷,渐渐也就对于唐朝的崛起有一些了解: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于太原起兵,并在二子世民和一干文臣武将的帮助下,以“唐”为国号建立了统一的王朝,使黎民百姓免于战火。这些在本书开篇“唐室克定关中”一章节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相比之下,本书引用了《大唐创业起居注》《旧唐书》《隋书》《通鉴》等史作中大量资料,充分表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李唐能够崛起绝不是偶然。

  自古总是创业容易,守业难。若是没有后来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唯才是举和唐玄宗的整顿吏治、精简官僚,多灾多难的大唐也不可能在经历女皇武则天时期以及后来的安史之乱中仍然屹立不倒。在不同的时期,就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汪篯先生在书中提到的唐太宗选拔山东微族,并树立新门阀的意图;唐高宗王武二后的废立之争;唐玄宗的安定皇位策略等内容,都是帝王权术的体现。

  精辟独到的见解,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看得越多越能感受一个王朝的崛起和延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背后的血腥斗争也比想象中的要复杂残酷。有时,很庆幸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时代,尽管有些地方不是很完美,但的确还算幸福!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三):喜欢唐史研究的读者不应错过此书

  前几日看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别的到没有记住什么,影片中的那场极乐之宴倒是印象十分深刻。相较于梦枕貘的原著中的悬疑与魔幻,陈凯歌在他的影片中展现的更多的则是大唐鼎盛时期的繁华。之前读《资治通鉴》中的《唐纪》时,虽然都是文言文,但是前半部分很是顺畅,也很容易理解。可是读到安史之乱之后在读就感到很吃力了。或许是对于唐朝那段繁花似锦的历史太过于熟悉了,之后的衰亡部分被提及的次数实在是无法与前者相比较的。

  唐朝,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王朝,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或是文化等多方面来看,他的繁荣几乎是达到了封建历史时期的顶峰。不过路总是一步步的来走的,纵使是积沙成塔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唐王朝究竟是如何建立并一步步的走向顶峰的呢?

  大家小书系列中恰好有一本是来讲述这些的,它的名字叫做《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

  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李唐承袭于杨隋,而杨隋承袭于西魏,再此之前历经几百年的乱世,论起王朝更替与势力格局,在中华历史上是仅次于五代十国的一段时期。虽说是乱世出英雄,可是为何偏偏只有李唐王朝能够开创盛世基业,奠定三百余年的江山基础?且听这本书为你一一分析到来。

  书中自唐高祖李渊克定关中之时讲起,到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高宗时期皇后废立之争,再到唐玄宗时期的政治统治,逐步来为你解答大唐王朝崛起与兴盛的秘密。该书引经据典,逐一论述,细致入微的为你还原那一桩桩一件件的历史事件与场景,揭开历史背后的诸多谜团。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当下的人无法去亲眼证实的事情。当下之人研究历史,只能是根据历史所留下的史料以及蛛丝马迹来,以今天的视角来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是非功过任君评说,至于是否能够还原于真相还真的是不好说的。

  不过此书的作者是专供唐史多年的优秀学者,其所采用的史料无不精较细考,所持治学态度也是严细认真,这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感受的到。加上大家小书求精不求量的编书原则,喜欢唐史研究的读者实在是不应该错过此书的。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四):大唐,知多少

  上学时,历史学得一般般,到现在还记得初中时,经常被老师提问甚至还打过手板,高中时也理解不到学习历史的意义;如今,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以及年龄的增长,对历史知识学习有了新的看法和见解,历史,不是单单地知晓当时的人和事,对个人而言,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分析、总结各种经验并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对国家而言,历史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一个国家、民族日积月累形成的无价瑰宝。

  其中大唐帝国,我们都不陌生,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大家都略知一二,但说到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统治者的治国策略等等,我是不知道了。最近,阅读了大家小书系列中汪篯先生所著的《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感慨颇多。

  汪篯先生师从陈寅恪研究隋唐史,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书中说“凡是受过他的教诲的青年,都深切怀念这位青年人的良师益友”,年仅五十就与世长辞,着实让人惋惜、痛惜。

  这本《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的装帧非常简朴,触摸起来也非常有质感,灰色的封面上只有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的信息,没有任何修饰的图画,俭朴归真。

  再说内容,而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内容知识量真是大的惊人,八个部分内容道尽了唐氏初起至兴旺之时,读到最后,让读者有种意犹未尽之感。为了让大家深刻了解唐王朝的发展历程,汪先生向大家讲述了唐氏崛起的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唐太宗时期的治世之道;唐高宗时期王武二后废立之争对日后的影响;唐玄宗时期对皇位的政策及军队统帅管理等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了解唐朝、走近唐朝。

  曾经看过一本书的腰封上,有一段某人对于本书的评价,原文我就不复述了,大意就是,现代人不喜读史书,原因是史学家们文章写的不好,不够通俗导致大家不愿意看,把不愿意读史书的原因推到史学家身上了,推这本书也不能否定其他史书作者吧~似乎有点跑题了,言归正传,虽然我文学能力有限、理解能力有限,上学时古文学习不精,但汪先生这本书中引用的古文还有他写的文字,我大抵都是能看懂的。汪先生还进行了大量的史书对比,帮助读者确定某段历史、某个人物经历等等是否真实可考等,真得很用心。

  虽然唐朝时间距离我们很远,但所幸,有这些古书存留,有这些史学家为我们解读,让我们走近这些朝代、了解这些朝代。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五):你所未见过的唐朝

  《唐王朝的崛起和兴盛》作者王篯先生一生主要从事隋唐史的研究,书中的事件都是先生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得出的看法。而不是一知半解的人典章制度没有弄清楚,时间、事实也没有搞清楚就写文章。他认为,对中国古代史研究来说,考据是一种基本功,但不要停留在考据上,更不要为了考据而考据。因为考据、考证材料,这在历史研究上还只是处于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的阶段,即对历史发展过程认识的初级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史料,这才进到高级阶段。最后要进行全面综合,才能得出规律性结论。

  我非常羡慕佩服先生这种从一而终钻研的匠人精神。因为这是需要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去钻一方面,这种心在现在这个消息爆炸社会是比较稀少的。

  言归正传,本书主要针对唐王朝八大领域进行探讨,详见如下:

  一、唐室之克定关中

  二、唐初之骑兵

  三、唐太宗之拔擢山东微族与各集团人士之并进

  四、唐太宗树立新门阀的意图

  五、唐高宗王武二后废立之争

  六、唐玄宗安定皇位的政策和姚崇的关系

  七、唐玄宗时期之禁兵及其统帅

  八、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

  对于第四章,唐太宗树立新门阀的意图,作者从唐太宗用人方面屡次提到唯才政策揭开帷幕。在讨论完唐太宗唯才七例后,暂列其中一例,如下:

  贞观元年,有人请将秦府旧兵尽授武职,并追入宿卫。太宗答曰:“唯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按理推想,用人唯才与以门第为标准,常常是争锋相对的,但太宗却都是拿才行和勋旧来比照说的。紧接着从杨隋、李唐承袭北周的系统来切入,揭开北周的系统。层层递进,最后揭开太宗树立新族阀政策的意图,与孝文帝所施行之氏族政策的相似性:一、欲凭借政治地位以提高其社会地位。二、修《氏族志》,将本身隶属之集团的地位加以提高。三、用通婚之政策,以巩固本身所隶属之集团。

  作者单单就这一章,便考证了《贞观政要》、《唐会要》、《旧唐书》、《通鉴》、《通典》、《隋书》、《周书》、《太平广记》、《新唐书》、《张说之文集》、《元和姓纂》、《北史》、《金石萃编》等,具体到卷几哪章,实在是佩服至极。而整个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也在文字中逐一展开,让你看完了解了那个学术性极强的唐朝,你所未见过的那个唐朝。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六):初唐及盛唐之要义

  文/赵客

  唐代因其繁盛的经济和开放的文化,受到诸多历史学家和爱好者的垂青。“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陈寅恪先生一声致力于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之中也多有建树,如专攻魏晋南北朝史的周一良,和从事隋唐史研究的汪篯。汪篯曾经是陈寅恪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也是他的工作助手,长于数学,曾经帮助陈先生撰写《元白诗笺证稿》。

  1953年,历史研究委员会欲请身在广州的陈寅恪北上,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第二研究所的所长。作为学生和助手的汪篯主动请缨,愿去说服老师。可是两人话不投机,据说汪篯以一种“教训开导”的口吻对陈寅恪进行劝导,引得老师大怒,将其从此逐出门墙,不再承认这个学生。

  虽然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与老师分道扬镳,但汪篯在治史时依然秉承着老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惜汪篯在文革刚开始时就收到冲击,含恨自杀身亡,身后的文稿札记大部分佚失,今日所见《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采其关于唐代的经典论文而收录。

  隋末群雄四起,李唐起于山西太原,刘武周占据晋阳北伊突厥,李密屯兵于瓦岗,王世充自立于洛阳。唐高祖李渊如何在纷争乱世能击败诸多对手而建立起唐王朝,汪篯先生以《唐室之克定关中》和《唐初之骑兵》两文进行了简单梳理。这两篇论文估计成文较早,模仿陈寅恪先生的写作形式,大篇幅引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起居录》等史料原文,以“篯案”讲述解释自己的观点,对普通读者而言略微艰涩。

  李唐的帝王们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需求,在巩固自己所在的关陇集团同时,多管齐下。当关陇集团尾大不掉、威胁到帝王的权力之时,又联合其他的微族及士族,通过通婚、擢升等手段,行有利于己之事。如高宗废立皇后,玄宗打压有功之臣,背后都和集团利益、士族门阀脱不开关系。

  汪篯先生文中的很多历史观点,现在已经成为常识。但此八篇文章已足可见汪氏治学之功力,可惜汪氏离世太早,否则多年后众多史料的发掘,将对汪氏的隋唐史研究大有裨益。造化弄人,不知陈汪二位先生地下相见,是否会另有一番感慨。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七):人永远是最关键的中枢

  汪篯先生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师从陈寅恪先生。他的老师陈寅恪先生是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大师,先生的严谨与敏锐的独到之处,对汪篯先生有很深的影响。这部《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很可看到汪先生深厚的治学学养和扎实的历史功底,也可让读者感受到真正史学著作的独特吸引力。

  汪篯先生与时俱进的学术研究观点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亦是深远的,汪篯先生也从不囿于自己或前人固定的看法,努力还原历史真相,“所用史料无不细加考校,从无信手拈来、滥事引用之处”,从史学资料的对比中将历史本质完整再现,严格的经得起循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把握历史,这些都是读者应该从汪篯先生的《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里体悟到的学术功力和底蕴。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全书分为八讲,从唐室之克定关中,至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终。八讲的内容,带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宏图之中。唐王朝兴起于兴陇之地,地利致物资丰饶,拥有坚实的经济支柱;人和包括妻族、夫族、母族、父族、友族的鼎力相助,终形成世家关陇集团,成为问鼎九州的超然力量。

  以武夺天下,以文治天下。创朝之初,军事力量的强弱往往决定一个政权能否长久,霸业大成靠的是智勇双全的肖尚武之力。汪篯先生选用史料《隋书》《新唐书》《周书》《张说之文集、陇右监牧颂德碑》等诸多史学文献验证唐将善用骑兵克敌制胜,建功立业。有强大的武力装备,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益一致的关陇集团和士家大族的鼎力支持,有唐太宗的任人唯贤的政治魄力,诸多因素成就唐朝初期开明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深得人心,拥有文武之才的人士总有改变自己现状的时机。封建朝代拥有绝对权力的最高统治者所起的历史作用绝不能小觑,唐太宗做为从各种残酷斗争里幸存下来的人中佼佼者,无疑是整个历史进程的强有力的推动者。汪篯先生本着让历史尽可能真实还原的治学态度,对唐王朝的各阶段大事件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

  《唐高宗王武二后废立之争》不偏不颇,让尘封的历史真相鲜活的再现于读者眼前。千秋功业一念间,人永远是最关键的中枢。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至没落,均脱离不了最关键的人心。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八):治史如汪篯先生,必有所成

  历史给人的最迷人之处就在于,虽然都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人和事,却能够给后来者以某种启迪和借鉴。正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首句所说的:“幸福的家庭全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历史其实也如此。凡是能够从历史中有所体会的,就总是能够活得更加自如一些;而凡是不把历史当作一回事,梦想着自己可以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混得更好也终究是要还的。譬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最强盛的英过于两个时代,一则秦汉,一则隋唐,所以今天华夏族称为“汉族”,而海外多有“唐人街”。有唐一代,凡22代、289年,不仅在秦以来各个统一王朝中存在年代能够独占鳌头,而且过程更为坎坷:如果把它的过程画成一条曲线,看上去就相对复杂一些——其他王朝,从建立到最后灭亡,多半都呈现一条抛物线的形状;唐朝却自有几度兴盛。

  对于唐朝之所以能够在隋末起义诸雄中脱颖而出,并在刀光剑影的“玄武门之变”后相继迎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唐宪宗时一度回光返照,即使是期间经历了武周统治与安史之乱,却能够屹立不倒,其中的奥秘何在?曾师从陈寅恪的中国当代历史学家汪篯先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在《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一书中,通过八篇论证严密、句句珠玑的文章,从唐朝克定关中一举奠定唐王朝最终成功之基础的重要性,到唐太宗不断巩固唐朝基础以及高宗(武周)、玄宗时唐朝最终迎来最强盛时期,对前说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坚持,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之所以能够在老生常谈中“谱出新曲”,就在于汪篯先生在师从陈寅恪先生时,习得了他的观察问题的异常敏锐,“往往能从常人所忽略的细微之处发现能说明重大现象的契机”;而且也正如陈寅恪先生一样,汪篯先生同样做到了治学严谨,考证力求严丝合缝,“所用史料无不细加考校,从无信手拈来、滥事引用之处”。这样一种精神,凡有志于研究学问、做一番大事业的有志者,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用于指导自己。只要肯勤于实践,终究会学有所成。

  人们对于历史,常常冠之以“重重迷雾”之说。就是因为历史终究是人来写的历史,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比如对于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为什么会发生,今人从历史中看到的是,秦王李世民战功卓著、礼贤下士,别人家的俊才最终能够多为他所用——李靖、程咬金、秦书宝以及后来的魏征都可以作为例子——他作为一代皇帝确实也足称合格;但另一方面,李建成真的就如《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记载的那样,是一个胸无大志、整天打猎泡妞的公子哥吗?!当然不是。甚至对于李渊的评价,也未必就真如印象中那样,他起事是因为儿子和部下的催促,得到天下也完全是坐享其成!历史在给了人们一方面的时候,其实也在显示着自己的另一方面甚至更多方面。历史绝不是看上去的那样,而是充满了复杂性;要想找到真相,确实需要勇敢地穿越“重重迷雾”,才有可能接近最终事实……

  而唐朝从建立到最终迎来“开元盛世”,走过的确实是一条不平凡的路。围绕唐朝的骑兵、门阀、禁军、吏治等问题,汪篯先生仔细探究了唐朝崛起与兴盛的原因——也似乎是在无声地告诉每一个读者:看,这样来做学问才有可能做出成绩!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九):择官用人的A与B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十):武则天不只是扳倒了王皇后,还扳倒了王皇后背后的关陇集团

  公众所熟悉的盛唐,往往是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文人墨客,饮酒赋诗,尽显风流,四夷来朝,唯一女皇,帝王爱情,整个大唐是富饶、开放、浪漫的。

  当人们在茶余饭后拿唐朝的宫廷琐事当消遣的时候,很少会深入了解这些宫闱轶事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实,很多大众眼中的娱乐事件,背后都有着更深的联系。汪篯先生在《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一书中收录了唐史研究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就揭示出盛唐背后的政治逻辑。

  比如武则天和王皇后的后位之争,多数文学作品都把重点放在后妃争宠和人物的描摹上,或褒或贬,各有看法。

  从历史资料上看,王皇后是西魏大将王思政的玄孙女,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又是王皇后的从祖母,王皇后的母家柳氏跟唐室也有亲戚关系。可以说,王皇后的父母两方都来自关陇集团,家世了得。

  武则天的家世怎么样呢?她的父亲武士彟只是个木材商人,靠着家境殷实才跟权贵攀上了一点关系,母亲杨氏的家族虽然属于关陇集团,但地位并不是很高。

  跟王皇后相比,武则天实在是地位寒微,家族势力相差太远。那么,武则天如果要彻底打败王皇后、站稳脚跟,光对付王皇后一个人是没用的,必须把王皇后背后的关陇集团一起扳倒才行。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很快把褚遂良、长孙无忌这几个核心人物除掉。于是,关陇集团就在高宗时代逐渐失势了。

  那说了半天,这个关陇集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李唐家族就是关陇集团最重要的核心。从隋朝末年李家在太原起事到高宗时代,关陇集团一直是李唐政治势力的基础。李家依靠关陇集团的鼎力支持,取代隋朝建立大唐。而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恰恰击垮了这个集团。这对李家是沉重的打击。

  武则天推倒了李唐的统治集团,又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再加上唐太宗和其子两代都出现过兄弟相残、太子之争的阴影,这让唐朝中期的政治环境剧烈动荡。有了这些先例,那些皇子、外戚、公主、皇后都觉得自己有机会,都起了夺权之心。

  从武则天的统治被推翻,到唐玄宗即位,八年半的时间里,皇帝换了四个,政变发生了七次,极度不稳定。可是玄宗已经没有关陇集团可以依赖了。怎么办呢?他牢牢掌握了身边的禁军。玄宗是依靠禁军的力量即位的,禁军的头领被封为龙武将军,所以称拥戴玄宗即位的禁军将领们为龙武功臣。

  为了防止其他人效仿自己的成功模式,玄宗对龙武功臣非常慎重,赏赐丰厚,同时惧怕他们的势力脱离掌控,所以严加防范。当他发觉龙武功臣王毛仲的野心过于膨胀的时候,及时把王毛仲及其党羽消灭掉。好在玄宗并没有牵连太广,保存了禁军的可用人才,而且始终没有把禁军的权力交给宦官,确保了皇位的稳固。

  李唐依靠武力打下江山,新晋贵族多数都是军阀世家,显“贵”,但没什么文化底蕴,不“清”。什么是“清”呢?就是文化上受人尊崇的社会地位。当时社会上更看重“清”而不是“贵”。山东士族地位很高,对李唐新贵很不屑,这让太宗很不满。

  为了抬高新贵的地位,太宗一方面重修《氏族志》,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高和巩固世家的地位,树立新门阀。另一方面,为了打击山东士族,不跟山东的高门合作,同时又要拉拢和安抚山东地方势力,所以就积极提拔出身山东微族的子弟当宰相。太宗执政二十三年,一共有二十八任宰相,除六人是高祖旧相之外,其余二十二任宰相,有十一位是山东人,占了一半,而且大多出自山东微族。这足以看出太宗的用意。

  把唐朝的许多事情联系起来看,很多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在其背后有着深层的内在逻辑,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汪篯先生分析了唐朝崛起和兴盛的内在原因。这种方法可以借鉴到所有历史问题中去。

  2018.09.07雾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