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是一本由李长之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6-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的故事》精选点评:
●文字简单易懂,无阅读门槛。孔子的一生在读过本书后渐渐浮现于眼前。是平凡人,是伟大的一生。
●让娃精读的小书。在学《论语》前,先了解孔子生平,去了解孔子是如何成为“孔子”。
●讀完最後一章,孔子的形象才真正落到地面上來,才覺得他是個親切可感的人,是師尊和長者。他謙遜清高,通曉世故人情,又善待世間萬物;他以仁厚的心腸面對身處的時代,他不是「儒家」和「道統」,他就是尼山腳下一個天真的大個子。當《論語》的句段以尋常白話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久別重逢之感油然心生,讓人感受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敘事魅力。而在最後,長之先生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我們一定要避免個人崇拜。這不只因為個人崇拜是不應該的,是會產生毛病的,而且因為誇大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首先是不合乎事實的,是不科學的。……絕不能把孔子當做奇跡!
●语多浅近,了解孔子生平和论语的入门书。
● 孔子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周游列国十四年,最困难的时候,厄于陈蔡,食不果腹,可自己的政治理想还是得不到实现。最后专注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同时著《春秋》,整理《诗经》等,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推荐大家读李长之先生的这本《孔子的故事》,通俗易懂,而又严谨选用史料!
●只看论语读不懂孔子,这本书的宝贵之处在于将孔子的许多话还原到具体情境中,我看了才明白有些话为何而说;孔子的弟子形象也丰满了起来。 孔子值得学习,单是他对学习的热衷态度就足以让我佩服了。
●史料有什么就写什么,没有随意发挥,也难写。
●浅显易懂的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的一些思想。
●可以作为《论语》的配套读物来读
●关于孔子生平的历史记录很少,作者整理了有限的资料,概略讲述了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叙述严谨,很好读。对孔子的评价,客观。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一):圣人也是人
对于孔子的最初了解,来自于初中课本上的《论语》二则。当时老师让我们所背的有关于孔子的介绍中是这样说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当时对于孔子的感觉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跟课本中所出现的需要背诵的其他古文的作者柳宗元、范仲淹的认识是差不多的。后来慢慢再接触到一些历史内容,才知道原来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竟是如此之高。近些年来各种国学讲座风气,人们对于孔子的尊崇越发强烈起来。也难怪,这世上能够被称作是圣人的能有几个呢?一提起圣人二字,恐怕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第一时间的想到孔子。
总觉的人一旦担上了“圣”这个字眼,就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感觉,但是这两天读了李长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之后,对于孔子又有了一种新的感觉。
不同于那些根据孔子的思想理论来解读分析实际现状的书书籍,这就是一本通俗讲解孔子生平的书籍。不过作者并没有因此而随性的去杜撰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相反,此书在史料的参考和借鉴中还是很具有严肃性的。所有的内容几乎都是有史料出处的。这本书的脚注居然多达二百余条,而这本薄薄的小书不过只有一百多页而已,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翻阅完毕。
在此书中,我们几乎可以看的到孔子一生中所有的重要经历。他的童年成长,他遭遇挫折后的义无反顾前行,他在诸国中的政治生涯,他对于教育的循循善诱与一生坚持以及他与众多弟子的故事。
读此书感觉作者并没有将孔子完全的神圣化,也没有抱着完全批判的态度去诋毁他。作者尽量客观的去讲述了孔子的故事。在作者的讲述中让人感觉这位孔圣人也是一个人,一个如同你我一样有喜怒哀乐的人。也会有人情的温暖,也会为政治失意而惆怅,当危险来临时也会感觉到胆怯,被人误解时也会急的恨不得跳起脚来赌咒发誓。
圣人也是人,这样的孔子让人感觉更加亲切,也更加真实一些。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二):认识孔圣人
大家知道孔子被世人尊乐为孔圣人,是中国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博学者、伟大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四海内外对孔子多少有些耳闻,对他的故事也略知一二,我对孔子详细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巨细故事还是通过《孔子的这故事》这本书才有了深入的认识。
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李长之老先生在《孔子的故事》这本书里给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让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李老先生对孔子研究得很深,他在写孔子的故事里我们会看出老先生治学的严谨,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做得有根有据,引经据典都是一丝不苟的,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在书中写到的孔子的典故不仅有出处,而且还在每页的下方做了脚注,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依据脚注再查找文典、延伸阅读。而孔老先生在《孔子的故事》这本书里讲述的孔子的故事都是现代文,通俗易懂,故事不失趣味,生动的讲述方式深深地吸引我们。如果孩子对孔子的生平阅历也感兴趣,这本书亦不失为了解孔子的启蒙读物,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它写得很全面,从孔子的身世、幼年的生活写起,写到他成长中的挫折磨难,还有他是如何开创教育事业的,他人生的起起伏伏和他留给世人的著作等。
李长之老先生在孔子的这些故事时,并非长篇大论,而是以一篇篇短文的形式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向我们展现孔子杰出的或鲜为人知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为人处事、进取、治学,还有他的外交、谋略,再广而延伸至他的个人思想和儒家文化从根本出发的影响力。
世间如孔圣人这般的佼佼者少之又少,从他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伟大人物的不凡,与他们的奋进是、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孔子还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从他和老子会见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孔子虚心求知的优点,正因为此,当时比他经验阅历更丰富、学识更广博的老子才会深深地器重他,孔子也尊敬老子,说他像龙一样。
孔子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发光点,读他的故事,读他的著作,我们正是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看世界。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三):全面解读孔夫子---评《孔子的故事》
提及孔老夫子,我想大家都对这个享誉海内外得名字并不陌生。哪怕是时下牙牙学语的孩童,雨来越多得家长早就未雨绸缪地教会孩子们背诵朗朗上口的与孔父子紧密关联的《论语》片段。
自小饱受儒家学派的熏陶;诵读学习《论语》的经典;感受浩瀚华夏传统文化的陶冶,我想很多的人应该会和我一样希望对孔子有进一步深入得了解认知。“斯人虽已是,千古留遗风”。只有深入的了解,我觉得自己才能全方位地取把握儒家的思想精髓。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中的《孔子的故事》一册别开生面地开辟了全新的解读模式。从读作者深入浅出剖析下的故事解读,身为读者的我从孔子的生活故事中提炼和捕捉到孔子思想的精髓,见证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直观的孔夫子。
相较于我以往通过读《论语》和简单的孔子生平见解了解孔子,大家小书的这本《孔子的故事》虽然很多的内容提炼出自于很多关于孔子作品的概况,但是经由着作者严谨的分析解读引领读者更看到了别样的孔子故事。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经由这些精炼的小故事加深对孔子的了解。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在挫折中前进;教育视野的开端;孔子和老子的会见----毫无疑问的是,书中的故事开启着别样的认识孔子的阅读之旅。孔子已经超脱于我们常规印象中“之乎者也”的代名词。我觉得这里更生动地篆刻着一位有自己独特人生经历的伟人。他的成长,他的历练,他的成就并非一蹴即成。相反的是,我更感受到了“时势造英雄”的那般旷远之情。一个人的经历其实某种程度上造就着他未来的人生之路。对于孔子而言,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有经历背景的人物。经由故事的解说,我觉得看这本孔子介绍的读本时更充满了趣味性。不是枯燥呆板地自己去剖析和推敲孔子这位老学者的方方面面,而是我可以轻易地站在作者的解析中去触碰圣人孔老夫子的个性棱角。也许其中会或多或少地夹杂着某些作者的理解,但是我作为一名并不真正了解孔子的读者却觉得这般的文字分享更容易被我接受。毕竟,我更乐于再高人支招中来见证一个生动立体形象的孔夫子。
举例而言,书中有一个章节就是专门介绍孔子的教育方法的。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源自于很多古籍中关于孔子教学方式方法的内容通过当下我们可以读懂语句,以假想下的故事情节涉及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描写。于是乎,我们可以读到孔夫子对子路和冉有因材施教的小故事。借由着这些被润色后的小故事,孔夫子的教学特色也更加生动立体了。
通过故事,全面了解孔夫子。《孔子的故事》带领着我们走近这位对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圣人孔夫子。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四):孔子的故事
如果从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人物中选取一位影响力最大,范围又最广的人,我想多数人会选择孔子吧。因为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而且将这种精神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里。可是要说到这位大人物的生平,却又大多知之不详,这在我们这个擅于记录的民族来说,真是件不寻常的事呢。
这可能源于两点原因,一是年深日久,毕竟孔子生活在距今两千余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二是由于孔子是一位谦逊的长者,即使在人们夸赞他的时候,他也只会承认自己只会六艺之中最简单的技能——赶车来应答。所以关于孔子的思想与学说被历代人们无数次地解读,但是想要讲述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故事却并非那么容易,所以这本《孔子的故事》才尤显珍贵。这珍贵由于作者李长之对于传主的深入研究,也在于他对于孔子的客观分析以及他的历史观念,还在于他擅于从作品中体会风格与探究人物性格。所以这本《孔子的故事》不是一本简单的通俗读物,而是作者基于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深入了解、信息整合之后的再输出,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的考据与历史观念,这从书中引用的文献与注解中就可一窥端倪。
这部作品写作集中在孔子的生活中,按照他的生活轨迹讲述了他的祖上与童年,他的成长与磨难,他一生的求学与生活,还有他的死亡。文字记述流畅而亲切,既具备文字之美,也能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意境。这些由于孔子生平材料的细碎与稀少而显得尤为困难,而作者用自己的历史眼光与大胆的推理,将孔子的生平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他的热爱音乐,他的孜孜不倦,他的亲切与谦逊,他对徒弟的因材施教,他对于国与民的关心。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同时作者对于孔子本人的分析也非常客观,既将他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中做出评价,也对他的政治理念与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分析。孔子的思想在其所处的年代中,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是有其先进性的,但是也有时代的局限性。而将他的优缺点区分开来看待,就像作者所说:“好的不完全是好,坏的也不完全是坏”,这在成书的那个年代,显得尤其珍贵。
孔子历来是众说纷纭的人物,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想大多数读者是会体会到,孔子就是孔子而已,他就是他自己,后世敬仰他,将他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衍生出各种学说与不同的解释,这与他有关,却又不完全与他相关,人类都有师古之情,每次文化遭遇变革的时期,总是回到古代的思想中去找寻慰藉,而这个过程,并不是孔子所能左右的。这本书帮助读者将目光拉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让我们单纯地看到那个时代,单纯地看到孔子其人。看到在那个年代孔子学术思想的先进性,也看到了他做为一位思想家的熠熠光辉。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此书于1954年写毕,1956年出版。从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至五十年代,孔子日益被时人误解,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写孔子,李长之选择以孔子的生活为切入点,“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么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力图矫正孔子在当时的形象。
“李长之的人格和精神自然也受到了孔子的浸润濡染。反映在文学批评上是他一再强调批评精神和批评家的人格,‘伟大的批评家,眼光是锐利的,同时,感情是热烈的。因为锐利,他见到大处,他探到根本,因为热烈,他最不能忘怀的,乃是人类。他可以不顾一切,为的真理,为的工作,为的使命,这是艺术家的人格,同时也是批评家的人格’(《论伟大的批评家和文学批评史》,见《批评精神》,南方印书馆,1942年)。反映在其人格精神上则是他一贯的坚持疾愚妄和刚直不阿。李长之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里又被打成牛鬼蛇神,但他没有消沉屈服,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和独立的观点。”
梗概:
孔子生于春秋中叶,时值诸侯混战、社会上下阶层流动、“士”阶层崛起。孔子的父亲是鲁国一小武官,力气很大;其母嫁给其父时不合礼制,遭受奚落,孔子因此早熟,熟悉人情冷暖。
公元前517年在齐国(齐景公)展开政治活动,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节俭。晏婴反对,认为孔子渴望恢复的周礼太过繁琐。齐景公没有采纳孔子的意见,孔子在齐国待了三年,后离开(39岁)。另: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识肉味。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岁,在鲁国当中都宰(首都市长),升司空(管建设工程的首长后),后升司寇(管司法方面的首长)。后与齐国外交(夹谷之会),胜利。
齐国恐惧日益强大的鲁国,便离间孔子和鲁定公、贵族季恒子,送去美女和车马,使之沉溺歌舞之中。季恒子原本就与孔子不和,只是想借他之手打压公山不狃。贵族孟氏也因拆墙问题与孔子不和。于是辞职,离开鲁国。(公元前497年,孔子50岁)
前往卫国,但卫灵公不信任孔子,孔子后离开。在匡城(被卫灵公驱逐的卫国贵族所占)被拘留,公良孺率众战斗。后听说晋国当权者赵简子诛杀贤才而放弃去晋国。又返回卫国,住了三年。(蘧伯玉家)卫灵公的妃子:南子。因卫国的王位之争而离开。路过宋国,与宋国司马有矛盾,快去逃出。
公元前492年,到了陈国,住三年。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攻陈,楚国助陈进行反攻,陈国陷于混乱状态。孔子前往楚国(楚昭王),从陈国到楚国,中间要经过一些吴、楚两国所争夺着的小国,其中之一是蔡国,孔子要从陈国到楚国去,就必须经过负函。负函在名义上也算属于蔡国。从宛丘到负函这一段路上,正是吴楚交兵的地带。孔子被困,讲诵弦歌声不绝。(63岁)孔子进退不得,又返回卫国。冉有被鲁国请去。(孔子65岁)公元前484年,(68岁)孔子被请回鲁国,在外奔波十四年矣,季康子执政。
孔子69岁,儿孔鲤死(其儿为子思),后颜渊死。公元前479年,孔子病,后死,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