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此刻的拥抱》是一本由丁丁张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一):写得真好
写得真好,来北京十几年了,小白和小周就像几年前的自己和十几年前的自己,在种种人际交往中蔓延对这个城市的爱恨纠葛,在细碎微末里刻下青春与成长的代价收获。
谢谢小说带来几个小时的美好陪伴,合上最后一页,坐在家中,望着远处晚霞和西山轮廓,有小猫团在腿旁熟睡。暮然回首,已然2020年了,请活在当下,拥抱只在此刻的生活。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二):如果可以,我们好好拥抱。
每一个拥抱都值得我们去珍惜怀念。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周达雨和白树槿两种截然不同的女生,周达雨温顺亲和,白树槿坚强干练,但她们都是想让自己变得不一样的北漂女孩。她们想要不一样的人生,看不一样的世界,这是许多北漂女孩的代表,她们离开自己的庇护地,或柔弱或坚强用自己的方式与命运抵抗。在书中说北京这个地方充满了公平的原则和等价交换。相比于人情世故这里有更多只要你有能力就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所以尽管我们在这里一无所有,但也会在这里收获幸福。我们感谢所有的虚惊一场,得到或失去,它们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活还在继续,故事未完待续。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三):不断的寻找,不断获得,不断失去,拥抱此刻
不同的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想法,总会有一些人会去不断的寻找着自己的内心想要得到的东西,也是一个对自己内心探寻的过程。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都来到北京,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梦想,每个人也不知道自己走的路对还是错,就像故事的最后祁总觉得那样,可能年轻时候就该奋不顾身的去结婚的。
在这个小说里面,几个女主角都在不同的年龄来到了北京,也在不同的时间段里面经历了不同的任何事情,总归来说总是没有碰到和自己合适的人,爱情也只是在不断期待中逐渐的失去,全篇看下来是无尽的失望与迷茫。
最后给我的感觉就是,还是回归到书本的标记,最好是能够享受当下能够享受的拥抱吧,然后更多的去奋不顾身一点,这样才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四):只在此刻的拥抱
买了书放了很久没看,直到电影都出了才决定赶紧读完书再去看电影,加上这本一共入了作者三本书,对作者的风格大致熟悉。围绕两个女生周达雨和白树槿展开,周达雨抱着青春就要拼搏的心态去了北京,一个我也很想去的地方,遇见了小白,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看到后来发现其实在经历不断增长后越来越有共通点。只在此刻的拥抱,更多的意义在于成熟女性给予的人生点拨与温暖,男性的形象则多是最后逃避,有的时候一段感情没有结局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本书以她们的故事述说着重要的是知道你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道理,让我们在爱情中不要迷失自己,明确自己的位置,有一定启示作用,但在写作上有时不免铺垫太多而后文中的叙写却达不到铺垫中所渲染的效果,雷声大雨点小,故事性上,男性与女性的分界太明显,男性角色相似,女性角色亦相似,过多地勾画爱情的虚无实际也是作者心中对爱情的看法。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五):因为年轻,所以无惧无畏
周达雨下定决心去北京的时候,我佩服她的勇气,所走就走,大概是因为年轻吧。在她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我从13岁就离开家,到离家有点远的地方上初中,19岁到成都上大学,这之中经历了好多,一个人吃饭,一个坐公交挤地铁,一个人冒冒失失的提着行李箱在成都挤地铁,一个人去医院,一个人做很多事情,我感受的孤独可能远不及周达雨和白树槿,但是在陌生城市成长,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看小说喜欢脑补场景,周达雨第一次到北京去找朋友的时候,第一次在北京找到工作的时候,去健身房打工的时候,那种不屈服不认输的劲儿,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每个荒芜的日子里,我们都需要互相安慰,拥抱,十一个意味深长的拥抱,仿佛就是在陌生城市生活的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不敢告诉父母自己过得不好,没吃饭要说吃了,吃的泡面要说吃的牛肉面,这些都是每个在外打拼的人的共鸣吧。我也想说走就走,不顾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奋斗去奔波去经历,自始至终都是因为勇气不够。因为年轻,所以穷的心安理得,因为年轻,所以敢想,因为年轻,所以必须要去承受。愿你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不说这本书里的爱情,是因为我真的不相信爱情。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六):在这里我只看到了自己
看完《只在此刻的拥抱》还是想写点什么。 我无法用我最近学到的解读文本的系统知识去分析评论这本书,只单纯的从一个读者角度,它无疑值得我一读,因为它成功的调动了我内心的“文艺气息”。 作家的美好和价值在于可以说出常人无法描述的情感,我们且称它共鸣,文章中的经历我都没有,可文章中每一个人的成长感受我都刻骨铭心,在感情上有共鸣,那么情节和故事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探讨一座城市对一些平凡人物的改变很有必要,或者说北京只是一个缩影,还有很多个周达雨,无数个白树瑾,他们在自己的轨迹里过着或喜或悲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里明白时间流逝,岁月变化教会自己的不是如何获得更多爱,而是如何爱,以及怎样更了解自己。我想我觉得它值得一看的原因是我在这里看见了曾经那个没有自我的我。 失去和得到都是人生的常态,不妨大胆一些。“人生是守恒的,你爱过的人,喝过的酒,都是有数的,年轻时没碰到,长大一点还是会碰到”所以你要明白你是谁,这比遇到谁有意义的多! 2019/5/10 From:花花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七):0395.愿新年更好——丁丁张《只在此刻的拥抱》
又是一本北京的故事,电影《亲爱的新年好》原著小说。
虽然压根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一句“新年好”,总是直击人心。那背后,是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尤其是在北京冬天的衬托下,是熙熙攘攘背后的冷冷清清。
北京安之若素,你来你走,都未曾改变。
它不失威仪,任人遨游般宽厚,也不失凛冽,让人知道生活远比想象中艰难和孤独,又比想象中可以得到更多馈赠。
每个人其实都是“北漂”。“它”不局限于北京,而是我们面对的任何一个离开家乡后的新城市,甚至就是我们愈来愈陌生的家乡。
在这里寻找梦想的出路,找到暂时的爱情,承受由秋到冬般明晰的断裂,没停歇地面对爱情和生活的真相。
但大多数时候不都这样吗?我们都在说着不知道怎么办时,甩出下一张牌。
长大是一个忘掉脸红的过程,长大也是一个学会不追问的过程。长大教会我们的事,不是如何获得更多的爱,而是如何爱别人,以及怎样更了解自己。
人生,就是个落子无悔的大段子。勇于承认情感和人的变化,承认世界的无声运转和基本不变,就可以过得更好一些。
我们一路向北。
自由又迷茫。
愿新年更好。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八):你还拥有拥抱的能力嘛?
其实我问的是“你还拥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嘛。”
是不是在冗杂、忙碌甚至无聊生活消磨下,我们不再心潮澎湃,也不会再有红着脸躲避的尴尬场面,心里的小鹿也不再乱撞,爱情、梦想和改变世界这些壮观的词语终会沉到水底,不再想起。
《只在此刻的拥抱》不仅仅是几个北漂的年轻人在北京受到的折腾,而是每一个离乡背井在异乡求存的人都会有的经历和感触。
小县城的人去了省城,省城的人去了帝都魔都,北上广的漂洋过海,所有的所有远离故乡,想再走一点,再远一点的年轻人,山穷水尽的年轻人,一潭死水的年轻人都在打碎自己,再拼起自己。
书中的六个年轻人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没有青春剧里的狗血,每个人的小心翼翼,和突如而来的失望和那一次次的小确幸让我隐隐觉得似曾相识,对,就是《请回答1988》,每一个主角都像我们自己,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爱情来临时的惴惴不安,还有不得不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消磨,反而让我们生出了一阵亲近和温暖。
北京,实在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它,如果有,那就只能是——厚重;它宽广到可以容纳任何人,从精英分子、先锋艺术到贩夫走卒;它又狭窄到给每个心怀梦想和希望的年轻人一记耳光,让你知道生活的艰难。但它还是给了每一个想要北漂的人们一个念想,它意味着诸多的可能性,当然,也可能只是可能。
当所有的主角拼尽全力去拥抱生活,拥抱工作,拥抱爱情,还会不如意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浮起那个“如果当初没有来北京,会是怎样之类云云”的念头?
我想,如果你还能被拥抱,还愿意去拥抱,那快啊!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九):无题/元宵
因为在上海工作度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日子,但认识了非常非常好的朋友,也遇到了非常非常喜欢的人,不过都过去了,也就不提了。
后来快新年了,回了成都,因为遇上了很多事,突如其来,防不胜防无法解决痛苦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如潮水涌向我。同样非常艰难,但也认识了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朋友。不管干嘛,我都是交到朋友最少的人,但都交到了真的很好很好的朋友。
我们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可能是刚从上海回成都的原因,也可能是经历的太多,伤心事太多,积攒的难过太多。在电影院无声痛苦,我和朋友坐在最后一排,只有我们俩,我们最后一个走,那天很难过,但是那天的确是我们在经过很多艰难生活变好后的唯一一个消遣去看电影。结果哭到头晕脑胀。
出电影院还是白天,我们一路走,一路向前,朝着人少的地方一直走。
昨晚又重温了这部电影,可能是最近生活在家,很舒适,内心获得了很多平静。
大城市很好,它非常好。它永远都有一种魔力。因为在大城市里,不用依靠任何关系可以找到工作实现自我价值,不论多少岁依然可以期待爱情,在这里,随时都能重新开始。仿佛时光还长,青春无限,拥有爱与世界,它残酷也温暖。
我有朋友最近也还在北京,疫情下回不了家也出不了北京的门。在哪都不是家,人被搁在中间,到哪儿都像外地人。
不管怎么选择,有怎样的生活。依然会遇到很多很多麻烦,很多很多困难,会失去很多,但是,一定要记得,自己是谁。
向前走,不害怕,不能停下。
不管走到哪一步,也别丢了自己。
希望每个看到这段话的人新年快乐,元宵快乐,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十):我们终将一个人
也是放了挺久的一本书。刚出的时候就买了,后来李程远在微博做活动,我又得了一本,还是签名版。
看他写的上一本小说时,我认为他可能不是一个适合写故事的作家。但看了这一本,就觉得,或许他能成为这个时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这是一本让我心动的书。它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情节也算不上跌宕起伏,但就是在看的过程中,会让我怦然心动。我期待拥有,但同样害怕失去。很久之前,我写过一句话:难过都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却总是战战兢兢。看到她们得到,就开始担心她们失去。
一直都觉得,北京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它无限包容,却又极其苛刻。它装得下那么多人的梦想,让他们实现愿望,过上那种虽算不上功成名就,但至少充实热烈的生活。同时,又让另一些人或纸醉金迷,或灰头土脸,最终将其吞噬。
不想老生常谈,说一些还是家乡好或者应该勇敢走出去这样的话,这应该也不是这本书的主题。作者说这是一本送给那些背井离乡的人的书,我倒觉得范围定小了,它应该是送给所有的书——又丧又坚韧。是的,对不起,它并不温暖。故事里的相遇和别离都是匆匆的,一闪而过。看过之后,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世界太小了,一潭死水,无人进出。周达雨和白树槿,匆匆得到,又匆匆失去,无论第一次面对失去时有着怎样的心情,最终它都会变成很平常的事情。故事的最后,像开始时一样,她们仍旧是一个人,继续寻找、得到和失去。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想表达的——我们终究是一个人。哪怕我们有家人、朋友、爱人,我们也终究是一个人。这并不是一件悲伤的事。它极其平常。或者说,这是需要我们认清和面对的事实。
至于书名,既然“总会得到,终会失去”,那就,努力享受当下吧。
后记里作者说没给故事留下希望,我却愿意相信结尾的“我很想你”来自林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