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此刻的拥抱》是一本由丁丁张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一):遇见拥抱,遇见每一个你。
《只在此刻的拥抱》这本书的作者丁丁张,可以说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在人生的鼎盛时期拥有非常不错的事业和人生走向,但撇开这些现有的状态,反过来想,他也不过是当年浩浩荡荡的北漂队伍中,一个年轻人,北京对他来说是一个刚落脚的孤岛般的存在,尚不清楚自己在这座城市的位置,然后在这里经历四季的变迁,经历了一段“年轻的日子”,在这段充满爱情、梦想、更迭的压力的日子里不断成长。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彻底独立前,北京曾让我屏住呼吸,到游刃有余时,已经真的长大。”这是一本关于北漂的书,也是一本成长之书,在这本书里,你将会遇见人生中的一年四季,遇见11个意味深长的拥抱,遇见每一座城中的每一个你。
丁丁张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道“这是一本关于北漂的书,但“它”不仅仅局限于北京,几乎是你面对的任何一个离开家乡后的新城市。它是新人类们的伟大迁徙中,每个刚落脚的孤岛般的存在。”在这个人口攒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想每个人都会有离家去往一个新城市的经历,也有过孤岛般的日子,不论是学习、工作,或是恋爱,这本书也许会让你有所触动。作者也认为,“它”之为一本成长之书更为恰当,因为他将自己在那段“年轻的日子”里遇到的全部难题分给了书中的六个主人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和主人公一起手足无措,然后说着不知道怎么办时,甩出下一张牌,而每个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这段日子的人都能在这些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在故事里,跟着主人公一起成长,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这段故事,是我们终将经历的,而这些难题,也都是我们真真实实终将面对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故事的主人公,正因如此,它才得以深入人心,值得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文字读来和村上春树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犀利而简洁的文风和把玩孤独与无奈的态度,使得他们的文字从茫茫文海中脱颖而出,他们对待如此繁杂的世界的态度和在都市生活中的生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不谋而合。具体而言,这本书自序的开头,给人的感觉就很像《挪威的森林》的开篇,丰富的心理活动和游走的想象与环境描写交织,自然而然地进入,城市的空气既荒芜,又充斥着对生命意义与关联的思考,这样的文字很吸引人。再者,读他们的书就像在读自己,没有太多距离感,没有鸡汤式的教导,也没有太多的主流观点的介入,它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却有着开放的眼光和心态,他们对无数普通的读者,不外乎自己,敞开了大门,读者与作者的交流突破了屏障,畅通无阻,为素不相识的灵魂提供了心灵共鸣的场所。
“在这个孤独的城市里,拥抱珍贵且短暂,似乎仅供此刻。”在这个用尽全力,也可能失去的时代,饱含深情的拥抱固然是转瞬即逝,但正因如此,你才会想要记住相遇之初的美好,珍惜只在此刻的拥抱,这大概就是这座城市或者说是人心的微妙之处。当你慢慢成熟,也许会同意书中所说:“你并不罕有,但也绝不会被随意代替,珍惜与你相同和不同的人,平静对待那些想要的、不想要的经历,大概是生命赐予我们最好的事。”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二):用尽全力,即使终会失去
北京像一座巨大的围城,有人拼命想要挤进去,有人费尽力气要出去。对于前者来说,这里包容、开放,充满机会,是梦想与自由的沃土;对于后者来说,这里空气干燥常年雾霾,房价物价太高,人与人之间疏离冷漠,更重要的是,在这座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城市背后,多得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子。 二十三岁的文艺青年周达雨属于前者。毕业后的她在家乡宜安做着一份安稳工作——在母亲安排的一个事业单位給七个人算工资。除了偶尔因为迟到或者其他什么琐事被领导骂,生活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周达雨想,如果不出意外,她的一生便将这样度过。她将会像接替的那个人一般,成为区劳动模范,退休后迅速死掉,留下一个终生没有算错账的好名声。她的爱情也会清清白白,在漫长的单身岁月里,任由家人安排,和一个与她一样的男人成婚生子,就像思思一样。 周达雨清楚,这样平淡的日子不是她想要过的生活,“莫名其妙的东西才构成有趣的人生”。 很快,“莫名其妙”便来了。那是情人节的时候,周达雨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在格格不入的唱歌间隙,她选择逃离。正是那时,她遇到了凌野。这个男人是从北京来这里出差的,他用了一些蹩脚的伎俩与周达雨搭讪,周达雨看穿一切却欣然接受。这个男人,就像一个引子,在她如同死水一般的生活里激起一阵惊涛骇浪。凌野说,“长期在一个节奏和速度里人就废了”。他让她见识了不一样的节奏与速度,她迷恋上了这样的感觉。以至于她决然北漂。 带着为数不多的存款,在同学马思思的鄙夷和父母的威胁下,周达雨奔向了她的前程。 命运像一张巨大绵密的网,时刻把握着每个人的走向。 作为丁丁张《只在此刻的拥抱》里的第一位主角,周达雨太像每个奔赴围城的年轻人。他在自序里写道,“(这本书中的)主角生来平凡,他们该如何自处,又将走向何处?如何和现实斗智斗勇,交付生命中的勇气和热爱?”他把在这座城里遇到的所有问题分摊在六位男女身上,梦想、自由、爱情,却独独给不出个答案。“我不想提供更多的观点给你,它不包含经验、没有教导”,它就是一个故事,发生的时候,每个人都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丁丁张,只负责把它讲述出来,感悟在于个人。 在这里,周达雨遇见了奋斗多年颇有些女强人特征的白树槿,她看起来“尖酸刻薄”,有着不菲的收入和等量的脾气。当她看到周达雨的时候,心里也不住感慨,她多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呀,吃得了苦,有用不完的热情和力量。可是想想自己如今也没有多老啊,在公司做着不大不小的职位,有愿意为她瞻前顾后的“小鲜肉”。可她想不通,这日子怎么就被自己过成这样了呢? 还有即将离开北京的闺蜜小妍,“这么大个北京,好像也没有我的容身之地……之前不信邪,老觉得自己能闯荡下,闯荡半天还不如我爸打给电话来得有效。”离开以后,小妍决定当公务员,与同样漂在北京的老同学结婚生子,再不回来。 以及那个听到周达雨说要来北京之后便再得不到回复的凌野。 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他们小心翼翼地包裹着内心的伤痛,与外人说说笑笑,却从不打开心扉。那里有满含着对孤独的深刻体会,对爱情的奢望与遗憾,拼命奔跑后疲乏与茫然,始终在成长却不知何时才会成熟的失落。 在寻找梦想出路的过程里,找到短暂的爱情,体会孤独、失去、得到中的各种滋味,他们将如何应付?在这座偌大的城市里,如何勇敢地活下去?这似乎是每个北漂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丁丁张所创作的小说中,《只在此刻的拥抱》可谓是他情绪起伏最大的一部,这里饱含着他生活的痕迹,他的所见所想,他的对每个在此打拼的人的悲悯。在以往的写作中,他总能一针见血、毫不拖泥带水地直中要害,同时也总能以最简洁、直白的文字讲述人世间的相处之道。他笔下的人物大都平凡,有着一颗平衡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文艺心,充满了温和与温情。从这点来看,与村上春树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同样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小场景、小情节来传达人物丰富多变、细小微妙的心理感受,营造出或令人感同身受的悲悯情怀,说尽却不说破。同时,他们笔下的人物也有着相似的设定,每个人都不是自带光环的佼佼者,与主流所倡导的努力、奋进是不同的,他们所关注的群里是可以不努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人。“这似乎是作家个人的世界观,又是我们这个时代共通的感性。”简言之,丁丁张写出了我们这个大流都在奋勇直前的时代追求平和与小确幸的人们的态度。 《只在此刻的拥抱》的故事发生地是在北京,然而它所讲述的却不仅仅是北漂,而是一个个离开家乡去到新的城市的故事。人生是个落子不悔的大段子,周达雨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未来她也许会变成白树槿,也许是小妍,抑或是凌野。不过好在,她终于从原本的命运里将自己剥离出来,去拥抱另一种生活。无论她将面对怎样的爱情,是否会找到自己的梦想,遭受何种压力,却毫无疑问将拥有偶尔狼狈不堪但不乏真心快乐的年轻日子。而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每个人终将独自面对,也将独自珍藏缅怀的。 用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之处,珍惜与你相同和不同的人,平静对待那些想要的,不想要的经历,因为这些终将离我们而去。而这,大概也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好的事。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三):北京,我从来没有后悔来到这里。
1.
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是四月初,来旅游。那时候的北京,风吹着还是会让人打颤。
下了火车,随着大波人群走出火车站,兴奋,还带有点心慌。一个人踏上这片被“传说”的城市,踏上这座人们称为“首都”的城市,觉得敬畏,手足无措。
我还记得当时在前门那里预定了住宿,但是跟着导航找不到地方,于是绕着天安门那片地方走了一圈又一圈,每次经过巡逻的警车前我的心就揪一下,生怕他们以为我是什么“嫌疑人”,在重要地带走来走去。
那时候北京给我的印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是匆匆忙忙的背影。是天安门升旗仪式前看不完的人海,是地下通道过不完的安检。是胡同晒太阳的老北京人,是高楼大厦里的时尚宠儿。那时候我最想不通的是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一个词汇感觉概括不完全。
第二次来北京是面试,在北京呆了几天,当我自己一个人找了一家餐厅吃饭的时候,我突然找到了自己想要来这边工作生活的原因,对我而言,北京大概就是一个人在餐厅吃饭也不会觉得尴尬的地方。
2.
第三次,就是真的在北京开始了工作,开始了一场新的生活。与丁丁张的《只在此刻的拥抱》里的周达雨不同的是我没有什么“电视剧情节”,但是相同的是在这座城市,你总能遇到影响着你的人。
和我合租的是一对夫妻,他们一个是在茶馆工作,一个每天到处跑做销售。两个人每天回来的都很晚,但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周五很早回房间,然后跟在老家的孩子视频。有一次那个姐姐哭了,刚挂断视频就哭了,大概是想家了吧。那时候我很简单地想着既然想家为什么还要在北京这么辛苦,其实哪里都可以挣钱吧。但是看了《只在此刻的拥抱》,看了白树槿,我想我应该能懂。每个人在这座城市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毕竟生活成本和工资相比较,除非工资特别高,否则真的没有什么钱可以结余。但是这座城市给人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追求,还有一种远离曾经的生活,寻找一种价值的意义。
书里说“人生,就是个落子不悔的大段子”。来北京奋斗的所有人似乎都是给自己的人生下了一盘棋,尽管下棋的过程很艰难,但是要真的问一句“你后悔过来北京吗?”也许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不后悔”。
3.
没有到过这座城市之前,想象之中的北京是冷漠的,是威严的。就像用“快节奏”来形容这座城市一样,每一个人都埋头走自己的路,只看着自己的生活,想着自己的事业,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可是真的到了北京,你就会知道所有的事情都不能用“想象之中”。
丁丁张发微博问“你来北京的时候带着什么东西?”
看完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自己来北京工作的那一天,背着一个很大的包,装着电脑和衣服,拿着一个最大型号的行李箱。那时候的我应该也带了满满的激情,带着自己的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像每一个北漂一样,在北京,感觉就是开始做一场梦,也许是美梦,也许出现了噩梦,但是都不后悔自己成为一个“北漂”。
体会到北京的温暖也是在那一天。我提着行李箱过天桥,一级一级地往下走,然后一双温暖的手提起了我的行李箱。如果那个场景是正在拍电视剧,我想我应该会给自己加上“感动到流泪”的戏码。
所以看到周达雨遇到白树槿那样外冷内热的朋友的时候,我想了想自己来北京之后遇到的朋友,很幸运,像周达雨一样,我也遇到了很多非常棒的人。
北京,也许你不一定会来这里,但是来了这里之后,你一定不会后悔。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四):拥抱的问号
书里有句话,看到的时候特地用笔画了一道横线,林雀多说的“所以我觉得,对你最好的方式,就是买东西给你”。也许是职业病,如果这是部电视剧,看到它时一定会截下来,当做营销内容。
但这是句实话。
两个人在一起,开始是买不起还好,但越往后演变成要不起就变的谨慎而卑微,如果以前路过商店的橱窗,还在门口看看,想着什么时候买回去,结果后来路过橱窗连看都不看一眼了,从买不起已经是要不起了。就像几个人在打扑克,那个一直说要不起的人心里一定不舒服,但要不起也分几种,有的人留着王牌,等到合适的时候,啪啪啪打出组合,直接巅峰;也有握着一把牌,一开始什么都要的起,后面就越打越要不起,还有的就是牌太烂了,越打到后面越觉得这把牌是打不去了。
周达雨的牌局刚开,白树槿的牌打到了进退两难的时期,仲要是想给别人顺牌,而林雀多开场就摸到了好牌,但都共同要面对不同“要不起”的问题。
所以这把牌打到这里,都很需要书里常常提的两个词“绝处逢生”和“虚惊一场”。其实也不是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失灵的飞机最后一刻刹住闸,没有遗落火星的飞行员在氧气耗尽最后一刻被人救起。但就是因为太平凡而普通,当这两个词出现的时候,就有一种超越小确幸的认同感。
因为不管问题是大是小都是问题,只要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轻或重的担子都会放下来。而且年纪越大越觉得最好不要绝处逢生,最好就是虚惊一场,实在不行也希望能绝处逢生,因为大部分时候绝处都难有生机。你看白小姐在事业上的逢生有个很大的先决条件来自于政策的改编,并且她抓住了机遇,但如果没先天条件的改变,或者更糟糕呢?
而感情上呢?我觉得白小姐在感情上凌乱的更有说服力!
处在尴尬的年龄,凭借着人生的经验愈加适龄的升级克制人设,喜怒不形于色,连追求喝醉时都要克制,生怕酒后会破了这种人设。同时又会怀疑直觉,就算磁场已经收到了拨乱,但依旧催眠自己保持平静,在未行事之前先计算下得失。但是这种计算又不能压抑内心的冲动,只是给自己的一种报备,不管在后面的结果是什么样子,至少在最初已经做了一个推演,在哪天迎来结果的时候,告诉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是现代人的共性之疾,仿佛越大的城市就能汇聚越多的传染源,凸显的更加厉害。
而白树槿只是不能免俗的一员。也因为这种不能免俗,所以白小姐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就算可以把她形容的光彩夺目,反过来,打开朋友圈都能发现好几个可以把这些词套上,假如一栋写字楼响起火警,也许能看到一群白小姐成群结队的跑出来。他们只是某些人里的光彩夺目,但光太密太胜时,其实都看不出谁有光,甚至都看不到谁在的。
所以不管是小鲜肉还是熟男,如果他们也在那个写字楼,也会成群结队的下来的。也没准就在楼梯上就认识了,大家最后因为这“虚惊一场”而认识,之后偶尔发个短信相约在楼下抽个烟,嘻嘻哈,在一起,维持地下恋情,或者成了固炮。也是因为城市太大,所以才多了这么多机会。
所以北京大吗?很大的,如果从机场去国贸送人,遇到个堵车没准别人的飞机都落地了,你还在三环的矩阵里寸步难移,看着一直在涨的计价器,跟自己说反正报销,然后一边想着要是今天的股票能这样涨就完美了。之后拿起电话时,发现又一条催命的微信已经发来。北京很大的,大到你还没到办公室就得开始下一个工作内容了。而三环的“停车场”里就有开这破车的白小姐,打车的黄小姐,坐在男友车里蓝小姐……
这些女孩的故事可能刨除细节也都差不多,恩,我也觉得都想经历一个陈年,但经历过陈年,遇到仲要时,迎来又一次心思活络。酷是分真酷和自以为是的,而且大多都是自以为是。
我是挺喜欢白小姐和仲要这一段的,而且,很流行。姐姐和小奶狗的故事。仲要这种男生有男孩的青涩,有想成为男人的担当,还有对小姐姐的顺从,更重要的是有要征服小姐姐的魄力,和体力。不吝啬在情感上的男友力,有自不量力的冲动,有合适的目标。他不一定有多好,但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出现,尤其是在白树槿这样的女孩面前,一定会被撩拨起来。
小姐姐喜欢小鲜肉,这应该也是一种会传染的共性之疾!否则为什么现在很多女生前些年还想找个大叔,现在就想找个小男友。
当然,得是个优秀的小姐姐,要不小奶狗就成小白脸了。
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两对主角的郊区之行,就算只是半页纸,如果拍成电视剧,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浪漫至少能拍一集,这是多么迷人。但丁丁张太坏了,他太喜欢在每一段的结尾加一个“日后怎样怎样”,每一个“日后”几乎也没好事,“日后”本来就不是一个纯情的词汇,多希望他少用点!
因为周达雨身上太有周冬雨的身影,导致后面再看到别人出场总会强迫的想到一个可以代入的人,结果看到一半时就觉得白小姐就想是袁泉吧!克制内敛的眼睛,但只要眨一下,就勾人。而仲要又偏到了林更新身上。结果就是只要两个人一同框,脑子就蹦出的是袁泉和林更新在天台抽烟,那种意想不到的不搭碰撞在一起时,就出现了之前说的怀疑直觉的波澜。此时,背景音乐就应该出现一句“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 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不过后面的歌词就不一定合适了。
看书时也循环了好几首歌,初读在听《我和上官燕》,以为是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女孩在北京的故事。最后一首是《拥抱的问号》,到现在也在听着,袁泉的这首歌从歌名就点了题了,就是白小姐的感情,拥抱着怎么还会寂寞呢?
所以如果这本要拍,周冬雨加袁泉了解一下?插曲都选好了。
本海报纯属意淫。
在看完这本书后,辞职的同事拿来交接单来签字。她刚提辞职时,找她聊原因,她说房子要到期了,而她不想续了,她不想在北京待了。当年觉得北京追星方便,就跑来了北京,这一年劳劳碌碌也没什么时间追星。我说你爱豆的外宣也在招人,我要不要帮你推荐,她说,算了,她不想在北京了。就没继续聊下去,并祝福她。
看到说隔壁住着一胖一瘦时,还打趣不会是硬性植入好妹妹吧!结果没出10行,就写到了《一个人的北京》……就像我那位同事,还有小妍什么的,这个城市,就是来来去去~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五):用尽全力,即使终会失去
北京像一座巨大的围城,有人拼命想要挤进去,有人费尽力气要出去。对于前者来说,这里包容、开放,充满机会,是梦想与自由的沃土;对于后者来说,这里空气干燥常年雾霾,房价物价太高,人与人之间疏离冷漠,更重要的是,在这座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城市背后,多得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子。
二十三岁的文艺青年周达雨属于前者。毕业后的她在家乡宜安做着一份安稳工作——在母亲安排的一个事业单位給七个人算工资。除了偶尔因为迟到或者其他什么琐事被领导骂,生活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周达雨想,如果不出意外,她的一生便将这样度过。她将会像接替的那个人一般,成为区劳动模范,退休后迅速死掉,留下一个终生没有算错账的好名声。她的爱情也会清清白白,在漫长的单身岁月里,任由家人安排,和一个与她一样的男人成婚生子,就像思思一样。
周达雨清楚,这样平淡的日子不是她想要过的生活,“莫名其妙的东西才构成有趣的人生”。
很快,“莫名其妙”便来了。那是情人节的时候,周达雨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在格格不入的唱歌间隙,她选择逃离。正是那时,她遇到了凌野。这个男人是从北京来这里出差的,他用了一些蹩脚的伎俩与周达雨搭讪,周达雨看穿一切却欣然接受。这个男人,就像一个引子,在她如同死水一般的生活里激起一阵惊涛骇浪。凌野说,“长期在一个节奏和速度里人就废了”。他让她见识了不一样的节奏与速度,她迷恋上了这样的感觉。以至于她决然北漂。
带着为数不多的存款,在同学马思思的鄙夷和父母的威胁下,周达雨奔向了她的前程。
命运像一张巨大绵密的网,时刻把握着每个人的走向。
作为丁丁张《只在此刻的拥抱》里的第一位主角,周达雨太像每个奔赴围城的年轻人。他在自序里写道,“(这本书中的)主角生来平凡,他们该如何自处,又将走向何处?如何和现实斗智斗勇,交付生命中的勇气和热爱?”他把在这座城里遇到的所有问题分摊在六位男女身上,梦想、自由、爱情,却独独给不出个答案。“我不想提供更多的观点给你,它不包含经验、没有教导”,它就是一个故事,发生的时候,每个人都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丁丁张,只负责把它讲述出来,感悟在于个人。
在这里,周达雨遇见了奋斗多年颇有些女强人特征的白树槿,她看起来“尖酸刻薄”,有着不菲的收入和等量的脾气。当她看到周达雨的时候,心里也不住感慨,她多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呀,吃得了苦,有用不完的热情和力量。可是想想自己如今也没有多老啊,在公司做着不大不小的职位,有愿意为她瞻前顾后的“小鲜肉”。可她想不通,这日子怎么就被自己过成这样了呢?
还有即将离开北京的闺蜜小妍,“这么大个北京,好像也没有我的容身之地……之前不信邪,老觉得自己能闯荡下,闯荡半天还不如我爸打给电话来得有效。”离开以后,小妍决定当公务员,与同样漂在北京的老同学结婚生子,再不回来。
以及那个听到周达雨说要来北京之后便再得不到回复的凌野。
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他们小心翼翼地包裹着内心的伤痛,与外人说说笑笑,却从不打开心扉。那里有满含着对孤独的深刻体会,对爱情的奢望与遗憾,拼命奔跑后疲乏与茫然,始终在成长却不知何时才会成熟的失落。
在寻找梦想出路的过程里,找到短暂的爱情,体会孤独、失去、得到中的各种滋味,他们将如何应付?在这座偌大的城市里,如何勇敢地活下去?这似乎是每个北漂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丁丁张所创作的小说中,《只在此刻的拥抱》可谓是他情绪起伏最大的一部,这里饱含着他生活的痕迹,他的所见所想,他的对每个在此打拼的人的悲悯。在以往的写作中,他总能一针见血、毫不拖泥带水地直中要害,同时也总能以最简洁、直白的文字讲述人世间的相处之道。他笔下的人物大都平凡,有着一颗平衡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文艺心,充满了温和与温情。从这点来看,与村上春树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同样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小场景、小情节来传达人物丰富多变、细小微妙的心理感受,营造出或令人感同身受的悲悯情怀,说尽却不说破。同时,他们笔下的人物也有着相似的设定,每个人都不是自带光环的佼佼者,与主流所倡导的努力、奋进是不同的,他们所关注的群里是可以不努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人。“这似乎是作家个人的世界观,又是我们这个时代共通的感性。”简言之,丁丁张写出了我们这个大流都在奋勇直前的时代追求平和与小确幸的人们的态度。
《只在此刻的拥抱》的故事发生地是在北京,然而它所讲述的却不仅仅是北漂,而是一个个离开家乡去到新的城市的故事。人生是个落子不悔的大段子,周达雨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未来她也许会变成白树槿,也许是小妍,抑或是凌野。不过好在,她终于从原本的命运里将自己剥离出来,去拥抱另一种生活。无论她将面对怎样的爱情,是否会找到自己的梦想,遭受何种压力,却毫无疑问将拥有偶尔狼狈不堪但不乏真心快乐的年轻日子。而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每个人终将独自面对,也将独自珍藏缅怀的。
用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之处,珍惜与你相同和不同的人,平静对待那些想要的,不想要的经历,因为这些终将离我们而去。而这,大概也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好的事。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六):你还拥有拥抱的能力嘛?
其实我问的是“你还拥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嘛。”
是不是在冗杂、忙碌甚至无聊生活消磨下,我们不再心潮澎湃,也不会再有红着脸躲避的尴尬场面,心里的小鹿也不再乱撞,爱情、梦想和改变世界这些壮观的词语终会沉到水底,不再想起。
《只在此刻的拥抱》不仅仅是几个北漂的年轻人在北京受到的折腾,而是每一个离乡背井在异乡求存的人都会有的经历和感触。
小县城的人去了省城,省城的人去了帝都魔都,北上广的漂洋过海,所有的所有远离故乡,想再走一点,再远一点的年轻人,山穷水尽的年轻人,一潭死水的年轻人都在打碎自己,再拼起自己。
书中的六个年轻人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没有青春剧里的狗血,每个人的小心翼翼,和突如而来的失望和那一次次的小确幸让我隐隐觉得似曾相识,对,就是《请回答1988》,每一个主角都像我们自己,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爱情来临时的惴惴不安,还有不得不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消磨,反而让我们生出了一阵亲近和温暖。
北京,实在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它,如果有,那就只能是——厚重;它宽广到可以容纳任何人,从精英分子、先锋艺术到贩夫走卒;它又狭窄到给每个心怀梦想和希望的年轻人一记耳光,让你知道生活的艰难。但它还是给了每一个想要北漂的人们一个念想,它意味着诸多的可能性,当然,也可能只是可能。
当所有的主角拼尽全力去拥抱生活,拥抱工作,拥抱爱情,还会不如意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浮起那个“如果当初没有来北京,会是怎样之类云云”的念头?
我想,如果你还能被拥抱,还愿意去拥抱,那快啊!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七):所谓成长,只在此刻的拥抱
一
毕业前回了一趟学校。
娘娘还是一如既往的,在我回去的当晚逃了班,开着小摩托带我去玩,我们去万达看电影夹娃娃,她说她非常厉害,上次只用了十块钱就夹中了三只娃娃,结果这次她花了二十块钱,只夹到了空气。
回宿舍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梅州的夜生活结束得很快,空旷的马路上偶尔晃过几次车灯,就再没有动静。路两边的大树在头顶阴阴沉沉,朝远处看,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隧道。
我们去了每次回学校必打卡的学院路,还记得她第一次带我去的时候神秘兮兮,她说“这是对我来说最重要也是最宝贝的一条路哦,我以前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一定会来这里,待着待着就舒服多了。因为它足够安静,很少有人知道。今天我带你去,我从来没跟人提过的。”这种感觉就好像小时候,别人递一块糖果给你,“这样,我们就成为好朋友了哦。”哈哈哈。
那天晚上我们坐在马路中间拍了很多照片,又想拍开阔大马路,又很怕突然有辆车从背后过来把我俩直接撞飞。她说“等你这次回来之后再走,我们可能就很少见面了。想到这里就好想拥抱一下。”我坐在车后,看着前面被车灯断断续续照射出来的半块田野,想了想说“没事的,毕业后我们都不会再想见到彼此的。”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没有说再见,也没有拥抱,寻常得好像以往任何一次短暂的放假。
我们总是以为,换一个城市就能换一个节奏,人也可以得到新生。
周达雨也是,所以她一甩手决定离开家乡。
二
周达雨去北京的时候,一个根本就没有的梦想,一张余额一万一千的卡,一个水晶球和一只钢笔,仿佛就是全部家当。去干什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她一无所知。
拎着行李上车的时候,没有留恋,也不害怕,她觉得这是自己必须要干的一件事情,反正有个高中死党也在北京,怎么说都算有个伴。直到她去了北京的第二天,死党说“你留着吧,我回家了。”哐当一下,她变成了一个人。当然,还有一个看似不好惹的二房东白树槿。
这就好像你费劲力气爬上山顶,以为可以和身边的人一起聊聊天,看看景色,结果对方却说“其实没什么好看的,我看完了,先走一步。”
先走一步这种事,有时候挺让人无可奈何的,就像在偌大城市里整个人突然沉了下去。这样的生活倒也不是不行,总归饿不着,因为没有人照顾的时候自然而然也能学会做饭,关心柴米油盐,分配自己的日常。
三
过年的时候娘娘趁机非要来找我玩,哪怕来回折腾好几个小时车程,我说你来了也就玩不了多久,别费劲了。她说,我们见面也就吃吃饭,你以为我们现在还能像以前一样没事逛逛街侃大山吗?
我竟一时无法反驳,虽然很排斥这种匆匆忙忙的见面。
毕业后,她留在我们读大学的城市,那里有她的家人,有她的朋友,是一座慢生活的小城,舒服又惬意。而我来了千里之外的北方,她常问我,你有去看什么景点吗?吃饭是不是很贵啊?万达这样的购物中心是不是人挤人?你会无聊吗还是很忙?周末有人和你一起过吗?有没有新的朋友?
一直到最后一个问题,我终于想起来,是的,我们都在拥有自己新的朋友了。但是我却毫无感觉,我转头看她“不知道为什么诶,总感觉没有一起长大的朋友不像真朋友。”她瞥了我一眼说“但你总得认识新的朋友,不然有什么事谁能一起分享。”
以前认识新朋友很简单,同一个学校,就能成为朋友。现在也是,一起住的,一起工作的,一起玩的,都是朋友;舍友、饭友、同事、网友,也可以是朋友。总要一起经历一点什么,才会认定,嗯,这个人真的可以是朋友了。比如说突如其来的清退,凌晨的搬家,窘迫的银行卡丢失,一件一件好像考验一般的事情摆在面前的时候,你很确定,和你解决处理的,不一定是朋友,但一定是值得依靠的人。
就像周达雨丢失银行卡后林雀多陪伴的一顿晚饭,白树槿在同学聚会上焦虑时仲要气喘吁吁的一次配合,也像白树槿工作受挫时,周达雨偷偷准备的生日蛋糕,都是手足无措时那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人踏实且安心。
四
『“这天晚上,周达雨带着一瘸一拐白树槿去了北京最高的酒吧,大的落地窗,望出去是沉沉夜色。
“这里,据说可以看到北京最好的日出。”两个人选择在窗口坐下,望向外边北京的灯火。
“你都哪儿知道这么多地方,你不是刚来北京没多久吗?。”白树槿真的好奇。
“跟着祁红姐啊,很快就知道这些了,不过,北京真大。”周达雨也觉得不可思议。
小白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这样喝酒了,发现自己有很多话想说:“我现在发现,人生总是守恒的,你爱过的人,犯过的错,喝过的酒,都是有数的,年轻的时候没碰到,长大一点还是会碰到,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从来没有这样喝过酒。”
周达雨听着说:“那我现在喝了,是不是到你这个阶段就不用喝了。”
两人又干一杯酒,酒真是怪东西,开始是酒,后来是水,最后又变成酒,它让人突然放松下来,觉得一切不过如此,又,都很重要。”』
故事看到这里,接近尾声,周达雨突如其来的北京空降,在经历了和二房东的相处,爱情的甜蜜,工作的磨练之后,和白树槿成为算是可以互相依靠的朋友,友情爱情事业都在怀中。我以为结局如此团圆,没想到急转而下的才是现实。
想起一首歌“许多人来来去去,相聚又别离。”那么多的人,你们究竟为什么而来,又为什么突然离去。也许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里,默契地分别,一旦想要失去联系,就能立刻消失在人海中,也是它的包容所在。你不会害怕,只会因此接受,并且成长。
故事初始,喜欢周达雨,因为她简单直接,有点冒冒失失的懵懂,带着让人羡慕的单纯,哪怕有点倔强。
故事最后,你还是会喜欢她,因为她冷静、坦然,开始敞开自己,愿意拥抱喜欢自己的人,也承认被喜欢的满足。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会成长,而成长路上的温暖,只在此刻的拥抱。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八):你也欠谁一个拥抱吗?
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真的了解他吗?
当仲要喃喃地和周达雨探讨着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发现,在北京这样一座偌大的城市里,似乎谁也不曾了解过谁。
而无意间闯入对话的中年人一语道破:
人,不是因为了解才在一起,是因为想互相了解才在一起。
你也曾爱得这么不明不白吧?那个人让你撕心裂肺,彻夜难眠,你却仿佛从未认识过他一般,仿佛和他的心,隔着太平洋的距离。
即使用尽全力,也可能失去。也终将失去。
《只在此刻的拥抱》一书,将无数北漂生活的细节掰开了揉碎了,将血淋淋的冷冰冰的一面拿出来给你看
在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里,人和城市若即若离,忽近忽远;
这个城市里,太多一个人了。
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面对问题,一个人默默吞咽下问题带来的麻烦和伤害。不值得歌颂,也不值得同情和哀悼。
两个人,总是在某个瞬间,开始向彼此靠近,但这个瞬间在哪里,何时发生,何时结束,根本没有人知道。
“刚来北京的时候,下午有个重要活动,喜欢的那双白鞋老不干,就拿着吹风机在阳光下吹啊吹,吹到吹风机都要爆炸了,最终还是穿着湿鞋子去的。
脚踩进湿鞋子的感觉,她毕生难忘。”
当丁丁张把这些带着触感的文字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又一个凛冽而喧嚣的深夜,怀着北京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沮丧和委屈,嚎啕大哭。
那些时光可能在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中已经麻木和冷却掉,却在这样细腻的文字面前,束手就擒。
凌野说,长期在一个节奏和速度里人就废了。可惜,现在她周达雨,从来没有速度,不知终点,要么匀速前进,要么……停止不动。
她就是在这个停止不动的下午,做了去北京的决定的。
故事的主人公,从此踏上了迷茫又匆匆的北漂生涯,前方路上的荆棘与野草,我们每个北漂过的人,都想得到,看得见,受得了。
那年,当我踏上北京的火车时,我的父母没有开车送我,他们忿忿地想:北京高手如林,我看你凭什么在那里扎根,等你吃了苦头,自然就回来了。
一个同学送的我,一路上,我们什么话都没说。他不敢问,也不好意思问,知道我心乱如忙,前途未卜。
过了些年头,当我活成了如今的模样再回头去找他,他竟然有些尴尬和羞涩不愿意见我,他说:
真没想到,你现在过得这么好。倒显得我们留下来的人没本事了。
我一时呆住,千言万语,如鲠在喉。多么后悔,没有在离开的时候,和他拥抱一下。
从此我们的人生距离渐行渐远,可能再也回不到当初的交集。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九):hi 北京
周三的时候,豆瓣友邻写了一篇长长的书评,书的名字叫《只在此刻的拥抱》,评价人数不足,未形成整体打分。
“不就是俗套的北漂故事”,我撇撇嘴。
北漂吗,还不就是那些:当初豪言壮语,之后享受挑战与激情,再然后被现实的冰雨冷冷地拍,最后修炼成铜墙铁壁、再一副过来人的样子看另一波新人热血如初的涌入……
嘴上说着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的买了一本……
一口气读完之后,开心的直蹦哒,跟大哥发信息说:“我好开心啊!读到一本好喜欢的书,正好又听到一首好好听的歌。”
大哥回我:“你是不是又喝大了。”
我觉得,他一定是肯定句,而不是疑问句。
这个故事有两个女人,白树槿和周达雨。
白树槿
白树槿做编辑的时候,认识了作家陈年。那句“我觉得你跟别的女人不一样”,让她真的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女人。一个不问对错、名分、感情……确切说什么都不能问的、每周见一次的、露水情人。
直到想跟陈年提出分手,她才意识到两件事。
第一,她根本没有资格说“分手”,这种兴师动众的告别仪式从来就用不着。
第二,她就是个普通女人,她要的和她曾经嫌弃的、普通女人追求的东西,根本没差。
“现代女性”给自己的高帽就是,不落俗套。这个“俗”字,如同避之不及的瘟疫,而“不俗”便是一种高下立判的姿态。
可实际上,这世界真的有一个答案,说“俗”是一件不好的事吗?
也许最初,她可以很酷的说,“我才不在乎,我自己开心就行”。但当身体做出反应的同时,问出那句“你爱我吗”,她知道坏了,她低估了自己想要被真心回应的期待。
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你没那么潇洒,你渴望计较回报,你想要陈年说:“不如我们结婚吧。”即便陈年也不是什么好的结婚对象,但这句“结婚”总算是一个交代。
如果“交代”这个词实在缺乏美感,那么我们讲个故事。
据说,有一头孤独的鲸鱼。因为它发出的信号与其它的鲸鱼频率赫兹不一样,所以终其一生,它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伴侣。这头鲸鱼是不是足够特别?足够酷?但是听完之后,你真的会觉得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吗?
不会的,你会希望,结局是,它能遇到另一只频率也很特别却能与它对齐的鲸鱼。
周达雨
周达雨的故事由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
第一个男人促使周达雨下定决心去北京,但对方听说她到北京后只说有一句:“哦,是吗。”周达雨在微信里删掉了他,两个人再无联络。想跟一个人断掉,就是这么容易。没了微信,在一个城市都如同分隔天涯。
第二个男人是她在北京的第一个男朋友,单纯的、美好的初恋。初恋大人自然做了很多打动小姑娘的事情,甜的能让人泛起姨母笑,却之后戛然而止,又一个杳无音讯。但周达雨这次却没有删掉他,因为真正不想联系的人,在不在微信列表里也不重要。
剩下的那个女人,是周达雨的老板。曾经纸媒行业的传奇,忽然轰隆一下倒在新媒体转型的浪潮下。20年的青春落在北京,走的时候离了婚、没了工作,即将成为的,是很快就会被人忘记的某某某。周达雨由此学会的第三个道理是,连传奇都会倒下,那么她也不例外。
故事讲完了,有意思的在哪里呢?
是白树槿跟陈年分手的那天,买了一桶爆米花,坐在电影院最后一排,看喜剧哭的稀里哗啦,然后这事就翻篇了。等寂寞许久的陈年再出现时,她也可以真心的说:“我还是很想你,但我不会去找你了。”
是周达雨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林雀多时,因为看见对方在雨中被客户否掉方案的失落,冲过去抱住他。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的光芒四射,只有爱你的人关心你的脆弱。
是女老板开红酒说:“女士们,我离婚了。”其他人举起酒杯说:“你离我也离,等我明天嫁过来。”
是书里说的:
任何美好的遇见,都有可能消失,一个人要有承担这些消失的能力。用尽全力,也有可能失去。我真喜欢这两句话。
但我不喜欢北京。
16岁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北京,参加英语夏令营。结束那天,妈妈从家里过来,一面接我,一面顺便游玩。去天安门的时候,我才知道妈妈竟然有毛主席情节。在纪念品商店,买了两支毛主席胸针,还把其中一个当即让我别上。
当然要去毛主席纪念堂。但是过去的时候,却被告知在整改维修,要等下个月才开放。妈妈说:“等你考大学考到这了,我再来看。你要是没考上,这辈子我都不会来了。”
后来高考那年,我考的很差,妈妈自然也没来北京。当初说的“这辈子,我都不会来了”,不知道她还记得不。但是我始终当真,觉得自己有罪,对北京的感觉带着负罪感。
毕业那年,我去找枫子玩。白天她去实习,我就去街上闲逛,晚上一起吃饭或者看电影。那时我第一次体会什么叫北漂。
北漂就是晚上洗澡要排队,因为热水器要慢慢烧;北漂就是房间特别小,但是可能住了一对小夫妻、新生儿和前来照顾的老人家;北漂就是会有人裹着浴巾就过来问:“你朋友住了好几天了,是要常住吗?常住的话得报备一下。”
对北京吧,又有着想敬而远之的想法。因为我啊,真的是个吃不了苦的人。
吃不了苦的我,在毕业的时候为了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从上海去了深圳;吃不了苦的我,每一次租房都在想怎么可以少坐会儿地铁;吃不了苦的我,连感情都是,觉得累了就想那就不要了。
所以吧,北京这种需要扒皮换骨的地方真的不太适合我。毕竟我一直以为,我的人生真是全靠好运气,拼努力我可能真的不太行。
丁丁张在书里说:“北京,容许你在这里喜欢任何东西,也允许你在这里找到喜欢的东西,或者人。”我当然也觉得也可以换成上海、深圳或者广州。城市吗,就像一个巨型的载体,来往的人填满它,为它定义性格,再由它影响我们。
选择城市的人,也在选择属于自己的故事性格,泼辣或温和,粗旷或秀气,全凭喜好。而剩下的内核,大抵是一样: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为遇人、而择城、同终老。
不是城市让我们失去,也不是城市让我们得到。是沉睡中的你,是奋笔疾书的我。
《只在此刻的拥抱》读后感(十):《只在此刻的拥抱》平凡人的成长之书
二十三岁那年,文艺青年周达雨发愿说:“即日起,开始改变自己,做不一样的事情,过不一样的生活。”
小魔女的水晶球
情人节这天,周达雨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她捧着水晶球在 KTV 门口遇见了声音好听、又长得好看的凌野。
从北京来宜安出差的凌野,以为周达雨是给人算命的小魔女,而周达雨觉得日子太无聊,来点恶作剧也无妨。俩人都喝了酒,任由醉意将自己吞没,结果被蹲点的警察当作嫖客和特殊职业者带回了派出所。虽然后来真相大白,但冥冥之中,一切早已注定。
凌野加了周达雨的微信,态度暧昧。拉黑一个人需要三步:找到他,点删除,点确认。但每到第三步的时候,周达雨总是下不去手。至此,两个人、两颗心就像是发生了量子纠缠,有了奇妙的心灵感应。
在认识凌野之前,周达雨没谈过恋爱,日子像没用过的 A4 纸一样整齐干净,不值得翻阅。她在一家事业单位给七个人算工资,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发工资的时候再四舍五入。她的前任一生都没有出过错,区劳动模范,退休后留下一个终生没有算错账的好名声。
如果周达雨没有离开宜安,加入北漂大军,她会像身边的大姐们一样,声音、发型、工作的姿势和烦躁的心情,都被时间凝固在一成不变的办公室里。不出意外,她也会在退休前获得一个区劳动模范。这种人生,是她可以预计的,也是别人求之不得的安稳,可这并不是她想要的。
所以,凌野并不是唯一吸引周达雨去北京的理由。他只是一粒种子,一旦种下,荒芜的心里就在一夜之间长满了草。他开启了她对一件事、一个城市的向往,那个地方,在吸引她,每次想起,心里总会微微发烫,像是一个永恒的烙印,提醒自己不要辜负了青春韶华。无论是前途光明,还是未来黯淡,周达雨需要的只是一个答案。
《只在此刻的拥抱》的作者丁丁张在自序中说:“这本书,是我情绪起伏最大的一次,远超处女作《人生需要揭穿》。而与上一本小说《永无止尽的约会》比起来,更大的压力在于,这里面没有高概念的设定——主角生来平凡,他们该如何自处,又将走向何处?如何和现实斗智斗勇,交付生命中的勇气和热爱?”
想要准确形容《只在此刻的拥抱》很难,它不是我们见惯的鸡汤文艺之书,它没有试图向读者灌输某个新颖的观点,也没有世俗化的经验和教诲。书中的六位男女都是二十来岁,他们刚刚翻开新的生活篇章,会爱上谁,遭遇什么伤痛,拥有怎样的生活,未来是不是真的如他们所愿?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
周达雨指着婚纱照上那个男的,问闺蜜马思思:“你说实话,这男人你看着不恶心吗?”
“一开始吧,是挺恶心的,后来看习惯了。”马思思抚摸着自己手臂上的镯子,一点也不生气,“我妈说了,好看难看,看久了就看不出来了。”
周达雨用手戳了戳照片上那个人的脸:“可咱们的日子就这么过吗?就这么大无畏地奔向中年妇女吗?”
“啊,不然怎么过?”马思思继续摸镯子,长睫毛忽闪忽闪的。
周达雨:“奋斗啊,年轻不是就该奋斗嘛!为梦想闯荡,一个人生活,多酷啊。”
每一个文艺青年都有一个摆脱平凡生活的北漂梦,周达雨也不例外。她们真正想要的,是无法预计的人生,越是未知才越有挑战,才越有可能接近自己内心的梦想。这也是无数青年背井离乡,远赴他乡的动力。人的一生总要为自己任性一次,这样的青春才不致荒废,才值得去回味。
周达雨不顾父母的劝阻,辞去工作,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她想告诉凌野,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她戴上耳机听《五百里》,想让自己沉静下来……
醉乡民谣剧照
听着听着,悠扬的歌声带着周达雨飞向了远方,她不禁唱出了声:
Lord, I'm one, Lord, I'm two上帝啊,一百里,两百里
Lord, I'm three, Lord, I'm four上帝啊,三百里,四百里
Lord, I'm 500 miles away from home上帝啊,我已离家五百里
……
“天啊,我要离家五百里!”周达雨内心在尖叫,继而真的叫了出来。
“闭嘴!”对面的大姐在周达雨落座后开始皱眉,现在终于忍无可忍,恼了。
青春是残酷的,当你手足无措的时候,它依旧滚滚向前,绝不会给你存盘再来的机会。
周达雨喜欢的《五百里》是电影《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的主题曲,它旋律优美,是一首可以循环播放的伤感民谣,正如歌中所唱:
Lord, I'm 500 miles away from home上帝啊,远离家乡五百里
ot a shirt on my back我衣衫褴褛
ot a penny to my name我身无分文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 a-way上帝啊,我不能这样子回家
……
我还记得在观影过程中,每遇到转折,都期待主角勒维恩能因为某个机遇,最终一曲成名,直到最后才明白,影片讲的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在每个时代、每个行业、每一股浪潮里,都有无数个勒维恩,他们抱着衣锦还乡的愿望,踏上旅途,前往异乡,漂泊千里,最终却衣衫褴褛,身无分文,不得不回头做一份平淡的工作,过平凡的生活。
丁丁张笔下的角色,不是那些功成名就的牛人,更不是一夜爆红的papi酱、睡过地下室的朱军、以及在中关村站过柜台的刘强东,在北漂的浪潮中,他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
小说《只在此刻的拥抱》感人之处在于,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北漂浪潮的一份子。在这个创造奇迹的时代里,你有过追求,有过经历,燃烧过梦想,也拥抱过哭过笑过痛过的青春。
我相信,青春就是拿来去犯傻、去犯错、去跌倒、去走弯路的,温吞水一般的平淡时光在多年之后,只会让我们觉得遗憾,遗憾自己为什么没有不顾一切地去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和岁月静好的诗歌,还有令人热血沸腾的远方。
“去吧,钱花光了,别跟我要,自己回来。”看,周达雨的妈妈说的真好!